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銀行的邏輯(第2版)
- 汪洋
- 4713字
- 2022-06-28 16:11:03
1.1 英格蘭銀行簡史
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是世界著名的中央銀行,該行成立于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該行并非成立之初就履行中央銀行的職責,而是隨著英國經濟的增長和金融危機的出現,才開始發揮不同于其他商業銀行的作用,其中央銀行功能日漸突出。該行的發展歷程展示了中央銀行制度形成并不斷發展的曲折歷程。
1.1.1 英格蘭銀行成立的背景
英格蘭銀行的成立與當時英法兩國的戰爭密不可分。1688年,英法兩國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爆發了戰爭。在這之前,英國議會于1688年廢黜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1689年1月國王威廉三世和王后瑪麗二世(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和女兒)在接受《權利法案》的前提下繼位,該法案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收任何賦稅,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終止任何法律的效力等。這一事件史稱“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英國由此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當戰爭進行到1694年時,英國王室的財力已經陷入枯竭的窘境。如何解決軍費問題呢?1691年,蘇格蘭人威廉·皮特森(William Peterson)曾經提出借給王室120萬英鎊以換取包括銀行券發行權在內的融資方案,但是英國政府沒有接受該方案。1694年,他再次向政府提出以下融資方案:以7%的年利率向政府提供200萬英鎊資金,作為回報,向政府提供融資的認購者可以獲準組建銀行,并發行銀行券。依據《財政籌款特別法案》(The Ways and Means Act),在英國財政大臣查爾斯·孟塔古(Charles Montagu)的支持下,1694年7月27日,英國議會上院以43票對31票批準成立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獲得的皇家特許狀包括:允許英格蘭銀行突破當時的法律規定,可以不受人數的限制成立一家資本雄厚的股份公司,獨享政府存款的管理權(即為英國政府財政收支提供服務),以及享有銀行券[1](其規模不超過資本金)發行權,前提是英格蘭銀行借給英國政府120萬英鎊,年利率為8%,以解政府軍費支出的燃眉之急。除了利息收入之外,英格蘭銀行每年還可以獲得政府支付的4 000英鎊管理費。當時,倫敦城[2]1 208位股東(包括當時國王威廉三世和王后瑪麗二世)只用12天就集齊了英格蘭銀行成立所需的120萬英鎊。1694年8月1日,英格蘭銀行正式營業,當時只有17名職員和2名門房,營業地點設在倫敦齊普賽街(Cheapside)的摩斯大樓(Mercers' Hall)。其章程明確宣布,該行的宗旨是“促進廣大公眾的利益”。不過,英格蘭銀行獲得的皇家特許狀有時間限制,即在12年之后的1706年,一旦英國王室歸還全部貸款,皇家特許狀就會被收回。但由于在成立后的半年時間內英國政府就花光了這筆錢,英格蘭銀行的皇家特許狀得以延續。在1742年、1764年和1781年,英格蘭銀行的皇家特許狀又得到多次延續。1826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準許成立其他發行銀行券的銀行,但必須距倫敦65英里[3]之外,以有別于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1833年,英國議會規定,只有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為無限法償貨幣,這為英格蘭銀行在成為英國中央銀行的道路上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英格蘭銀行成立之后,真正管理英格蘭銀行的人是倫敦金融城中的著名商人約翰·霍布倫爵士(Sir John Houblon,1632—1712),他后來擔任了英格蘭銀行的首任行長。1994年,在英格蘭銀行成立300周年之際,50英鎊面額的紙幣上就印有他的頭像和寓所。該寓所位于倫敦金融城的針線街上,也就是現在英格蘭銀行的位置。這種50英鎊面額的紙幣自2014年4月30日起退出流通,不再具有法償貨幣的地位。
1.1.2 1797年英格蘭銀行暫停銀行券兌換黃金與“金塊論爭”
