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信托業發展報告(2021)
- 清華大學法學院金融與法律研究中心
- 5605字
- 2022-07-27 11:06:46
第一章 2020年中國信托業回顧與展望
第一節 2020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2021年展望
一、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一)全球經濟增長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2020年10月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較6月預測上調了0.8個百分點。中國將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調,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性復蘇。
報告認為,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遠未結束,2020年全球經濟將深度衰退,但與6月預測相比,整體衰退程度有所緩和。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全球經濟形勢略好于預期。報告特別指出,中國經濟復蘇力度強于預期。4月初,中國逐步開始復工復產,經濟活動正常化的速度快于預期。在強勁的政府政策支持和出口彈性的支撐下,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出現正增長。另有跡象顯示,第三季度全球經濟復蘇更為強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小幅上調全年預測,并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增長5.2%。
具體而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經濟體2020年將衰退5.8%,其中,美國經濟衰退4.3%,歐元區經濟衰退8.3%,英國經濟衰退9.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衰退3.3%,其中印度經濟將萎縮10.3%。此外,2020年第四季度的全球經濟復蘇趨勢得益于各國超常規的刺激政策措施。受益于前所未有的支持政策,全球經濟正走出上半年的嚴重衰退的困境,但危機遠未結束。具體數據如表1-1所示。
表1-1 全球經濟增長率 (%)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
(二)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情況
表1-2顯示了自2018年以來世界范圍商品和服務貿易的增長情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20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期2020年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量年增長率為-10.4%,較2019年大幅下調。其中,新興經濟體出口增速為-9.4%,進口增速為-7.7%,較發達經濟體分別高出2.1個百分點和3.9個百分點。
表1-2 商品和服務貿易增長情況 (%)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0年和2021年數據為預測值。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2019年的全球貿易就已呈現放緩之勢,在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重壓下,全球商品貿易陷入停滯并在接近2020年底時出現下滑。2020年,全球貿易又受到了疫情沖擊,疫情不可避免地導致全球貿易和產出下降,并給企業帶來嚴重后果。
二、我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經濟復蘇勢頭穩定強勁
國家統計局于2021年1月19日發布《2020年四季度和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結果》,我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達到1015986億元。隨著2020年第四季度國內經濟強勢反彈,以不變價格計算,我國2020年經濟增速達到2.3%,遠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0年10月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1.9%)。
從正式發布的數據來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下降6.8%,第二季度同比增長3.2%,第三季度同比增長4.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8123億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74267億元,同比增長0.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00397億元,同比增長0.4%。從環比看,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7%。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我國整體經濟受到嚴重沖擊,但是經過嚴格有效的疫情防控,以及相關經濟調整政策的落地見效,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一季度同比下降6.8個百分點的基礎上,穩步回升,并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恢復正增長,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個百分點。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大環境下,中國迅速扭轉經濟形勢,維持了可持續的高質量經濟增長。
2020年三產業產值同比增速變動趨勢差異依舊明顯:首先,受制于疫情影響,三產業第一季度均呈現負增長,其中第二產業受影響最為嚴重,同比增速為-9.6%。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落地見效,三產業同比增速逐漸穩步回升,并在第二季度均轉負為正,穩步回升。如表1-3所示。
表1-3 2020年三產業產值同比增速季度數據 (%)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三、國家政策落地見效,消費與投資穩步回升
2020年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76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比上月提高1.0個百分點。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4868億元,增長3.6%。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1901億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281428億元,下降6.0%。
按消費類型分,10月,商品零售34204億元,同比增長4.8%;餐飲收入4372億元,增長0.8%,9月下降2.9%。1—10月,商品零售282303億元,同比下降4.0%;餐飲收入29598億元,下降21.0%。
