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介詞的演變、轉(zhuǎn)化及其句式

前言

廣義的“介詞”,可以理解為“語言中出現(xiàn)于體詞性成分前后表示各種格關系的附著性標記成分”。除了體詞性成分外,有些介詞也可以附在表指稱的謂詞性成分前后。一般而言,介詞大多是前置的(preposition),但也有些是后置的(postposition),還有一些是前后框式的(circumposition)。在絕大多數(shù)語言中,介詞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語法范疇。漢語的介詞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類,絕對數(shù)量相當有限,大約在150個左右,但是,介詞在漢語語法體系中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雖然介詞本身一般不能單獨使用,可是由其構(gòu)成的介詞短語,不但使用頻率很高,而且用法多樣,個性突出。介詞的句法功能,通常都是通過附著于介賓構(gòu)成介詞短語充當狀語、定語、補語及句首修飾語等體現(xiàn)的。介詞的表達功用,主要就是可以用來引介與特定的動作、事件相關的,表示空間與時間、憑借與依據(jù)、工具與材料、方式與比較、原因與目的、處置與被動等語義及句法關系的成分。總之,在漢語各類虛詞中,介詞無疑是關系多樣、功用復雜、涉及因素頗廣的一類。

作為一個語法學術語,漢語的“介詞(字)”最早是由《馬氏文通》提出來的,馬氏認為:“凡虛字用以連實字相關之意者,曰‘介字’。介字云者,猶為實字之介紹耳。”此后,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在《馬氏文通》以及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等研究的基礎上,為現(xiàn)代漢語介詞語法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不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研究者對于漢語介詞以及介詞短語的性質(zhì)曾經(jīng)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對于究竟是否應該為漢語介詞建類,也有過不同的意見。比如,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中國現(xiàn)代語法》、趙元任 Mandarin Primer(《國語入門》,李榮譯為《北京口語語法》),都曾依據(jù)不同的理由,分別提出應該將介詞歸入或稱為“關系詞”“聯(lián)結(jié)詞”“前置外動詞”,而且,這一系列觀點,在其各自的語法體系中,都還是具有一定的理據(jù)的。其實,即使贊同為漢語介詞建類的學者,對于介詞的名稱、性質(zhì)和范圍,也存在過一系列不同的看法。譬如對于介詞的稱謂,曾有學者提出過類似“副動詞”“前置詞”“引介詞”等名稱,很顯然,不同的名稱,實際上反映了研究者對于漢語介詞及其介詞短語的不同認識。就漢語介詞的研究狀況而言,這一百多年來,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一)草創(chuàng)與起步階段。這一階段從《馬氏文通》開始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二)改進與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三)創(chuàng)新與繁榮階段。這一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直到現(xiàn)在,目前還在進一步發(fā)展中。

當前這一階段的介詞研究,其創(chuàng)新與繁榮的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研究成果系統(tǒng)豐富漸趨多元化。除了發(fā)表在各種語言學雜志、集刊、學報上的有關漢語介詞各個方面、各種層次的論文以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已陸續(xù)出版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漢語介詞研究專著。比如,金昌吉《漢語介詞和介詞短語》(1996南開大學出版社)、傅雨賢《現(xiàn)代漢語介詞研究》(1997中山大學出版社)、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2002安徽教育出版社)、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2002中華書局)、張赪《漢語介詞詞組詞序的歷史演變》(2002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2003商務印書館),等等。發(fā)展到近些年來,出版的介詞研究專著,更是趨向多元化與實用化。譬如,王鴻濱《〈春秋左傳〉介詞研究》(2005世界圖書出版公司)、趙大明《〈左傳〉介詞研究》(2007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史冬青《先秦至魏晉時期方所介詞研究》(2009齊魯書社)、周文華《現(xiàn)代漢語介詞習得研究》(2011世界圖書出版公司)、錢玉蓮《漢語介詞與相應英語形式比較研究》(2011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李德鵬《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介詞成詞研究》(2011光明日報出版社)、田春來《〈祖堂集〉介詞研究》(2012中華書局)、萬瑩《相似介詞“X”與“X著/了”比較研究》(2013武漢大學出版社),等等,已涉及介詞研究的多個領域,包括共時與歷時、專書與專論、演化與比較、習得與應用等各個方面。

