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所得稅政策與申報實務深度解析(2021)
- 陳玉琢
- 4422字
- 2022-08-12 17:20:12
第二節 居民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申報資料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企業在納稅年度內無論盈利或者虧損,都應當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期限,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告和稅務機關規定應當報送的其他有關資料。
國稅發〔2009〕79號文件第八條要求,納稅人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時,應如實填寫和報送有關資料。納稅人采用電子方式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的,應按照有關規定保存有關資料或附報紙質納稅申報資料。第十九條明確,主管稅務機關受理納稅人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及有關資料時,如發現企業未按規定報齊有關資料或填報項目不完整的,應及時告知企業在匯算清繳期內補齊補正。
一、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
(一)實行查賬征收的居民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
現行《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類,2017年版)》(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54號發布,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57號和第58號、2019年第3號和第41號、2020年第24號修訂,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共37張,包括1張基礎信息表,1張主表,6張收入費用明細表(編號前三位數為101~104),13張納稅調整明細表(105),1張虧損彌補明細表(106),9張稅收優惠明細表(107),4張境外抵免明細表(108),2張匯總納稅明細表(109)。除基礎信息表外,共四層架構,即主表、一級附表、二級附表以及三級附表。《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圍繞主表進行填報,主表數據大部分從附表生成或從財務報表直接取數。附表分為六類三級,其中,收入明細表、成本支出明細表和稅收優惠明細表沒有一級附表,直接以二級附表代替一級附表。
納稅人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除要按規定填報《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外,還要按照有關文件規定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有關報告表和申報資料,或留存備查相關資料。
《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體系架構如圖2-1所示。

圖2-1 《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體系架構
1)封面和填報表單 封面和填報表單不構成申報表的主體,不編號,但納稅人必須填寫封面,并在填報表單中勾選年度申報時應填報或已填報的申報表。
2)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基礎信息表 《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基礎信息表》(以下簡稱基礎信息表)的編號為A000000。盡管基礎信息表與主表和附表沒有鉤稽關系,但與主表和附表有關聯關系。
3)主表 主表的編號為A100000,是整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核心、靈魂與龍頭。主表體現了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的計算過程和結果,即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按照稅收規定進行納稅調整,計算應納稅所得額,進而計算應納所得稅額,最后計算應補(退)所得稅額。
4)收入費用明細表 收入費用明細表共6張,小型微利企業免填。編號從101~104。收入費用明細表主要反映企業按照會計政策所發生的收入、成本、費用情況。這些表格,也是企業進行納稅調整的主要數據來源。
5)納稅調整明細表 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共13張,編號為105,分兩級,其中一級附表1張,二級附表12張。納稅調整明細表既反映了稅會差異的調整過程和結果,也充分體現了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適用。
6)彌補虧損明細表 彌補虧損明細表只有1張,編號為108。彌補虧損明細表反映企業發生年度虧損如何結轉彌補的過程和結果。
7)稅收優惠明細表 稅收優惠明細表共9張,編號為107,分兩級,其中二級附表5張,三級附表4張。稅收優惠明細表反映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的情況、過程和結果。
8)境外抵免明細表 境外抵免明細表共4張,編號為108,分兩級,其中一級附表1張,二級附表3張。境外抵免明細表反映企業取得來源于或發生于境外的所得如何進行稅收抵免以及稅收抵免的具體計算過程和結果。
9)匯總納稅明細表 匯總納稅明細表共2張,編號為109,分兩級,其中一級附表1張,二級附表1張。匯總納稅明細表主要用來反映匯總納稅企業的總分機構分攤企業所得稅的情況。
10)相關報告表和申報、留存備查資料 這些資料包括但不限于:
(1)實行查賬征收的居民企業發生關聯交易的,向稅務機關報送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時,應當就其與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進行關聯申報,附送《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2016年版)》,有的還需要填報國別報告、準備并按稅務機關要求提供其關聯交易的同期資料。
(2)企業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資產損失的,應留存備查資產損失相關資料。
(3)企業發生重組業務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的,除發生其他法律形式簡單改變情形外,重組各方應在該重組業務完成當年,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時,分別向各自主管稅務機關報送《企業重組所得稅特殊性稅務處理報告表及附表》和申報資料。
(4)企業適用政策性搬遷所得稅所得辦法的,應當自搬遷開始年度,至次年5月31日前,向主管稅務機關(包括遷出地和遷入地)報送政策性搬遷依據、搬遷規劃等相關材料;搬遷完成當年,其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時,應同時報送《企業政策性搬遷清算損益表》及相關材料。
(5)企業享受優惠事項的,應當在完成年度匯算清繳后,將與企業享受優惠事項有關的合同、協議、憑證、證書、文件、賬冊、說明等留存備查資料歸集齊全并整理完成,以備稅務機關核查。
以下講解內容和舉例,涉及年度納稅申報表的,均指實行查賬征收的居民企業使用的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
(二)實行核定征收的居民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
