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荀令香席 (下)
- 我,劉辯,不做少帝!
- 左子洵
- 3258字
- 2022-07-26 16:00:00
這時,劉辯才注意那人相貌,只見那人面冠如玉,唇若涂丹,清癯俊秀,年紀莫約二十四五歲,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既沒有諂媚也沒有高傲。
“你是何人?”
“微臣守宮令荀彧。”
劉辯心中一震!
王佐之才荀彧!
曹操幕下首席謀士!曹操最大的HR,一生為曹操表舉過無數人才,為曹操敲定“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國策,可以說是曹操崛起的最大功臣!
荀彧實在是太出名,穩穩妥妥是三國時代謀士第一序列,很多人都知道他先投了袁紹,看出袁紹為人不是心中明主,而后投奔了曹操。
最后曹操稱公之時,因和曹操關系破裂郁郁而終。
劉辯知道周瑜孫策之美,卻沒想荀彧也帥成這樣。
怪不得史書記載,鍵盤俠噴子禰衡說過張遼是敲鼓的,成群是養豬的,卻說荀彧就是臉長得好,有什么了不起的。
溫文爾雅!
這是劉辯看到荀彧的第一印象,仿若溫文爾雅四個字就是為他而生。
第二印象就是,這貨好帥啊!
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劉辯的相貌也都能說一個帥,但是荀彧相貌就像是畫中人物,已然能用美來形容了。
那種儒雅的氣質便是放在后世,也是妥妥的美男子當紅男一的形象。
不但如此,荀彧身上還有一股好聞的淡淡檀香的味道,不絕讓人新生好感。
荀令留席,原來是這個意思。
他居然是自己的守宮令!
守宮令乃是九卿少府手下官吏,主官皇帝文墨書籍,偶爾擔綱老師角色給皇帝講經。
而荀彧,現在正是這個職務,直到董卓廢帝,荀彧才辭官回到潁川。
“原來是王座之才荀文若!”
劉辯有些驚喜的說道。
“王佐之才不過是世人推捧,實在擔不得陛下如此稱呼。”荀彧說著,微笑道:“陛下作為大漢天子,應好生研讀經史,無需胡思亂想才是。”
“你怎知朕胡思亂想?”劉辯盯著荀彧,量了量手中寫著思維導圖的絹布,而后道:“你看了這個?你看得懂?”
不可能,思維導圖不但是簡體字寫的,而且一些容易被古人看懂的劉辯還用了拼音,這個時代不可能有人看得懂劉辯寫的字。
“在陛下所寫中,‘門’字出現一共十六次,北出現兩次,‘東’雖然形制不同,但是好像和“東”很像,西和‘東’對應,是故‘東’便是東的變體字,陛下乃是在規劃皇城門和洛陽共計十六門方位。”荀彧笑道,“微臣擅自推斷,陛下寫的乃是某種密語。”
劉辯渾身一震,垂下頭,眼神有些陰冷,手也伸向袖子里綁在左手小臂上的匕首。
實在不能小看古人智慧,盡管已經用簡體和拼音來寫,可是荀彧依舊憑借形體相近的字和方位推斷出大致內容。
倘若……
劉辯右手微微有些發顫但是堅定的握住了匕首。
“陛下不必緊張,很多時候,其實陛下能從歷史中找到心中答案。”
荀彧眼睛瞟了劉辯的手一眼,繼續溫言笑道:“今長樂宮那位并非驪姬,滿朝文武也決不允許再出驪姬,重耳何必外去。”
劉辯再次心中大震,荀彧居然之憑借一些片段信息,就推出了自己想要出逃?!
果然不能小看古人智慧!
劉辯死死盯著荀彧,只見荀彧目光清澈,微笑而坐,依舊讓人如沐春風。
劉辯想了想,將綁于小臂上的匕首大大方方拿出來放在案幾之上,輕聲道:“然重耳所懼者,絕非驪姬一人也。”
“如今朝堂靖平,內無宦官之禍,外無外戚干政,正是陛下中興漢室之機會,何以如此悲觀?”
“……”
屁股決定腦袋,荀彧賢則賢也,但最終還是世家出身,如今袁氏陰死何進,誅黜宦官,整個朝堂話語權再次回到士族手里,不正是歷經了桓靈二朝約三十年黨錮之禍的士族心中所期盼的么?
荀氏多人身受黨錮之亂的迫害,荀彧的叔父荀爽更是被宦官迫害的不得不隱居才保全一命,荀彧父親才讓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才保全了荀氏一族不被十常侍迫害,若不是荀彧早有賢明,可能名聲就毀了。
所以即便是荀彧這樣的大才,也不可能脫出歷史和身份的桎梏,沒能夠想到袁氏本就是野心勃勃之輩,更是沒想到董卓膽子如此大,會摘了袁氏的勝利果實。
想必現在的天下大多是士族都在彈冠相慶,準備迎接所謂士族和天子共治天下的盛世場景吧。
眼前如此賢才,但因為立場的問題,劉辯卻苦于不能和他吐露心事,若是說他是在防備袁氏和董卓,只怕作為頂級士族出身的荀彧不但不信還會覺得劉辯神經病吧?
