第六條 【信息公開的及時與準確】
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
行政機關發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和經濟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應當發布準確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解讀
及時性是對政府信息發布實現的要求,準確性是對政府信息內容的要求。同時,本條例要求行政機關主動地發布政府信息,消除各種虛假信息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這是根據我國政府信息發布實踐工作和現行法律規則的相關規定作出的要求。2019年4月15日國務院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擾亂經濟管理秩序的不實信息進行了規制。新條例第六條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發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和經濟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應當發布準確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主要針對現實中經濟管理領域不實信息傳播現象,如漲價、限購等市場調控的不實信息對生活秩序的重大影響,這既是行政機關對社會傳播信息的監控重點,也是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如何讓人民群眾更多獲益的發力點。
◆案例
彭某志與某省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開案[25]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彭某志
再審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某省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某省政府)
彭某志于2014年12月11日向某省政府郵寄一封申請信息公開的掛號信,郵件號碼為XA1707858××××,于2014年12月15日妥投,某省政府一直未予答復。彭某志遂于2015年4月9日提起本案訴訟,請求確認某省政府不履行政府信息公開行為違法,并判令其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職責。
某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某省政府于2014年12月15日收到彭某志申請,彭某志應當在答復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提起訴訟。其于2015年4月9日提起訴訟,已過訴訟期限,且無正當理由。裁定駁回彭某志的起訴。
彭某志不服,提起上訴。某省高級人民法院基于相同理由,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六條提出的明確要求。這一要求不僅適用于行政機關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更適用于行政機關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該條例第三十三條就對行政機關及時、迅速地對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作出處理答復提出了具體要求:行政機關收到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能夠當場答復的,應當當場予以答復。行政機關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需要延長答復期限的,應當經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人同意并告知申請人,延長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0個工作日。行政機關征求第三方和其他機關意見所需時間不計算在前款規定的期限內。本條所規定的20個工作日,即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標準處理期間”,從而為行政機關設定了盡可能迅速處理申請的義務;同時,它也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人可以提起不作為之訴劃定了“適當期間”,如果受理申請的行政機關在20個工作日內未予處理,則從屆滿之日起申請人就可以行使提起不作為之訴的權利。根據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再審被申請人某省政府收到再審申請人彭某志郵寄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后,在20個工作日內未予答復,確實違反了上述規定。“有權利必有救濟”固然是一個基本法理,但同時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彭某志在超過法律規定的答復期限之后仍然沒有收到答復,應當及時尋求司法救濟,但其提起本案訴訟時已經超過當時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起訴期限。彭某志主張,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規定的3個月的起訴期限是針對行政作為行為的,而行政不作為,因其不作為行為一直持續,所以不受起訴期限的限制。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當時有效的行政訴訟法并沒有明確起訴行政不作為不適用起訴期限的規定,也沒有對起訴行政不作為要不要有期限限制作出特別規定,因此司法實踐中普遍和一貫的做法是一概適用起訴期限。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規定:提起不作為之訴也要作出一定期限限制,以避免原告的起訴過于拖延,進而影響行政效率、浪費司法資源。基于此,原一、二審法院以彭某志未在法定答復期限屆滿之日起3個月內提起本案訴訟為由,分別裁定駁回其起訴和上訴,并無不當。
值得指出的是,與傳統的行政行為不同,在行政機關未予作出政府信息公開答復的情況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向行政機關再次提出申請,上一次超過的起訴期限也因重新申請而得以另行起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政府信息公開請求權、起訴權的渠道仍然暢通。綜上,裁定駁回再審申請人彭某志的再審申請。
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與黃某力政府信息公開案[26]
上訴人(原審被告):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黃某力
2017年10月5日,原告向被告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申請對下列政府信息進行公開:某市規劃建設局作出南建〔2011〕247號《關于某市城市綜合體××區舊房整治改造工程房屋征收摸底調查情況公示》及其征收范圍內摸底調查房屋權屬、區位、用途、建筑面積的信息;關于某市城市綜合體××區舊房整治改造工程房屋征收范圍紅線圖。2017年10月19日,被告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作出南建〔2017〕222號《信息公開告知書》,答復原告:“你申請的綜合體相關信息之前已在城市綜合體征收范圍內進行公告公示,現再次將涉及你個人相關信息寄送至你處……附送《某市城市綜合體××區舊房整治改造工程房屋征收摸底調查情況公示》(南建〔2011〕247號)黃某力調查情況表。”
原審另查明,2011年8月10日,某市規劃建設局作出的南建〔2011〕247號《關于某市城市綜合體××區舊房整治改造工程房屋征收摸底調查情況公示》(包括《某市城市綜合體××區舊房整治改造工程房屋征收摸底調查表》及征收范圍紅線圖)已在某市城市綜合體××區的公示欄進行公示。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確認被告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作出的南建〔2017〕222號《信息公開告知書》違法。
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六條第一款:“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已經履行法定告知或者說明理由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二)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已經向公眾公開,被告已經告知申請人獲取該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徑的”規定,對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已經公開的,行政機關仍負有準確告知申請人有效獲取該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徑的法定職責。本案《信息公開告知書》雖載有:“你申請的綜合體相關信息之前已在城市綜合體征收范圍內進行公告公示,現再次將涉及你個人相關信息寄送至你處,若你仍有不便之處,可與我局辦公室人員聯系”的內容,但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自認本案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系于2011年8月10日在某市城市綜合體××區的公示欄公示,而黃某力系于2017年10月5日申請本案政府信息公開。顯然,二者間隔時間較長。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也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其于2017年10月19日作出本案《信息公開告知書》時,其主張的某市城市綜合體××區的公示欄仍存在,且本案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仍張貼在該公示欄中。另鑒于黃某力在客觀上也未能在收到本案《信息公開告知書》后,通過某市城市綜合體××區的公示欄獲取到其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故應認定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僅履行了告知黃某力本案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已在城市綜合體征收范圍內進行公開的義務,而并未履行明確告知黃某力有效獲取該政府信息的具體方式和途徑的法定職責。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