1734年,英格蘭銀行搬遷至倫敦金融城的針線街。在60多年后,英格蘭銀行獲得了一個綽號——“針線街的老婦人”。為什么會有這個綽號呢?1797年5月,漫畫家詹姆斯·吉爾雷(James Gillray)發表了一幅政治諷刺漫畫(見圖1-1)。在針線街英格蘭銀行的圓形大廳里,銀行工作人員正坐在柜臺后面忙碌。一位身材消瘦、滿臉雀斑、鼻子又長又尖的男子一邊強吻一位丑陋粗鄙的老婦人,一邊伸手去掏老婦人口袋里的金幣。慌亂之間,不少金幣還掉在了地上。老婦人身著面額為1英鎊和2英鎊的銀行券做成的裙子,坐在鎖了兩把大鎖的錢箱子上面,錢箱里裝有英格蘭銀行的金幣。男子腳邊的地上有份文件,上面有“貸款”(LOANS)的字樣。抓狂的老婦人喊道:“有人耍流氓啦!有人要強暴啊!有人要謀殺我啊!我的一世清白都被你毀了……”漫畫的下面寫著:“政治強奸——針線街的老婦人處于危險之中”。

圖1-1 漫畫:“針線街的老婦人”
漫畫中的老婦人暗指英格蘭銀行,那位男子暗指當時的英國首相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貸款文件暗指英格蘭銀行與英國政府的貸款協議。發生的背景是,由于向與法國交戰的英國政府提供貸款,英格蘭銀行不得不在1797年暫停銀行券兌換黃金。作者諷刺英格蘭銀行與英國政府同流合污,其結果是通貨膨脹,民怨沸騰。該漫畫發表之后,英格蘭銀行從此就有了一個綽號——“針線街的老婦人”。至今,讀者還可以在英格蘭銀行網站上看到這幅漫畫。不過,英格蘭銀行對此卻有另一番解釋:作為金融市場秩序的守護者和銀行體系的最后貸款人,“老婦人”這一綽號代表著“謹慎、安全和顧家”。
漫畫中暗指的小威廉·皮特(1759—1806)是英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他在1783年第一次成為大英帝國的首相,年僅24歲。他如此年輕就位高權重,在英國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先后在1783~1801年及1804~1806年兩次組閣。在他執政期間,大英帝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英國與歐洲諸國的戰爭、1776年美國獨立后兩國存在的各種隱患關系、加拿大行政權的分割等。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干涉法國革命成為歐洲大陸封建王室的共同目標。英國希望充當阻止法國革命在歐洲蔓延的保護神,從1792年至1815年,英國和歐洲大陸各國先后多次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然而,與北美殖民地的戰爭(美國獨立戰爭)已經令英國元氣大傷,國庫空虛,財力不足。最后,皮特首相說服了英國議會和英國國王,派遣英軍赴歐洲大陸作戰。從1793年的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開始,英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急劇增加,除稅收之外,英國政府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向英格蘭銀行借款,總額達1 000萬英鎊。自1694年成立以來,英格蘭銀行對政府的貸款余額不過1 100萬英鎊,皮特首相上任之后的3年內,英格蘭銀行對政府的新增貸款就相當于在此之前英格蘭銀行對政府的貸款總規模。英格蘭銀行信用膨脹的結果是,其無法保證英鎊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承諾,通脹加劇。
1797年,法國對英國宣戰。2月21日,倫敦開始傳言,有一艘法國軍艦將在英國東南沿海登陸,英國軍艦立刻從樸茨茅斯港趕往這一海域阻截法軍,卻一無所獲。2月22日,三艘法國軍艦駛抵英國威爾士海岸西南部的菲什加德(Fishguard)海港,1 200名法國士兵隨即登陸。盡管當地民眾的反擊取得了勝利,這部分法軍也投降了,但是英國民眾的恐慌情緒迅速蔓延。驚慌失措的倫敦市民紛紛到英格蘭銀行用銀行券兌換黃金。此外,當年英國農業歉收,糧食進口增加,工業品出口減少,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結果黃金大量外流,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迅速從1 600萬英鎊降至200萬英鎊,黃金儲備占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發行額的比率大幅下降。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為了避免黃金的進一步流失,1797年2月26日,首相皮特主持樞密院會議,通過了《英格蘭銀行管制法案》(Bank Restriction Act of 1797),在歷史上首次暫停了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承諾。3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授權英格蘭銀行發行不可兌換黃金的面額為1英鎊和2英鎊的銀行券,以替代流通中日益減少的金幣,自此開啟了所謂的“暫停兌換期”(Restriction Period)。