1—10月,全國網上零售額91275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比1—9月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75619億元,增長16.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2%;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穿類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4.3%、5.6%和17.4%。
從同比增速來看,受疫情影響,2020年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月同比增長速度嚴重下滑。上半年各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速度均為負數,其中1—2月同比增速更是達到-20.5%,為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最低的月份。其后,各月增長速度穩步回升,于8月轉正,其中10月同比增速為4.3%,為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最高的月份。
另外,2020年1—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83292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比1—9月提高1.0個百分點。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69183億元,下降0.7%,降幅收窄0.8個百分點。從環比增速看,10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3.22%。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1861億元,同比增長17.3%,增速比1—9月提高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投資138736億元,同比下降2.1%,降幅收窄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332695億元,同比增長3.0%,增速提高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同比下降2.2%,降幅比1—9月收窄1.1個百分點。其中,采礦業投資下降8.4%,降幅收窄1.1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下降5.3%,降幅收窄1.2個百分點;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18.2%,增速提高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中,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0.7%,增速比1—9月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3.2%,增速回落1.3個百分點;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2.7%,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2.7%,增速提高1.8個百分點;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下降2.5%,降幅收窄0.8個百分點。
通過對比發現,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以及穩投資政策不斷落地見效,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新建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同比增速變動展現出較高的同向相關特征,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間的經濟傳導機制充分發揮效能,我國宏觀經濟不斷趨穩向好。如圖1-1所示。

圖1-1 2020年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及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注:其中,1—2月統計數據并未披露,故此圖中部分數據在2020年初有所缺失。
四、CPI與PPI增速下降后回調,變化幅度趨于穩定
從居民部門來看,2020年10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5%,環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上漲0.5%,農村上漲0.4%;食品價格上漲2.2%,非食品價格持平;消費品價格上漲0.6%,服務價格上漲0.3%。1—10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3.0%。CPI環比最大漲幅月份為1月,漲幅1.4%;環比最大降幅為-1.2%,出現在3月。
從環比看,10月CPI下降0.3%。食品價格由上月上漲0.4%轉為下降1.8%,影響CPI下降約0.41個百分點。食品中,生豬產能持續恢復,豬肉供給持續改善,價格下降7.0%,降幅比上月擴大5.4個百分點;雞蛋和鮮菜供應充足,價格分別下降2.3%和2.1%。非食品價格上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08個百分點。非食品中,國慶中秋假期居民出行增多,飛機票、賓館住宿和旅游價格分別上漲9.4%、4.1%和2.8%;受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影響,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下降2.3%和2.6%。
從同比看,10月CPI上漲0.5%,漲幅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同比漲幅回落較多,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翹尾因素減少以及豬肉價格由升轉降的影響。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2%,漲幅比上月回落5.7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49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持平。其中,醫療保健價格上漲1.5%;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1.1%;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下降17.4%和19.1%。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5%,漲幅與上月相同。
從生產部門來看,受疫情影響,2020年10月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1%,環比持平。2020年1—10月,PPI比上年同期下降2.0%,PPI環比最大漲幅出現在1月,PPI持平;環比最大降幅為-3.7%,出現在5月。
PPI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2.7%,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影響PPI總水平下降約1.97個百分點。其中,采掘工業價格下降5.1%,原材料工業價格下降6.0%,加工工業價格下降1.2%。生活資料價格下降0.5%,降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影響PPI總水平下降約0.14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0.8%,衣著價格下降1.7%,一般日用品價格下降0.7%,耐用消費品價格下降1.8%。
