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2021年度案例:刑事案例一(犯罪、刑罰的具體運用、證據、程序及其他)
- 國家法官學院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
- 2641字
- 2022-07-27 17:55:57
一、犯罪
(一)犯罪與刑事責任
1 參選村主任期間收取賄賂并承諾將為之謀取利益,當選后履行承諾,可構成受賄
——顏某秋強迫交易、職務侵占、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閩02刑終152號刑事裁定書
2.案由:強迫交易罪、職務侵占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基本案情】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法院經公開審理查明:
一、強迫交易罪、職務侵占罪
2010年4月,青新隧道工程開始階段,被告人顏某秋與顏某甲(已另案處理)為了謀取該工程的地材供應權和洞渣所有權,帶領顏某乙等人阻撓施工,逼迫施工單位將工程地材項目交與顏某甲和顏某秋,逼迫施工單位商請政府部門協調處理洞渣處理權。顏某秋以自己實際經營的某勞務隊名義與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地材協議,后顏某甲實際操縱地材供應。2011年至2015年,施工方先后向顏某甲及其指定的賬戶支付地材款共計107.7707萬元。
被告人顏某秋未如實向村兩委通報區政府專題會議情況,利用擔任村委會主任的職務便利,私自以村委會名義出具介紹信,以其實際控制的某勞務隊承接處理該洞渣,并與顏某甲共同出售洞渣牟利,其中部分洞渣出售給顏某丙并共同獲利150余萬元,被告人顏某秋另從顏某甲處共分得洞渣出售款項49萬余元。
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被告人顏某秋在擔任海滄區青礁村村委會主任期間,利用職務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49萬元,并為他人謀利。具體如下:
1. 2009年8月,被告人顏某秋和村民顏某丙達成協議,約定由顏某丙出資幫助顏某秋競選青礁村村委會主任,顏某秋則需在當選后,利用村委會主任身份關照顏某丙的生意。之后,被告人顏某秋收受了顏某丙現金30萬元。被告人顏某秋當選后,將其侵吞的青新隧道洞渣出售給顏某丙,顏某丙將洞渣進行破碎加工后出售謀利。
2. 2009年8月,被告人顏某秋以上述方式收受了顏某甲給予的現金10萬元。被告人顏某秋當選后,伙同顏某甲強攬地材生意、侵吞青新隧道洞渣。
3. 2016年,被告人顏某秋應村民郭某請托,利用其擔任村委會主任的便利,以村委會名義推薦郭某參與青礁村棣仔社環社道路建設工程招投標。中標后,被告人顏某秋收受郭某為表示感謝送予的現金6萬元。
4. 2017年以來,被告人顏某秋以上述方式收受顏某丁現金2萬元。
5. 2017年6月、7月份,被告人顏某秋以上述方式收受顏某戊現金1萬元。
【案件焦點】
被告人在競選村主任期間,收取他人賄賂,并承諾當選后利用村主任職務便利為之謀取利益,當選后履行先前承諾,是否屬于權錢交易,是否應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法院裁判要旨】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顏某秋身為村委會主任,與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顏某甲勾結,以威脅等手段,向他人強賣商品,交易金額達人民幣107萬余元,情節特別嚴重,其行為已構成強迫交易罪。被告人顏某秋利用擔任村委會主任的職務便利,與顏某甲共同侵吞村集體財產,價值人民幣481萬余元,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職務侵占罪。被告人顏某秋利用擔任村委會主任的職務便利,收受顏某甲等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價值共計人民幣49萬元,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本案強迫交易、職務侵占部分系共同犯罪。被告人顏某秋一人犯數罪,依法應數罪并罰。被告人顏某秋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系自首,依法可從輕處罰。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條、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款、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一款、第二十五條、第六十九條、第六十七條第一款、第六十四條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一款,作出如下判決:
一、顏某秋犯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犯職務侵占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并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35萬元,犯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八年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沒收個人財產35萬元;
二、責令顏某秋與顏某甲共同退賠被害單位海滄區青礁村民委員會人民幣4815960元。廈門市海滄區監察委員會扣押的閩DRZ×××大眾途觀轎車一輛,用于執行顏某秋的退賠責任;
三、繼續向顏某秋追繳受賄所得贓款人民幣40萬元、向行賄人郭某追繳行賄款人民幣6萬元、向行賄人顏某訂追繳行賄款人民幣2萬元、向行賄人顏某戊追繳行賄款人民幣1萬元,上繳國庫。
顏某秋提起上訴至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法院同意一審法院裁判意見,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后語】
被告人顏某秋接受二人出資幫助競選村主任,承諾在當選后,關照二人生意的行為是否構成非國家人員受賄罪?一種觀點認為,被告人顏某秋在接受財物時并不具有村主任的身份,無法利用與村主任的有關職權為二人謀取利益,不構成非國家人員受賄罪。另一種觀點認為,被告人顏某秋接受二人的財物雖是在競選期間,但在當選后實際履行了承諾,屬于利用職務便利為之謀取利益,可以構成非國家人員受賄罪。我們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首先,行賄人對顏某秋當選村主任有現實預期。二行賄人實際看中的是顏某秋競選村主任成功后的職權,雖然顏某秋在競選時還不具備就任的必然性,但是其具有就任的可能性,而且二行賄人也明知在競選時給予顏某秋的錢款是用于資助其選舉,即顏某秋的當選具有現實可能性。
其次,款項的性質明確。如果行為人明知他人就其職務行為進行請托而收受其財物,并承諾、著手或者實際為他人謀取利益,應當認定其具有受賄故意、構成受賄罪。錢款于顏某秋競選期間送予,具有明確的指向性,雙方錢款交付性質可以排除合理懷疑,屬于賄賂款并無爭議。
最后,實際為行賄人謀取利益。顏某秋參與競選村主任期間,收取二人賄賂,并承諾當選后利用村主任職務便利為之謀取利益,在顏某秋擔任村主任后,其利用職務之便,關照二人的生意,實際履行了先前的承諾,本質上具有權錢交易性質,應當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對于職務犯罪的認定,是否利用職務便利是重要的判斷依據,也是該類犯罪的本質特征。本案的特殊性在于,顏某秋收錢行為在先,利用職務便利行為在后,形成了時空上的分離,其將未來可能取得職權進行了“預售”。從文意解釋上看,“利用職務之便”通常是指利用現在的職務之便,但我們認為可以對此進行適當的擴大解釋,將其擴大至未來可期的職務之便。選舉前受賄對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如果不對此類行為進行規制,必將產生不良的示范效應,催生大量的村支書候選人選舉前索賄、受賄,繼而導致更多的“賄選”現象,極大危害基層自治制度。
編寫人: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法院 蘇桔海 陳芳序
- 法律法規新解讀叢書:民法典繼承編解讀與應用(2023年版)
- 《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條文理解與案例適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釋義
- 中國知識產權指導案例評注(第十一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條文精釋與實務指南:合同編(上冊)
- 打官司法律常識速查速用大全集(案例應用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理解與適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案例注釋版(第五版)
- 監察機關101個職務犯罪立案標準與法律適用(圖解版)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釋義
- 商事合同風險及其防范:以案說法
- 中國民事典型案例評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釋義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釋義
- 金融創新:模式與疑難法律問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