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景德鎮(zhèn)學(第一輯)
- 陳雨前主編
- 3449字
- 2022-07-22 16:10:21
《中國景德鎮(zhèn)學》創(chuàng)刊詞:與世界對話
人猿相揖別。
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jié)。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
…………
寥寥數語,道盡從人類誕生至今縱貫幾百萬年的歷史,文明迭代、國家興亡、民族榮枯、文化盛衰,也在其間往復上演。
而從石器時代開始就見證了這一切,并以其深遠影響成為人類共同記憶的,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種人造材料——陶。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瓷源于陶而勝于陶。從材料學角度,陶與瓷雖然并稱,但在原料、工藝與材料特性方面都有顯著差別;而從文化學角度,陶與瓷雖然淵源極深,但其發(fā)展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以及審美內涵更是迥然不同。
在人類文明史上,用泥土制陶是全球人類的遠古創(chuàng)造。遠古文明時代的陶器在世界各地均有考古發(fā)現,而且大多是各個文明發(fā)祥地原生的。人類究竟從何時開始發(fā)明了陶器,在學術界尚無定論,但發(fā)明瓷器卻毫無爭議是中國人獨享的榮光,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獨特而杰出的貢獻。
瓷的出現不僅賦予陶器以驚艷世人的光潔晶瑩,更為之融入了文化與藝術的精魂,從此傾倒眾生、風靡世界。以陸、海絲綢之路為紐帶,遠隔重洋的東西方文化,也包括廣大的伊斯蘭文化區(qū)域,由此找到了互鑒共通的器物載體與審美語言。
在世界器物文明領域,中國的瓷器、絲綢與茶葉舉世聞名,深刻影響并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步,在這三大產品中,又是以瓷器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居首。中國瓷器對世界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物質方面,而且從生活方式與文化觀念層面,讓世界認識了中國,讓世界了解了中國。無數歐洲人就是先認識瓷器,再認識中國。瓷器,就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對話最重要的溝通語言。
正因如此,也讓世界把china(瓷器)當作China,“china”由此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瓷器不僅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歷代財富的重要來源。在中國歷史上,瓷器以其特質,一統天下財物,匯為巨大產業(yè),并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器物;在文化情感上,瓷器又是中國人的無間紐帶,以其美輪美奐,上達宮廷,下遍黎庶,跨越千年,橫貫東西,成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一部中國陶瓷史,堪稱一部中華文明史!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文化中的生活哲學,強調器以載道。
瓷器,承載的是生活之道、人文之道,融會的則是富有不同時代精神內涵的文化生活方式。自瓷器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無分貴胄黎庶,瓷器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可或缺的器物,并在世代相續(xù)中逐漸成為中國器物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瓷文化之集大成者與輝煌之頂峰,就是譽滿天下的景德鎮(zhèn)。
景德鎮(zhèn)瓷業(yè)肇始于漢世,崛起于宋初,鼎盛于明清,聞名于世界,綿延至當代,“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匯各地良工之精華”,以一業(yè)獨撐一城,歷千年而不衰,迄今仍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最完整鮮活的手工制瓷業(yè)體系與無與倫比的文化象征性。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制高點,文化自信才是最根本的自信。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fā)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
文化思想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思想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在歷史上,中華文明的輝煌,乃至民族文化的融合、國家版圖的形成與鞏固,固然是以強大的國力為前提,但最終依托的還是文化軟實力,而在中國最危難的時期,凝聚起全民族人心、激發(fā)出驚人力量的也唯有文化向心力。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華文明異彩紛呈,引領世界逾千年,成為先進文明典范。
近代以來,國力式微;神州百年陸沉,國運多舛。西方文明強勢主導世界, 中華文明頓失先進地位,國人亦漸失文化與制度自信。
仁人志士,世代以繼;血火洗禮,中華重生。篳路藍縷,奮發(fā)圖強;萬眾一心,國力日增。與此相映照的則是西方文明遭遇瓶頸,缺陷凸顯,世界文明迭代,驅動格局重排。
今日之世界,矛盾交織,暗流涌動,正面臨滄桑巨變;今日之中國,揚鞭疾進,曙光在前,前路依然艱辛,考驗更為嚴峻。而最大的考驗,就是凝聚人心;最艱辛的道路,就是重建文化自信。
在這一無比壯闊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并將逐漸擔負起引領世界文明新時代的責任,這是中國的歷史使命,也是中國的文化使命。而樹立文化自信,是必然也是必需的前提。
在中國文化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從文化尋根到文化保根,瓷器所承載的瓷文化必然不可缺席,而以瓷文化輝煌的象征——景德鎮(zhèn)——及其豐厚的文化遺存滋養(yǎng)并催生出的“景德鎮(zhèn)學”這一新興的文化學科,其學術研究與交流傳播體系的全新構建,更是題中應有之義。
中華復興,文化擎旗。器以載道,啟文致遠。
這,就是《中國景德鎮(zhèn)學》學刊創(chuàng)辦的核心宗旨!