而即便現在劉辯不說袁氏之野心,只說董卓未來的董卓,荀彧大概率第一時間就會去把這件事說出去,若是傳到袁隗和董卓耳朵里,他劉辯的小命就完蛋了。
“許是前番十常侍之亂之時朕受了驚嚇,現在總覺的不安全,要提前預備才是,讓荀卿笑話了。”劉辯微笑道。
荀彧笑著輕輕搖了搖頭,眼前這天子終究不過十四五歲,經歷了如此驚嚇,敏感些也是正常的。
雖然不能和荀彧談心事,但是眼前的畢竟后世聞名的荀令君啊,倘若給荀彧留些好印象,出宮后能和這豫州士族首領荀家的王佐之才打好關系,那對自己爭霸天下的事業才是極為重要的。
“既閑來無事,朕倒有些問題想要詢問荀卿。”想到這里劉辯笑問荀彧。
“陛下有何疑問,彧自然知無不言。”荀彧輕輕點頭,優雅微笑道。
劉辯斟酌了,一下問道:“如今張角雖滅,卻遍地黃巾,西涼韓賊羌胡作亂不止,十常侍蛀空國庫,大漢可謂內憂外患,不知荀卿有何教朕?”
荀彧輕笑道:“高祖建國,百姓困苦,外受匈奴之擾,內朝政不穩,歷經文景二朝而治,光武帝復國,百姓十室九空,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其根本無他,唯輕徭薄賦,與民生息八字爾。
如今與新末光武朝始頗有相像,臣直說,先帝與桓帝賣官鬻爵,導致吏治臃腫,需整頓吏治,精簡地方,對于黃巾,只除惡首剿撫并用,使從賊百姓回歸阡陌從事生產,同是輕徭薄稅。
西涼需吸取前朝教訓,重用涼州士人,不可隨意辱之,使涼州士人歸心,以涼人治涼,涼州可平矣。
然最為嚴重是先帝所開州牧先例,州牧占地方軍政,一旦做大,尾大不掉,割據一方威脅朝堂,需盡快以朝廷名義將原有之州牧調離,繼續以郡縣太守接任,同時派刺史監察。
如是二三年,天下平矣。”
荀彧之言不可為不是守成中興之策,但是對于劉辯這個穿越者來說,卻不是重點。
因為荀彧避開了,或者因為時代和身份的限制,根本沒想到世家土地兼并對于王朝更替的影響最為嚴重。
“荀卿果然王佐之才,此乃治國良策。”劉辯目光幽幽道:“但是朕還是有一個疑問請荀卿解惑,這黃巾,究竟是如何形成以在極短時間席卷天下的?”
荀彧微微一怔,忽然并手道:“陛下恕罪,天下謠傳陛下愚懦,然如今得見,陛下乃絕頂聰明之人。”
“恭維的話就不必說了,荀卿且解惑便是。”
荀彧知道劉辯此話用意,他是何等聰明之人,遂答道:“雖有重稅苛政為由,但是避不開各地士族兼并土地,致使農人淪為流民,然巨鹿妖道蠱惑天下,一時間流民聚而反之。”
劉辯有些驚異的上下打量荀彧一眼,點頭道:“果然不愧荀卿,一語命中關鍵,然對此節,荀卿有何辦法?”
這邊是關鍵,荀彧雖是世家子弟,確實是一個忠心于大漢的人,倘若荀彧以世家利益為主,必然會以天災,苛政,雜稅,乃至道德教化避開劉辯的問題。
可是荀彧確實不避不諱直言點出士族土地兼并導致流民產生,已然是站在時代頂尖之人。
看看后世明末,朝廷窮成了什么樣,可是文官們卻一個個富得流油,但即便如此,在他們自己的口中,百姓還在受苦,他們是百姓的代表,一切問題是皇帝失德,和他們沒關系。
這導致李自成做大,國庫連給士兵的糧餉都發不出來,后來李自成進入北京成,崇禎自掛東南枝于煤山,李自成卻從京城官員府邸中查抄出數以億計的白銀絹布。
歷朝歷代進入土地兼并嚴重的社會動蕩期,統治階級中其實都有開明人士尋求變革,如宋朝范仲淹王安石,明末張居正都是其中,但是很多都倒在了既得利益集團的面前。
荀彧能夠點明士族土地兼并,那他一定是一個開明的變革派。
果不其然,荀彧略略思考一會兒,開口道:“需丈量全國所有土地,制定法度,規定世家手中土地面積,如超出者勒令歸還于民,或者以重稅逐次處之,如法定薄稅面積為兩千畝,超出一百稅多百之五十,超出二百畝多納一倍。
如此以往,兼并土地的士族除了歸還土地,在多余土地上也無利潤可言。
然再次大力開墾荒地,按照人頭分給百姓,如開墾十畝,留足口糧糧種為國家耕種三年后,可得其中五畝為世業之田,免稅一年后不用規劃,剩下五畝為公田,朝廷雇其佃之。”
“說得好!”劉辯佩服贊道。
不愧是王佐之才,這策雖然只是舉例,但也有了一些北魏均田制的雛形。
雖然不能在根本上解決王朝更替的問題,但是在這個時代,已經很是超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