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2018年版)〉等報表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26號發布,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3號和第23號、2020年第12號修改,由于2018年第26號已廢止,因此以下簡稱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12號)的規定,實行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居民企業月度、季度預繳申報和年度匯算清繳申報時均填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和年度納稅申報表(B類,2018年版)》。
二、財務報表
《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四條第四款規定,企業在報送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時,應當按照規定附送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有關資料。由于目前企業實際執行的會計政策既有企業會計制度,也有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還有行業會計制度,非企業性單位適用各種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等,這些會計制度或準則要求的會計報表或財務報表的種類和范圍并不完全相同。
1)《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財務會計報告的范圍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國務院令第287號)解釋,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第七條明確,年度財務會計報告應當包括: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財務情況說明書。
會計報表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相關附表。相關附表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補充報表,主要包括利潤分配表以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其他附表。
2)《企業會計準則》中財務報表的范圍 《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財會〔2006〕3號印發,財會〔2014〕7號修訂)第二條明確,財務報表是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結構性表述。財務報表至少應當包括下列組成部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變動表,附注。
需要注意的是,依據財政部關于財務報表格式的有關文件,一般企業與金融企業,已執行新金融準則、新收入準則和新租賃準則與未執行新金融準則、新收入準則和新租賃準則的一般企業,已執行新金融準則和新收入準則、已執行新金融準則但未執行其他新準則與未執行新金融準則的金融企業,其財務報表格式并不完全一樣。
3)《小企業會計準則》中財務報表的范圍 《小企業會計準則》(財會〔2011〕17號印發)第七十九條明確,財務報表,是指對小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結構性表述。小企業的財務報表至少應當包括下列組成部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附注。
4)稅法要求報送的財務會計報表范圍 《稅收征管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納稅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如實辦理納稅申報,報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及稅務機關根據實際需要要求納稅人報送的其他納稅資料。
依據國家稅務總局在2005年印發的《納稅人財務會計報表報送管理辦法》(國稅發〔2005〕20號,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號廢止附件2,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31號修改),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無論有無應稅收入、所得和其他應稅項目,或者在減免稅期間,均必須依照《稅收征管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按其所適用的會計制度編制財務報表,并按規定的時限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其所適用的會計制度規定需要編報相關附表以及會計報表附注、財務情況說明書、審計報告的,應當隨同財務會計報表一并報送。財務會計報表是指會計制度(指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以及財政部制定頒發的各項會計制度)規定編制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相關附表。適用不同的會計制度報送財務會計報表的具體種類,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稅務局確定。
三、其他相關資料
依據相關文件的要求,納稅人需要報送稅務機關的事項,應按有關程序、時限和要求報送材料等有關規定,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前及時辦理。如:
(1)非金融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進行稅前扣除的,應提供“金融企業的同期同類貸款利率情況說明”,以證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
(2)以預售方式銷售開發產品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完工年度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申報時,除按現行稅法規定報送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等申報資料外,還應向其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對該項開發產品實際毛利額與預計毛利額之間差異調整情況的報告。
(3)分支機構信息備案。依據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57號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總機構應將其所有二級及以下分支機構(包括不就地分攤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分支機構)信息報其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內容包括分支機構名稱、層級、地址、郵編、納稅人識別號及企業所得稅主管稅務機關名稱、地址和郵編。分支機構(不就地分攤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分支機構)應將其總機構、上級分支機構和下屬分支機構信息報其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內容包括總機構、上級機構和下屬分支機構名稱、層級、地址、郵編、納稅人識別號及企業所得稅主管稅務機關名稱、地址和郵編。上述備案信息發生變化的,除另有規定外,應在內容變化后30日內報總機構和分支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并辦理變更稅務登記。分支機構注銷稅務登記后15日內,總機構應將分支機構注銷情況報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并辦理變更稅務登記。
(4)總機構及分支機構基本情況、分支機構征稅方式、分支機構的預繳稅情況。
(5)委托中介機構代理納稅申報的,應出具雙方簽訂的代理合同,并附送中介機構出具的包括納稅調整的項目、原因、依據、計算過程、調整金額等內容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