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銀行的邏輯(第2版)
- 汪洋
- 18915字
- 2022-06-28 16:11:08
3.2 中國歷史上的鑄幣
人類社會最初誕生的貨幣多種多樣,有的國家曾經用煙草作為貨幣,有的用過食鹽,還有的用過海貝,千奇百怪,不一而足,這就如同轉動萬花筒,每轉動一下,你就會看到一個五彩斑斕的新圖案。
人類社會自從進入物物交換階段,貨幣的問題就逐漸浮出水面。自從進入物物交換階段,貨幣的問題就逐漸浮出水面。在金屬貨幣時代,貨幣分為計重貨幣(money by weight,也稱為稱重貨幣或稱量貨幣)和計數貨幣(money by tell)兩大類。前者指形制、純度和重量都沒有標準化的金屬貨幣,在交易過程中,必須在鑒定其純度和重量后才能確定其價值量的大小。例如,中國明清兩朝大規模使用的銀錠就屬于較為典型的計重貨幣。雖然當時的中央政府將銀兩作為政府預算收支、民間契約的貨幣單位,但是直到清朝末年,中央政府都沒有在法律上對銀錠的鑄造標準予以規定,而是任由地方政府各行其是。正是由于國內在交易過程中的種種不便,才產生了虛銀兩制度。所謂虛銀兩制度,就是并不存在于實際上的貨幣流通中,而是人們在觀念中具有約定成色和重量的銀兩。在當時中國主要的商業中心,如上海、天津、武漢等地都有本地的虛銀兩,重量和成色各不相同。因此,國內貿易在資金清算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障礙。計數貨幣是指形制、純度和重量都已經標準化的金屬貨幣,交易過程中,雙方省去了鑒定純度和重量的過程,只需要計其數量就可以確定其價值量的大小。在金屬貨幣時代,社會上最典型的計數貨幣就是政府發行的鑄幣(Coins)。在這個階段,中央銀行還遠沒有誕生。從鑄幣的發行者來看,既有官方部門,又有私人部門。一般來說,鑄幣主要由政府財政部門負責鑄造與發行,如漢代的五銖錢、唐朝的開元通寶錢、明朝的永樂通寶錢(見圖3-1)。當然,也出現過官方許可的私人部門鑄造的貨幣,如漢文帝時期的鄧通錢。

圖3-1 明朝的永樂通寶錢
從鑄幣材質上來看,中國歷史上的鑄幣材料先后主要有黃金、白銀、銅(個別時期出現過用鐵作為原料)。戰國、秦、西漢是中國使用黃金作為貨幣的高潮時期。在這一時期,黃金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饋贈、賞賜、賄賂、罰款或贖罪。東漢以來,中國的黃金存量迅速下降,主要幣材轉變為白銀和銅。其間中國還出現絹帛這樣的實物貨幣。白銀從明朝中后期開始成為主要的交易媒介,其時代背景是1545年南美洲波托西銀礦的發現。1563年萬卡韋利卡水銀礦被發掘之后(水銀是分離純銀的工具),波托西銀礦就進入了全面開采的階段。這座銀礦出產的白銀占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以上。明朝中晚期,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導致白銀大量流入。白銀進入中國之后,日益扮演貨幣的職能??梢哉f,白銀在中國發揮貨幣的職能大約有五百年左右。對于百姓日常使用的小額貨幣來說,兩千多年以來,其材質一直以銅為主要原材料,輔之以鉛、鋅、錫等賤金屬。
從貨幣的名義價值和實際價值來分類,存在足值貨幣和非足值貨幣兩大類。從外國貨幣演變的歷史來看,本位幣一般是足值貨幣;輔幣通常是非足值貨幣。正因為是非足值貨幣,所以通常由政府部門壟斷鑄造。否則,由于存在巨大的鑄幣利差,私人部門必然會偷鑄、私鑄,政府也就不可能獨享鑄幣稅。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主幣和輔幣之分,并且主幣與輔幣之間沒有固定的比價關系。以明清兩朝為例,大額交易一般使用白銀,日常生活的小額交易使用制錢(也就是百姓常說的“銅錢”)。制錢的原材料是銅、白鉛、黑鉛或錫混合冶煉而成,其中銅的含量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在50%~80%之間。到清朝末年,廣東開始利用西方機器制造銀幣和銅幣。民國建立之后,北洋政府開始發行俗稱“袁大頭”的國幣(銀幣),中國長期以來混亂的錢幣制度逐漸走向統一。不論是明清兩朝的制錢,還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幣,其鑄造也是政府壟斷的。下面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中國歷史上幾種典型的銅錢。