其次,研究理論借鑒創(chuàng)新呈現(xiàn)多樣化。與漢語語法研究的整體發(fā)展趨勢相一致,早年的介詞研究,主要還是以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為基礎,重在分布與功能的描寫、歸納,用法與義項的分析、刻畫。然而,近20年來各種語言理論和語法理論,尤其是認知語言學、功能語法方面的理論被系統(tǒng)、完整地介紹進來后,包括語法化、主觀化、詞匯化、構(gòu)式化、標記化、附綴化,以及類型學、元語言乃至轉(zhuǎn)換生成語法、格語法、配價語法等各種理論和方法,都被有效地應用到與漢語介詞相關的各種研究中。再加上研究手段的不斷更新和提高,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普遍使用,參考和借鑒前人的成果已經(jīng)變得十分快捷、方便,大規(guī)模查找相關的例句也已變得非常容易、精確。對某一個或某一類介詞的分布和搭配、用法和用頻的統(tǒng)計,甚至可以精確到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語體。總之,這些年來漢語介詞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與20世紀90年代初期相比,已經(jīng)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最后,研究隊伍成熟擴大趨向年輕化。近20年來,漢語介詞研究的中堅力量,當然還是奮戰(zhàn)在各個高校語言學科的專家、學者。但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是,這些年來,在各位導師的精心指導下,一屆又一屆的研究生陸續(xù)完成了一批又一批研究漢語介詞的博、碩士學位論文,數(shù)量相當可觀。僅就CNKI收錄的1999年以來研究介詞的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來看:根據(jù)“題名”來統(tǒng)計,博士學位論文有27篇,碩士學位論文有507篇;按照“主題”來搜索,博士學位論文就有218篇,碩士學位論文達到2230篇。舉個具體例子,這15年來,僅就研究歷史專書介詞的這一類博、碩士學位論文來看,就有《詩經(jīng)》《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列子》《鹽鐵論》《潛夫論》《論衡》《三國志》《南齊書》《抱樸子》《型世言》《洛陽伽藍記》《祖堂集》《景德傳燈錄》《朱子語類》《新編五代史平話》《清平三堂話本》《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牡丹亭》《金瓶梅》《醒世姻緣傳》《徐霞客游記》《紅樓夢》《西游記》《封神演義》《老殘游記》等幾十種,而且,同一部專書,有時還有兩篇碩士學位論文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其介詞加以研究的。

在看到已經(jīng)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存在的問題。我認為,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

首先,對介詞的各種特殊功能關注不夠。毫無疑問,既然詞類都是詞的語法分類,既然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那么,就應該而且必須根據(jù)詞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分布、搭配來確定詞類的性質(zhì)與特征、功能與用法。然而落實到各介詞,還有一個對各種功能怎樣對待與取舍的問題,因為現(xiàn)代漢語介詞,基本上都是由古代漢語的動詞逐漸虛化而來的;但是,各詞的介詞化時間、動因、機制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漢語介詞沒有任何形式標記,所以,漢語介詞及其介詞短語的句法功能必然參差不齊。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分清介詞的兩種功能:基本功能與特殊功能。所謂基本功能,就是指只要是介詞,就必須具有的句法功能。據(jù)考察,漢語介詞的基本功能有:a.附著定位。就是指介詞附在體詞性詞語前構(gòu)成介詞短語;除非在特定的情況下,介詞賓語一般不能外移或省略。b.不能單用。就是指介詞是黏著的,必須首先組成介詞短語以后才可以充當各種句法成分,單獨一個介詞是不能獨立使用的;即使在會話語境中,通常也不能單用。c.不做謂語。就是指任何介詞都不能單獨充當句子的謂語中心,介詞短語一般只能充當狀語、定語、補語等;如果某個詞還可以充當謂語中心,那么,它一定是個動介兼類詞。d.不能并存連用。就是指正常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xiàn)兩個同類的同功能介詞并列使用的情況;如果介詞兩個連續(xù)使用,那么,肯定不能用在同一個層面上。所謂特殊功能,就是指并非每個介詞都必備的,只是某些介詞除了具備介詞的基本功能之外,各自還專門具有的某些功能。根據(jù)已有的研究,介詞的特殊功能包括:a.可以附在謂詞性詞語或小句之前;b.可以在對話的答句中單獨回答問題;c.可以受副詞、助動詞的修飾;d.可以用正反并列方式提問;e.可以懸空而不帶介詞賓語;f.可以出現(xiàn)同類介詞疊加現(xiàn)象;g.可以省略、隱含甚至脫落;h.可以后加時體語素構(gòu)成復合詞。這些特殊的功能,要么是那些尚未完全虛化的介詞所保留的功能,要么是那些正在再虛化的介詞所衍生的功能。這表明,介詞的特殊功能,是指一部分介詞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的實詞性功能,而另一部分介詞已經(jīng)而且正在向更加虛化的詞類或成分轉(zhuǎn)化。從語法化的角度看,這種特殊功能都是很正常的,完全符合語言發(fā)展和進化的規(guī)律。所以,本書的一些章節(jié),就是專門探討介詞特殊功能的,比如介詞懸空、介詞疊加、介素構(gòu)詞等。