圖1-2表明2020年年初月度CPI和PPI增速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年中月度CPI增速進行短暫回調后穩步下降,月度PPI增速同樣在年中進行短暫回調,其后穩步上升。受疫情影響,國家經濟遭受嚴重沖擊。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逐漸好轉,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落地見效,我國市場供求總體趨于穩定,國內工業生產持續恢復。

圖1-2 2020年CPI、PPI月度變動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五、非制造業、制造業PMI下滑調整后趨于穩定
圖1-3顯示了2020年1—10月中國非制造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的變動情況。受疫情影響,2020年2月,中國制造業PMI為35.7,比上月下降14.3%,同比增速為-27.4%;非制造業PMI為29.6,比上月下降24.5%,同比增速為-45.4%。制造業和非制造業經濟總體回落明顯。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企業復工率回升較快,生產經營活動有序恢復,經濟形勢持續向好。

圖1-3 2020年非制造業、制造業PMI變動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隨著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各項政策措施持續發力,我國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10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1.4%,比上月微落0.1個百分點,是2020年以來連續第八個月位于50%的榮枯線上,這也創下了2018年12月以來我國PMI維持在景氣區間的最長時間紀錄。自3月以來連續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制造業總體持續回暖。此外,3月,我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6.2%和55.3%,分別高于上月0.3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連續保持回升勢頭。需求的持續回暖也同時帶動價格回升,2020年10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為58.8%和53.2%,分別高于上月0.3個和0.7個百分點,均為近期高點。表明經濟運行基本恢復正常,市場活力釋放,市場需求增長態勢較為強勁。
六、貿易順差下滑調整后呈現一定幅度波動
海關總署發布的進出口商品國別(地區)總值表(人民幣值)披露,2020年1—10月我國累計出口額為人民幣14.33萬億元,同比增長2.4%;累計進口額為人民幣11.62萬億元,同比減少0.5%;貿易順差為人民幣2.71萬億元,同比增長15.7%。
圖1-4描述了我國2020年1—10月進出口數據月度變化情況。由于受疫情影響,年初進口額和出口額出現較大波動,出口額在1—2月急劇減少。此后,出口恢復上升趨勢,進口則在上半年出現小幅波動回調,5月貿易順差增至4435億元,達到全年最高水平;3月以來出口額呈現穩步上升趨勢,進口額有一定波動幅度,貿易差額也由此產生一定波動。

圖1-4 2020年我國進出口額月度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
2020年1—10月,我國內地累計出口額最大的前五位目的國(地區)分別為美國(人民幣24761.5億元)、中國香港(人民幣14763.7億元)、日本(人民幣8091.7億元)、韓國(人民幣6342.6億元)、越南(人民幣6219.9億元)。其中,對越南的出口同比增速最快,達到15.8%;對韓國的出口同比增速為1.4%;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速為3.6%;對中國香港的出口呈現衰退現象,下降4.4%。
2020年1—10月,我國大陸累計進口額最大的前五位來源國(地區)分別為中國臺灣(人民幣11268.6億元)、韓國(人民幣9874.4億元)、日本(人民幣9867.0億元)、美國(人民幣7256.5億元)、澳大利亞(人民幣6697.6億元)。其中,從中國臺灣的進口同比增速最快,達到16.8%,中國臺灣也超越韓國成為我國大陸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從韓國的進口額同比增速為0.4%;從日本的進口額同比增速為2.7%;從美國的進口額同比增速為5.2%;從澳大利亞的進口額同比增速減少4.3%。
七、2021年經濟形勢展望
從全球視角來看,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全球貿易壁壘增加和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13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將增長1.9%,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隨著經濟逐步重啟,全球經濟正走出低谷。中國作為重要貢獻者,幫助全球貿易自6月起復蘇。但由于部分地區疫情蔓延加速,很多經濟體自8月起放慢經濟重啟步伐。
從國內視角來看,在擺脫疫情拖累之后,“雙循環”新格局逐步發力。從“內循環”角度,消費新動力與投資新重心有望形成共振,以有力推動內需擴張。從“外循環”角度,得益于出口新韌性與人民幣資產新角色,中國經濟與全球體系的紐帶有望趨于鞏固。政策方面,貨幣政策的重回常態、積極財政的“減額增效”以及改革開放的提速深化,將推動經濟治理從逆周期向跨周期轉型。
消費方面,在8月開始進入恢復增長的第一個階段,當月同比實現了正增長。8月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跟上年8月同比恢復正增長0.5%,消費目前雖然恢復較快,但總體上相對較慢,消費需求的增長有進一步恢復的空間。投資方面,1—8月投資需求下降了0.3%,說明投資雖然處于逐步向上改善的過程,但還未恢復到增長的過程。10月投資轉負為正,新建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同比增速為0.6%。隨著投資需求增長的逐步加速,在未來經濟恢復增長的過程中,投資需求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作為內需的核心雙引擎,中國消費和投資有望在2021年進一步擺脫疫情拖累,收獲亮麗的復蘇表現。物價方面,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漲幅比上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3.1%,農村上漲4.1%。食品價格和豬肉價格漲幅顯著收窄,CPI同比漲幅回到“1”時代。隨著服務類消費需求逐漸復蘇,對非食品價格形成一定支撐。
總的來說,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國家經濟政策落地生效,疫情導致的宏觀經濟總需求下降影響逐漸消退,貨幣政策的重回常態、積極財政的“減額增效”將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正面影響。預計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格局可能延續2020年的軌跡,繼續保持相對穩定增長,但出口增速可能受到外需持續疲弱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