創(chuàng)辦《中國景德鎮(zhèn)學》學刊,還有一個深層的原因,就是基于景德鎮(zhèn)乃至中國瓷文化學術研究與推廣不盡人意的現狀。
眾所周知,景德鎮(zhèn)是偉大的歷史空間,擁有金字塔般的陶瓷文化品牌,但并未建立起真正的塔尖文化,甚至遭受“有歷史,沒文化”之譏。
古往今來,一代代能工巧匠創(chuàng)造了景德鎮(zhèn)博大精深的瓷文化,但這些創(chuàng)造者受制于文化地位,雖有名器傳世,卻難著書立說。而由于中國“重道輕器”的儒家傳統,文人士大夫普遍將瓷藝視為“君子不器”的工匠之作,鮮有將其提升到文化層面來審視。雖然也有南宋蔣祈《陶記》,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清代唐英《陶冶圖說》、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等古代文獻傳世,但數量之少、篇幅之短、范圍之窄、角度之狹,不過渺如滄海一粟,即便加上目前的陶瓷文化研究成果,也僅是冰山一角,無盡的陶瓷文化寶藏尚待挖掘,這與景德鎮(zhèn)在歷史、在世界與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十分不相稱,也難以從文化體系的角度支撐景德鎮(zhèn)乃至中國瓷文化的復興大業(yè)。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從家庭到社交,從產業(yè)到意識形態(tài)領域,顛覆與創(chuàng)新無處不在,解構與重構勢在必行,瓷文化也必須和當代生活方式共同轉移,并以與時俱進的呈現形態(tài),匯入新時代世界文明的巨大潮流。
景德鎮(zhèn)世界瓷都地位的重塑,乃至中國瓷文化自信的恢復,無疑需要有真知灼見的學術導引,而從文化尋根到當代塔尖文化的設計,也都需要構建起一套能夠代表景德鎮(zhèn)歷史與文化價值的理論研究體系。
但目前,學術幾乎缺席。
盛世興學,經世致用。
與以往對景德鎮(zhèn)的所有研究相較,景德鎮(zhèn)學的指導思想是更多體現出系統性、廣泛性、文化性、當代性以及與產業(yè)的融合性,不可一味鉆進故紙堆皓首窮經,也不可徘徊在器物層面不及于道,更不可局限在地域層面以偏概全。
因此,景德鎮(zhèn)學的研究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著眼于未來,體現特色化人文發(fā)展與科學發(fā)展。景德鎮(zhèn)學不是給中國瓷文化修史,更不是為景德鎮(zhèn)陶瓷修史,而是更多地關注對現狀的深入剖析與對未來的指導性。二是拓寬研究視野,不局限于器物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而是廣泛深入研究景德鎮(zhèn)陶瓷在人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并由此揭示人類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樣式。
在這個意義上,景德鎮(zhèn)學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不僅可助力景德鎮(zhèn)重塑世界瓷都的形象與地位,更可使陶瓷文化血脈相連、繼往開來,重新擦亮中國文化的這張名片。
天降大任于斯學。如此大任,絕非個人或小團體殫精竭慮即可擔當,而應有更大的視野與格局,在世界范圍內集眾合力、集思廣益。2017年5月,陶瓷文化領域的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陶瓷文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申報成功并落戶景德鎮(zhèn),這對于促進景德鎮(zhèn)學學術體系的國際化研究與傳播,具有深遠意義。而《中國景德鎮(zhèn)學》學刊的創(chuàng)辦,更是搭建起了讓世界各地、社會各界精英人士廣泛參與的平臺,不僅有利于提升景德鎮(zhèn)學的學術研究水平,也有利于景德鎮(zhèn)學學術思想的廣泛交流與傳播。
自古以來,中國的哲學觀就是崇尚自然之道,強調陰陽平衡、相生相克。無論儒釋道還是中醫(yī)理論,其文化根性都是信奉和而不同,更擅包容融合,這是中華文明永不斷代的根由,也決定了中國必將在世界文明重歸平衡乃至實現大同中承擔起最重要的使命。
多難興邦,實干興邦。中國近代以來遭受的深重苦難,驅使中國以積極、謙卑、開放的心態(tài)不懈努力,從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形成了建立在強大國力根基上、內涵不斷深化、形態(tài)不斷創(chuàng)新的當代中國文化價值觀新體系。
中國的文化自信,正源于此。中國文化的輸出,也需要在國際社會發(fā)出自己的文化強音,樹立當代中國的文化形象,講好中國的故事,而瓷器就是源于中國的世界語言,是與世界對話最悠久、交流最廣泛的中國文化標識,瓷器的故事就是全世界聽得懂又有親和力的中國故事。
《中國景德鎮(zhèn)學》學刊,將匯集最動人的故事,與世界對話。
是為創(chuàng)刊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