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楊朔散文
  • 楊朔
  • 2922字
  • 2022-07-20 16:47:31

導讀

楊朔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以其散文理論和創作實踐為中國當代散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追溯起來,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楊朔就已經開始他的散文創作,主要描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火熱的戰斗生活,描繪動蕩時代的社會面影和人們的精神風貌,例如《木棉花》《昨日的臨汾》《鐵騎兵》等篇,多為現實描摹、人物素描和故事速寫,影響雖然不大,但能夠看出作者在觀察、敘事、描寫、修辭等方面的創作積淀和功力。

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則是楊朔散文創作成名期和鼎盛期。從題材內容上來看,主要有以下三類:一,反映抗美援朝偉大斗爭的通訊特寫,例如《鴨綠江南北》《春在朝鮮》《萬古青春》等,這些散文多為抗美援朝期間作者在朝鮮見聞的“實錄”和報道,謳歌朝鮮人民不屈的斗爭意志、志愿軍戰士可敬的英雄壯舉和中朝人民珍貴的戰斗友誼,宣傳性和鼓動性較強。二,描繪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美好生活的散文,例如《滇池邊上的報春花》《泰山極頂》《畫山繡水》等,通過新舊對比和借景抒情的方式來寫新中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從而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三,關注亞非國家和人民命運的一些國際題材的散文,這是他負責外事工作時出國訪問寫的敘事兼記游的散文,例如《櫻花雨》《生命泉》《印度情思》等,除了濃郁的異域風情外,也反映作者對弱小民族不幸命運的同情和對他們追求獨立、自由、解放精神的禮贊。

以上可見,楊朔散文內容是很豐富多元的,不是有些批評者所謂的簡單乏味。他的不少散文創作帶有新聞和小說的特點,作品時代性強,即如他自己所言:“從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個人物,一種思想,一個有意義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側影”。他還喜歡采用小說的筆法寫場面和對話,設置懸念,插入故事,情節多變,敘述多樣,如《蓬萊仙境》中敘述了表姐婀娜在舊社會凄慘的命運悲劇,《海市》中講述了老宋回憶船主告密、險遭厄運的傳奇故事等,這就難怪曹禺曾誤認《雪浪花》為短篇小說,劉錫慶的《中國散文通史》(當代卷下)則稱楊朔散文是“‘三體復合’的兼容散文”(“三體”指散文體、新聞體和小說體),其散文或偏重新聞速寫,或偏重情節敘事,或偏重寫景抒情,更多的是融繪景、記事、寫人和抒情為一體,內蘊生動,自成一格,并不是有些批評者所指責的單調散文。學界所批評的“楊朔模式”主要指他創作的一部分抒情散文的寫作模式,并不能涵蓋他創作的全部。

當然,在這些散文中,真正引起文壇矚目的是他的一批立足審美的“詩化”散文的出現,以1956年《香山紅葉》的發表為標志,接著有《海市》《荔枝蜜》《茶花賦》《雪浪花》《櫻花雨》等名篇問世。其總體藝術特點是:一,尋求詩意的構思。往往不直接表現自己的情感,而是借助意象或情感的對應物,通過設喻、比興或象征的方式營造詩意形象,情景交融,感物言志,于詩的意境創造中含蓄表達自己的作品主旨。如《海市》以美麗的海市仙境比擬社會主義新漁村,《茶花賦》以含露乍開的童子面茶花,比擬祖國欣欣向榮的面貌。二,情感表達富有層次。作者的情感表達很少直言無隱、一覽無余,反而故意遮掩,引領讀者去尋覓。例如《荔枝蜜》以“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寫得極富層次感。“我”對蜜蜂由討厭到喜歡,又由喜歡到贊嘆,再由贊嘆到“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寫得含蓄雋永、層層深入。三,結構精巧多變。他的散文如小巧玲瓏的江南園林,講究謀篇布局,時而云遮霧障,時而曲徑通幽,時而別有洞天,行文注意起承轉合,尤重“轉彎”藝術,喜歡在結尾處生發、升華,“卒章顯其志”。四,語言蘊藉生動。楊朔散文注重語言的錘煉,富于節奏性和音樂感。寫景簡潔優美,寫人生動活潑,寫事自然流暢。一些對話暗含潛臺詞,給讀者以弦外之音,他還喜歡在散文中安插進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語句,耐人尋味,其語言風格清新俊朗、形象蘊藉。這跟他本人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有意識地向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美文”學習和借鑒有關。在創作實踐的基礎上,楊朔還提出了散文“詩化”的理論主張(參見1961年《東風第一枝》“小跋”),他指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拿著當詩一樣寫”[1],這在“十七年”重政治輕審美、重內容輕形式的文學時代,可謂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在他的引領下,形成了“十七年”詩化散文思潮,帶動了一批追隨者,包括曹靖華、劉白羽、秦牧、碧野、菡子、袁鷹、郭風、吳伯簫等一大批散文家,極大地提高了散文美學價值。

