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小科研特點
小科研既然定位于“小”,就應“小氣”,兼具科研的秉性。無論是哪類小科研,都以小文章、小譯文或小報告為終極目標。從形式看,要求簡要性;從內容看,可能要求知識性、理論性或新穎性;從效果看,可能要求普及性、趣味性與可讀性。
小科研的七大特點按形式、內容與效果三層次與三種研究類型的關系見表1。小科研的特點可是內容的,也可是形式的,比如“簡要性”既指內容也指形式,知識性只是指內容特點等。這些特點多是不分家的,只是分析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有交叉之處,如知識性文章可能包含一定的理論性,趣味性文章也具可讀性。
表1 小科研七大特點與三種類型的關系

注:+表具有,±表兼有。
1.簡要性
唐代劉知幾有言,“文尚簡要,語惡煩蕪?!保ā妒吠āけ須v》)“簡”即節約文字,“要”即要點突出。常言也道:文貴簡,文貴精,即為文要盡可能去繁冗,避重復。具體而言,做小科研時,務必注意切題準確,內容精簡,以有限篇幅說清問題。長度受限時,必以簡要為先,這正是小科研“小”的奧秘。
就選題而言,小科研多數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定點深挖,多向延伸,深入淺出;或定點出發,單向推進,串聯同類事實,追蹤深入。成文時,力求簡單明了,言簡意豐,要點突出。本書所有例證均可依此做各種分析。
【例7】 瞄準前沿 普惠學界
《中國社會科學報》要瞄準學術前沿,就得根深葉茂。根深才能吸足水分,葉茂才能獲得養分。以譯學研究為例,夯實譯論基礎是研究的根本;將研究半徑擴至語言學與文學,支起顯微鏡,可催生譯學的本體問題;再擴至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信息科學等,拿起放大鏡,可涉及重大或現實問題;最后擴至哲學、史學等,架起望遠鏡,可探測譯學的高度與深度。
貴報2012年改為一周三刊是學界的幸事,身為學人,心有祈求,試列五種。第一,亦莊亦諧:保持大氣,更求美觀,插圖不必太大;可融“京派”與“海派”的風格,創國家特色。第二,問題與對策:突出問題意識,追蹤國際動態,可設問求答,問得明確,答復準確,引領學界思考,實現研究對策化。第三,魚漁兼授:貴報目前關注的多是知識,知識要傳播,智慧更應開啟,不妨常設類似“方法論”的專欄,既惠及本學科青年學者,也可供其他學科借鑒。第四,特色與普及:全報分學科設“特色研究”,重在宣介我國學者的獨創性研究,同時讓“學術大手”成為“普及高手”,拉近學術與大眾的距離。第五,走出與引進:編輯要保持經常參加學術會議的傳統,密切關注學術前沿,同時與國外相關報刊建立協作機制,加大學術推出的力度,促進編輯的學者化和國際化。
——黃忠廉,黑龍江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2-29
【例析】拙文是2011年12月29日應《中國社會科學報》之約,為該報“讀者之聲”寫的小文,要求字數不超過600字。該報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社會科學報》學科版的選題意識逐漸加強,請您結合自身情況談一下如何準確把握學術前沿問題?”二是“《中國社會科學報》創刊以來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支持,2012年將改成一周三刊,您有哪些期待?”。拙文正是緊扣兩點而成。
文章篇幅極小,文字力求考究凝練。文短,開頭最好開門見山,直入主題,避免車轱轆話。第1段強調了縱向要基礎扎實,才能保障橫向繁榮發展。從縱到橫,由基礎至發展,這一切的中心即是報刊的辦報宗旨,瞄準學術前沿,惠普學界,以根深與葉茂的關系比喻整個學術研究。以譯學研究為例,以顯微鏡、放大鏡、望遠鏡為喻分出三個層次,言簡意賅,以少許勝多多。通過觀察感受,運用形象思維對事物加以描述,從微觀到宏觀,與前面的根深葉茂相對,巧用“支”“拿”“架”三個動詞,勾勒學術研究三個可以不斷拓展的層次。
第2段則是《中國社會科學報》惠澤學界的五個方面,以條款羅列,更加簡明,既包括取得的成就,又含對該報的期待。這五條步步深入,前三條為后兩條鋪墊,重點仍在普及。第五條主要說“走出”,大方向上與國家戰略“文化走出去”相對應。
文章力求語言凝練,四字格較多,有古文味道;有些詞語是臨時組造,如“魚漁兼授”。
2.知識性
知識性體現為:富含知識。
知識性理解起來不難,不論小文章、小譯文還是小課題,都肩負著向大眾傳遞有益信息的責任。小文章或小譯文,多以傳播知識為主。知識性并非簡單轉抄某一學科知識,而是根據讀者對象巧妙選取所需,融會于心,重新組織,對其重難點重新安排,有時還要加入己見。知識性不僅僅含有新知,舊知重組也是知識性的表現之一。
【例8】 西班牙語不是小語種
2000年9月25日《北京青年報》第19版《新翻譯18個語種全部高學歷》一文,第三段說:“這些教師大部分將擔任小語種國家的翻譯工作,包括泰語、波蘭語、土耳其語、西班牙語、希臘語、馬來語、瑞典語、葡萄牙語等十幾種語言?!?/p>
