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者序

一、萊布尼茨自然哲學的學術背景

自然,作為萊布尼茨可能世界中最好世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人類被“造出”之后,就一直是人類的唯一家園。因此之故,觀察自然和反思自然就成了人類的一種天然的習性。正因為如此,當原始人類從直立人進化到智人階段開始萌生了宗教意識后所形成的第一種宗教形態便是自然崇拜和自然宗教。古代印度宗教神話中的“蘇利耶”崇拜、古代埃及宗教神話中的“瑞”崇拜以及希臘宗教神話中的“蓋亞”崇拜等,無一不是自然崇拜。人類的自然崇拜之所以最初采取“宗教神話”的形式不是偶然的,而是同原始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相一致和相適應的。原始神話是在人類雖然業已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卻尚缺乏高度抽象的理論思辨能力的情況下產生出來的,是人類盡力把握世界及其規律的最初嘗試,是人類盡力嘗試建立人與異己自然的和諧的最初的努力之一”。注1但后來,隨著哲學這一全新思維方式的出現,自然哲學便應運而生了。這是人類自然認識史上的一次根本性的轉變。“思想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容上也發生了決定性的轉變。荷馬的世界是由緊密相接、堆集成一個聯動裝置的微粒組成的,注2而哲學家們的‘新世界’則是由相對獨立的實體單位構成。”注3

一如自然宗教構成人類宗教的原始形態,自然哲學也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原始形態。就西方哲學而言,它的最初形態即是自然哲學,亦即伊奧尼亞派的自然哲學。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伊奧尼亞派(米利都派)的創始人泰勒斯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原”或“始基”的觀點,其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的主要著作即取名為《論自然》;而伊奧尼亞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在其《論自然》一書中則提出了“火是萬物的本原或始基”的觀點。事實上,自然哲學不僅構成了西方哲學的最初形態,而且還始終是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每個時代都有其自然哲學思想,也都有其自然哲學家。例如,在古代希臘羅馬,除伊奧尼亞派外,畢達哥拉斯派、原子論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派、斯多葛派和新柏拉圖主義也都有自己的自然哲學。在中世紀,有奧古斯丁、大阿爾伯特、托馬斯·阿奎那和羅吉爾·培根等哲學—神學家的自然哲學。在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有帕拉塞爾斯(1493—1541)、特勒肖(1508—1588)、布魯諾(1548—1600)和康帕內拉(1568—1639)的自然哲學。在文藝復興晚期和近代初期,則有伽利略(1564—1642)和弗蘭西斯·培根的自然哲學。至萊布尼茨時代,在歐洲,特別是在歐洲大陸,盛行的則是霍布斯(1588—1679)、笛卡爾(1596—1650)、斯賓諾莎(1632—1677)、莫爾(1614—1687)、馬勒伯朗士(1638—1715)和牛頓(1643—1727)的自然哲學。

霍布斯是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代表,也是近代機械論哲學的典型代表。他將哲學或自然哲學宣布為“關于物體的特性及其產生”的學說。在談到物體的特性時,他不僅將物體定義為“空間”或“廣延”,宣布“物體是不依賴于我們思想的東西,與空間的某個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樣的廣延”,注4而且,他還將物體區分為兩種:自然物體和國家(人造物體)。注5在談到物體的產生時,他明確主張用機械運動來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宣布萬物“總共只有一個普遍原因,這就是運動。……而運動除了以運動為原因外,不可能被理解為具有任何其他的原因”。注6

笛卡爾雖然是一個二元論者,但在自然哲學領域,他卻和霍布斯一樣,也是一個典型的機械論者。他和霍布斯一樣(至少在“用語”方面如此),也將“廣延”視為物體的本質屬性,宣稱“物體的本性并不在于重量、堅硬性、顏色或其他類似的特性,而只在于廣延”。注7其次,他也和霍布斯一樣,用機械運動來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因為他不僅將機械運動理解為運動的唯一形式,宣稱“運動,照通常解釋的,不是任何別的東西,而無非是一個物體由一個位置轉移到另一個位置的活動。而所謂運動,我指的是位移運動,因為我想不出還有任何其他種類的運動,從而在事物的本性中我也不應當想到任何別的東西”,注8而且,他還強調指出:“物質的全部花樣,或其形式的全部多樣性,都依賴于運動。”注9

斯賓諾莎雖然與主張二元論的笛卡爾不同,將“自然”理解為唯一的“實體”(他同時也將這唯一的“實體”稱作“神”),但他卻把廣延和思想規定為這唯一實體的兩種本質屬性(至少從人的觀點看是如此),不僅將個體事物理解為具有廣延屬性和思想屬性的東西,而且還斷言我們也可以從“廣延”的角度來理解個體事物,從而具有廣延的個體事物只不過是具有廣延屬性的唯一實體的一種“樣式”而已。注10這在事實上便回到了笛卡爾自然哲學的立場,只不過平添上了一種物活論的色彩而已。此外,斯賓諾莎也和笛卡爾一樣,用形而上學的或幾何學的必然性來解釋一切自然現象。他斷言:“自然中沒有任何偶然的東西,反之一切事物都受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決定而以一定方式存在和動作”,注11“一切事物都依必然的法則出于神之永恒的命令,正如三角之和等于兩直角之必然出于三角形的本質”。注12

