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21):新經濟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
- 任保平等
- 3656字
- 2022-07-27 17:34:48
0.2 2019年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總指數及其排序
我們首先根據所得到的各基礎指標的相應權重求得各方面指數值,進一步根據方面維度綜合權重計算中國地方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并對2019年中國地方經濟增長質量指數進行排序,結果如表0-5和圖0-1所示,所測度的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各分項指數及其排序如表0-6所示,并對地方經濟增長質量及其分項維度進行綜合評價分析。
表0-5 2019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及其排序

續表


圖0-1 2019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序
表0-6 2019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各分項指數及其排序

續表

2019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在前7位的省份依次是江蘇、廣東、北京、浙江、上海、天津、山東,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在前7位的省份均為東部地區,從空間區域來看,2019年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綜合指數較高,東部地區普遍經濟增長質量發展較好。排前7位省份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平均值為0.526。排在后7位的省份依次是貴州、廣西、云南、甘肅、新疆、四川、江西,除江西外均為中西部地區,排名后7位省份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平均值為0.240。排名前7位省份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平均值是排名后7位省份的2.192倍,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明顯高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這一比值意味著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顯著優于中西部地區。中國經濟增長質量表現出區域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特征,結合2018年中國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結果,我們認為我國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差距依舊存在,并有不斷深化的趨勢。目前,我國已經形成東部地區領先、中西部地區落后的經濟增長質量格局,為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縮小區域間的增長差距,亟須轉變這一格局。
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北京、江蘇、上海、陜西、內蒙古、天津、青海、遼寧、寧夏、山西,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平均值為0.134,說明這些省份在2019年度經濟增長的效率發展水平較高。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貴州、江西、安徽、云南、湖南、河北、廣西、河南、四川、黑龍江,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平均值為0.032,排名前10位省份的經濟增長的效率平均值較排名后10位省份的經濟增長的效率平均值增長了3.19倍,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在地區之間的分化差異較大。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排名第一的北京在2019年的經濟增長效率值為0.171,而排名倒數第一的貴州在2019年的經濟增長效率值為0.012,二者差距超過13倍。結合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的具體指標,我們認為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排名靠前的省份,在2019年內,經濟增長的資源配置較為優化,資本、勞動生產率較高,投入產出比較高,而排名靠后的省份應注重經濟增長的效率提升,通過促進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
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浙江、黑龍江、上海、北京、海南、天津、江蘇、廣東、山東、福建,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平均值為0.074,說明在2019年這些省份經濟增長結構發展水平較高,大多數位于東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排在后10位的依次是山西、陜西、寧夏、內蒙古、湖南、湖北、云南、貴州、河南、甘肅,經濟增長結構指數平均值為0.044,均位于中西部地區,排名前10位省份的經濟增長結構指數平均值較排名后10位省份經濟增長結構指數平均值增長了0.682倍。從經濟增長的結構角度看,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與發展落后地區存在一定的差距,從排名結果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在經濟增長的結構維度較為落后,金融產業結構轉型較慢,經濟外向度水平較低,產業結構和城鄉二元結構亟須轉型升級。當下,中西部地區應牢牢把握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培育和發展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優化經濟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突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阻力。
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吉林、黑龍江、天津、北京、重慶、山東、青海、上海、河北、海南,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平均值為0.058,表明這些省份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較高,受外界影響產生的波動性較小,經濟增長的抗沖擊能力較強。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福建、四川、湖北、陜西、安徽、新疆、甘肅、遼寧、廣西、內蒙古,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平均值為0.030,排名前10位省份的經濟增長穩定性指數平均值較排名后10位省份提高了0.934倍。從排名結果中可以看出,除屬于西部地區的重慶、青海外,排名在前10位的省份均位于中東部地區,且東部地區占絕大多數;而排名在后10位的省份以西部地區為主。結合2016—2018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維度指數排名,我們認為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有所改善,但經濟增長穩定性指數排名靠前的省份仍以東北地區和內陸省份為主。
現階段,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被放在我國宏觀經濟目標的重要位置,因此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排名靠后的省份應加強宏觀經濟管理,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在目前形勢下,各地區應關注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及時調整經濟的短期波動,協調長期經濟發展趨勢,熨平經濟波動,推進落實“六穩六保”的政策方針,確保我國各地區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改變。
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天津、廣東、山東、湖北、重慶,排名前10位省份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平均值為0.084,這些省份除了重慶外都屬于中東部地區,且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這表明我國中東部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的福利分配機制較為健全,醫療衛生和城市建設現代化程度較高。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甘肅、云南、貴州、廣西、四川、黑龍江、新疆、安徽、青海、海南,其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平均值為0.038,除安徽、黑龍江屬于中部地區外,其余均處于西部地區,這意味著我國西部地區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水平普遍較低,指數排名前10位省份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平均值較排名后10位的省份提高了1.21倍,表明我國地區間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存在較大的差距。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同時,應充分關注民生福祉。在未來,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維度排名靠后的各地區應不斷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衛生健康體系,鞏固并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改善社會分配結構,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
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指數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山東、天津、河北、廣東、河南、山西、陜西、吉林、江蘇、北京,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指數平均值為0.068,表明這些地區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關注生產中的資源消耗,具有更高水平的環境治理能力,對節能環保和工業污染治理的投入水平更高,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較強,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綠色發展。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指數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寧夏、廣西、新疆、海南、青海、甘肅、內蒙古、貴州、湖南、四川,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指數平均值為0.041,排名前10位省份的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指數平均值較排名后10位的省份增長0.659倍。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除陜西外均為中東部地區,而在排名后10位的省份中,除湖南、海南屬于中東部地區外,其余均為西部地區,這意味著我國中東部地區在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水平更高,而西部地區在生產中的資源消耗較大,環境治理水平也較低。因此,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維度發展較落后的地區應提倡綠色發展的理念,在地區經濟發展時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主線,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地區經濟發展中,一方面要促進傳統制造業的綠色改造,培育綠色低碳循環產業,走綠色發展道路,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加大對于環保產業、污染治理領域的投資,提高地區的污染處理和生態保護能力。
經濟增長的國民經濟素質指數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北京、上海、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國民經濟素質指數平均值為0.106;經濟增長的國民經濟素質指數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青海、新疆、海南、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甘肅、山西、云南,以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為主,其國民經濟素質指數平均值為0.017。排名前10位省份的國民經濟素質指數平均值較排名后10位的省份增長了5.235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國民經濟素質是指一國或地區國民經濟系統內各種因素有機結合形成的整體功能特性,是一國或地區長期有效的人力資本水平、創新能力水平、基礎設施水平、未來發展潛能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對經濟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階段,市場經濟要求更高水平的國民經濟素質,因此,提高國民經濟素質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