文中把西班牙語排在小語種內的說法不妥。西班牙語不僅在西班牙本國,而且在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都作為官方語言使用。西班牙語在世界上使用范圍較廣泛,使用人口達3.45億,因此,西班牙語也成為國際通用語言,并且還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當然,同英語相比,西班牙語在世界范圍內的使用顯得遜色了。但它仍然屬于大語種。
——谷士錯,信息不詳,《咬文嚼字》2002(4)
【例析】普通人不是語言專家,也不都是外語專業畢業,因此對國際通用語言、非通用語言的劃界比較模糊。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憲章》規定漢、法、俄、英、西五種語言為官方語言,英法語為會議工作語言;1948、1968與1973年又分別確定西班牙語、俄語、漢語與阿拉伯語為工作語言。作者正是通過讀報捕捉到公共媒體對這一認識的模糊,指出西班牙語的使用范圍與人數,最后卒章顯態,指明它仍屬大語種。
本例很符合簡要性,用簡練的語言澄清事實,傳播知識。文章從西班牙在本國、拉美及全球的使用說明西班牙語是大語種。文章先擺問題,后說理由,觀點明確,屬于典型的知識型小短文。當然,要否定或肯定事實,須拿出界定的標準,有必要先界定“大”“小”的判斷標準。本文點到了西班牙語在世界的使用人口,若能與其他語種使用人口相對比,讀者會更有直觀感受。比如作者可以指出,西班牙語是僅次于漢語與英語的世界第三大語言,是世界第二大通用語,至少有24個國家講西班牙語;目前在中國,屬于就業前景很是看好的語種。
此外,文章標點使用混亂,而正確使用標點,無形之中也在普及標點符號知識。“當然,同英語比,……”一句前的西式句號應改為漢式句號“?!?,而最后一句與前一句的語義極為緊密,話未說完,應該使用“,”。
3.理論性
理論性體現為:求真論理。
理論性是科研追求的終極高度。對某一問題比較系統而專業地研究與探討,就體現了理論性,這是小科研較高的屬性。對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的認識始于現象,但不能止于現象,以對其感性認識為基礎,加以深化,析出規律,升至理性認識,即可走向一定的理論高度。
理論性主要是針對學術型小科研,于知識型略有欠缺,于譯介型或有涉及。理論性不僅僅指所寫或所譯文章具有理論性,更重要的是文章要有彰顯求真論理與析出規律的過程。
【例9】“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更應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
中國是翻譯大國,但非強國,只有抓好翻譯隊伍建設,才有望成為翻譯強國。隨著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對高層次翻譯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MTI的設立正滿足了這一需要。MTI是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的簡稱,漢譯“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我國現有的各種碩士專業學位,相對學術性學位而設,旨在培養適應特定職業或崗位需求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200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次批準了15家MTI試點教學單位,近來國內高校踴躍申請MTI授予權。由于MTI設立不久,國內對其認識尚不清晰,有待厘清。
翻譯能力≠外語能力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轉向大眾型,我國懂外語者越來越多,一般人認為,會外語就能做翻譯,把外語人才等同于翻譯人才。其實,外語能力有五種:聽、說、讀、寫、譯。“譯”居最高層,包括前四項。“聽、說”經過訓練可以促成口譯能力,“讀、寫”經過訓練可以促成筆譯能力。但是此前對翻譯能力的認識,僅限于本科外語專業所培養的翻譯能力,只要求基本的口筆譯能力,這與時興的本科翻譯專業所要求的能力不可相比,與MTI所要求的職業化、滿負荷專題訓練所練就的高級翻譯能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外語能力不等于翻譯能力,MTI旨在培養專門性、應用型、職業化的高級翻譯。
專門化與??菩?/span>
