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型城鎮化區域評價研究(2000—2017)
- 王莉
- 3507字
- 2022-07-27 11:01:48
1.4 主要創新性工作與研究展望
1.4.1 主要創新性工作
一般城鎮化的評價研究,主要由相關領域學科學者和社會經濟統計學者承擔。基于學科不同背景,相關研究通常出現領域偏向和方法偏向。前者往往忽略統計方法的應用約束,后者往往表現出數據導向,因沒有形成評價的理論基礎,研究信息缺失問題指向,本書力圖在兩者結合方面有所貢獻。主要創新性工作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央城鎮化體制機制深化改革決策,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規劃以及對一系列黨中央相關精神的長期學習研讀,梳理提出區域新型城鎮化統計評價的理論基礎,力圖為評價提供理論支撐。其中創新性工作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常住人口比率表示的城鎮化率已接近60%,進入發展的后半程,拉動經濟的城鎮化轉向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提出新型城鎮化是新時代的城鎮化。雖然改革仍然是其驅動力,但與此前摸著石頭過河改革不同,新時代的深化改革是基于中央全面系統頂層設計開展的。當前城鎮化評價研究應把握這一時代變化,提供全面系統反映中央頂層設計推進落實的信息,實現從分散到系統綜合評價研究的轉變。
其二,提出中央調整城鎮化全局定位決策的理論創新解讀。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建立了城鎮化的全局定位邏輯,將城鎮化與其他社會經濟領域進行了適度分離。其為長期以來經濟主導,城鎮化與經濟同體發展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向。二是提出按城鎮化與其他社會經濟領域適度分離的邏輯,區分城鎮化本體推進效果及其全局溢出效應。其中,城鎮化的全局溢出效應體現在解決城鄉一體化、“三農”問題的同時,對經濟、環境產生溢出影響。三是基于人本理念的城鎮化,建立了包括城市在內的城鎮化體系。其本體效應全面反映該體系的推進成果。實際上以上內容為新型城鎮化評價研究中關于需要評價什么的基本方向及其結構構成構筑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第二,城鎮化是高度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相關評價是以推進城鎮化為目標的。能取得指向明確、清晰的評價信息,得益于相關理論的支撐。基于理論研究構建統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創新性工作。
其一,基于城鎮化全局定位邏輯形成的評價基本方向及其結構構成,提出由人本城鎮化及其城鎮化全局定位溢出的經濟效應、農業效應、城鄉一體化效應和綠色發展效應5個維度要素構成的指標體系概念框架。進而分別基于與《決定》、《規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城鎮化頂層設計的理論政策的對應,完成支撐5個維度要素的子要素、子要素支撐以及評價指標的設定工作,從而構建出對應頂層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為通過評價信息監測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提供了有效工具。其實,這是為新時代城鎮化理論建立了數量化解讀版本。
其二,明確提出研究評價需要獲取的可用于什么評價分析的6個方面信息。其中包括:①監測各區域新型城鎮化推進的系統綜合水平。②分析影響因素各層次的推進水平,及其對綜合水平的作用貢獻。③考核各區域落實《規劃》要求的達標情況。④發現各區域城鎮化推進的優勢和短板問題。⑤研究決定城鎮化推進的各層次因素的協調關系。⑥比較分析不同時期的變化。這是相關研究的不足之處。
其三,提出指標體系構建的數據可得性,以及保證測度信息的有效性和穩健性操作原則,并嚴格執行。保證指標體系信息合理性、可用性。
第三,基于理論基礎和指標系統的構建,進行我國區域新型城鎮化統計評價的經驗研究。其是對相應理論方法研究結果適用性、有效性的檢驗,也是一種應用創新工作。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論,主要包括:新時代我國從省域層面落實推進《決定》和《規劃》的總體評價,評價要素的數據關系檢驗,城鎮化與溢出效應的要素組合分析,城鎮化健康、高質量推進的要素貢獻,以及5個要素的相關評價,等等。因篇幅所限,這里不再贅述,具體參見相關各章的討論。
1.4.2 研究不足與展望
1.4.2.1 關于評價指標的設定
基于新時代城鎮化理論,我們構建了4個層次的評價體系,最底端的是統計指標。指標作為理論要求的映射,承擔測度功能。其設定既要保證測度信息的有效性,又要滿足數據可得性和穩健性。我們在操作中遵從代表性簡化原則,注意指標的相互獨立,避免信息交叉、重復等。但具體落實非常困難,難免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包括大量基礎性數據處理、代表性指標選擇、前瞻性評價指標處理等方面的操作。
1.4.2.2 關于城市群的評價
發展城市群是中央推進高質量城鎮化的一個重要舉措,城鎮化評價應當包括相應研究。但鑒于目前國內城市群仍然處于國家規劃或者規劃落實階段,相應管理體制尚在研究構建。其中,城市群的相應統計制度與現行國家統計體制還沒有完成銜接,各領域尚沒有比較系統的統計數據,很難滿足評價指標體系對統計數據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研究中難以將城市群納入評價,這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缺憾。相信隨著相應城市群統計體系的建設,相應評價研究可以進一步開展起來。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聯合課題組.中國:推進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城鎮化[J].管理世界,2014(4):5-41.
