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據位于現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的“水洞溝文化”遺址考古發現,約在3萬年前,銀川平原地區已存在遠古人類的采集狩獵活動,其出土的石器等重要歷史文物說明寧夏地區一直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重要區域和發祥地之一。此后,相關史料顯示,該地區的遠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寧夏地區均無行政建制,主要形成的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戎狄部落形態(史稱“西戎諸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寧夏地區才產生了早期的行政建制,成為當時秦王朝36郡中的北地郡,在后來的歷次朝代更替中,寧夏地區的行政建制名稱和歸屬等配合各朝代管理需要有相應的變動,也由此揭示了寧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曲折歷史進程;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寧夏地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才翻開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寧夏各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在壯麗的山河上繪就了多彩畫卷,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宗教、民族團結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70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發展充分證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英明正確,黨的民族政策先進優越,黨對民族地區的支持政策及時有效,黨對民族地區的人民生活關愛有加。為了真實展現寧夏回族自治區70年來的滄桑巨變,由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西部民族經濟研究中心2019年度項目“跨越的70年——寧夏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研究”共同資助,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師生共同組織編撰了《跨越的70年——寧夏經濟發展研究》一書,該書以豐富翔實的數據、形象直觀的圖表與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全面、客觀、系統地反映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寧夏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對寧夏回族自治區未來發展態勢進行了分析。全書共分為10章,分別為:第一章概論、第二章國家政策支持內容與效果評價、第三章寧夏稟賦結構與升級、第四章寧夏70年來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第五章寧夏70年來產業發展歷程、第六章寧夏70年來城鎮化進程、第七章寧夏70年來對外貿易發展情況、第八章寧夏70年來金融發展歷程、第九章寧夏70年來生態環境改善探索、第十章寧夏70年來發展戰略回顧與展望。以上10章分別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宗教、民主法制以及民族團結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真實、客觀、全面的描述與分析,通過本書能大體了解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所取得的各項成就與尚需完善的地方,同時對全面認識和了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基本情況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寧夏地區作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集區,見證著一個民族自治地區的成長與壯大,也描繪了民族自治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截至2018年末,全區總人口688.11萬人(占全國大陸總人口13.95億人的4.93‰),其中回族人口247.71萬人,約占全區總人口的36%;城鎮人口比重達58.88%;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為3705.1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54094元(1)。從總體情況看,70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城鎮化質量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對外貿易能力和貿易條件明顯提升,民主法制進程進一步加快,民族團結與民族融合氛圍日益融洽。我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塞上江南”“神奇寧夏”一定會在我國廣袤的西北大地上更加璀璨奪目、熠熠生輝!勤勞勇敢的寧夏各族人民也一定會在新時代演奏出更加美妙神奇的樂章!寧夏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寧夏回族自治區也一定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姜太碧

2019.6.20

于西南民族大學


(1) 寧夏回族自治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9-04-30)[2019-04-30].http://tj.nx.gov.cn/tjsj_htr/tjgb_htr/201904/t20190430_1470251.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景谷| 建平县| 大竹县| 沽源县| 读书| 拉孜县| 宁夏| 武陟县| 云浮市| 石首市| 仙居县| 轮台县| 盐津县| 兴安县| 襄垣县| 龙州县| 龙井市| 四子王旗| 扎赉特旗| 南木林县| 航空| 衢州市| 万山特区| 象山县| 中江县| 屏南县| 香格里拉县| 兰考县| 南木林县| 康乐县| 元江| 巍山| 家居| 东宁县| 神池县| 噶尔县| 随州市| 江达县| 白玉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