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如夢令·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1930年1月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1957年1月號。

“元旦”,陰歷正月初一日,為陽歷1月30日。在1929年10月,黨中央“九月來信”,指示紅四軍前委要維護朱德、毛澤東的領導,毛澤東“應仍為前委書記”。11月26日,毛澤東回到部隊。12月底,在上杭古田召開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通過“古田會議決議”,毛澤東當選為前委書記,重新回到紅四軍領導崗位。1930年1月初,蔣介石組織了贛閩粵三省敵軍,調動14個團,第二次“會剿”閩西蘇區,前鋒抵達離古田只有三十里的小池。紅四軍在1930年1月上旬向敵后轉移,朱德率領紅四軍第一、三、四縱隊先出發,挺進江西。毛澤東率領第二縱隊掩護主力轉移后,向北經連城、清流、歸化(現改明溪)、寧化等縣,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和紅四軍主力會合,使敵人的三省“會剿”宣告破產。

這首詞是小令,不分片。開頭:“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紅四軍第二縱隊是經過清流、歸化、寧化等縣進入武夷山的。這里不按照經過縣名的先后次序寫,即不先寫“清流”,把“寧化”提前,當是適應詞的格律的需要,因為這句要仄起,“清流”是平起,“寧化”是仄起,故把后經過的“寧化”先提,不按先后順序提。這里把三個縣名并列,讀時中間要作小頓,“路隘林深苔滑”,用三個主謂結構的短語,讀時中間也要作小頓。這樣的音節,顯得急促,正確地掌握了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原則。在閩西這三個縣里行軍,那里是山嶺重疊,地形險阻,在深林里行軍,走的是山間的小路,又是很少人行走的路,所以稱“路隘林深苔滑”,寫出這次行軍的特點。當時形勢緊迫,要拋掉敵人,取得戰略轉移的勝利,就得隱蔽地急行軍,所以采取這樣音節急促的句子。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這里用了設問句,這個設問句,正表示形勢的轉變,已經把敵人拋開,取得戰略轉移的勝利,不再緊迫了。武夷山,在福建西部,與江西接近。“直指”,筆直指向武夷山,就可進入江西,與紅四軍主力會師了。這里表達出愉快的心情。“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說“直指”在于指向進軍的方向,還沒有到武夷山下。說“山下山下”,才是到達武夷山下了。重復說“山下”,當表示武夷山的范圍很廣,也表達了紅軍向那里進軍的歡欣鼓舞的心情,正配上紅旗迎風招展的壯麗景色,這與在“路隘林深苔滑”中進軍構成對照,寫出了革命精神的昂揚。

這首詞,連用三個地名,這三個地名的連用,又與三個主謂結構的短語結合,說明在三個縣里是怎樣行軍的,這就使三個地名的連用顯得很自然了。這樣連用三個地名的寫法是比較突出的。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王琦注李白詩,引王麟洲說:“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這首詩在四句中用五個地名稱為絕唱,這五個地名分散在四句里,并不連用。這里在一句中連用三個地名,用得貼切自然,符合詞調,顯得尤為難得了。“今日向何方”,不屬于有人發問,是修辭學上的設問格,是為了提醒下文而設問的。“山下山下”是復疊格。“風展紅旗如畫”是摹狀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栗坡县| 德庆县| 株洲市| 东光县| 屯留县| 迁安市| 阜宁县| 伊金霍洛旗| 陆良县| 获嘉县| 湛江市| 长兴县| 迁西县| 合川市| 怀远县| 林口县| 山丹县| 五常市| 水富县| 二连浩特市| 搜索| 南宁市| 翼城县| 邛崃市| 郧西县| 晋州市| 南雄市| 元谋县| 肃北| 青岛市| 盐池县| 萍乡市| 渑池县| 临城县| 文登市| 泸定县| 阳江市| 北碚区| 乐山市| 奉化市|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