翻譯課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中是一專門科目,多開在高年級,因此有人認為外語人才已是??菩匀瞬?,外語專業翻譯方向碩士生更是專科性人才,但與MTI相比,其翻譯訓練量不足,實踐時間不夠,培養程序不嚴,職業化特點不明。許多外語專業的碩士生(更不用說本科)畢業后不能馬上適應專業的翻譯工作。這種供需斷裂,主要是缺少專業翻譯人才培養機制和學制的保障。
專門化,指以培養翻譯職業人才為目的。具體體現為:第一,MTI培養講究適銷對路,是一種長期的應需培養,鼓勵具有不同學科不同專業者報考,有口筆譯實踐者優先。第二,要求教學單位必備衛星電視、同聲傳譯實驗室(以口譯培訓為主的單位)、多媒體教室等,半數以上的核心課程必須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現代化設備,以保障學習者翻譯實踐訓練最大化。第三,與傳統的外語專業翻譯課授課方式不同,MTI要求分類授課,除分出口譯課、筆譯課外,口譯課又分為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再細分為會議口譯、商務口譯、法庭口譯等;筆譯課再分出社科翻譯、科技翻譯、文學翻譯、經貿翻譯等。第四,譯才培養更有的放矢,題材體裁專業對口,獲MTI者可進入外事外貿部門、對外交流機構、科技信息院所、新聞出版部門、各專門性翻譯機構等,直接上崗。
MTI人才培養仍屬??菩耘囵B,但更趨于專門化了。
職業化≠專業化
外語人才應該是專門從事外語工作或與外語相關的職業的人才。相對于其他人文社科專業而言,外語人才是專業人才。但就日益發達、分工日益精細的翻譯事業而言,外語人才則不一定是合格的翻譯人才。翻譯越來越要求職業化,即以譯立世,以譯謀生,以譯服務于社會。MTI職業化培養有如下特點:第一,考前最好具有特定的翻譯職業背景,考生來自翻譯一線(2009年3月2日,全國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向教育部建議,從當年起,面向應屆畢業生招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行全日制培養);第二,能馬上滿足社會各行業實際翻譯之需,出爐的是“翻譯熟練工”;第三,培養方式既可脫產,也可半脫產或不脫產,表明MTI培養與職業崗位需求緊密相關;第四,針對未來可能從事的具體翻譯領域,進行相應的實戰訓練,瞄準就業目標。
MTI基于專業化,更追求職業化。
應用性與理論性
傳統外語專業碩士學位是科學學位,重在理論傳授和科研訓練,好比培養科學家;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是專業學位,也是一種職業學位,重在提升操作能力,強化實踐訓練,好比是培養工程師。各自的培養重心不同,決定了MTI所培養的高層次專業人才與國計民生直接關聯,培養目標更明確,偏重應用性,直接面向社會生活或科技生產。以授課為例,除了必要的理論課傳授,要求口筆譯教師必須有相當量的譯著和高規格的口譯經歷;為突出應用性,邀請翻譯一線資深的譯者參與授課。以學位論文寫作為例,形式可以多樣,突出選題的現實針對性與應用性,至多研究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不主張做純理論研究。以上手能力為例,獲MTI者動手動口能力更強,將是某行業中懂得翻譯的半個行家,對某專業知識具有相當的了解,畢業后可直接投身于某行業的專業翻譯。
MTI重視一定的理論性,更突出應用性。
實踐性≠實用性
上世紀末以來,翻譯教學開始重視實用文體的翻譯,但囿于教學體制,學生的實踐時間和實踐條件受到限制。盡管意識到了翻譯訓練的實用性,但實踐性未得到充分體現。雖有“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培養碩士,也強調翻譯實踐性,但是,除了“翻譯工作坊”之類的授課形式,對翻譯的質與量大綱沒有明確統一要求,訓練材料沒有突出實用性,對實踐時間、翻譯實習均未作要求,有的學校干脆缺乏翻譯實踐訓練,缺乏翻譯實踐是難以培養合格的職業翻譯的。而MTI突出實踐環節,明確規定教與學實踐訓練的質與量(如筆譯不得低于10萬字)。從翻譯職業需求出發,要求夯實雙語知識基礎,加強百科知識(文化、經濟、法律、金融、科技等),注重口筆譯技能訓練。訓練包括譯前準備、速記方法、分析方法、記憶方法、變通方法、翻譯手段現代化、專業翻譯術語庫建立、工具書運用等。為突出個性化實踐訓練,通過教學單位承接各類翻譯,學生參與,在干中學,課前學生翻譯,課堂討論或個別指導,針對性更高,翻譯技能提高得更快;半脫產和不脫產者更可以結合所在單位的翻譯任務,一舉多得;定向培養者還可以依據所在單位的需求,產學兼顧,相得益彰。
好翻譯是教出來的,更是練出來的,MTI更突出翻譯的實踐性。
——黃忠廉,黑龍江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6-15
