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管理人員刑事法律風險防控之道
- 龍元富 李軍 李青松主編
- 2006字
- 2022-07-27 18:01:56
第三節 刑事法律風險防控措施
重大責任事故罪是我國《刑法》第二篇分則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一個責任事故類的一般性罪名。而后《刑法修正案(六)》增加了一個“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后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被規定于《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二款,進入刑法典,成為重大責任事故罪的“升級版”——這是專門針對“領導者”的胡亂指揮甚至瘋狂強令自己管轄的工作人員違章冒險作業而增設的一個罪名,兩者之基本法律邏輯和法律精神是一致的,均旨在保護“生產、作業安全”。
責任事故類刑事追訴均需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依法“查處”作為前置程序。須待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關的“調查結論”出來之后,司法機關才能開始研究、討論、決定是否啟動刑事立案程序、刑事追訴程序。如果事故特別重大,大多會成立專門的聯合調查組,即人們耳熟能詳的“專案組”,“專案組”的“調查結論”出來之后,司法機關才能開始研究、討論、決定是否啟動刑事追訴程序。因為司法機關啟動重大責任事故罪刑事追訴程序的邏輯條件是,相關責任人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或其他刑事犯罪。
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相似相通的具體罪名還有,《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的重大飛行事故罪、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的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第一百三十五條之一規定的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危險物品肇事罪、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的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的消防責任事故罪,等等。需要提醒的是,重大責任事故罪極易觸犯一個直接延續而衍生的罪名,即第一百三十九條之一規定的“不報、謊報安全事故罪”。
其實,重大責任事故罪與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危險物品肇事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責任事故罪等之間,是一般與特殊關系,依出罪時“舉重以明輕”的司法邏輯與事理邏輯,本書選擇了重大責任事故罪的刑事風險防控之道進行觀察、分析、探討、研究。因為,實質上重大責任事故罪與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危險物品肇事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責任事故罪等的刑事司法邏輯是基本一致的。
迄今為止,我國較多企業的安全意識不強,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重大責任事故頻發,這不僅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國家、企業和個人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本性危及可持續科學發展,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秩序,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強對重大責任事故罪的整治和防范有利于維護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秉著有效增強安全意識的“初心”,本書提出以下刑事風險防范措施。
一、安全生產教育務必“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
本罪的犯罪主體,既包括對生產、作業負有組織、指揮、管理職責的負責人、管理人員等,又包括直接從事生產作業的普通職工。實務中,本罪一般是由于相關責任人麻痹大意或輕信能避免事故而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企業要經常組織管理人員、職工認真學習《安全生產法》《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實實在在地“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真實不虛地樹立和不斷完善安全生產意識,做到警鐘長鳴,讓生產安全意識成為企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安全生產管理務必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
安全事故的發生往往就在一瞬間,而在這一瞬間背后就是企業不重視安全管理的后果。實務中,我國較多企業的內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不健全,或雖有規章制度,但卻掛在墻上,未落實到行動上。企業應針對安全生產事故易發的薄弱環節,建立健全安全事故預防機制,將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在制定出嚴格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后,企業在日常運行中要嚴格遵守執行,對于嚴重違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員工,應給予相應懲罰。
三、生產設備務必嚴格要求、嚴格執行安全標準
實務中,較多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是由于企業的生產設備不合格或老化造成的。因此,企業應購置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生產設備,且及時淘汰、更換老化、不合格的生產設備。另外,企業要配備安全監控和報警設備設施,以及時發現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四、有效實施安全事故隱患發現、舉報、排除獎勵制度
處于生產一線的員工肯定最易最先知道企業生產、經營的安全隱患,當安全隱患不是很嚴重且沒有影響到正常生產時,鼓勵員工發現、舉報、排除安全隱患,以便企業管理層及時有效獲取安全隱患信息然后有效排除之。
如果沒有獎勵,很多員工往往會充耳不聞、熟視無睹,無視已然存在的安全隱患,乃至最終釀成大禍。
[1] 為方便讀者閱讀,本書法律名稱均使用簡稱,下文不再特別注明。
[2] 案號:(2016)蘇06刑終1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