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手媽媽第一年:不完美,又何妨
- 蔣瞰
- 2035字
- 2022-07-01 10:22:24
愉快的家庭氣定神閑
很多人說我有了孩子后脾氣變好了,情緒穩定了。一聽就知道,我原本是一個容易焦慮和暴躁的人。我和老陳曾經開玩笑討論過家庭分工,老陳負責孩子的性格塑造和情緒培養,因為他是那種“沒什么大不了”的人;我負責孩子的閱讀和學習力,她不需要考多高的分數,但應該具有善于學習的能力。
因為我就是個擅長學習的人。所有的氣定神閑,都是現學的。
我還是很焦慮,她夜里大哭不止,我就拿出體溫計,懷疑她是不是病了;她嗓子啞了,我就開始各種詢問醫生朋友;不好好吃奶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哎呀,胃口不好啊”。但是,所有這些心理活動,只有我自己知道。一旦爆發出來,她非但不會因此停止哭鬧,還會鬧得更兇,因為她真的能感受到你的急躁,所以她更急躁,到后來手腳并用,眼淚口水流一臉。
好幾次經歷告訴我,如果我心里有事,想趕緊讓她吃了完事,她就鬧,橫豎不配合;如果我心中無事,很安靜地等她,她也吃得很配合。有幾次不得不奶睡的時候,她眼睛稍稍閉上,我就強行拔掉乳頭,企圖回到電腦前。這時,她立刻清醒,我前功盡棄;而我若能耐心等一會兒,等她睡熟了,再輕輕離開,或是索性自己也休息一下,挨在她旁邊,她就可以睡很久。
英國心理學家佩內洛普·利奇為痛苦開出的藥方是快樂:讓寶寶更快樂就是讓自己更快樂。她有兩個截然相反的案例。艾莉森的寶寶凌晨兩點醒來,此時,艾莉森大聲嘆息,憤怒地把自己的腦袋埋在了枕頭下面。她的寶寶哭聲越來越大,等到艾莉森終于拖著疲憊的身軀起身喂寶寶的時候,寶寶心情很差,吃奶嗆到了自己,因此再也無法入睡。
艾莉森耗了一個半小時。
與之相反,比拉的寶寶在凌晨兩點召喚她的時候,她輕輕從床上躍起。比拉把寶寶從嬰兒床上抱了起來,這時寶寶笑了。寶寶感激地吃著奶,很快便重新睡著。
比拉耗時二十分鐘。
這大概就是Momself創始人崔璀常說的“同頻”。同頻,就是不抗拒,首先我自己就不能把它當一項趕緊完成的任務。崔璀舉過一個自己的例子,兒子哭泣的時候,她都會輕輕撫摩他的后背,而不是拍打。因為“撫摩”傳遞的感覺是“親愛的,我在”,而“拍打”則是一種催促,盡管你沒說“快別哭了”這幾個字,但是拍打這個動作流露出來的就是迫不及待,是打心底里的抗拒。
所以,你得把她當成同輩,先不急于用喂奶來安撫,而是給她扇扇子,在她耳朵邊悄悄地說“媽媽愛如意小寶貝,這是我們的秘密”。她會開心地笑一下,然后安靜下來。
也有不奏效的時候。八月的一天傍晚,我在外面采訪,匆匆趕回家時我媽正抱著她,一副嗷嗷待哺的樣子。雖然有一冰柜的凍奶,但因為我要求“盡量親喂”,我媽看時間差不多就試著等我回來。其實,一路上我就一直猶豫不決到底是先洗澡還是先喂奶,就像讀書的時候每天困擾我的都是“放學回家先睡一覺還是先吃飯”。最后,想要立刻阻止鬧人的哭聲的愿望過于強烈,我決定先喂奶,還嘴不饒人地說了句,“老媽這一身汗臭味都不顧了,你趕緊吃!”我脫下衣服,身上黏糊糊的,她湊上來,剛吃幾口就開始大哭。我突然一個激靈,想到《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里說過的一個故事,也是崔璀在書里引用過的—
一位正在進行有關新手媽媽育兒感受研究的女研究員來到作者家里調研,沒想到作者的女兒正在哭,而她自己也蓬頭垢面的。女研究員沒有急著幫助抱娃,而是詢問作者自己的近況。當作者靜下來陳述自己“很累很糟,夢里都是哭聲”的時候,寶寶已經不哭了。最后,女研究員對作者說:“不論寶寶什么時候哭,記得在為她做點什么之前,先為自己做點什么。”
我起身去洗澡,換上干凈的睡衣—這花不了多少時間,回到空調房里,和她一起躺著。她還在哭,但明顯不那么歇斯底里了。我也休息一會兒,閉目養神深呼吸。讓她知道有人陪著她,但沒有更多了。想索取別的,得先停止哭泣。過了一會兒,她停止了哭泣,自己湊了過來。
孩子是否氣定神閑,可以明確反映出一個家庭的愉快指數。而家長能不能做到從容,取決于你怎么看這個孩子—她是什么都不懂的幼崽,還是和我們平等的一個“人”?
“他們說如意適應性很強,這么小坐在安全椅上都不哭。他們家的孩子哦,說是幾次都不肯坐,狂哭,之后就再也不坐了,也極少出去。”我在電話里跟老陳轉述一個共同朋友十分鐘前對如意的夸贊。
如意不到百日的時候,因為我要外出工作以及兜風,就給她配置了車上安全椅。因為太小了,她得反向坐,頭兩次雖然都有人在旁邊陪著她,還是哭了一路。隨著天氣轉熱,我也給她墊了水墊,買了小型電風扇,基本上都能安穩睡一路。
“小孩都是一樣的,我們如意也不是什么神童,就看大人的心態。”老陳對別人的夸贊毫不動心,“孩子一哭,大多數人就覺得不對、不好、她不喜歡,其實不是的,人對新鮮事物都有一個適應過程,大人也是。她哭的時候你不要太介意,自己先放輕松,能有什么事呢!”
我為有這樣的伴侶而感到驕傲。
養育之道沒有應試技巧,而是一點點放松下來。想到如意在我肚子里的時候,我們討論過“以后怎么稱呼孩子”這個問題:我們娃?我家寶貝?我們寶寶?最后得出一致的結論:小朋友。她就是我們的朋友,是平等的,只不過年紀小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