【例析】文前標題的壓圖及作者單位職務略去。在MTI問題上如何求真論理?如何反映學界與筆者的思想?全文以對比的眼光審視了對MTI的認識,對比點是翻譯能力與外語能力、專門化與??菩浴⒙殬I化與專業化、應用性與理論性、實踐性與實用性。由此可見筆者從宏觀到微觀、從泛泛的話題到切實的主題逐步走向論題,最后坐實為標題,且以MTI涉及的要素為主,用作A與B對比的前項A,以求凸顯。
當時筆者所求之真所論之理是:翻譯能力是外語能力的一種,且是其最高體現。專門化是??菩缘木唧w體現,是專科在培養模式上的創新,有利于專科性的發展。職業化點明了翻譯職業化時代的到來,有別于科學學位而將翻譯當作高級技能培養,使之成為一個職業類型。MTI與外語專業碩士學位最大的不同在于減少了理論性訓練,加強了應用性訓練,顛覆了傳統外語專業碩士培養的模式,這一點現在仍需提醒。在實際MTI訓練中,有的單位認識到實用性,但未加強實踐性,把實踐完全或大部分交由學生自練,也是一種偏頗;實用不經實踐難以造就學習者的實干能力;實踐也并非只練實用對象,比如文學翻譯被許多單位忽視,干脆不開此類課程或內容。要知道文學翻譯是翻譯的貴族,其重要性值得長期關注。
不過,直至現在,文章小節標題的一致性設置始終是筆者的遺憾!本想用鮮明生動的“≠”表示A與B的非等值關系,可是“專門化與專科性”與“應用性與理論性”總是不愿就范:第一,“專門化”與“??菩浴毕嚓P而不同,術語不同類;第二,“應用性”與“理論性”呈對應關系,更非“≠”所示的關系。
4.新穎性
新穎性體現為:創造求新。
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每個時期的發展變化,均可擇機介紹給國內讀者;身為他者,國人對上述三方面時常會有新認識或新發現,更可道出,以饗讀者。
小文章或小譯文有時追求新穎性或創造性,小科研可訓練大科研所需的基本能力。舊材料翻新意,新材料孕新見,推進已有的認識,糾正原先的偏誤,這都是小發現,小創新。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譯人之所未譯,都具有新穎性。
【例10】 pie的最新用法
在眾多的食品當中,pie算得上是美國的典型食品之一,有南瓜餡餅(pumpkin pie)、蘋果餡餅(apple pie)、肉餡餅(meat pie)、雞肉餡餅(chicken pie)等等,不一而足。pie成了英美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在英語里自然少不了它。
形容什么“非常容易”,英語說as easy as pie,pie指“輕而易舉的事情”;have a finger in the pie意為“干預某事、染指某事”;put one’s finger in another’s pie意為“多管閑事”; pie in the sky指“沒有希望實現的事情”、“渺茫的幸?!保蝗粢粋€人的行為舉止或思維方式非常美國化,我們可以說:“He is as American as apple pie”;in apple pie order意為“整整齊齊”。
近年來,pie的用途有了新的發展,首先,可被某些人用做公開場合攻擊政界要人等的東西。如:
And hundreds of politicians,business people and celebrities across the world have been attacked with apple pies,chocolate cakes and other dessert.世界上數以百計的政治家、商界要員和名人都被人用蘋果餡餅、巧克力蛋糕和其它甜點攻擊過。
“There are few better ways of getting noticed than by pushing a big pie in someone’s face,”a Dutch pie thrower told journalists.“沒有比往一個人的臉上扣個大餡餅更能引起世人矚目的方法了,”一位荷蘭餡餅投擲者對記者如是說。
When the Mayor of San Francisco was hit by a pie he called his attackers terrorists.當舊金山(圣弗蘭西斯科)市長被餅砸時,他把攻擊者稱作恐怖分子。
其次,pie還可由名詞活用為動詞,指“向人投擲餡餅”。世界上許多政界要人比如克林頓、布萊爾都被餅砸過。有時投擲者也用雞蛋、奶油蛋糕等。請看例句:
Bill Gates has been “pied”. So has economist Milton Friedman.比爾·蓋茨被餡餅砸過,經濟學家彌爾頓·弗雷德曼也遭受過同樣的噩運。
——劉守平,新鄉教育學院副教授,《英語知識》2002(5)
【例析】本例通過pie的語義與語法的變化折射了日常語言點滴向前發展的軌跡。此類文章隨時可做,因為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一直與時俱進,些許發展變化即可譯入,有所新見便可寫出示人。
