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鳥跖主龍類

最大紀錄 分類:中型 等級 I

這是種巨型西里龍;它與一個成年人的體重相當。它生存于中三疊世(安尼期,距今2.472億?2.42億年),分布在泛大陸中南部(現(xiàn)贊比亞)。它是植食性恐龍,雙足或四足行走。它比其他任何一種恐龍形態(tài)類都要大,但在其生活時期,陸地上主要是食草的主龍和食肉動物,這些動物體型更大,行動速度更慢。同時期的西特韋高髖龍,可能是該類型中最大的。

體型不大但更健壯

巴氏巴西大龍(Teyuwasu barberenai):它可能是一種西里龍或晚三疊世的一種原始恐龍,分布于現(xiàn)巴西地區(qū)。不同于其他的恐龍形態(tài)類,它非常強壯,以至于人們曾將它與主龍類的重裝鱷混淆。它長約2.3 m,體重約75 kg,尚不清楚是否成年。

鳥跖主龍類的特征與習性

頭部大小不一,肉食性龍的牙齒形狀為刀形,植食性龍的牙齒是圓錐形的,頸部中等長度,前后肢各有五指(趾),身體輕盈強壯,有中等至較長的尾巴。

食性:肉食性(捕捉小型動物),雜食性或采食特定的植物。

時間范圍

從早三疊世至晚三疊世(距今2.512億?2.013億年),從化石得知它們持續(xù)生存了4 990萬年。

最小紀錄 分類:微型 等級 I

泰氏斯克列羅龍(Scleromochlus taylori):生存于晚三疊世(卡尼期,距今2.37億?2.27億年)的泛大陸中北部(現(xiàn)蘇格蘭)。它是鳥跖主龍類中已知的最原始的屬,接近于產生恐龍和翼龍的進化路線。它身體很短,體型非常小,體重約為麻雀的一半。其雙爪更適應于跳躍,而非行走。在恐龍形態(tài)類中,最小的種類是克羅姆霍無父龍和埃爾金跳龍(Saltopus elginensis),它們的長度分別為35 cm和50 cm,體重分別為45 g和110 g,尚不清楚是否為成年個體。泰氏斯克列羅龍的長度是在贊比亞發(fā)現(xiàn)的西里龍的1/16,體重是西里龍的1/4 600。

最小的幼年標本

泰氏斯克列羅龍標本BMNH R3146B和BMNH 3146B的大小是標本BMNH R3556的85%。這兩個個體的長度和重量幾乎不超過15 cm和11 g。

最古老紀錄

西特韋高髖龍、古老阿希利龍、西里龍科NHMUK R16303等恐龍化石被發(fā)現(xiàn)于泛大陸中南部(現(xiàn)贊比亞和坦桑尼亞地區(qū)),地質年代為中三疊世(安尼期,距今2.472億?2.42億年)。足跡化石記錄表明它們出現(xiàn)在三疊紀前期(奧倫尼克期,距今2.512億?2.472億年),分布于泛大陸中南部和西北部(現(xiàn)德國、波蘭及美國亞利桑那州),具有代表性的足跡化石有旋趾足跡和原旋趾足跡。

最早公布的種類

第一種被描述的鳥跖主龍類是泰氏斯克列羅龍(1907),它被認為是一種恐龍。在同一地區(qū),三年后發(fā)現(xiàn)了第一種恐龍形態(tài)類恐龍:埃爾金跳龍,它曾在數(shù)百年中被認為是一種小型恐龍。

最新紀錄

真腔骨龍未定種曾分布于泛大陸西北部(現(xiàn)美國新墨西哥州),塞森多夫虛骨龍足跡發(fā)現(xiàn)于泛大陸的中北部(現(xiàn)德國),地質年代為晚三疊世末期(瑞替期,距今2.085億?2.013億年)。人們對在埃及發(fā)現(xiàn)的早白堊世早期似旋趾足跡和在秘魯發(fā)現(xiàn)的晚白堊世晚期似阿特雷足跡的研究結果存疑,以為它們有可能是另外一種四足行走動物留下的痕跡,因為原始恐龍形態(tài)類在三疊紀結束時就全部滅絕了。

最新公布的種類

西特韋高髖龍(Lutungutali sitwensis):生存于晚三疊世的泛大陸中南部(現(xiàn)贊比亞),公布于2013年。它之前被埋藏在陶威爾組地層。

最奇異紀錄

巴氏巴西大龍是一種神秘的鳥跖主龍類。與任何恐龍形態(tài)類和原始恐龍相比,其身軀顯得尤為健壯。它的外形讓我們聯(lián)想到同時期某些雙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

主站蜘蛛池模板: SHOW| 沅江市| 会东县| 抚顺市| 翁源县| 云南省| 新巴尔虎右旗| 扎鲁特旗| 孟连| 高清| 宁明县| 翼城县| 钦州市| 卢湾区| 东辽县| 瑞安市| 湛江市| 柳河县| 万盛区| 龙门县| 泽普县| 平邑县| 汾阳市| 北流市| 梅州市| 卢氏县| 仪征市| 拉萨市| 南京市| 任丘市| 宝丰县| 乐昌市| 大悟县| 乌什县| 集贤县| 如皋市| 盘山县| 阿荣旗| 池州市| 花莲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