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一、東方概念的形成脈絡

本書的“東方”,是相對于“西方”而言的,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地理學的術語,而是文化研究中約定俗成的地域概念。既然是約定俗成,必然有一個范圍,有一個領域,同時還有一個形成過程,這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

“東”是方位。由于地球自轉的規律性,人們將每天最先看到太陽的一方稱為“東”,如《史記·歷書》:“日歸于西,起明于東。”中國人以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別附以“五行”學說,有五色相對,有方位神,東位神即青龍。

中國自漢代起,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地區稱為西域,《漢書》始列“西域傳”。以蔥嶺為標志,實際上包括了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因而,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被認為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往來要道。自公元19世紀末,“西域”一詞漸漸鮮為人提。中國元代時,曾將今南海以西海洋及沿海各地稱為西洋,甚至遠到印度和非洲東部。聞名遐邇的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就是率船隊遠航南海。明末清初以后,將大西洋兩岸即歐洲、美洲各國稱為西洋。

歐洲西部國家英、法、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19世紀崛起的美國等國,在工業革命后成為列強,開始向東方擴張。他們將距離較近的東方地區稱為近東,較遠的如歐、亞、非三洲連接地區稱為中東。當然,這也不是確定的,沒有明確界定。一般來說,中東包括西亞的伊朗、巴勒斯坦、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也門、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科威特、卡塔爾、巴林、土耳其、塞浦路斯和非洲的埃及等國。西方人稱謂的遠東國家,實際上是亞洲東部地區,即中國東部、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和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地區。

現當代哲學、藝術等領域的學者在論述西方或東方時,所概括的國家和地區也不盡相同。如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伯特蘭·羅素認為,西方文明雖是從希臘開始的,但希臘文明之前有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而且埃及人和巴比倫人都為后來的希臘人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知識,這才有了克里特文化。“西方文明發源于古希臘,其根基就是始于兩千五百年前米利都的哲學和科學傳統,在這一點上,西方文明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1那么,米利都在哪呢?羅素說:“該市的東南是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埃及,北部是愛琴海和黑海,越過愛琴海再往西就是希臘大陸和克里特島。米利都的東部緊靠著呂底亞,并通過呂底亞與美索不達米亞帝國密切相連。”2羅素還談到了羅馬、愛爾蘭、法蘭克以及日耳曼人和法蘭西人。這便是當代多種版本的西方服裝史或世界服裝史所延續的西方概念——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西歐(英、德、法、意等國)。

由法國人雅克·德比奇和德國、波蘭、葡萄牙幾位教授共同撰寫的《西方藝術史》,采用了比較常見的西方概念,也是這種分法,即起源溯至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然后是希臘、羅馬。論及中世紀時主要是拜占庭、哥特,接著是文藝復興。談的都是西歐各國。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世界藝術寶庫——二十世紀西方美術》主要在寫歐、美的美術,包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比利時、奧地利、西班牙、意大利、瑞士、挪威,甚至包括巴西和墨西哥。需要注意的是,書中專門提到以俄國康定斯基為核心的、在德國慕尼黑發展起來的“青騎士派”。

出生于1885年的美國最著名通俗哲學史家、歷史學家威爾·杜蘭在他的《東方的遺產》一書中,列出了他認為屬于東方的國家和地區:第一部分是埃及與近東,包括蘇美爾、埃及、巴比倫、亞述、猶太、波斯;第二部分是印度和南亞,主要寫印度;第三部分是中國與遠東,包括中國與日本。

世界著名跨文化管理咨詢專家英國人理查德·劉易斯撰寫的《文化的沖突與共融》有如下論述:“土耳其和伊朗在中東是頗有影響,舉足輕重的國家……它的周圍還有那些資源豐富的中亞國家,在前蘇聯解體后,再次成為獨立的民族國家。往東,是印度次大陸……本書有專門章節分別論述印度和已擁有2億人的印尼。韓國作為出口大國和世界經濟第11強,將在統一后增添影響;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對亞洲和世界都做出了不同的重要貢獻。”3書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東方包括哪些國家,但從他的論述中基本能夠勾勒出一個梗概。

