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太康之治(4)
- 春秋到清朝
- 上官小雅
- 2674字
- 2022-10-29 23:29:00
社會
西晉開國至太康年間,經濟發展迅速,確實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據史學家干寶說:當時牛馬在野外隨便放牧也不用擔心被人牽走,人們居住的地方,大門常常開著。相遇了就像親人一樣和諧。如果你沒吃了,隨時有人會救濟你,幸福指數滿滿。[15]
但是,在晉武帝的帶頭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擺闊氣當作體面的事。于是在太康時期,炫富、比富之風在社會上很流行。與此相匹配的是好逸惡勞和沒有進取精神。他們懶散不愛走路,做事漫不經心,不思進取,連穿衣服也選擇寬松的式樣。在比富炫富的影響下,當時還流行一種時尚潮流,那就是喜歡清談。清談,就是說些沒有任何實際內容的玄幻、空靈之語。無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小會議,還是普通的親友聚會,大家無不侃侃而談,說話四平八穩,面面俱到,無懈可擊;可仔細一想此人又什么也沒說,沒有一句話涉及實際問題。
文化
司馬炎統治時期施行寬松的統治政策,在政治上施行懷柔政策,并且在人才上施行任人唯賢,不計前嫌,對人才也進行積極的保護,從而有利于文化的繁榮,使得太康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文化佳作與文化名人。當時,盛行著一種被后人稱頌的“太康文學”,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陸(陸機、陸云兄弟)、二潘(潘岳、潘尼叔侄)、三張(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辭賦家左思,寫了《三都賦》,是由《蜀都賦》《魏都賦》《吳都賦》三篇獨立又相聯結的賦組成的。《三都賦》一問世,立即轟動整個洛陽城。人們紛紛傳抄,引起了紙張奇缺,紙價飛漲,從此便流傳開“洛陽紙貴”的說法。它不僅在中國歷史和文學史上有著一定的地位,而且對于考證、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狀況,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左思的詩也寫得非常好。
當時最負盛名的要算陸機,被后人稱為“太康之英”。他的詩歌意新詞秀,講求形式的華美,以其深厚的筆力,優美的辭藻,純熟的技巧,表現了一種華貴之美。這種藝術追求,極大地影響了太康文學的藝術傾向。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第一篇系統的創作論,對后世文學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陸機還是書法家,所寫的章草《平復帖》流傳至今,是書法中的珍品。另外,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陸機還有畫論。
除了文學藝術方面,西晉太康年間在其他領域還出現了不少杰出人物,他們對中國古代文明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有的這些文明與晉武帝開明的文化政策和人才保護措施是分不開的。
地理學家裴秀,是晉朝的尚書令,多次被人告發,但晉武帝不信讒言,保護裴秀,使他在地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裴秀首先運用了簡縮的技術,用“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的比例尺,把那幅用幾十匹綢子做的巨圖縮畫成了《地形方丈圖》。裴秀還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個基本要點,即比例尺、方位、交通路線的實際距離、地勢起伏、地物形狀和傾斜緩急等。這些都是世界地圖學史上劃時代的創新,除了經緯度和等高線外,已經包括了現代化制圖的基本要素。這在自然科學不發達的一千多年之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貢獻。
醫學家皇甫謐,四十多歲得了風濕病,半身癱瘓,長期臥床,但他博覽群書,很有才華。晉武帝得知后,多次下詔要他出來做官,但他推說有病,婉言謝絕。他在病床上開始摸索針灸,一邊攻讀醫書,一邊在自己身上做試驗。經過七年苦心鉆研,他不僅治好了自己癱瘓多年的疾病,而且針灸技術越來越高,發現了不少針灸穴位,創立了自己的針灸理論,寫出了《針灸甲乙經》。此書不僅在中國醫學史上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而且還流傳到國外,從公元6世紀開始,還被朝鮮、日本的醫生奉為必讀的書籍。
人口
根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太康元年(280)晉武帝統一全國后,西晉全國有2459840戶,16163863人。太康三年(282),戶口調查為全國3770000戶,約23800000人。
民族
太康年間,在民族關系方面,晉武帝采取了招撫與鎮服相結合的民族政策,以招撫為主。《晉書·四夷列傳》找:晉武帝即帝位后,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撫舊懷新,歲時無怠”,隨時招撫各少數民族入居中原。
在晉武帝的這種政策的感召下,塞外匈奴等少數民族首領紛紛率領本部人馬、牛羊入塞定居。如:泰始年間,匈奴大水等二萬余落歸附西晉,晉武帝將他們安強在河西故宜陽城下。后來,又陸續遷入不少部落,與漢人雜居。太康年間,匈奴首領都大博和萎莎率幻奴各部“大小凡十萬余口,詣雍州刺史扶風王駿降附”。還有匈奴胡太阿厚牢二萬九千三百人“歸化”,大豆得一育鞠等“率種落大小萬一千五百口,牛二萬二千頭,羊十萬五千頭,車廬什物不可勝紀,來降,并貢其方物,(晉武)帝并撫納之”。此外,在成寧和太康年間有奚軻十萬以及鮮卑、五溪蠻夷羊柯獠、西北雜虜等族入居內地。晉武帝對來降的少數民族有功首領還予以獎封,如匈奴首領綦毋倪邪伐吳有功,被封為赤沙都尉。
對晉武帝招納匈奴等少數民族入居內地一事,西晉朝廷內頗有異議。一些人認為羌胡狡猾,其心必異,讓他們入居內地,對晉朝不利。因此,建議把入居內地的各少數民族遷出中原。時西河侍御史郭欽上疏晉武帝,提出“徙戎”主張,他說應該把戎狄遷徙到西、北邊境以外地區,被晉武帝拒絕。
在晉武帝的招撫民族政策下,原來西晉北方廣大土地上,處處有匈奴、鮮卑、羌胡等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現象,《晉書·匈奴傳》記載當時情況是:“爰及泰始,匪革前迷,廣闊塞垣,更招種落,納萎莎之后附,開育鞠之新降,接帳連話,充郊掩甸。”“關中之人,百余萬口,而戎狄居半。”這些內遷少數民族與廣大漢族人民一道生產,共同生活,友好往來,互相學習影響,加速了民族融合過程,這就為“太康之治”的形成創造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客觀社會環境。
晉武帝招撫少數民族入居內地,拒絕徙戎,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在客觀上是順應了民族融合的歷史發展趨勢,是符合各族人民愿望的,應予肯定,這既是“太康之治”所以能夠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又是“太康之治”的具體表現。
主要影響
晉武帝太康年間的統治有很大的歷史功績。西晉統一后實現了開疆,并促進了中國的對外交往,促進了中國科技、文化、教育的發展,晉朝有眾多的發明創造和制度建設都是在中國首創的,其中包括:三省制、門下省、國子學、書博士、占田制等等。
科技發明有瓷器、制圖術、指南舟、樓船、凸鏡聚光、脈經等等,這些成就都是在司馬炎統一前后的成果。這些成果有的就是為統一戰爭服務的創造,只是在實現統一后,才增強了漢民族的團結,也鞏固了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團結,增加漢族人口,改變了漢末中原人口銳減的困局。
太康年間的中國是與西方羅馬帝國并列的大國,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對外交往中有著非常廣泛的外事活動和經濟貿易,這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發展。
“太康之治”盡管是一個短暫的繁榮時期,但它在中國古代史上留下了一定影響,為西晉王朝增添了一點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