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發現法家
- 程燎原
- 3774字
- 2022-07-22 15:41:15
引言
思想就像一條不斷流淌、延綿不絕的長河,有源頭有流向?!跞瞬?/p>
法家學,亦或法家之學,是研究法家的一切思想學術之總稱。廣義言之,它涵括法家學派及其人物的認定和記述、法家典籍的考據與訓詁、法家思想的研究與闡發,以及新法家思想的開出諸內容。從法家諸子的角度,法家學亦可分為管子學(管學)、商君學(商君之學)、慎子學(慎子之學)、韓非子學(韓學、韓非子之學)和申韓學(申韓之學)等,如同儒學中有孔學、孟學、荀學、朱子學,道家之學中有老學、莊學。
凡此種種學術內容與學術領域,經歷史的演進和積淀,皆已形成悠久而豐富的法家學歷史型態:“法家學史”(“法家研究史”)、“法家思想史”,或者“管學史”、“韓非子學史”等。
大凡軸心時代的諸子百家及其經典著作,無不為后世思想學術的始祖與淵源,亦無不為后世思想者與學人反復研究、挖掘的寶貴資源。由此,每一派的學說、每一種重要的經典,都逐漸形成其源遠流長的研究史、詮釋史。中國的先秦諸子,不論是儒家的孔子、子思、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文子、莊子、鹖冠子,還是墨家的墨子,法家的管子、商君、申子、慎子、韓非子,以及其他的諸子百家,在春秋戰國的五百多年間,原創出了中國思想學術的多元形態,并奠定了中國文明的基本性格與方向。以此為基,后世的思想家代代而出。同時,諸子百家的研究史、詮釋史亦綿綿無盡。
但是,僅僅從思想史來看,自秦漢迄至今日的兩千多年里,先秦諸子及其思想學術的歷史命運,則各有不同。譬如儒家,在歷經秦漢之際的短暫沉降之后,自董仲舒起,就不乏卓爾不群的儒學思想家以及數不清的儒生經師。我們可以看到,在儒學的歷史上,思想家層出不窮,綿延起伏,不絕于史。西漢的董子之學、宋明時期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以及近現代的新儒學,就是這部歷史中的幾個經典標本。因此,儒家思想學術的歷史,不僅悠遠不絕,而且燦爛奪目。這一歷史在近現代以來的各種中國思想學術史著述中,包括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通史(中國思想學說史)、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倫理思想史(中國倫理學史)、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經濟思想史、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教育思想史、中國學術史等等,無不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闡述漢代至清代的思想學術史,更是以儒家的思想學術為其主干。
法家就沒有這么輝煌的歷史。在中國的整個古代思想史上,有“法家史”或“法家思想史”嗎?對這一問題,恐怕沒有一個簡單明了的答案。如果是先秦與秦朝法家的歷史,當然有“法家史”或“法家思想史”,從春秋時代的管子、子產到戰國末期的韓非以及秦朝的李斯,豈不是一部法家的歷史?但是如果問漢代至清代是否有“法家史”或“法家思想史”,則問題就復雜了,誰之“史”?何種“史”?關鍵的問題在于,在這段歷史中,哪些人是“法家”?漢代的賈誼、晁錯、桑弘羊、張敞是法家嗎?三國的曹操、諸葛亮是法家嗎?宋代的王安石、陳亮是法家嗎?明代的張居正是法家嗎?在古代尤其是近代以來,對這些人是否具有“法家”的身份,總是聚訟紛紜,意見不一。清代的章學誠說王安石是法家。晚清時,章太炎認為東漢、三國時代多有法家,如王符(《潛夫論》)、仲長統(《昌言》)、崔寔(《政論》)以及鐘繇、陳群、諸葛亮。在中國哲學史家姚舜欽看來,漢代的賈誼、晁錯、桑弘羊、張敞四人,就是法家。然而,這些認定遭遇的反對之聲亦如潮涌,因而遠未成為中國思想學術史的共識。1970年代“評法批儒”運動中列出的法家譜系,則更已成今日學林笑談。即使在上述諸人中,有幾個思想家和政治家可以視為法家,恐怕也只能供后人寫出斷斷續續的法家思想史。
對漢代至清代的政治史與思想史,學林中早已有“陽儒陰法”之說。北宋蘇軾有言:“自漢以來,學者恥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獨甘心焉,皆陽諱其名,而陰用其實。”1明代歸有光云:“至于后世,往往陽尊孔子而實陰用老聃、申、韓之術,以治天下。”2清初陸隴其亦曰:“自漢而后,顯棄申、商之名而陰用其術者,多矣?!?span id="y6rsflh" class="super">3晚清的宋恕更是大張其論,指責董仲舒、程伊川、朱熹等實為“陽儒陰法”之輩。陳啟天則說王安石“半儒半法”、張居正“外儒內法”。然而“陽儒陰法”者歸根結底是儒家還是法家?其體現的思想史是儒家思想史還是法家思想史,抑或是一種混血兒般的“法儒思想史”?若以嚴格學派立場而論,“殊不知思潮如江河,雖或有奪他流入海者,但一般言之,涇渭分明,不能以江為河”。4正如“儒者如賈誼、晁錯,亦皆明申、韓”5,則賈誼、晁錯雖“明申、商”,但仍為“儒家”。準此觀之,“陽儒陰法”者顯然只能入儒家思想史,而不能入法家思想史。也許,根據“陽儒陰法”之說,我們可以認清儒家思想史中的法家思想成分。
