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電商發展與淘寶村網商集聚研究
- 丁志偉等
- 2573字
- 2022-07-27 11:26:29
前言
我是一個念“舊”的人。讀碩士研究生那會兒,有幸學習到導師王發曾教授的城市—區域系統理論,就頗感興趣地研究“城市如何與區域互動”“城市影響區的范圍該如何測度”等問題,想把這個事兒弄個“底朝天”。博士研究生期間念著這個“舊”,進行了基于加權Voronio模型的城市—區域系統理論模型的思考,完成了城市—區域系統理論支撐下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的狀態評價與優化組織的學位論文。工作之后,在為本碩生講授“城市地理學”“城市—區域可持續發展”課程之余也念著這個“舊”,使我在強化自身研究水平之余與導師一同完成了《城市—區域綜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一書,2017年底得以出版。同樣,在讀碩士研究生那會兒,我有機會看到李小建、喬家君教授關于中國縣際經濟差異的空間分析方面的論文,心里就想有朝一日如果能以鎮域為尺度進行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分析,那該有多“?!薄H欢?,由于中國鎮域尺度下的數據、圖件極難獲取,雖念念不忘這個事兒,但始終未達成心愿。近年來,在相關經費的支撐下購買了大量年鑒,在耗費大量人力的情況下拼合成了中國鎮域尺度空間矢量化圖,最終2020年在《地理研究》《經濟地理》上發表了中國鎮域經濟空間差異的相關論文,心里別提有多舒坦!
我是一個好“新”的人。微信、微博、淘寶、抖音這些“新玩意兒”,平常人都是基于上述平臺進行購物或者社交聯系,而對基于虛擬空間的網商集聚問題則鮮有思考。我就特別好奇,如果能基于虛擬的地理空間進行“云端”空間分析那該多有意思,與實體經濟進行對比那該多有趣。就是憑借著這股新奇勁兒,我發動碩士生、本科生對淘寶網站不同類型店鋪的數量和質量數據進行收集,從區域空間差異視角分析了中國電商虛擬經濟空間的差異,在《地理研究》《經濟地理》上發表了相關論文,并最終引領著我獲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欠發達地區淘寶村網商集聚的過程、機理及區域效應——以河南省為例”。就是憑借著這股好“新”勁兒,我帶領學生深入河南省13個淘寶村進行調研,剖析淘寶村網商集聚的時空過程,總結淘寶村網商集聚的機理與區域效應,期望對振興農區電商經濟提供一些支撐。那段時間,有老師和同學說“老丁”瞎搞,不務正業地在抖音上當“網紅”。殊不知,我正在基于這種電商新模式進行直播帶貨型主播空間分異規律的探索,因為如果你不深入調查和參與就沒有發言權,你不深度參與就挖不出內在的機理。值得一說的是,以抖音平臺數據為支撐的論文和項目近兩年會陸續產出,希望“吃瓜群眾”別沒事光看“老丁”笑話!
我是一個較真的人。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后,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就壓在了心頭,心想一定要認真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代的任務。按照預期計劃推進各項進展。首先,完善了研究框架,基于“過程—機理—效應”主線進行串聯,聚焦分析了“農村網商集聚是如何產生的”“網商集聚的過程究竟是怎么樣的”“網商的集聚又是如何推動農村電子商務業鏈條形成的”,為后續實證研究奠定基礎。其次,深入基層進行訪談和調研,對13個典型的淘寶村進行網商集聚過程、集聚機理及區域效應分析,探索網商集聚與本地資源、產業之間的關系網絡,為總結虛擬經濟集聚機理提供支撐。再次,對接了現實問題,對現階段淘寶村網商集聚的特征與面臨的問題進行剖析,為推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淘寶村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最后,理論服務實踐,結合淘寶村的區域效應分析,從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和增收、農村經濟轉型升級、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貧困區扶貧攻堅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對策建議。在基金項目成果的支撐下,本書由丁志偉重新梳理提綱并統稿撰寫,分為八章,第一章是緒論,主要是研究意義、研究思路、研究內容、方法技術等方面的立論支撐,由丁志偉、劉曉陽完成;第二章是國內外研究進展,從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網商集聚、淘寶村形成等方面進行文獻梳理,由丁志偉、劉曉陽、董俊鷙完成;第三章是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為后續集聚過程、集聚機理及區域效應的分析打下基礎,由丁志偉、劉曉陽、董俊鷙完成;第四章、第五章是對中國、河南省農村電商的時空特征分析,為后續淘寶村的集聚規律分析提供電商環境支撐,由丁志偉、董俊鷙完成;第六章、第七章是基金項目的核心內容,為河南省13個淘寶村的集聚過程、機理及區域效應,由丁志偉、劉曉陽完成;第八章是結語,歸納核心論點,指出不足并展望未來,由劉曉陽完成。其中,趙芮在第五章撰寫了一小部分文字,在此表示感謝。
我是一個自知的人。在踏上學術征程之前,我就發現我大學期間打下的學術基礎不是很好,語言的表達、圖件的制作、技術的支撐等需要大幅提升。在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期間,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對語言凝練、圖件美化、技術改進等方面進行了強化和“刻意”練習,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學術拼搏的磨礪和近幾年的教學科研活動,讓我深刻認識到先進技術如大數據、復雜網絡分析、回歸模型、優化預測方法的重要性,也深刻認識到自己在量化分析方面依然存在諸多短板。
因此此時此刻的心情和博士論文最終完稿的心情一樣:
此時此刻,內心沒有即將完成的滿足感,卻有對本書還須進一步完善的處處感懷;
此時此刻,內心沒有一絲的平靜感,卻有太多對本書寫作點點滴滴的回顧與思索;
此時此刻,內心沒有對成千上萬文字的太多感慨,卻有對本書靈魂的對話與思考;
此時此刻,沒有停滯不前的“止步”情緒,卻有對“學無止境、追求真知”的新動力。
我是一個感恩的人。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給予我這么好的機會,讓我在學術探索道路中有了認可和資助,讓我有了“青春飛揚”的拼勁;感謝學校、學院諸多平臺對我學術研究的軟硬件支撐,讓我有了“振翅翱翔”的自由;感謝學院領導班子和中原城市—區域綜合發展團隊對我學術研究的引領和幫助,讓我有了“夢游學海”的安樂窩;感謝我指導的研究生,尤其是劉曉陽、李燕菲、程迪、簡子菡、李凌子、董俊鷙、孟怡偉、崔譽、趙芮、馬芳芳、劉卓林等對本書成形的幫助,你們是我努力前行中“情有所系”的小可愛;感謝我的妻子張改素老師,不僅給我生活上和精神上的關懷,還在學術上給我幫助、支持與鼓勵,她是我最穩固的“后防”;感謝丁楠等編校工作者對書籍出版的辛苦付出??傊?,感謝在本書成形中給予幫助的人,希望你們身體康健,萬事順遂!
由于學識、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愿有緣讀到此書的諸君多多批評指正!
丁志偉
2021年1月于河南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人文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