莫爾與霍布斯、笛卡爾和斯賓諾莎不同,在機械論占絕對上風的萊布尼茨時代,他可以說是一個另類人物。莫爾作為劍橋柏拉圖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張實際上是一種萬物有靈論或泛活力論,其根本努力在于反對機械論。他斷言:沒有什么東西是純粹機械的。機械論(可以這么說)是自然的一個方面,但是它不能單憑它自身解釋自然中的任何東西。上帝并不單純地創造物質世界,把它置于機械規律之下。還有精神彌漫于整個物理宇宙。這種遍在的精神,并不是上帝自身,而是“自然精神”或者(用個古老的術語)世界靈魂(anima mundi)。……它把一種“塑造力”(plasotical power)施加到物質之上,“通過指引物質的軌道和它們的運動,在世界上產生出不能只被分解成機械力的現象”。注13

馬勒伯朗士作為笛卡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對偶因論全面、系統的闡述聞名于世。他所系統闡述的偶因論實質上是以“奇跡”或“神學”的方式試圖清除笛卡爾二元論哲學所造成的心靈與身體以及心靈與物體之間不可避免的隔障。

牛頓無疑是萊布尼茨時代最具影響力的自然哲學家之一,也是萊布尼茨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機械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自然哲學思想或機械論哲學主要是由他的于1687年出版的后來享譽歐洲乃至世界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體現出來的。該著的卓越之處不僅在于它提出并系統闡釋了牛頓的三大運動規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而且還在于它系統闡述了牛頓的物質觀、運動觀和時空觀,提出了“研究哲學”的四項“規則”。注14其中所提出和闡釋的“絕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絕對的空間”和“絕對的運動”諸概念引發了持久不衰的爭論,曾遭到萊布尼茨的尖銳批評。

這些可以說就是萊布尼茨自然哲學學術背景的梗概。從這樣一個梗概中,我們能夠看出一些什么樣的東西呢?首先,我們從中能夠看到,在萊布尼茨時代,自然哲學主要存在有兩大流派:一派倡導機械論,堅持用機械運動來解釋一切自然現象,霍布斯、笛卡爾、斯賓諾莎和牛頓等自然哲學家持守的就是這樣一種主張;另一派倡導泛活力論,這一派以劍橋柏拉圖派代表人物莫爾為代表,其所主張的,如上所說,實際上是一種萬物有靈論。馬勒伯朗士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笛卡爾的信徒,但從他所主張和闡釋的偶因論的角度看,其自然哲學與莫爾的泛活力論也有某種類似,其差異主要在于:莫爾是用寄寓于物質之中的靈魂或其他精神原則來解釋種種物質現象或自然現象的,而馬勒伯朗士則是用上帝的直接干預來解釋種種物質現象或自然現象。而且,既然在莫爾看來,寄寓于物質中的靈魂或精神原則只不過是上帝在物質事物中的代理者而已,則他的泛活力論在本質上與馬勒伯朗士的偶因論便沒有本質的區別,從這個角度看,莫爾的泛活力論只不過是一種變形的偶因論。注15其次,我們從中也不難看出,相形之下,在萊布尼茨時代的自然哲學中,機械論占絕對的上風,屬于主流學派,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顯學,而泛活力論派則明顯處于下風,屬于支流,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旁門左道”。再次,在種種機械論哲學中,對于萊布尼茨的自然哲學來說,尤其是對于萊布尼茨自然哲學的生成來說,最為重要的當是笛卡爾的自然哲學。這首先是因為笛卡爾比其他人出道都早的緣故。霍布斯雖然比笛卡爾年長8歲,但其自然哲學的問世卻比笛卡爾晚。霍布斯闡述其自然哲學的主要著作《論物體》于1655年出版,而笛卡爾的自然哲學代表作《哲學原理》則于1644年問世。其次,就他們自然哲學的理論形態看,霍布斯因其堅持經驗主義認識論路線而原則上擯棄了形而上學,但笛卡爾的自然哲學則奠基于其形而上學之上。他明確地將形而上學視為他的自然哲學的“根”,并將“機械學”視為他的自然哲學的“枝條”。注16第三,笛卡爾作為近代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之一,在西方近代哲學界,尤其是在歐洲大陸哲學界有著其他西方近代哲學家難以企及的影響。第四,誠然,牛頓的自然哲學影響也很大,但由于該著出版于1687年,這時,萊布尼茨的自然哲學業已初具規模,其體系也業已趨于初步成熟。因此,萊布尼茨對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巨著中一些觀點的評價或批評,更多關涉的并非萊布尼茨自然哲學的生成,而是萊布尼茨自然哲學思想的運用。正因為如此,縱觀萊布尼茨自然哲學的生成史,萊布尼茨將其批判的鋒芒差不多始終指向笛卡爾的自然哲學,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我們選編的這本文集也明顯不過地體現了這樣一種情形。在這本文集中,我們不僅收錄了《簡論笛卡爾等關于一條自然規律的重大錯誤》和《對笛卡爾原理核心部分的批判性思考》兩篇論文,而且其中其他論文也都與笛卡爾的自然哲學有這樣那樣的關聯,差別僅僅在于有些論文與笛卡爾自然哲學的關聯比較直接,而有些論文與笛卡爾自然哲學的關聯較為間接一點罷了。這是我們閱讀這本文集時需要格外注意的。

