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與環境約束視域下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研究
- 黃寶敏
- 1265字
- 2022-07-26 19:00:21
1.4 研究方法與主要創新
1.4.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經濟社會完整的生產過程,在充分考慮了能源、環境約束因素的條件下,分析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并對能源及環境約束和經濟增長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本研究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并輔以大量的數據、圖形、表格進行客觀真實的深度與廣度分析,兼顧科學性,以使本研究的內容更加客觀、準確、清晰,研究采用的具體方法如下:
1.4.1.1 數理分析方法
實證分析的基礎是建立準確科學的數學模型并進行數理分析。為了從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研究中國狹義的經濟增長質量,我們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的基礎上,擴展了變量維度,建立了包含能源約束的生產函數,在構建包含勞動、資本、能源三要素的經濟計量模型的基礎上,運用數理分析方法,將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為供給沖擊、需求沖擊和其他沖擊,使構建的計量模型更加客觀、真實。
1.4.1.2 實證分析方法
(1)應用包含非合意產出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通過構建基于松弛的超效率(SSBM)模型測算中國全要素能源效率,檢驗中國能源效率的利用情況,并對節能減排做出基本測算。
(2)通過構建面板平滑門限回歸模型(PSTR),對中國經濟增長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非線性特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非線性特征進行檢驗,并對中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進行存在性檢驗。
(3)根據本研究構造的數理模型,測算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以檢驗中國狹義的經濟增長質量,并通過構造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PVAR),檢驗需求沖擊、供給沖擊和其他沖擊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路徑。
(4)通過構造不同維度的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綜合指數進行合成與評估。
(5)通過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模型(TVP-VAR)實證檢驗能源及環境約束、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質量的動態效應。
1.4.2 主要創新
本研究的主要創新如下:
(1)在充分考慮能源投入和非合意產出對生產過程的外在約束條件下,對中國節能減排進行測算時,我們基于各個省份之間的差異化水平,區分了理論上的最優節能減排規模和實際可操作的最優節能減排規模兩種情景的不同點,找出了最優節能減排在理論與實際上的差別,并通過回彈效應特征的檢驗,準確地闡述了中國節能減排主要影響因素的變化。
(2)通過構造包含勞動、資本與能源要素的計量模型,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估計,并通過數理推導的方法,首次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為需求沖擊、供給沖擊和其他沖擊,深入分析了外部沖擊因素對TFP的影響,從效率評估的角度,保證了本研究在狹義的微觀層面上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真實客觀性。另外,基于本研究構建的經濟計量模型對供需沖擊和其他沖擊的估計結果,運用空間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需求沖擊、供給沖擊和其他沖擊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作用路徑,從最本質的沖擊因素出發研究其對TFP變動的影響路徑。
(3)基于對能源及環境約束指數和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實證估計結果,利用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模型,對能源及環境約束、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質量的動態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實證檢驗了三者之間的動態作用路徑,對相關政策效果做出合理的預期具有實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