文中的pie是美國常見的食品,正是借其常見性來表達日常各種現象。本文抓住這一點,在介紹其本義與含轉義的慣用語之后,歸納總結了其用法的兩個新發展,一是pie作為食品的名詞詞義的工具性拓展,即用來攻擊政界要人等的工具,成了“砸人的東西”;二是將這一名詞活用為動詞,指“向人投擲餡餅”。題目帶“新”,很吸引人。但是如何出新,是應談的重點,新知常由舊知出,前面的舊知介紹要簡明精練,把篇幅更多地留給新知。新增名詞義以及活用為動詞義之外,還可適當增加新用法的由來、趨勢、特點等,不能只簡單羅列兩個新用法,舉幾個例,而且引例數量也不協調。
5.普及性
普及性體現為:瞄準大眾。
小科研是大科研的前期訓練,一般涉及問題不太深,普及性文章即是其中一類。此類文章重在讀第一遍時能普及較多的知識,益其知,怡其情,將專業的知識淺化易化,多為信息的收集與羅列,多求廣度,不求深度。此外,普及性文章還有活躍版面的作用,是許多報刊歡迎的對象。所刊園地多為大眾性報刊,或中低檔學術刊物,或添作大刊的補白,現在絕大多數刊物不見補白了。
普及性文章并不好寫,科學大手不一定是科普高手。普及要求深入淺出,簡明而有條理,要求科學知識了然于胸而隨性于筆。
【例11】 東方文學大師——泰戈爾
(1)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泰戈爾用英語和孟加拉文寫作。(2)英國詩人葉芝被他的詩深深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獻詩”)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3)泰戈爾一生共創作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余篇短篇小說,20余種戲劇,還有大量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著和游記、書簡等。此外,他還是位造詣頗深的音樂家和畫家,曾創作2000余首歌曲和1500余幅畫,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為印度國歌。(4)在60余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繼承了古典和民間文學的優秀傳統,吸收了歐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的豐富營養,在創作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一代文化巨人。(5)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頒獎詞曰:“由于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獲諾貝爾文學獎。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但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6)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7)泰戈爾一生的詩歌創作受印度古典文學、西方詩歌和孟加拉民間抒情詩歌的影響,多為不押韻、不雕琢的自由詩和散文詩;(8)他的小說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又有創新,特別是把詩情畫意融入其中,形成獨特風格。
(9)泰戈爾因詩而蜚聲世界。(10)他的詩歌體裁和題材豐富多彩,清新雋永;小說格調新穎、感染力強;戲劇種類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纏綿、或威武雄壯,不拘一格。(11)如此波瀾壯闊,使他成為東方文學大師。
(12)泰戈爾的詩集用英文出版的有:Gardener (《園丁集》),Jitanjali (《吉檀枷利》),Crescent Moon (《新月集》),Fruit-Gathering (《采果集》),Stray Bird (《飛鳥集》),Lover’s Gift and Corssing (《愛者之贈與歧路》)。
下面我們欣賞泰戈爾一些帶有哲理、晶瑩清麗的名句: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讓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Once we dreamt that we were strangers. We wake up to find that we were dear to each other.我們曾經夢見大家都是不相識的。我們醒了,卻知道我們原是相親相愛的。
My heart,the bird of the wilderness,has found its sky in your eyes.我的心是曠野的鳥,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