陳啟天貢獻了另一個說法:秦漢之后,法家“歸于伏流,不及戰國時代那樣有光彩”。所謂“伏流”,一方面是指因儒學、儒士的強力壓制,作為顯赫一時的思想派別,法家無法繼續彰明顯耀于世,而進入低潮。壓制的表現之一是對法家的批判。自漢至清代,一部法家批判史,極為有力地壓抑著法家,使之難以挺身抬頭。雖然被批判亦是顯示法家存留于世的一種方式——只有強大的對手,才能讓儒家嚴防力戰,而且批判本身不可避免地使被批判者引人注目——但也讓法家少有喘息之機。另一方面,“伏流”也可指法家思想隱藏于儒家思想之中,從而處于“潛伏”、“借宿”、“棲居”狀態。如果在這段時期法家的確成為一種“伏流”,那么書寫一部“法家伏流史”,無疑是頗有意思的。
故此,近現代以來的種種中國哲學史與思想史著述,幾乎都無法明確標出漢代至清代的“法家思想史”,卻不否認這個時期的一些人物或典籍有法家思想的成分。到了中國近代,誕生了常燕生、陳啟天等“新法家”,在先秦法家思想與中國近代“新法家”的思想之間,無疑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歷史斷裂。這個斷裂自然是具有思想史的意義,同時也意味著漢代至清代沒有一部完整、貫通而又確鑿無疑的“法家思想史”可以書寫。
這部“法家學史”是各個朝代特別是漢、唐、宋、明、清諸朝的思想者與學人對先秦法家的研究,涉及法家學派的判斷、法家人物(主要是管、商、申、韓)的述評尤其是褒貶揚抑、法家典籍的考據和校勘,以及法家思想的一些闡述包括對其價值的評估等。這已為當代中國的許多法家學研究成果所證明。
在近代以來的百多年間,“法家學史”更呈現出勃然而興、蔚然成風又不斷光大的格局。我們可以從多重角度加以把握:首先是“法家學史”的多樣型態,如法家學派研究史、法家人物研究史、法家典籍考據史、法家思想史以及“新法家思想”的開出史;其次是多個學科對法家學的研究,包括中國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學術史、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經濟思想史、中國軍事思想史、中國教育思想史等,大都少不了法家一派;其三是多種思想流派,如新儒家(如熊十力的《韓非子評論》)、國家主義、馬克思主義等,也注意評說或發掘法家思想;其四是“新法家”的崛起與續創。近代的國家主義一派高舉“新法家”旗號,試圖開發出新法家思想。而在當代,“法家第三期”的成長,則已漸入佳境。6此外,游離于上述學科和思想流派之外的國學與諸子學通論(概論)之類的文獻,亦包括了法家學的內容。
在中國近代,重新發現法家,既是一部法家學史最富有思想學術意義的重大創舉,也是法家學最引人注目的華彩篇章。所謂重新發現法家,主要在于:一則發現了法家人物的功績;二則發現了法家的“救世”精神;三則發現了法家的富國強兵之策;四則尤其是發現了法家的“法治”思想。此外,在“西學東漸”背景與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法家之學被發現具有學術文化認同的意義。對法家的這些重新發現,其實是對中國的一部分傳統的發現,它標志著春秋戰國之后“法家學”一個新的高峰,自有其不可忽視的思想、學術、文化、政治意義。但對法家“法治”的拿捏與闡釋,也進一步催發了以“治法化”的思維方式來理解現代法治的風氣,從而使人們忽略現代法治的結構性特性,特別是其在政體上的結構性構造。
百多年來的法家學對法家的重新發現,從思想層面言之,無不系于其衡斷、評估的標準(基準)。張之洞衡之以“圣學經書”,對法家大肆攻而排之,更多人出于法治的理想則大力弘揚法家,進而整理、闡明其“法治”思想。也有不少學者希冀在外敵入侵與列強環伺的局勢下富國強兵,于是認為法家應該再次出場。擁抱民主、人權價值觀的人,則不遺余力地痛責、鞭撻法家體現的專制主義。而新儒家依據道德理想主義評說法家,法家亦別有其形象。這也意味著,如果人們要對法家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期待“法家”的“再新”,那就必須有明確的估值標準與方法,以清醒地把握其基本的理路以及其固有的限度。
本書所探討的是“法家學史”的一個階段,即中國近代的“法家學史”。而且,它也不是一個對全史的考察,只是選取了其中的一些重點片斷?;旧希@是一項介乎學術史與思想史之間的工作,以求多層面、多角度地分析中國近代的“法家研究史”、“法家評說史”、“法家重估史”乃至“法家開新史”的幾種主要立場與方法、脈絡與路線。故此,本書一方面對中國近代學者研究與思考法家的相關著述文獻詳加梳理、考訂,另一方面則側重于以“法治”問題為主線展示學者們重新發現法家的主要識見與思想成就。這部法家學史,是當代中國的法家學繞不過去也跳不過去的一頁,因為“新”可以是對“舊”的繼承、改造、發展與超拔,但卻不能是對“舊”的無視與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