中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西方美學史》中,專列章節提到“俄國革命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時期美學”,論述了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還論及德、英、意幾位美學家,直至克羅齊。這說明朱光潛是將俄國也納入西方范圍之內了。

中國當代專門研究東方美學的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彭修銀在他的《東方美學》中論及東方時,主要是講中國、印度、日本。看來,作者認為這三個國家足以代表東方文化和東方精神。

基于以上各家論述,我們似乎可以肯定的東方概念,即直接區別于西方文化的東方國家是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印度,此外還有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國。

由于俄羅斯國土面積太大,涉及歐、亞,首都又在歐洲,加之一直屬于斯拉夫語系,因此很難將其歸入文化概念上的東方。

這里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埃及到底算東方還是西方。西方學者認為它是近東地區,有時把它歸為東方,但由于其地中海等地緣關系,特別是歷史上與歐洲難以割舍的淵源關系,因而又常被溯為西方文化之源。連帶的自然有美索不達米亞,這就使我們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這一方寶地,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過的地方。《舊約全書》或說《圣經》中的伊甸園正是在這兩河流域。

縱覽中西方學者的有關論述以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本書所涉及的“東方”,是文化性的,而非地緣性的。如果從地理位置上看,俄羅斯東部沿海,尤其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我國在近代時所稱的海參崴,離中國佳木斯和日本北海道有多遠呢?很近,只不過由于國屬的原因,故而文化氛圍不同。我們必須考慮到歷史,即前面所談到的“約定俗成”。那就是相當于西方中心論者所說的遠東地區,而又不是其概念范圍中的全部。大致上可以依據地理學上的東西半球說法,這里只包括東半球的東部,尚沒有澳洲。澳大利亞被殖民化的結果是,完全西方化了。

如此說來,以上我們所講的中國、日本、印度、朝鮮以及南亞、東南亞才真正屬于文化概念上的東方,只有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的民族與國家,才真正具備完全有異于西方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決定了許多,如廣義的思維模式,包括宇宙觀和人文態度;亦如狹義的生產生活用品,這其中自然包括服飾。換句話說,從東西方服飾風格的不同可直接看到其文化風格的差異。

還有一點需要贅上幾筆,這里的文化既不是地理意義的,也不嚴格牽涉人種。所謂東方是文化意義上的,是一個國家和相鄰國家先后發展又相互影響的結果。比如宗教,比如統治思想,長久生活在相近區域的國家和人民,會有趨同性的,甚至會有一些相近人種的相近基因,再加上后天的思維形成,從而使所謂東方或西方有一些清晰的文化風格。當然,還有一些復雜情況,比如“殖民”的因素。很多文化現象不是這一區域國家本原的文化,而是因占領國長期文化侵略(當然先是武裝侵略,連帶經濟與文化)后留給這一國家的歷史印痕。這就引出我們下一步的思考。

二、東方文化的構成模式

能夠體現東方文化的幾大宗教和統治思想,應該說是明晰的。盡管其中有傳播和交融,但是從版圖上來看,一目了然。

首先說中國,中國人古來重禮,在奴隸社會時期的夏、商、周三代,已奠定了禮儀的基礎。從遺留至今的青銅禮器和體現在《周禮》《儀禮》中的車馬服飾禮儀要求來看,中國人講求天地秩序,因而拜萬物;講求君臣尊卑,因而拜先王;講求孝敬長輩,因而拜祖宗。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思想基礎,才有了孔子(名丘,前551—前479)創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似乎有著更大的力量。儒家思想滲透在中國漢族人中,有些少數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受到一定影響。東方范圍內的國家了解或者說能夠感受到儒家思想,但真正引進的卻不多。只有宋代大儒朱熹的理學思想在公元17世紀后被日本一些神道學者所吸收,如尊皇忠君等。