其次,對當代介詞的新興用法缺乏研究。語言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而絕不是一種靜態(tài)的定式,作為表達漢語的各種句法-語義手段之一的介詞,自然也不例外,必然會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只是不同歷史時期變化的方式、速度和作用、結(jié)果有所不同而已。30多年來,隨著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當代漢語在詞匯、語法、語用乃至語音等各個層面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語言傳播的方式已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特別是網(wǎng)絡交際的大眾化和普及化,使得大量特殊的甚至臨時的語法手法能夠迅速在語言交際中被模仿類推而廣為接受,從而導致了漢語表達方式更加趨向多樣性與靈活性。同樣,當代漢語的虛詞,包括不少介詞的用法,這些年來也已有所改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積累,有些細微的變化就會從量變轉(zhuǎn)向質(zhì)變。如果仔細比較一下30年前后的介詞用法,就可以清楚看到,當代漢語的一部分介詞在功能與特征、作用與功效、成員與類別、用頻與范圍等各個方面,都已發(fā)生了十分微妙的變化。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最近10多年來,當代漢語介詞的發(fā)展更是呈現(xiàn)出一系列與以往不同的特點。而且,近年來網(wǎng)絡中又出現(xiàn)并流行了一系列新興的介詞。這些年來,語法學者在研究介詞用法和探索介詞演化時,盡管也曾不同程度地涉及當代介詞的發(fā)展與變化,其中有些個案分析還十分深入,但是,有意識地對當代介詞的發(fā)展趨勢和演化規(guī)律進行多角度的、成系統(tǒng)的考察與研究,迄今還相當少見。因此,本書各章力求從多個角度切入,根據(jù)當代介詞的特點從不同的側(cè)面切入,分析當代介詞變化的性質(zhì)與特征、規(guī)律與作用、動因與機制,著重對那些變化比較顯著的、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介詞變異現(xiàn)象,做出微觀的闡述,盡可能通過對當代介詞各種新功能的探討,揭示漢語介詞的發(fā)展趨勢。

最后,對介詞繼續(xù)發(fā)展與演化很少探究。迄今為止,研究漢語介詞發(fā)展、演化的各種論文可以說汗牛充棟,而較有代表性的專著主要有: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2002中華書局)、張赪《漢語介詞詞組詞序的歷史演變》(2002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馬貝加《漢語動詞的語法化》(2014中華書局)以及一些專書介詞研究論著。然而,綜觀這些成果,絕大多數(shù)的研究重心幾乎都集中于從實詞,主要是動詞向介詞演化的過程,包括介詞化的過程與時代、介詞化的機制與動因等,但是對于介詞形成以后進一步的發(fā)展演化,除了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2003商務印書館)外,目前還很少有學者專門研究、論證。其實,正如漢語的一部分動詞由于句法的位置分布與表達的語用需要,會逐漸虛化為介詞一樣,漢語的介詞一旦形成后,在具體的使用中由于受到各種句法、語義、語用因素的影響,其中一部分介詞必然還會進一步虛化。由此可見,介詞的連詞化、副詞化、標記化、附綴化等介詞繼續(xù)語法化現(xiàn)象,與介詞的形成、功能、用法一樣,同樣非常值得關注與探究。有鑒于此,本書有意識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的關注與精力。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a.辨析介詞的性質(zhì)與屬性,探討介詞與動詞、連詞的動態(tài)關系。本書第一編前兩章通過對交互類短語的語義功能刻畫及其配價分析,從多個角度辨析了“跟、和、與、同”的介、連屬性之區(qū)別。b.研究介詞進入詞內(nèi)的各種詞匯化特征。本書第二編通過介詞懸空這一演化機制,多角度地研究了“用來”和“拿來”、“無以”和“難以”、“以至”與“以致”內(nèi)部的介詞性語素,是怎樣參與重組詞匯化進而副詞化和連詞化的。c.研究介詞的進一步發(fā)展與演化。本書第三編對介詞“及”和“由”的連詞化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通過“于”對介詞的附綴化、零形化做了分析與解釋。d.分析介詞構(gòu)成句式的特殊功能。比如由介詞“把”構(gòu)成的各種“把”字句,經(jīng)過這一千多年的演化,早已成了近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中的基本句式,但是,本書第四編所關注的是三種特殊的“把”字句:近、現(xiàn)代漢語中的“把個”句,“把+N+Vv”祈使句,述結(jié)式“把”字句。