楊朔“詩化”散文的出現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著名作家周立波曾給出這樣的解釋:“在斗爭里,工作間,人是需要休息的;人的精神也必須有一些調劑。讀者固然愛看劍拔弩張的戰斗的佳作,也都想望輕松、愉快和優美的東西。”[2]同時,楊朔的散文和風格也得到當時文壇的高度肯定,冰心、曹禺、川島、周立波、徐遲、潔泯、林志浩、吳調公、王慶生、黃政樞、馬鐵丁、高歌今等紛紛撰文評價,《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大公報》《文匯報》《文藝報》以及《文學評論》等報刊則不惜篇幅給予刊登和支持。老一輩散文家冰心評楊朔的散文“稱得上一清如水,樸素簡潔,清新俊逸,遂使人低徊吟誦,不能去懷”[3]。評論家潔泯說:“文章散發著新的光彩,他的筆,仿佛漸漸地從先前的直敘通向一條幽美的曲徑,其中蘊藏著一絲含蓄的藝術力。”[4]曹禺看了《雪浪花》后,這樣描述他的讀后感:“最近在《紅旗》雜志第二十期上看到楊朔的短篇小說《雪浪花》,讀了真使人心花怒放,愉快極了。這是一篇好文章,恰恰說明了一篇文章如果寫得不直、不露、不多、不粗,會給你多么大的藝術享受,多么委婉而深刻的思想教育。”[5]

總之,楊朔是“十七年”散文創作首數的名家,其散文理論和創作在當時就深受好評、備受推崇,并形成了綜合的文化效應,產生了所謂的“楊朔現象”。所以講“十七年”散文史,楊朔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具有特殊的文學史意義。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術界開始反思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涌動著一股“去政治化”的研究熱潮,楊朔散文逐漸受到質疑,否定聲音不絕于耳,一些研究者認為他的散文有粉飾現實的嫌疑,感情表達虛假,其散文創作失之“太做”,有模式化傾向,產生了所謂“楊朔模式”,應該說,這些見解不無道理,楊朔的散文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特定時代的局限,它提醒我們更加客觀辯證地看待楊朔散文,但不必諱言,這里面也存在矯枉過正、以偏概全和過于偏激的情緒反應,例如從寬泛性和包容性的角度來說,模式化也是風格化的體現,幾乎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寫作套路或模式,所以不宜全盤否定,否則會犯“把洗澡水連同小孩一起倒掉”的過錯。楊朔的“詩化”散文理論和他建構的“詩性體”散文范型作為一種創作追求和實踐探索至今仍未過時,他的一些非“詩化”的散文對我們認識已經逝去的社會歷史和生活,對我們了解國際社會和異域景觀仍有幫助,至今仍有收藏閱讀之價值,這是毋庸置疑的。

陳軍

2021年12月,上海戲劇學院


[1] 《楊朔文集》(上),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642、646頁。

[2] 周立波:《戰斗和建設的贊歌——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三年散文特寫選集序言》,《文藝報》1962年第11期。

[3] 冰心:《〈海市〉打動了我的心》,《文藝報》1961年第6期。

[4] 潔泯:《談楊朔的幾篇散文》,《文學評論》1962年第2期。

[5] 曹禺:《雪浪花》,《文藝報》1961年第1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莱西市| 鄄城县| 彭山县| 浙江省| 教育| 台安县| 泰兴市| 扎兰屯市| 贡嘎县| 隆德县| 石楼县| 甘德县| 合川市| 娱乐| 彭山县| 玉林市| 资兴市| 赣州市| 济宁市| 轮台县| 芜湖市| 灵山县| 玉山县| 金坛市| 东源县| 扎鲁特旗| 潼南县| 古田县| 利辛县| 桐梓县| 赤城县| 宁明县| 扶沟县| 平凉市| 团风县| 丰都县| 奉节县| 中牟县| 马龙县| 固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