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求學時期學習的《中國建筑史》是梁思成先生的大作,后來也看過劉敦楨先生、潘谷西先生的版本。關于中國建筑枝葉藤蔓類的書和文章,當下在各種渠道不斷出現,似乎隨便選取一個點都能展開寫出沉思翰藻的文章來。
這突顯了中國建筑史的特點——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梁思成先生說過:“中國建筑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中國建筑發展凝練至今,既有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的形制影響,又有“三教合一”信仰邏輯的審美影響,也有陰陽五行為基礎的各類學說的空間影響,當然最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以中國長江、黃河一帶為中心的氣候條件的影響。
建筑能夠表達“人”的審美。中國歷史進程演進過程中,決定建筑風格的“人”不斷在變化,這里的“人”包括了漢、滿、蒙、回、藏等民族,所以中國建筑史也是多民族的建造史和審美史。嬴政選擇了大氣磅礴的阿房宮,劉邦選擇了門闕巍峨的未央宮,李世民選擇了氣魄宏偉、嚴整開朗的長安城,趙匡胤選擇了清雅柔逸、秀麗俊挺的汴梁,忽必烈則更偏好于粗放不羈的游牧風格,到朱元璋則喜歡嚴謹工麗、清秀典雅的風格,最后,清朝統治者沿襲了幾朝形制,選擇了雍容大度、機理清晰的建筑風格。到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深刻影響了城市建筑,而工業革命和技術革新又為現代建筑刷上了清晰的底色。閱讀建筑的過程,也是在閱讀歷史,閱讀這世間來去的人們。
梁思成先生說:“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后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余。”本書就是用圖文的方式,嘗試整理中國建筑的些許脈絡,不求精彩,但求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