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游園不值
宋 葉紹翁
杏花,在我國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杏花開時胭脂萬點,占盡春色。而杏樹壽命可以長達百年,是古老的樹木。
《管子》中早有記載:“五沃之土,其木宜杏。”意思是說廣大的沃土上,應該栽種杏樹。而《莊子》中也有記載:“孔子游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相傳杏壇為孔子聚徒授業講學之處,后世以杏壇喻教育界。宋代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原來的正殿后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以此紀念孔子講學。
因為“杏”與“幸”同音,所以杏花多有美好幸運的寓意。古代考進士時正值杏花開放,所以杏花又被稱為及第花,是狀元及第的象征。唐代鄭谷在《曲江紅杏》中曾寫:“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傳統年畫上狀元郎官帽上插著或手中拿著的及第花,就是杏花。
《神仙傳》中記載神醫董奉的故事:“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講的是神醫董奉在山上行醫,看病不收錢,讓重病痊愈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輕病痊愈者栽杏一株。由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患者紛紛慕名前來,數年之間就種植十萬余株,成為一片杏林。自此杏林成為中醫的別稱,技術精湛的中醫大夫被稱為杏林圣手。
杏花花期為3月至4月,我國各地均有栽種,尤以華北、西北和華東地區種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