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匈奴的初現及其與周代戎狄之關系
匈奴的初現
公元前四世紀的后半葉,華夏族極大地發展了勢力,驅逐了此前一直占據華北一部的戎狄,將統治疆域擴張到今天內地與內蒙古接壤的地帶。
具體來說,趙國驅逐了“林胡”和“樓煩”并奪得其地,沿著內蒙古察哈爾的蔚縣附近一直到陰山山脈,在其西方的五原西北、狼山山脈中筑建了長城,保衛其南方之地;燕國則擊破了“東胡”,從今天察哈爾懷來縣附近通過熱河南部,直到南滿洲的遼陽,筑建起了長城,在其南部設置諸郡;秦國則擊退了“義渠戎”,勢力進而可以在鄂爾多斯南部進出了。
戰國七雄之中,上述趙、燕、秦三國都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后半葉,將邊境推伸至今天的長城地帶。這時蒙古高原上除了林胡、樓煩、義渠戎諸族之外,還有龍(其龍)、隔昆、丁零、屈射等多種游牧民族居于其中。其中最有力量的,且保留了生活狀態和興亡記錄的,則是東胡族與匈奴族。
“東胡”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比匈奴出現得更早,《史記·匈奴傳》記載春秋燕襄公(公元前657—前618)時,“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公元前280年,《史記·匈奴傳》記載云:
燕有賢將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
公元前273年,《史記·趙世家》記載云:
趙取東胡、歐代地。
另一方面,“匈奴”這個名字最初在歷史上的出現,是《史記·秦本紀》秦惠王更元七年,即公元前318年:
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脩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謁、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這一戰的結果是五國聯軍慘敗,和匈奴兵一起敗走。在此戰數年后的燕昭王即位元年(公元前311),《說苑》有記載云:
燕昭王問于郭隗曰:“寡人地狹人寡,齊人削取八城,匈奴驅馳樓煩之下。”
從這一事件可知,匈奴在山西省北部有相當的勢力。在燕國擊退東胡的公元前280年左右,《史記》記載匈奴已經是一個與燕、趙、秦三國接壤的巨大勢力了。
匯集周朝詔敕文書的古典,被認為是孔子采錄《尚書》之際殘存的《逸周書·王會篇》中,記述周朝統一中國之初,在成周洛陽舉行了華裔大會,“匈奴”列席并貢狡犬,“東胡”貢黃熊。在同篇篇末附載了《湯四方獻令》(殷初,湯王規定外族來貢獻的規則文書),其中規定匈奴、月氏、東胡等族一起向殷王朝貢獻駱駝、良馬、白玉、良弓。此外,被稱為是制作于夏代的《山海經》中也可見匈奴的名字,如果相信此書記載的話,那么匈奴以及東胡在夏朝之初就被中國人所了解,并于殷商時代入朝貢獻。但是,這些記載經過小川琢治的《北支那先秦蕃族考》(文載《內藤博士還歷祝賀支那學論叢》)考證,是戰國時代后期中國人根據當時的地理知識而附加上的偽作,很難正式看成是夏殷周的史料。
趙將李牧在雁門防守匈奴并擊破之,是趙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5)時代的事情。《史記·李牧傳》云:
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馮唐傳》也有類似的記載。142從中可知匈奴在單于的統率之下,達到了可以動員十余萬騎兵的程度。可謂是蒙古高原的大一統勢力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