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司馬遷和《史記》

公元前九十多年的時候,在我國出現了一部偉大的著作,那就是有名的《史記》。《史記》歷來都被認為是一部歷史名著(《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就是《史記》),但它卻是運用了高度真實、優美的文學手法寫成的,里面包含著無數感動人心的故事;所以它不單是一部宏偉的歷史著作,而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異常優秀的現實主義文學杰作。《史記》產生的時代,小說還不發達,因此《史記》也和世界上其他古老國家所有的早期歷史著作相似,起著小說的作用,對后代小說的成長起了推動的作用。二千年來,《史記》一直是中國人民熱烈愛好的讀物之一。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首先,人們從它里面獲得有關古代的許多較有系統的歷史知識;其次,人們更從它獲得藝術上的美妙的感受。應當承認,后一點是更其重要的,因為假如沒有高度的藝術成就,《史記》的歷史價值不可能如此巨大。真的,《史記》里面所記載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作者以其濡染大筆所加意描繪著的那些可敬可愛的古代英雄形象,不是一直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嗎?舉例來說,戲劇是與人民最為接近的一種藝術形式,它選取題材必須為人民喜聞樂見,否則必定遭受人民的唾棄、厭惡;而中國戲劇恰恰從《史記》里汲取了大量的題材。從著名的元朝雜劇(“元曲”)起,《史記》的故事一直成為中國戲劇舞臺上的不朽題材。現代的話劇也不例外。郭沫若所寫的幾出動人心魄的史劇,其中就有四出出自《史記》的故事,那就是:描寫聶政代友報仇的《棠棣之花》,描寫信陵君救趙的《虎符》,描寫高漸離擊秦王的《筑》,還有描寫偉大愛國詩人生平的《屈原》。戲劇作家為什么這樣喜愛《史記》的故事呢?這理由是不難說明的,因為《史記》的故事受到中國人民的熱烈愛好,《史記》所描繪的英雄是人民的英雄。正是由于《史記》的卓絕的藝術加工,許多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獲得了永久的、光輝的生命。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一個學識廣博、態度謹嚴的歷史學家;同時他又是一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大師,中國古代的散文,到他手中方才達到一種氣魄雄偉、變化無窮、富有活力的完整的表現形式。

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和現實主義作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發揚了可貴的民主主義傾向和面向專制帝王斗爭的反抗精神。他敢于揭露歷史的矛盾,尤其是他所經歷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貴族、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以及貴族、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敢于辛辣地抨擊、諷刺統治階級集團的一切罪惡,揭發他們的丑惡面目。他非常注意人民的生活,同情廣大人民在統治階級殘酷剝削下的痛苦,因此他對統治階級損害及壓迫人民的行為常常提出尖銳的批評。平民的歷史,在他筆下受到極大的重視。他一再指出,平民——普通人,比統治階級集團的組成分子具有更多的優美品質;越是在統治階級視為微賤人物的身上,他越能發現他們純樸、真誠的高貴品質。還在《史記》沒有公開傳布以前,統治階級已經因為書中記載了他們的罪惡行為而感到不滿,抽毀了其中暴露最多的《景帝本紀》和《今上(武帝)本紀》。其后,漢末統治階級的代表王允,更公開宣稱它是一部“謗書”,說道:“可惜武帝沒有殺掉司馬遷,讓他做‘謗書’流傳后世!”當然,事實證明,統治階級的不滿絲毫不能貶低司馬遷和《史記》的光輝價值。司馬遷和《史記》所以能夠受到世世代代中國人民的尊敬與熱愛,那主要就是因為他和他的著作的這種鮮明的思想性方面的特色。

司馬遷在中國史家中,是最早具有較為正確史觀的歷史學家。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歷史事件的變化、發展和聯系的原因。他對歷史的看法是:從歷史事件的開始去觀察它的結果,從它的興盛去觀察它的衰敗;他認為當歷史進入衰敗的階段就一定要發生變動。歷史變動的基本規律——因果律,他是已經意識到了的。因此,他能看出一些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他把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抬到很高的地位去敘述,因為他知道動搖秦帝國統治基礎的根本原因,就是秦末的農民起義。他更不斷用歷史事實表明:誰要是妄想阻礙歷史的變革和前進,就必然遭遇滅亡的命運。他對經濟在歷史中的作用給予相當的重視。漢武帝的對外擴張,他已經隱然看出,這是帝國內部財富的積累、工商業的發達和統治階級奢侈多欲的結果。他更把人們各色各樣的活動,總的解釋為受著財貨欲望的驅使。

