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番外篇明章之治
- 春秋到清朝
- 上官小雅
- 2626字
- 2022-09-09 18:54:00
明章之治是指是東漢繼光武中興之后,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出現的“大治”景象,此間把東漢推向了鼎盛,同時明章二帝時期的一些做法,對整個東漢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章二帝繼承并發揚了光武帝的中興大業,繼續執行寬松治國和與民休息的開明政策,在政治上以刑理治國,推行德政,法令分明,整肅吏治、嚴懲不法官吏,對外戚勛臣嚴加防范,并堅持后妃外戚不準參政的政策。社會經濟上則減輕賦稅,鼓勵農桑,興修水利,賑濟鰥寡孤獨和貧民前后凡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公元69年派水利專家王景治理黃河,從此使黃河900多年未發生重大改道。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復置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
明章二帝大興學校,以儒術治國,并從西域引進佛教,以致風俗醇厚,天下太平。尤其是允許人民有說話的自由,也有不說話的自由;有從政做官的自由,也有不臣、不仕的自由。獨立人格和高尚氣節,其影響所及,東漢二百年間特立獨行、重節義輕生死之士,不絕于書,直到漢末“黨錮之禍”中,富有獨立人格和殉道精神的知識分子數以千計。
明章二帝共統治三十一年(57—88),兩代帝王承繼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針,勵精圖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成為漢朝歷史上黃金時期之一,故史稱“明章之治”。
背景
漢明帝劉莊聰慧異常,勤學好讀書,天賦很高。年幼時就能讀懂《春秋》和《尚書》等儒家經典。光武帝十分寵愛他,并改立他為皇太子。
57年二月,光武帝去世,太子劉莊繼位稱帝,改年號為“永平”,是為漢明帝。漢明帝即位后,沒有辜負光武帝的期望,他繼承并發揚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針。采取與民休息的開明政策,鼓勵農桑,興修水利。史書上說,漢明帝時期,出現了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初六日,漢明帝去世[8],太子劉炟即位,時年十九歲,是為漢章帝。漢章帝為人仁厚寬容,好儒學,年輕時頗受其父漢明帝器重,即位后勵精圖治,光大祖業。在位期間,章帝重視農業生產,提出“王者八政,以食為本”,并親耕農田以示鼓勵;又平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鼓勵墾荒,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內政方面,他一改東漢前期“苛切”政治,刪簡殘酷刑律50余條,實行“仁政”、“寬政”。章帝時期,東漢的社會經濟,思想文化,都在光武帝和漢明帝盛世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發展,東漢王朝的發展至此達到頂峰階段,歷史上將明帝和章帝時期全稱“明章之治”。
然而,漢章帝末年犯了一個至命錯誤,那就對外戚過于寬容。他一改光武帝和明帝嚴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參預朝政的政策,寵愛皇后竇氏,重用竇后之兄竇憲,又優待宦官,使外戚和宦官這兩股腐朽勢力從此登上東漢王朝的政治舞臺,引起了宮廷內部的斗爭。東漢王朝的開明政治從此結束,轉而進入腐敗和黑暗,漢家天下也從此由盛世走向衰退。
政治
限制豪強
漢明帝登基后,繼續奉行光武帝在位時期為鞏固東漢統治而推行的各項政策。對于依仗權勢,作威作福的外戚、大臣嚴加懲處。比如護羌校尉竇林系大司空竇融親屬,既是功臣子弟,又是外戚之家。
永平二年(59年),竇林坐欺君罔上、貪贓枉法罪下獄論死。漢明帝以竇融管教子弟不嚴,數次下詔責罰,將竇融罷官。后來,漢明帝之弟楚王劉英、廣陵王劉荊、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都以有罪自殺;河東尹薛昭、司隸校尉王康、駙馬都尉韓光等也都先后坐事論死??梢姖h明帝對于外戚、大臣以至宗室諸王控御極嚴,一旦犯法,從嚴治罪,決不因其官職高、地位親近而加以寬貸。于是,群臣震恐,朝廷肅然。
漢明帝還能納諫,聽取逆耳之言。比如:漢明帝大起北宮,尚書仆射鐘離意建議停工,立即得到采納。他還下令廢除度支日(每月初一至初六日)不受章奏的舊制,以便遠方來京臣民隨時詣闕奏事。
永平二年(59年),竇林坐欺君罔上、貪贓枉法罪下獄論死。漢明帝以竇融管教子弟不嚴,數次下詔責罰,將竇融罷官。后來,漢明帝之弟楚王劉英、廣陵王劉荊、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都以有罪自殺;河東尹薛昭、司隸校尉王康、駙馬都尉韓光等也都先后坐事論死。可見漢明帝對于外戚、大臣以至宗室諸王控御極嚴,一旦犯法,從嚴治罪,決不因其官職高、地位親近而加以寬貸。于是,群臣震恐,朝廷肅然。
漢明帝還能納諫,聽取逆耳之言。比如:漢明帝大起北宮,尚書仆射鐘離意建議停工,立即得到采納。他還下令廢除度支日(每月初一至初六日)不受章奏的舊制,以便遠方來京臣民隨時詣闕奏事。
整頓吏治
漢明帝還注對地方官吏進行嚴格的考察和黜陟。從慎重選舉官吏著手,對吏治進行整頓。永平九年(66年)又“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綬長吏視事三歲以上理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聞。”規定出對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每年進行一次。在選官用人上,劉莊嚴令杜絕權門請托。他的姊妹館陶公主為子求郎,不許,而賜錢千萬。
軍事
征伐匈奴
西漢末至東漢初,匈奴的勢力又有所發展,成為北邊的嚴重威脅。建武二十四年(48年)后,匈奴因內亂而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逐漸內附,但北匈奴仍不時入侵。漢明帝時,遣竇固等于永平十六年(73年)擊敗北匈奴,追至天山和蒲類海(今XJ巴里坤湖)。同時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國,使西域各國再次斷絕與匈奴的關系,重新歸附漢朝。后來至和帝永元元年(89年),竇憲率師出擊北匈奴,大破之,北匈奴降者前后二十余萬人,竇憲等“遂登燕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不久北匈奴之馀眾在屢敗之后,乃向西遠徙。
經營西域
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后,致力于內部建設。對匈奴轉為戰略防御,對西域各國要求重設都護和遣送質子入朝的要求予以拒絕。這在當時國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
經過東漢初年約三十年的休養生息,東漢的國力大為恢復。在劉莊去世的前三年,劉莊決定重新對匈奴采取強硬措施。派耿秉(東漢名將耿弇的侄子)、竇固(東漢功臣竇融的侄子)率大軍進攻北匈奴。耿,竇各率一路,竇軍一直打到天山,耿軍攻到三木樓山。大獲全勝。兩年后,耿,竇又率兵出西域,進攻車師國。車師國后王和前王相繼投降。在擊敗北匈奴后,派班超出使西域,這個班超后人多認為他是一個名將,而他更是一個外交家。他帶著36個人縱橫于西域,著名的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在鄯善國帶著36人襲擊北匈奴使團,全殲了北匈奴的使團。其實類似班超的這種強硬使者,在武帝時比比皆是,只不過都未留下名姓而已。班超在西域活動的結果是都護重建,班超動輒帶著西域的多國部隊,打擊那些不肯聽命的國家。劉莊時對北匈奴和西域的策略,也為后來時徹底消滅北匈奴,控制住西域打下了基礎。
明帝時期將佛教引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