Wrong cannot afford defeat but Right can.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它欺騙我們。
Man barricades against himself.人對他自己建筑起堤防來。
Do not linger to gather flowers to keep them,but walk on,for flowers will keep themselves blooming all your way.只管走過去,不必逗留著采了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自會繼續開放的。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which have no songs,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他們沒有什么可唱的,只是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
I cannot choose the best. The best chooses me.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了我。
Don’t cry because it is over,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不要因為結束而哭泣,微笑吧,為你的曾經擁有。
——唐曉群,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實驗中學教師,《英語知識》 2008(11)
【例析】泰戈爾是大文豪,可是幾人知道他還是不錯的藝術家?即便是知其文豪身份,又有幾人知道他還是小說家?名人效應有時會因一時成名而遮蔽其他。感謝作者為讀者介紹了身為文學藝術大師的泰戈爾,短短篇什還讓人領略了泰戈爾的詩風。
如何更好地介紹文學大家?作者想結合一般介紹與具體例證,為讀者普及知識,卻未能自然天成,文章的結構與邏輯有可商榷之處。首先是結構不當:首段太長,給人“大頭娃娃”的印象;其次是條理不當:內容凌亂雜糅,邏輯不清;第三,文題不符:依文章題目,后面的名句選錄與主題不太搭,可以舍去。據《英語知識》的期刊定位,全文不妨調整如下(文中序號為本書作者所加):
第1段:人物介紹(1)+藝術成就(3+8+10+11);
第2段:創作特色(4)+詩歌成就(2)+獲諾獎(5);
第3段:單談詩,過渡到下文的詩歌選錄(9+6+7+12);
余下:譯詩選錄。
另,文章的語言還可雕琢,如泰戈爾的諾貝爾頒獎詞漢譯實在不雅,不妨譯作:“其詩深邃敏銳,清新曼妙,以登峰造極之技,盡抒詩情,躋身于西方文學之林。”(Because of his profoundly sensitive,fresh and beautiful verse,by which,with consummate skill,he has made his poetic thought,expressed in his own English words,a part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st.)又如,“人對他自己建筑起堤防來”意思沒有表達到位,也缺少了名言警句的意味,不妨改為“人們往往自設樊籬”或者“人們往往作繭自縛”。 “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他們沒有什么可唱的,只是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币嘤腥缦氯毕荩簊tray意思理解失誤;沒有表達出定語從句與主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沒有譯出flutter的詞義。試改譯為“夏天,失群的小鳥飛到我窗前,歌后離去。秋天,黃葉無歌可唱,只好震顫著,一聲嘆息,飄零而去”。
6.可讀性
可讀性體現為:言辭雅潔。
既然小科研講求知識性與普及性,其內容就會力避深奧,文字力求流暢可讀??勺x不一定要寫得情趣盎然,但至少要樸實自然,少用專門的術語,語言文字大眾化。即使理論文章,也應講究喜聞樂見。內容簡易可讀,結構清晰明了,語言通曉暢達,用詞力避生僻。
【例12】 學術研究切忌“掉書袋”
當下不少論著,文風堪憂。古人所譏諷的掉書袋之風不僅沒有遁形,反而愈演愈烈。所掉的書袋也擴大了陣容——不僅掉古書袋,掉的還有“今書袋”、洋書袋。