我們閱讀這本文集時需要注意的第二點在于:我們必須恰如其分地理解萊布尼茨自然哲學的批判風格。從這本文集中,我們可以看出,萊布尼茨并非如一些人所誤解的那樣,只是一位各種哲學的調和者或折中者,而是處處都洋溢著一種積極的批判精神。一方面,他對其他自然哲學家的批判并不意在對批判對象進行全盤否定,而是旨在捍衛和闡釋他所理解的自然哲學的真理。例如,他雖然將霍布斯作為“近代的伊壁鳩魯”進行批判,但對霍布斯的“努力”概念還是給予了充分肯定的。再如,他雖然將斯賓諾莎作為“近代的斯多葛派”予以批判,但他卻從未否認過斯賓諾莎的機械論從現象層面解釋自然的理論功能。另一方面,他對同時代自然哲學家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我批判。因為自大學時代起,萊布尼茨就開始閱讀笛卡爾和霍布斯等近代自然哲學家的著作,為“他們那種機械地解釋自然的美妙方式”所“吸引”。注17他對霍布斯的機械唯物論“推崇備至”,“當他從友人口中獲悉霍布斯依然健在時,便立即馳書致敬請教”。注18至于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一向“欣賞”他的“學識及其思想的敏銳”。他不僅早在美因茨時期就閱讀過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而且在他于1676年在其從法國返國的途中,還專程到荷蘭拜訪斯賓諾莎,并且經斯賓諾莎本人允許,從受委托保管一份此前尚未出版的《倫理學》手抄復本的契爾恩豪那里了解到斯賓諾莎這部著作的一部分內容。注19事實上,萊布尼茨正是在對笛卡爾、霍布斯、斯賓諾莎等人自然哲學的批判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自然哲學思想,逐漸形成他自己的自然哲學思想體系的。

與此相關聯,我們閱讀這本文集時需要注意的第三點在于:萊布尼茨探究自然哲學的過程始終是有破有立的:一方面,我們可以將萊布尼茨探究自然哲學的過程理解為批判考察同時代自然哲學的過程和自我批判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將萊布尼茨探究自然哲學的過程理解為其自然哲學思想不斷生成的過程。事實上,無論是他的物質觀和有形實體學說,還是他的動力學思想,都是在其對同時代自然哲學的批判過程中,逐漸形成并逐漸系統化的。離開了萊布尼茨對其同時代自然哲學思想的反思和批判,萊布尼茨自然哲學思想體系的生成便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本文集中,我們共收錄了20篇相關論文和書信:從1671年的《對物理學與物體本性的研究》一直到1715年的《斐拉萊特與阿里斯特的對話》。基于我們對萊布尼茨自然哲學學術背景的上述考察,我們擬結合文本對這本文集的主題內容從八個方面作出扼要的說明。其中,前四個方面旨在從萊布尼茨自然哲學生成的角度依序考察萊布尼茨對笛卡爾、笛卡爾派、自然主義及野蠻哲學(即泛活力論)和牛頓的批判,后四個方面則旨在從邏輯層面依序考察萊布尼茨自然哲學的宏觀結構、動力學思想、物質觀與有形實體學說及其歷史影響和理論得失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托里县| 乌拉特中旗| 磐石市| 儋州市| 牙克石市| 澄江县| 奉化市| 分宜县| 邛崃市| 特克斯县| 乌拉特中旗| 娱乐| 武强县| 扎兰屯市| 微博| 卢龙县| 兴和县| 舒兰市| 环江| 乌兰察布市| 武乡县| 河间市| 全南县| 溧水县| 邯郸市| 盐源县| 高淳县| 武安市| 博罗县| 南京市| 渝北区| 滨海县| 白水县| 黑水县| 延寿县| 肇州县| 社会| 隆安县| 临洮县|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