祖國古代科學的發展,也受到他的注意。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醫學和農業技術等方面的成就,他雖然不能很細密地加以記載,但都盡可能做了敘述。應當指出,他自己本人就是一個卓越的天文學家。今天通行的“夏歷”,就是他和其他天文學家們共同制訂的。

一般地講,司馬遷在古代學者中間具有比較科學的頭腦,敘述歷史,不摻雜迷信的成分。他對神話、傳說的采用,抱著審慎的態度。趣味濃郁,然而顯見是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他寧可放棄;即使有時記錄下來,也用存疑的態度,讓讀者看出,它們并不是十分可靠的。

司馬遷第一次比較全面地總結了祖國從上古到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科學等方面的各項成就。在此以前,孔子曾把上古時代的祖國文獻,做了一次初步的整理;司馬遷則在更為廣泛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這項工作。而這項包羅方面如此之廣的總結,是大大幫助了后代人們在各種工作上的繼續前進的。在他筆下記述的祖國先民們的各項偉大勞績,更培養和鼓舞著歷代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司馬遷創立了中國古代歷史著作的完整體例——紀傳體。什么是紀傳體呢?就是:用“本紀”記帝王,用“世家”記侯國,用“列傳”記各種各樣的人物,用“表”記時事,用“書”記制度。紀傳體的體例在古代創立的意義是什么呢?就是突出人的活動,突出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紀傳體的這個意義,在司馬遷創立的當時,在歷史學上,以至在人們的思想認識上,無疑是起有一種革新的進步作用的。那時人們的意識,還一直受著從古以來由于屈服于自然威力而產生的定命論思想的支配。突出人的活動和作用,就意味著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反抗定命論思想的意義。但也應當指出,司馬遷在他的著作中仍舊時時流露出,他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擺脫定命論思想所給予他的不良影響。他還常用定命論去解釋許多歷史事件的進程和結果。這是時代加給他的限制。后來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歷史家,利用了紀傳體的體裁,卻削弱了它的進步作用,把他們的歷史著作——大部分即是所謂“正史”——變成了主要是敘述帝王和一些顯貴人物活動的記載。這樣,紀傳體的積極意義無疑受到了歪曲。

作為一個歷史家的司馬遷的貢獻,又是和他對文學的巨大貢獻,密切地結合著的。

司馬遷了解生活的意義,重視生活的體驗,要求自己在豐富的生活基礎上去深入理解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正是由于通過了對于生活的認識,他便賦予歷史人物以血肉之體。因此,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他筆下就具有了浮雕般的真實性,生動地展現在后代讀者面前。《史記》里面有許多非常出色的篇章,顯示著作者豐富的生活體驗,飽含著作者的熱烈情感,成為古典現實主義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

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目的,據他自己說,一方面是要忠實地整理、記述祖國的歷史;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通過這部著作來表現他自己的“文采”——文學的才能。這說明他實在是有意地要把《史記》寫成一部杰出的文學作品。在這一方面,可以說,《史記》在文學方面的成功比起它在歷史方面的成功,影響更要廣泛而長遠。

《史記》的本身,故事性就非常濃厚。司馬遷在敘述這些動人故事的時候,突破了普通歷史著作的平鋪直敘的寫法,在每一篇里都抓住一個突出的主題,加以細致、深刻地描寫,成為一篇完整的藝術作品。所以,《史記》雖然是一部歷史著作,可是并不是一部枯燥的、巨細無遺羅列著許多歷史現象的流水賬簿。它隨時隨地向讀者展示歷史進程中復雜事件的本質、人物性格的變化、時代背景的特色,還有關于社會生活內容的深刻的透視。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成為司馬遷寫作的基本方法。

司馬遷對人物的刻畫,精細而又真實。各色各樣的人,自皇帝、官吏、軍人、文人、商人以至農民、倡優、奴隸、醫卜星相等,都以他們本來的面目、語言在他的書里出現。他描寫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僅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也達到了藝術的真實。因此,《史記》里出現的人物,不僅是歷史的人物,同時也是經過一定程度藝術概括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在《史記》里得到了巧妙的糅合。