出現在同時代的佛教,在東方影響很大,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現今印度境內的人80%信奉印度教。在中國,能夠與佛教不相上下的,是土生土長的道教。日本的固有宗教是神道教,也稱神道。伊斯蘭教誕生于阿拉伯半島,但在東方也有許多信徒,如馬來西亞即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基督教主要分布于歐、美,從公元7世紀時傳入中國。15到16世紀時隨著西方殖民主義向東方擴張,基督教各派傳入亞洲、非洲等國家與地區。菲律賓國即有85%的人信奉天主教。

除了以上這些在東方影響較大的宗教和統治思想外,還有許多活躍在某區域的宗教,也應該視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如薩滿教,在亞洲和歐洲北部曾普遍流行。“薩滿”本是氏族內自詡能夠通神的巫師的身份,后以此為宗教名,中國北部多個少數民族信仰薩滿教。

宗教不是文化的全部,但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一些國家民眾的心靈歸屬,因而也確實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因素。在這里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東方多個國家在近代遭受過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致使在原有文化傳統的發展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這正體現出東方文化構成的復雜性。

當然,國家民族之間是需要交往的,只有交流才能彼此促進。但這里有主動交流和被動交流之分。如果是正常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整個氣氛是愉悅的,也可以按其意愿保留其固有傳統。如果是被動的,那就另當別論了,侵略會直接或完全摧毀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文化發展出現歧路。

總括起來看東方,文化風格是趨于儒雅的,因為占一半以上人口的中國人,接受并履行儒家思想時間太長久,在心理、心態乃至行為舉止上,受儒家思想影響已經根深蒂固。另外將近一半人信奉佛教和印度教。主張行善以修來世,也深深地扎根在民眾心中。這樣,加之地理、氣候、政治、生產方式等種種自然與人文因素,塑成了東方人,即相對于西方人而言的文化精神。

三、東方人的文化精神與著裝理念

東方大陸居民,特別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內斂。由于土地并不太肥沃,氣候也并不太怡人,因而人們勤勞、敬天,希望以自己的汗水和虔誠來換取大自然的恩惠。《論語·泰伯》記下了孔子這樣一段話:“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渠。禹,吾無間然矣。”4意思是說,我對禹真是沒得可說了。他自己吃得很差,卻把祭品辦得極豐盛;穿得很次,卻把祭服做得極精美;住得也不好,卻全力去修渠興水利。這讓孔子覺得實在不能去批評大禹了。儒家講究祭祀,尤其是禮儀,這是最重要的。禮儀之外的事,比如個人吃穿住行可以不太講究。

儒家講求精神層面的修養和品德,如《論語·子罕》:“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5孔子認為自己穿著破爛的舊絲綿袍子和穿著狐貉皮裘的人站一起,并不覺得低于他人。這才是真正有修養、有境界的人。

儒家所倡導的服飾禮儀繁不勝繁,這些規矩不可逾越。

中國人長期以來受儒家思想影響,被這種循規蹈矩的行為規范約束了數千年,盡管其間有魏晉士人的有意違抗,也有唐代初年統治者的西域人血統沖擊,但總的著裝理念與行為準則受儒家思想影響最深最長,以致我們不得不承認,東方的幾乎一半人都這樣被束縛著走了幾千年。

日本人是一個矛盾體,不僅有“菊與刀”的總體內涵與行為,微至著裝理念上也表現出這種島國特有的糾結心理。他們打開國門時,可以完完全全地吸收引進別國文化;但關上國門時,就可以絲毫不顧及其他大陸或島嶼國家對他們的評論。他們有著廣闊的海岸線,因而吃水產品應該不犯愁,但相對來說國土面積畢竟不大,物資來源不會很豐富。他們地小人也不多,又基本上是單一民族,除了“大和”之外,阿伊努人很少,因而學起什么來可以很快很徹底,保持起來也可以很長久很執著。