英格蘭銀行當時的這一舉措激怒了一位名為R. B. 謝里登的國會議員,這位能言善辯的劇作家議員在議會發表演說,將英格蘭銀行比喻為“一個上了年紀不幸與人同流合污的老婦人”。漫畫家詹姆斯·吉爾雷就是據此創作了如前所述的漫畫,發表在第二天的報紙上。暫停兌換期從1797年開始,一直到1821年(拿破侖去世)結束,持續了24年。銀行券的暫停兌換意味著通貨膨脹,這自然引發了英國民眾的不滿,漫畫的出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彼時,備受嘲諷的皮特首相才38歲。雖然如此,但是在英國的歷史上,他仍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此外,皮特首相任職期內的1793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出喬治·馬戛爾尼勛爵帶領的外交使團以賀壽之名,來華覲見乾隆皇帝,希望與清政府建立外交關系,擴大兩國貿易,最終無功而返。
英格蘭銀行暫停銀行券兌換黃金后,還導致了一場非常著名的大討論——“金塊論爭”(Bullion Controversy)。因為直到1809年,銀行券和黃金的價值背離更甚,這成為當時英國民眾關心的大問題。1810年英國議會下院成立了金塊委員會(The Bullion Committee),旨在研究英國恢復金本位制度的可能性以及相關的操作問題。羅伯特·皮爾爵士(Sir Robert Peel,1788—1850)是該委員會的主席,他后來兩度成為英國首相。“金塊論者”認為,金塊價格和銀行券價格背離是由于銀行券發行過多,因此主張減少銀行券的發行,具體方法就是立即恢復銀行券兌換黃金,其代表人物有著名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反金塊論者”認為,銀行券是按社會需要發行的,銀行券即便不能兌換黃金,也不至于發行過多。“金塊論爭”的結果是1821年英格蘭銀行恢復了銀行券兌換黃金。這一年,拿破侖去世了,英法兩國的戰爭隨之結束,英國政府的軍費開支規模下降了。這說明財政赤字是當時銀行券超發的主要原因,當財政支出下降后,銀行券超發和通貨膨脹問題就自然解決了。在1825年和1836~1839年,英國先后兩次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嚴重。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英國議會在1840年設立“下院發行銀行委員會”(Select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upon Bank of Issue),討論銀行券的發行改革問題,由此形成了觀點對立的“通貨學派”和“銀行學派”之間的“通貨論爭”(Currency Controversy)。通貨學派繼承了金塊論者的觀點,銀行學派則繼承了反金塊論者的觀點。皮爾首相是通貨學派的忠實信徒,他在1844年主持通過了《英格蘭銀行特許法》(Bank Charter Act 1844),該條例的通過標志著通貨學派的勝利。
1.1.3 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地位的確立
1921年,英國其他私人銀行完全放棄銀行券發行權,這使得英格蘭銀行成為英國唯一的“發行的銀行”。1928年,英國議會通過《通貨與銀行券法》(Currency and Banknotes Act 1928),從法律上明確了英格蘭銀行是唯一有權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發行貨幣的機構。由于歷史原因,直到今天,蘇格蘭銀行和北愛爾蘭銀行仍然保留在本地區的現鈔發行權,但是其發行規模極小,僅具有象征意義,我們仍然將英格蘭銀行視為英國的“發行的銀行”。此外,英格蘭和蘇格蘭在1707年才正式合并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比這要早13年,出于尊重歷史的緣故,英國政府仍然以英格蘭這一地名來命名其中央銀行,而沒有改變其行名。1946年,英國政府對英格蘭銀行實施國有化政策,英格蘭銀行自此成為典型的國有化中央銀行。
在歷史上,英國還曾經飽受假鈔之苦。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簡稱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大規模實施“伯恩哈德行動”(Operation Bernhard),它從1939年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囚犯偽造5英鎊、10英鎊、20英鎊和50英鎊四種面額的鈔票。當時的英鎊鈔票采用亞麻紙作為原材料,鈔票的正面文字和圖案是黑色的,其他部分是白色的,鈔票的背面也是白色的,所以又被稱為白色英鎊。英鎊鈔票貌似簡單粗糙,卻是最早運用水印技術進行防偽的鈔票。除此之外,在整張鈔票上防偽標記有150余處,且每張紙幣上都印有獨一無二的序列號。然而,英鎊鈔票即使在當時使用了世界一流的防偽技術,也沒能阻止納粹德國進行有組織的偽造生產。1942年9月,英格蘭銀行從西非分行收到一捆面額為10英鎊的假鈔,此后陸續在歐洲、非洲、中東等地發現假鈔。據估計,納粹德國印制的各種面額的英鎊,其總值比同期英格蘭銀行的現鈔發行面額還要多。到1945年,全球流通的英鎊鈔票有1/3是假鈔。面對不斷泛濫的假鈔,英格蘭銀行和英國政府極為惱火。自1942年英鎊假鈔被發現后,英格蘭銀行不得不宣布上述面額的鈔票不再具有法償資格,并決定發行防偽程度更高的新版鈔票,同時也不再發行大面額鈔票(當時鈔票的最高面額是1 000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