司馬遷熱情橫溢、性格真誠,但卻遭受統治階級殘酷的迫害。他對統治階級充滿著憎恨,他的書里放射著對統治階級的憤怒火焰。在他描寫的人物——雖然是歷史的人物——身上,反映著他自己的強烈愛憎。他輕視那些高居人上、自以為不可一世的帝王、后妃、將相,毫不留情地把他們本來的丑惡面目,把他們無賴的、刻毒的、殘忍的、凡庸的、愚昧的本性和作風,纖悉無遺地暴露出來。他極端痛恨那些以害人為專業的統治階級集團的爪牙。他把同情給予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把他們寫得既可愛,又動人。《史記》的《游俠列傳》前面有一篇序,很坦白地表明著他憎的是什么,愛的又是什么,序里的一段是:“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拒人)諾(許人)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可稱道)者焉。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廩;伊尹負于鼎俎;傅說匿于傅險;呂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災),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鄙人(老百姓)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享受)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他這話說得真是憤慨極了,沉痛極了,如果不是一個站在人民的立場、有著強烈愛憎的人,他是不能說出這樣既有見識、又有力量的話來的,這等于把所有封建統治階級為欺騙人民而建立起來的虛偽道德觀念徹底擊潰了。而且這是在漢朝的封建統治秩序剛穩固不久時候說的,它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就更為重大了。

《史記》,照司馬遷自己的說法,是要成為“一家之言”的。他在書中每篇后面,都寫了一篇“贊”,表示他對這一篇所寫人物和事件的意見。有時他把他的意見寫在文前的序里,有時則“夾敘夾議”地寫在正文的敘述中間。用不同形式所表達出來的這些意見,就是他的“一家之言”。通過這些意見,或是明譬,或是暗喻,都鋒利地表達了他自己的愛和憎。這就是司馬遷為什么與封建時代的其他歷史家不同的地方,因為他把他的愛憎——這愛憎和人民的愛憎是結合起來了的——深深地滲透在他的作品的每一篇章和每個人物身上。

司馬遷在《史記》里所用的語言,在他那個時代,是通俗的、生動的,而且是富麗多彩的,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這是司馬遷從他自己深廣的生活體驗中汲取、提煉出來的。他深入民間,熟悉人民的生活,他的文章中所表現的那種明朗、高昂的格調,可以看出,是與人民生活中的健康、樂觀的格調起著共鳴的。他記錄了大量的民間諺語,顯示出古代人民觀察生活的無比智慧。他引用古籍,常常把較為生僻的字和句,翻譯成當時通俗易曉的語言,為的是讓一般人們都能了解,為的是讓一般人們都能看懂他的著作。

《史記》更洋溢著濃郁的詩的氣息,這便使得它所描寫的故事更能扣動讀者的心弦。《史記》里面充滿著深厚的愛:愛祖國,愛人民,愛真理。深厚的人民性的愛,構成《史記》的現實主義基礎。在這一點上,《史記》和古代偉大的詩篇《離騷》十分近似。司馬遷和屈原有著精神上的密切聯系。魯迅稱贊《史記》,說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批評是很正確的。

司馬遷所創造的感情飽滿、變化多端的現實主義描寫手法,成為以后中國散文文學的典范。唐朝的傳奇文、宋元的話本、明清的小說,直接繼承并發揚著《史記》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繼承并發揚著《史記》的民主主義傾向和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史記》的散文體裁,直到這個世紀的初期,還是中國一般人們日常寫作時學習、模仿的對象。唐宋的古文運動,它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用《史記》的比較通俗、樸質的散文體裁來改變他們那個時代的浮華風氣。今天,青年讀者閱讀《史記》,也許存在著某些語言隔閡的困難,但是,如果能夠得到加有注釋或是附有適當譯文的本子(這種本子,相信不久就會有了),個別語言上的困難就會消除,而讀者就能從它吸收到豐盛、有益的養料。

那么,司馬遷是怎樣一個人呢?《史記》是怎樣寫成的呢?《史記》中包容著哪些動人的故事呢?這些,下面將要加以介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善县| 松桃| 哈巴河县| 霍林郭勒市| 宣化县| 蕲春县| 通山县| 封开县| 宽城| 准格尔旗| 英山县| 文登市| 石首市| 岱山县| 博客| 田林县| 遂平县| 南召县| 江西省| 南华县| 靖州| 泰顺县| 惠州市| 德州市| 鹤壁市| 长乐市| 会泽县| 观塘区| 临澧县| 板桥市| 江源县| 云浮市| 峨眉山市| 云林县| 招远市| 沭阳县| 平遥县| 吴旗县| 武冈市| 天台县| 三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