如公元6世紀和7世紀時,即日本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生于574年,逝于622年的日本圣德太子,在593年被推古天皇冊封為皇太子,任攝政。他不僅信奉佛教,而且特別注重從中國學習文物制度。保留下來的畫像上,圣德太子全身著中國隋唐時期男子的幞頭和圓領衫,穿著男士袍衫、長褲,腰系革帶,佩著鞶囊,手里還拿著笏板。身邊的兩個侍女也梳著中國唐代女子的環髻并簪花。典型的一套中國隋唐裝束。后來,日本人根據海洋氣候特點和本民族人的禮儀需求,創制了有特色的和服。

值得關注的是,和服一旦成形便保持下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男人的日常裝基本上都是西服了,但和服信念依然扎根于民眾心中,尤其是女性,在重要節日和重要禮儀中,都要穿和服。

對自己民族服飾極度酷愛并堅守下來的還有朝鮮和韓國。鮮族女性短衣長裙,胸前飄帶,也已形成固定形象。每逢節日盛會,女性不分年齡,都以穿這樣一身衣服為榮耀。2013年11月韓國時任總統樸槿惠在白金漢宮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會談時,就穿著白地粉紅領口粉紅飄帶的朝鮮族裙(韓國人稱其為韓裙)。

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在東方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這樣對其加以評論:印度人服飾形象的特色十分鮮明,以致盤髻、紗麗、鼻環、吉祥痣都成為印度文化的符號。他們服飾的特有風格已經固化在歷史階梯上,尤其是這種圍裹式長衣的形式在東方堪與長袍和上衣下裳鼎足而立。

印度人不僅自己堅守著這一份傳統,或說信仰,而且還感染著周邊國家的人。不用說斯里蘭卡、尼泊爾這些佛教誕生地的國家,就是緬甸、柬埔寨、老撾也堅信地熱愛自己的民族服飾。至于泰國,更被人們稱為“黃袍之國”。

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處于赤道或稍北且島嶼眾多的國家,相對來說,典型服飾要簡單一些,一是不用御寒,二是雨水太多,人們的衣著不用太復雜,被雨淋了越少越好干。赤腳、一裹薩龍,上身赤裸,不光是男性,女性也可以很自然地僅以長裙遮至腳面。只有伊斯蘭教教徒們衣著覆蓋面大,即使不穿只露出兩只眼睛的長袍,女性也要戴一條圍巾,連頭帶頸全部遮擋住。這在馬來西亞可以得到普遍證實。

還有一個國家也需要提一下,即蒙古國。蒙古國服裝與中國境內的蒙古族基本上一致。但是,正因為相對閉塞所以使傳統得以完好地保留下來。2013年11月13日,新任蒙古國駐英國大使納庫在白金漢宮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遞交到任書時,穿著一身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服裝,連帽子、佩飾都非常嚴格地遵循著傳統樣式和規格。或許是人們驚呆了,頓生隔世之感?或許是英國女王也壓根沒想到,因此招致媒體評論:女王穿著不那么有風格。編輯則在該場景照片上附兩個大字:穿越?這就是東方與西方、古老與現代之間在服飾文化上的碰撞,值得學術界研究。

人類著裝觀念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當人文的主流意識取得社會共識后,自然因素可以不被考慮。也就是說,在社會美面前,自然美往往退縮。東方人的文化精神和著裝理念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東方服飾文化研究,可以通過一些點去帶動面,找出規律后再盡可能展開并延伸。這部書如果能有一兩點突破,就是我們為人類文化建設做出的努力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集县| 吕梁市| 利津县| 香港 | 三门县| 吉木乃县| 保定市| 阜宁县| 梅州市| 睢宁县| 琼结县| 博罗县| 瑞金市| 郯城县| 南丰县| 裕民县| 宣汉县| 招远市| 上林县| 仪征市| 平武县| 林口县| 天峻县| 济源市| 中阳县| 封开县| 清原| 邯郸县| 鹤壁市| 隆德县| 浙江省| 岳阳县| 东源县| 万载县| 中江县| 成都市| 曲松县| 大化| 方正县| 安庆市|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