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詞的演變、轉化及其句式
- 張誼生
- 2578字
- 2022-07-22 11:25:50
1. 交互動詞的鑒別與范圍
1.0 我們鑒別交互動詞的依據是動詞的語義基礎,但同時也必須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形式標準。
1.1 鑒別框架。凡是在語義上要由兩個方面的人或物同時參與才能實現或實施的動詞,稱之為交互動詞。交互動詞所構成的事件(event)一般需要兩個論元角色同時參與,即主體成分“N1”和從體成分“N2”。例如:
(1)我和魏連殳相識一場,回想起來,倒也別致,竟以送斂始,以送斂終。
上面“我”是主體成分,“魏連殳”是從體成分,句中的“和”是“跟2”。當然這兩個論元角色也可以以聯合、并聯、替代、復制等方式合成一個合體成分“SNs”,再同交互動詞共現。例如:
(2)我跟她終于分手了,我們最終還是分手了。
上面“我跟她”和“我們”都是合體成分,句中的“跟”是“跟1”。例(1)和例(2)的區別還表現在:從結構關系看,例(1)的“我”是主語,“和魏連殳”是狀語,而例(2)的“我跟她”“我們”都是主語。從表達角度看,例(1)的“我”,而例(2)的“我跟她”“我們”都是表達重點,是話題。
有時,交互動詞所構成的事件需要三個論元角色同時參與:主體成分“N1”,從體成分“N2”,客體成分“O”。例如:
(3)我已經跟老李商量過這件事了。
上面“這件事”就是客體成分。同樣,前兩個論元角色也可以合成一個合體成分“SNs”。例如:
(4)英國和伊朗重新建交,兩國互換了大使。
根據交互動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功能,我們確定了辨析交互動詞的兩個鑒別框架。
框架一:N1跟2N2-(O);
框架二:SNs-(O)。
凡是既可以進入框架一,又可以進入框架二的動詞都是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交互動詞(見附錄一和附錄二)。
對于上述框架,還需要補充說明如下:
(一)客體成分“O”的有無、隱現,不影響對交互動詞的確定。例如:
(5)我和惠芬同居一室,共事多年。
(6)他和老伴和睦相處,互助互讓,共享天年。
上面“共事、相處、互助、互讓”沒有帶“O”,“同居、共享”則帶了“O”,但它們并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都是含有交互義的交互動詞。
(二)“SNs”作為一個合體成分,主要包括“N1跟1N2”“N1N2”“N們”及“N倆”等多種組合形式。例如:
(7)這樣算來,我跟她已經有三年沒有共事了。
(8)敵人只顧逃命,騎兵步兵攪在一起,狼狽逃竄。
(9)經過多年分離之后,他們終于團圓了。
(10)姐妹倆唇槍舌戰,相持不下。
(三)現代漢語中有相當一些動詞具有兩個以上的義項,當它表示A義時,可以進入上述兩個框架,是交互動詞;表示B義時,則不能分別進入上述兩個框架,又不是交互動詞。例如:
(11)明天晚上我有事,我跟你換一下好嗎?
(12)這雙鞋太小,請您再換一雙大一點的好嗎?
前句的“換”是“對調、交換”的意思,含有交互義,后句的“換”是“替換、變更”的意思,不含有交互義。嚴格的研究方法自然應該首先將這些動詞加以分化,然后再按照義項分別處理。不過,由于本章只討論交互動詞,不涉及其他義項,所以為了行文和稱說的方便,我們姑且就直接把含有交互義項的動詞稱之為交互動詞。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設計兩個鑒別框架呢?這是因為我們可以據此剔除一些似是而非的偽交互動詞和準交互動詞。
1.2 偽交互動詞。交互動詞在表示交互義時,常常可以接受副詞“相互、互相、交互、相、互”,代詞“彼此、各自”等的修飾。例如:
(13)一聽這話,我和二姐互相對視一眼,會意地笑了。
(14)主裁判匆匆走到場邊,同巡邊員彼此交換了一下各自的看法。
在這些句子中,“互相、彼此”等都是一些羨余(redundancy)成分,去掉以后完全不影響表達。
問題是上述副詞和代詞也可以修飾一般的非交互動詞,從而使得這些動詞帶上了臨時的交互義,并可以進入框架二。例如:
(15)你和他都相互謙讓點,不就沒事了嗎?
(16)因此可以說,在句子里,動詞和名詞互相依賴、互相制約。
很顯然,上面的“謙讓、依賴、制約”雖然都可以表示交互義,但卻不是真正的交互動詞。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將這類偽交互動詞從交互動詞中剔除呢?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直接將修飾成分副詞或代詞提取,凡是副詞、代詞提取后,動詞的交互義隨即消失的都不是交互動詞。提取法的局限是,有些句子提取副詞、代詞后,句子就不自足,難于成立,因而也就不存在有沒有交互義的問題。所以,有時必須使用鑒別法。我們發現,凡是由于接受了副詞、代詞修飾后才表示交互義的偽交互動詞都只能進入框架二,不能進入框架一。例如:
(17)我和弟弟先是互相批改,再一起核對答案。→?我先是和弟弟互相批改,再一起核對答案。
(18)新干部和老干部應該彼此尊重,互相學習。→?新干部應該和老干部彼此尊重,互相學習。
偽交互動詞之所以不能進入框架一,是因為這些受副詞、代詞修飾的動詞所表示的交互義一般都是對等的,而不像本身含有交互義的動詞,通常都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或表示對等交互義,或表示主從交互義。總之,框架一可以幫助我們剔除那些雖然也能表示對等交互義,但一般不能表示主從交互義的偽交互動詞。
1.3 準交互動詞。在現代漢語中,有一部分動詞在實行或實施時,盡管“N1”和“N2”所處的地位并不相等,但也需涉及兩個方面的人或物,所以這些動詞也含有一定程度的交互義,也可以進入框架一。例如:
(19)玉芬就是不肯跟她母親道歉。
(20)她居然跟多年的老朋友翻了臉。
那么,“道歉、翻臉”類動詞究竟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交互動詞呢?我們認為不是的,它們只是一些準交互動詞。因為這類動詞在實行或實施時,只有“N1”將“N2”作為行為的對象,而“N2”并沒有將“N1”作為行為的對象。換句話說,“N1”只充當行為的發出者,而不充當行為的承受者;而“N2”只充當行為的承受者,而不充當行為的發出者。也就是說,“母親”根本就不存在跟女兒“道歉”的事,而“老朋友”也壓根就不存在跟“她”“翻臉”的事。正因為這類動詞的語義作用方向都是單向的,所以它們都不能進入框架二。譬如“頂嘴”和“吵嘴”,“斗智”和“斗法”看似意思很接近,但“頂嘴”和“斗智”是準交互動詞,而“吵嘴”和“斗法”則是真交互動詞。它們的區別通過下列變換式可以清楚地看出:
S1 N1跟2N2頂嘴≠N2跟2N1頂嘴。∵→*他們頂嘴了。
S2 N1跟2N2吵嘴≈N2跟2N1吵嘴。∵→他們吵嘴了。
S3 N1跟2N2斗智≠N2跟2N1斗智。∵→*他們斗智了。
S4 N1跟2N2斗法≈N2跟2N1斗法。∵→他們斗法了。
總之,凡是只能進入框架二而不能進入框架一的動詞,或只能進入框架一而不能進入框架二的動詞,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交互動詞,因此也都不在我們討論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