嚴肅的學術研究本應是借助已有理論、知識、經驗對科學問題的假設、分析、探討和推出結論進行證偽或證實的過程。掉書袋者則反其道而行,將創新演變成了以下幾種歧途。一是語錄匯編。學者為文,引文連篇,請人代言,人云亦云,整篇文章找不到直抒己見的蹤影,甚至基本常識也要引證,結果是滿篇“引號+術語”。二是故作古雅。學界有人學嚴復作《天演論》,追求古雅而忘了時代。結果是缺乏訓練,爾雅不成,半文不白,內容似懂非懂,思想似清非清,弄得現代讀者云遮霧罩。其實,學術語言具有時代特點,思想與時俱進的同時,語言也需與時俱進。三是簡單問題復雜化。一個一目了然的問題,掉書袋者常常將其復雜化,用術語堆起文字的迷魂陣,故作高深。其實文章要精,長文好寫,短文最難作。四是神話連篇。有種“神話”文字令人望而生畏,這種文字主要來自翻譯腔或翻譯式寫作。借鑒國外文獻,未經純熟的轉換就落筆入文,字是中國字,(句)法是外語法。聽不懂,看不明,中西混雜,佶屈聱牙,難以卒讀。
為何掉書袋者總不絕跡呢?究其因,無外乎:第一,缺乏才情。才情不夠,知識來湊。思想不豐,引文來充。知識有余,自創太少。心得不夠,見解不多,靠知識堆積,而不靠心智提煉,導致不少論文或專著綜述或引用過半,甚至達五分之四者居然并不罕見。缺少才情,導致信心不足,論述本已充分,但總覺得援引洋人或權威才可壯壯膽。亂堆觀點,多方引證,還源于對所研究的問題并不十分清楚,或自己沒有感受,只好借人說話,整個研究不經意間淪為一堆事實和抽象判斷的雜拌。第二,訓練無素。簡潔出思想并非生就的本領,而需要專門訓練。季羨林文字干凈,緣于其國學功底,更得益于其導師瓦爾德斯米特教授的學術訓練。唯陳言之務去,學貴創造。真正做到了這一條,自然會將廢話剔凈,拋開無關引用。第三,引之無文。引用文獻也有學問。如果適當采取間接引用代替直接引用,即可以簡潔曉暢之文傳達深刻繁難之義。第四,譯腔作祟。受印歐諸語的影響,引用國外文獻不會用短句表述,全是句法成分十全十美的長句,該省時不省,該簡時不簡,句子失去空靈,失去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充分消化理論。有的學者寫作也受翻譯腔的影響,結果是學術語言越來越合法而缺乏靈性,越來越成為中外語的雜糅。
如何才能不掉書袋?需要消化所讀之書,幾經反芻再回饋學界。為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智慧寫作。求智慧的文字,必是有感于事實或理論的文字,是叫人戰栗的文字,只有動心,才能動人。真學問既積于點滴,由事實生發觀點,觀點積小成大,由事實走向歸納,突出原創;也可由理論走向演繹,將一般演繹成特殊,將他人的思想滲入自己的血肉,再度表達出來,如出己心,進而避免簡單引用。因此,要善于引用,他人思想若是極為精當,能代為心聲,則可直引;若是見解不錯,語言不簡,則大膽轉述和濃縮;若觀點分散,則可綜述。二是專業訓練。訓練理論與事實相結合,理論論述時,事實有以一當十之效,以事論理,既可明理,又有實感。訓練表述,力求專家看了不淺,外行看了不深,非專業讀者閱讀比較輕松,才能見出大家的功力。訓練用百字縮千言,以尺幅秀千里,以少許勝多多,養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文風。三是略顯文采。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有時,我們的學者并不缺乏思想,缺的是深入淺出表達學術思想的功力,其思想多淹于晦澀的語言。呂叔湘著文既求學術,又求可讀,他撰文的兩個理想是:一是謹嚴,一個字不能加,一個字不能減,一個字不能換;一是流暢,像吃鴨梨,又甜又爽口,簡明耐讀。錢鍾書、費孝通、季羨林等學人海外歸來,學貫中西,可是回到國內,撰文著書,無不明白簡潔,所引文字都極為精當,也引得必要??梢?,凡真學問者,都能把深奧說得簡明。四是深入淺出。用最淺顯的文字表達最深刻的道理,是問學的至高境界。至于深入深出,深出固不可取,但深入仍是前提;淺入淺出,適于普及,不失其用;淺入深出,則是文章大忌,淺入囿于認識不深,深出則因表達不逮。
深入淺出、平易近人、準確生動的學術語言更利于思想傳播,即使做嚴肅的學術研究,又何樂而不為呢?
——黃忠廉,黑龍江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9-21
【例析】學術雜記也講可讀性!本文有感于現時的學風與文風,發一家之言。全文力求邏輯思路清晰,結構安排合理:發現問題—描述問題—找尋原因—解決辦法。每段內容都歸納幾點,分別敘述,便于突出。
文首點明“當下不少論著,文風堪憂”!直接亮相,并指出三種形態,段末的“今書袋”是自造詞語,加上引號引人關注。二問二答中,讀者明白了學術為何貴于創造。全文力求行文流暢,文字清新,層次清晰,形式活潑,旨在追求可讀性。
文中第2段批評掉書袋將學問做入了四種歧途。第3段開始追問“因何掉書袋”,探得原因有四,是文章的重點,宜充實;對讀者益處也最大,因此著墨最多。說話如存世,要知道如何上天堂,就要知道如何下地獄,這樣才不會走錯。找到了原因,第4段則要解決問題,又追一問“如何才能不掉書袋”,要努力的方向也有四個。
文末輕輕一問,更是促人深省,捫心自問。時隔幾年,又覺得結尾可以略微加入前文的內容,試改為:“即使做嚴肅的學術研究,若能勤于練筆,勤于思考,學術語言深入淺出,平易近人,準確生動,又何樂而不為呢?!”