具體而言,全書總共16個研究專題,分為16章,每個專題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以期通過四組互相關聯(lián)的文章,多方面地揭示漢語介詞的性質(zhì)、特征、功能、變化;尤其是對漢語介詞再發(fā)展的過程趨勢、形成動因、句法后果,本書做了多角度的探索和多層面的分析。細究這16章,其中有2章是屬于中觀研究的,第二編第一章研究介詞懸空的方式與后果、動因與作用,第三編第一章分析介詞疊加的方式與類別、作用和后果,都是對介詞進行整體研究的;其他14章都是微觀研究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與漢語介詞的發(fā)展、演化有關的課題。本書雖然是研究漢語介詞的,但由于介詞一直處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所以,實際上本書涉及的語法現(xiàn)象,既包括動詞、連詞、助詞,也包括附綴、詞綴、零形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由介詞構(gòu)成的句式是關注最多的,除了詳細討論了三種特殊的“把”字句之外,辨析了表被動的“由”字句和“被”字句,以及表方式與原因的“以至”句與“以致”句,還分析了“及其”的多樣性指代式連接功能,探討了“X之于Y”的比況句式及其連用構(gòu)式。本書之所以把這一系列性質(zhì)與功能各異的、正在發(fā)展中的與介詞相關的句式,統(tǒng)統(tǒng)歸入介詞研究,是因為我們相信,這些句式的形成與用法,都是介詞再虛化的結(jié)果。

本書各章,除了古、近代例句統(tǒng)一標注出處外,大致分為兩種情況:早期完成的一部分文章,限于篇幅,現(xiàn)代漢語例句大多不標出處;后來撰寫的一部分文章討論比較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比如介詞的懸空、疊加與脫落以及介詞短語“X之于Y”連用構(gòu)式等特殊的現(xiàn)象,所有例句全部標明出處。標注出處的例句,書籍、雜志、報紙外加書名號,標注具體篇目的網(wǎng)站,則不加書名號;報紙、博客上的當代語料,能夠標出年、月、日的,盡量詳細標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本書的一部分研究對象,有相當一些是正在發(fā)展、變化中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比如介詞的懸空用法與疊加用法等,從規(guī)范性的角度看,有些例句可能還難以得到普遍的認同;尤其是那些從網(wǎng)絡上搜集來的例句,其可接受度也許還不是太高。不過,我們認為,隨著這類介詞的進一步演化與發(fā)展,尤其是這類特殊用法的大眾化和普及化,一些本來只是變異的、臨時的、特定的表現(xiàn)手法,大多數(shù)都會被一再模仿、類推而逐漸接受,從而加快漢語介詞變化的步伐,改變?nèi)藗儗@些介詞功能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德县| 台中市| 曲麻莱县| 阿拉善左旗| 临清市| 钟祥市| 武威市| 万荣县| 浏阳市| 锦州市| 芜湖市| 长顺县| 镇康县| 米林县| 卓尼县| 黄山市| 田林县| 桂林市| 宜昌市| 乌鲁木齐县| 茂名市| 赞皇县| 广宁县| 山东| 泗洪县| 麻江县| 彩票| 四平市| 锦州市| 武川县| 伊川县| 阳高县| 永福县| 锡林郭勒盟| 伊吾县| 布尔津县| 庄河市| 临漳县| 新和县| 兰州市|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