(2)蔡昉,郭震威,王美艷.中國新型城鎮化如何成為經濟增長源泉:一個供給側視角[J].比較,2016(7).
(3)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考察農村工作與村民座談時講話。
(4)厲以寧,艾豐,石軍.中國新型城鎮化概論[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4:15.
(5)參閱1987年1月開始實施的新中國第一部《土地管理法》。
(6)早期中國城市和城市化的研究資料參閱顧朝林,于濤方,李王鳴,等.中國城市化格局、過程、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94.
(7)魏津生.世界的都市化與人口[J].國外經濟動態,1979(1);吳友仁.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城市化問題[J].人口與經濟,1980(1):19-26;郭振淮.世界城市化發展的趨勢及我國城市發展中的若干問題[J].人口與經濟,1980(2):1-12;顧文選.什么是城市化[N].人民日報,1984-03-04.自此,幾本專門研究城市的刊物相繼發表了介紹“城市化”的譯文和論文。
(8)對于城鎮化這一概念的提出也有不同的爭論。一般認為,1867年西班牙建筑工程師塞爾達(Cerda)在其發表的《城鎮化基本理論》一書中,提出了描述鄉村向城市演變過程的城鎮化概念,其偏向城市規劃建設方面的刻畫。但是,有人認為,馬克思于1858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涉及城鄉分離和城市發展時,使用了“城鎮化”概念。陳光庭(1987/1998)則認為這是中文誤譯。據陳光庭考證,塞爾達的城鎮化概念是基于拉丁語Urbs(城市)的,1900年左右傳入法國,其后出現英文“Urbanization”的對應。馬克思1858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采用的“verstadischung”則是一個自創德文,非現代德語的urbanisierung。蘇聯專家將其譯為“城市關系”,認為這才符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邏輯原意。
(9)王放.中國城市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5.
(10)潘孝軍認同張培剛先生對工業化的認識,即工業化不僅包括工業本身的機械化和現代化,而且也包括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潘孝軍.“URBANIZATION”之確切含義及中文譯詞選擇[J].城市觀察,2011(6):173-180.
(11)劉傳江,王志初.重新解讀城市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65-71.
(12)簡新華,曾衛.中國城市化道路之爭的辨正——評賀雪峰、文貫中、張曙光的相關論著[J].學術月刊,2016,48(11):57-69.
(13)通過知識圖譜軟件,以國內CSSCI檢索期刊論文數據庫中2014—2015年、2016—2018年兩個階段的期刊樣本范圍,對以“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為關鍵字的2281篇代表性論文進行了熱點關聯分析。主題分布在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就地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生態環境與生態文明、綠色城鎮化、城鎮化質量與效率、城鄉差距、市民化、城鄉一體化、產城融合、空間格局優化等方面。
(14)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慎金花研究團隊(2016)利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城鎮化國際研究態勢進行分析,發現1994—2013年有關國外城鎮化研究的論文17510篇被SCIE、SSCI、A&HCI數據庫收錄,涉及環境、社會、地理等多個學科交叉;2004年至今共有1796個國際基金項目獲批。
(15)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世界城市狀況報告2010/2011[M].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與外事司,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8-9.
(16)UN-Habitat. World Cities Report 2016: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Emerging Futures [M]. Nairobi: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 2016: 16-22.
(17)一條路徑是從居住地開始沿著人口因素自然增長形成村,經過人口自然增長和鄉村—城鎮遷移的兩條路線形成鎮,再由人口自然增長和城—城遷移形成城市。另一條路徑是由居住地經行政化方式展開三個發展路線,一方面建立新城市,另一方面對已有的村、鎮合并重組形成市區進而形成城市群,連同已有城市聚集形成的城市群,進一步發展為大都市區。參閱聯合國世界城市化報告2011—2017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