7.趣味性
趣味性體現為:風趣有味。
小文章若能寫得饒有趣味,也是爭取讀者的高招。文章要有味,得生動,或有趣,有時甚至幽默。幽默的內容,幽默的語言都能為讀者營造輕松活潑生動有趣的氛圍。除了內容有趣外,還可幽讀者一默,通俗一點,上口一點。形式可以活潑多樣,可用講述式、對話式、聊天式等,也可從種種生活現象說開去。此外,趣味文章的標題也盡量“趣”味盎然,“趣”字用得精巧,容易吸引人,更容易發表。
比如例1標題本應從“趣談”出發,由于作者結構安排欠佳,略顯欠趣:若將年輕人艾倫的故事設為首段,再述taxi的衍變發展,一直緊扣“趣談”的主題,則更加引人入勝。再如:
【例13】 美國英語趣話
據說,蕭伯納曾說過,英國和美國是被同一種語言分開的兩個國家。然而至今尚無人考證此話的真偽。如果他真的說過,那么他錯了,因為這兩個國家是被兩種語言——英語和美語分開的。
說英語的人都知道,“陸軍中尉”一詞,美國人叫lieutenant,英國人叫liftenant;“秋天”英國人叫autumn,美國人則稱fall;甚至通過從A到Zee(美國英語字母Z)和從A到Zed(英語字母Z)的字母表的語音進行比較,人們也能發現這兩種語言的區別。
盡管英國人與美國人談話通常都能互相理解,但也有出問題的時候。英國人說到flat,通常指的是一套住房,并且指的是紐約的那種公寓套間;美國人則更愿意把flat理解成漏氣車胎。還有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一個英國人為叫醒一個美國人的妻子而向這位美國人致歉,然而他并沒有像他料想的那樣解釋成不得不請她下床,意思恰恰相反,當然后果可想而知。英美兩國語言的區別如此明顯,以致有人說,如果兩國互派間諜,憑著說話的口氣就能很快識破其國籍。
英國人認為英國英語為母語,美國英語則為子語。實際上,美國英語更廣泛地吸收了美洲印第安語、西班牙語、荷蘭語、德語、依地語及其他幾種語言,以及美國市井社會中的粗語、棒球隱語。chewing-gum(口香糖)是個人人皆知的美國詞語。其它眾多的美國詞匯也能信手拈來:back-wode(落后的邊遠地區)、beachcomber(海濱巨浪)、beelime(捷徑)、cold snap(驟冷)、dugout(棒球運動員休息室)、gimmick(暗機關)、grapevine(小道消息)、high-falutin(大話)、mileage(旅費),等等。娛樂雜志《雜?!方o美國英語增添的如freeloader(揩油者)、whodunit(偵探小說)、soap opera(肥皂劇)、demo(試播唱片)、pushover(閑差事)、blockbuster(風行事物)、cliffhanger(驚險小說)及showbiz(娛樂業)等大量廣為使用的詞匯,為美國英語形成自己的特色立下了赫赫戰功。
美國英語除了自己的創新外,還大量借用了英國英語。Living-room(起居室)、nursing-home(小型私人醫院)、greenhorn(生手)、trash(皮料)、ragamufin(流浪兒)都是輸入的英國英語詞組;smog以前指倫敦由煙和霧混合而成的黃色濃霧,現在用來描繪洛杉磯的煙霧再恰當不過了。許多在舊世界已死掉的詞,在新世界仍保持活力。
馬克·吐溫很早就憤憤不平地說:“英王的英語并不是英王獨占的。它是個股份公司,美國人擁有大多數股份?!比藗儾坏貌怀姓J,過去大約100年中,美國向這座跨大西洋的“熔爐”中貢獻的東西比聯合王國多得多。
麻煩的是,這個擁有大部分股份的“市場”今天非常蕭條。美國英語在其全盛時期吸取了從百老匯到紐約的波威里街、從哈萊姆區到好萊塢的靈感。然而自那以后,它便陷入了電子計算機行話的羈絆之中。
大約50年前,一只蛾子飛進了弗吉尼亞州的一臺技術尚較原始的政府計算機里,導致了整個系統的關閉。此后,人們就用“病毒”一詞來形容計算機遇到的意外障礙和陷阱。這大概是這個輸入、輸出、硬件、軟件世界里最后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單詞了。而與此同時,最先產自美國、最大限度地擴展每個詞和詞組涵義的口香糖英語,卻極大地豐富了歐洲語言。所以美國的詞匯學家們認為,美國英語的發展如今已從大街上移到了辦公室,現在需要的是讓它再回到人行道上去。
——早立編譯,信息不詳,《世界博覽》1992(8)
【例析】從文題關系看,內容與題目基本一致,文章基本反映了“趣話”的主旨。開篇反駁名人觀點,旋即激起讀者的閱讀期待!同一事物有何不同指稱,同一字母讀音有何差異,這種種差異又如何產生相應的交際困難,且聽作者從歷史淵源與現實的依附關系、由英式英語到美式英語的順序一一道來。
英國人視英式英語為正宗,視美式英語為旁支。不巧,這源與流的關系被歷史弄得顛來倒去!美式英語一面吸收了英式英語,一面自造新詞,還不拒其他語言的細流,終于匯成江河。作者的行文順序則反映了他對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淵源的認識。畢竟美式英語受英式英語的影響,后者信守傳統,前者堅持開放,從根本上決定了兩國語言的分野。第4段美式英語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有了獨到的發展,才會出現第5段的創新,成了英語發展的弄潮兒,于是“母”被“子”超勝,以至于第6段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對英式英語的霸王地位憤憤有詞!可是,到了技術時代,美式英語又過于技術化,人們期待英語生活化,返璞歸真,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只可惜,第3段所舉“英國人叫美國人妻子起床”一例未講清,文章的趣味性打點小折,不知是原作不清,還是編譯有誤。因此,對變譯(即非全譯)文章的批評既可能是批評原作,也可能是批評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