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董事、R&D效率與企業價值:探尋中國轉型時期的企業發展之謎
- 胡元木等
- 2787字
- 2022-07-27 16:56:11
五、財務特征視角的文獻述評
(一)國外文獻
1942年“熊彼特假說”提出后,國外學者紛紛著力于研究公司規模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按照文獻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將公司規模與創新投入之間的關系分為以下三種:線性關系論、非線性關系論、無關論。
1.線性關系論
熊彼特提出“公司規模越大,越有利于研發技術創新”的假說,受到很多經濟學家的支持。如Hamberg(1964)以員工人數和總資產衡量公司規模,以研發人員數衡量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研究結果表明,公司規模與研發人員呈顯著正相關,而與研發人員強度之間有微弱的關聯。Revilla和Fernàndez(2012)則認為,公司規模與研發創新之間的關系不能確定,但是公司規模能夠促進企業研發創新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大公司更有可能支付高昂的研發費用。另外,相對于大企業而言,小企業在研發創新上更加靈活。也有一些學者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如Comanor(1967)指出公司規模與研發強度之間存在一種弱遞減關系。Kamein Schwarts(1987)發現小型企業更愿意從事研發創新活動,而大型企業的研發效率相對較低。這主要是由于大型企業的內部層級結構較多,溝通困難,再加上對研發人員的激勵不足所致。
2.非線性關系論
Scherer(1965)發現,在公司規模達到r值之前,企業研發強度隨之增加;超過r值以后,除了化學和石油工業企業外,其余企業研發強度均隨公司規模遞減。Scherer(1965)認為,早期的研究多使用對數線性回歸模型,無法完整地體現出公司規模與研發投入之間的拐點或線性關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Scherer(1965)以1955年全球500強企業中的448家企業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公司規模與研發創新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公司規模與企業研發創新行為呈倒“U”形關系。Sapienza(1989)對生物技術和制藥行業進行實證分析時,同樣發現了公司規模與研發創新二者之間的倒“U”形函數關系,只是該“U”形結構卻呈現為擁有兩個“臨界點”的非標準拋物線形狀。雖然在早期研究中,倒“U”形關系論受到很多學者的支持,但是也有一些學者對倒“U”形關系的假設前提和解釋提出質疑,在研究中得出相反的結論。例如,Bound等(1984)考察了美國1976年研發支出為正值的1479個公司的研發投入與公司規模的關系,實證結果雖然顯示二者之間具有顯著的非線性相關關系,但是該線性關系卻呈“U”形。
3.無關論
在學者們對公司規模與研發創新投入之間的關系爭論不休時,一些經濟學家卻發現公司規模對企業研發創新根本沒有影響。Rosenberg(1976)以市場份額表示公司規模時發現,公司規模對研發人員強度無顯著影響,而企業市場份額則負向調節研發人員強度。Lichtenberg(1991)使用1972—1985年可信度較高的縱向普查微觀數據檢驗了企業研發創新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雖然研發回報是公司規模的增函數,但公司規模與企業研發創新之間無顯著關系。
(二)國內文獻
熊彼特曾經提出了兩個著名的假設:一是創新與壟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二是大公司比小公司具有更強的創新動機。隨后,國內學者就公司規模與研發活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公司規模與研發投入之間存在多種關系,大體上有線性關系論、非線性關系論和其他關系論(傾斜“V”形結構關系、“S”形關系及其他關系)三類。雖然學者們對公司規模與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已經做了不少研究,但是至今還沒有定論。
1.線性關系論
早期,我國學者普遍運用定性研究,缺乏更有說服力的定量實證研究的支持。即使有極少數國內學者已經利用實證方法進行研究,但是還沒有學者采用企業層面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因此,王任飛(2005)運用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百強企業2000—2003年的統計數據,實證檢驗了公司規模、盈利能力、出口導向與企業研發支出的關系。研究發現,它們均與企業研發支出呈正相關關系。任海云等(2010)運用研發費用強度、研發人員強度和研發費用絕對額對研發投入進行預測,發現研發費用強度、研發人員強度均與公司規模具有負相關關系,而研發費用絕對額則與公司規模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眾所周知,選擇合理的數學模型是實證研究的關鍵,因此,一些學者嘗試運用比較新穎的數學模型考察公司規模與企業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白俊紅(2011)以中國高科技產業為樣本,運用超越對數形式的隨機前沿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比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更適合表達企業的創新生產過程,并且公司規模增加能夠有效地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而張長征等(2006)認為不能確定公司規模是影響企業研發支出的直接因素,因此,他們引入經理自主權作為影響公司規模與企業研發支出關系的中間變量。研究發現,在經理自主權的影響下,公司規模一方面促進了研發經費投入,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研發人員投入。而劉運國和劉雯(2007)在對2001—2004年披露企業R&D費用的522家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雖然不同規模的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有各自的優勢,但是小規模企業更愿意進行研發投資。
2.非線性關系論
公司規模與企業研發投入之間除了存在正向和負向關系,還存在非線性關系。聶輝華等(2008)運用隨機效應Tobit模型對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1—2005年的平衡面板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公司規模與研發投入之間呈倒“U”形關系;國有企業比其他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投入更多的研發支出,并且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這種優勢更加顯著;私有企業比國有企業的創新效率高。而廖中舉(2011)研究發現,公司規模與研發投入存在倒“U”形關系,股權集中度與R&D人員投入存在“單側U”形曲線關系。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試圖從比較新穎的視角進行研究。例如,李宇等(2008)持有公司規模與技術創新相互作用的觀點。因此,他們運用方差分解法和廣義脈沖函數研究了公司規模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研究發現,公司規模與技術創新呈倒“U”形關系,而技術創新對公司規模的影響不僅較為復雜,二者呈“N”形關系,而且具有明顯的滯后性。隨后,金星(2011)首先從理論上剖析出公司規模與研發投入之間的“U”形關系,再以我國高技術產業為樣本進行實證檢驗,實證結果驗證了理論。
3.其他關系論
張西征等(2012)運用Lowess修勻的非參數回歸方法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研發投入與公司規模之間為正相關關系;在存在研發投資的企業中,研發投入與公司規模具有“V”形結構關系,這主要是由于小型企業和大型企業的研發投入都高于中型企業。金玲娣和陳國宏(2001)對上海市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性質的673家企業的技術創新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公司規模與企業研發投入之間具有“S”形關系,即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張,研發投入具有先遞減、后遞增、而后再遞減的趨勢,企業臨界規模不同,研發投入也會產生差異。朱平芳等(2007)以1998—2003年上海市11個行業共504個企業為研究樣本,以企業從業人員平均總額來衡量公司規模,以從事R&D活動人員總額來度量企業研發活動人力投入強度,試圖探尋企業科技創新人力投入強度與企業人員規模之間的關系機制。研究發現,上海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的人力投入強度與企業人員規模之間的關系具有多樣性,即非標準倒“U”形、水平直線型和多峰曲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