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中國建筑
- 肖鵬
- 1793字
- 2022-07-14 17:30:09
第一節 原始建筑——巢穴分居
中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大約有170萬年。他們的生活方式是白天采摘果實,獵取野獸,晚上回到山洞里休息。這些山洞都是天然洞穴,所以現在也稱這種居住方式為“穴居”。這樣的洞穴在北京、遼寧、貴州等地都有發現,也證明了這是早期人類的普遍居住方式。
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后,我國廣大地區進入原始社會晚期—氏族社會。這個時期的建筑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如今,人們考古時發現了大量氏族社會時期建造的房屋遺址。由于各地氣候、地理、材料等條件的不同,這些建筑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房屋遺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分布于長江流域潮濕地區的干欄式建筑;另一種是黃河流域的木骨泥墻房屋。
干欄式建筑是一種底部架空、高出地面的房屋,是由巢居發展而來的。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建筑樣式,不但可以防止野獸侵襲,還有利于通風、防潮,因此很適合在潮濕多雨的中國西南部的亞熱帶地區使用,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貴州、云南、海南、臺灣等地區。長江流域干欄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古人類。目前遺址中發掘出的一處木架建筑遺址,長約23米,縱深約8米,據推測原來應是一個體積很大的干欄式建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是我國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術建造的木結構房屋。榫卯是一種利用凹凸結合連接木構件的方式,凸出部分為榫(或榫頭),凹進部分為卯(或榫眼、榫槽)。這種連接方式在我國古代一些家具和木制器械上經常用到。即使到了現代,家具中也常見這種結構方式。

▲梁枋對卯(藕批搭掌、簫眼穿串)
黃河流域的木骨泥墻房屋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黃河流域遍布豐厚的黃土層,土質中含有石灰質,墻壁不易倒塌,很適合挖洞穴。因此,在黃土溝壁上挖穴而居是這一地區普遍的居住方式。隨著原始人不斷積累建造經驗和技術,地面上的木骨泥墻房屋漸漸取代了窯洞式的穴居。原始社會晚期,黃河中游地區經歷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房屋所呈現的建筑方式略有不同。
仰韶文化時期的氏族已經開始過定居的農耕生活。仰韶時期,房屋外形主要是長方形和圓形,房間已經隔離開來,墻體是木骨架上扎枝條再涂上泥做成的。室內通常立著幾根木柱,用來支撐屋頂中部的重量。同時,屋頂上還設有排煙口,用來排除室內燒火的坑穴中產生的煙霧。在陜西西安發現的半坡村遺址,就屬于這種建筑方式。半坡村遺址呈橢圓形,北面是墓地,南面是居住區,東北面是陶器窯場。居住區內的房屋共有36間,分為兩片區域,有一定的布局。
龍山文化時期,在半穴居的住房遺址中,出現了兩個相連的套間。套間平面的分布就像一個“呂”字,分為內室和外室,由這種布置可見,那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內室有燒火的地方,可以做飯和取暖用。外室還設有地窖,以貯藏生活物資,這說明人們開始有私人財產了。此時,建筑技術也有所進步,為了使室內看起來干凈、明亮,地面上都涂抹了一層堅硬的白灰。其實,這種技術在仰韶時期就有所應用,真正得到推廣卻是在龍山時期,且是以人工燒制的石灰為原料的。另外,屬于龍山文化的河南安陽后崗的房屋遺址中,還發現了土坯磚;山西襄汾陶寺村的房屋遺址的白灰墻面上出現了刻畫的圖案,這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室內裝飾。

▲斗拱榫卯結構。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在原始社會,祭祀是原始人類非常重要的活動。因此在原始社會文化遺址中,祭壇、神廟這種向神表達敬意的建筑也很常見,比如浙江余姚的瑤山和匯觀山發現了兩座用土鑄成的長方形祭壇,內蒙古和遼寧分別發現了三座用石頭堆成的方形或圓形的祭壇。這些祭壇都位于山丘上,遠離居住區,可能是幾個部落共同用來祭祀天地神或農神的。
在遼寧西部建平與凌源交界處的牛河梁,發現了一座神廟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神廟。據推測,神廟在修建時,先在原來的地基上挖好了室內地面,然后用木骨泥墻的方法建造了墻體和屋頂。神廟室內的墻面上還發現了由赭紅(紅褐色)間黃白色組成的幾何圖案裝飾。原始先民們為了表達對神的虔敬之心,將裝飾藝術與建筑形式融合在一起,促進了建筑藝術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龍山文化時期,部落聚居區周圍筑有土墻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土墻可以防御外敵入侵,提高防衛能力。由此可見,隨著私有制和階級出現,城市正在慢慢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