3.2.1 中國歷史上全國范圍流通的銅錢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在春秋戰國年間,諸侯國各自發行本地貨幣。當時流通的錢幣按照形制來分主要有四類:刀幣、布幣、蟻鼻錢和圜錢。刀幣是戰國時期流通在中國東部的齊國、燕國和趙國等地的青銅鑄幣,由當時的農具、手工工具——刀演變而來。刀幣按刀首形制可以分為尖首、針首、圓首、截首和平首,按國別又分為齊刀、燕刀、趙刀和鮮虞刀。其中,燕國的刀幣較小,稱為小刀;齊國的刀幣較大,稱為大刀。布幣的形狀如鏟,又稱“鏟幣”,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是春秋戰國時期流通在中原地區的錢幣。布幣分為空首布和平首布兩大類。空首布保留著鏟的形狀,有裝柄的空首,流通于春秋時期。平首布的布首扁平,流通于戰國時期。蟻鼻錢是戰國早期江淮流域楚國流通的錢幣,從仿制貝幣轉化而來。蟻鼻錢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凸起,背面是磨平的,形狀像貝殼但體積較小,重量只有2~5克。蟻鼻錢又稱“鬼臉錢”,因為這種錢幣的幣面很像鬼臉。隨著楚國疆土的擴大,蟻鼻錢的流通范圍隨之擴大,逐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了較為獨特的貨幣體系。圜錢主要流通在戰國時期的秦國和魏國,其形制是圓形,中間有孔,錢上鑄有文字。從錢孔來講,有圓孔和方孔兩種。圓孔錢多見于魏國鑄行的錢幣,方孔多見于秦國鑄行的錢幣。在當時,上述形制各異的錢幣不僅在本地可以流通,在其他各諸侯國依然可以使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錢幣是以重量來計價的,屬于紀重貨幣。
秦統一六國之后,全國范圍流通的半兩錢就是以其方孔半兩圜幣為基準的。從時間順序上來看,以秦半兩錢為標志的圓形方孔錢先后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秦半兩錢。秦國建立初期生產力相對落后,本國并不鑄造錢幣,自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才將流行于魏國的圜錢引入秦國,這是秦國貨幣流通的開端。秦半兩錢始鑄于戰國時的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后統一了幣制,秦半兩錢成為全國統一流通的錢幣。其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秦實行二十四進位制,24錙為1銖,24銖為1兩,16兩為1斤,12銖為半兩,半兩約為現代計量標準的8克),上面鑄有文字“半兩”。這兩個字分列于方孔的兩側,通常是右“半”左“兩”。一直到漢武帝開始頒行五銖錢,半兩錢一共流通了108年。
第二階段是漢代開始流通的五銖錢。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秦半兩錢的幣值較高,不利于小額的商品交易。于是漢高祖初年多次降低銅錢的重量,如當時鑄造的榆莢錢重三銖,其方孔太大,周邊像四片榆莢合成,被人們稱為“莢錢”,這種錢幣又太輕,結果導致通貨膨脹的出現。同時,漢朝初年國力尚在恢復階段,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進行大規模的鑄錢生產,漢高祖劉邦允許民間私鑄錢幣,呂后則禁止私人鑄幣,文帝則采取放鑄政策,景帝繼位之后又禁止民間鑄幣,但保留了郡國繼續鑄幣的特權。在歷經多次改制之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中央政府最初也允許郡國鑄五銖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鑄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上林三官署,負責鑄造標準五銖,又稱“上林五銖”或“上林三官錢”,并“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所謂三官,即鐘官、辨銅、均輸(技巧)三官。鐘官負責鑄造技術,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均輸(技巧)負責刻范,三官統指政府鑄錢的官員。上林苑是漢室的皇家園林,也是政府鑄錢機構辦公地點。上林五銖就是指代漢武帝時期開始鑄造的五銖錢,也是漢代唯一合法流通的錢幣。從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流通了724年,是中國歷史上流通時間最為長久的一種錢幣形態。五銖錢采用青銅制造,在錢幣上鑄銘“五銖”字樣,是典型的紀重銅錢,也是依靠其錢幣本身的金屬價值流通的錢幣。簡言之,半兩錢和五銖錢都是中國古代全國范圍內流通的紀重貨幣。
第三階段開始于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這四個字出自大書法家歐陽詢(557—641)的手筆。標準的開元錢重二銖四絲,每十枚重一兩?!伴_元”意指開辟新紀元,其典故出自班固《東都賦》的“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边@也暗含李淵以布衣身份登基的背景。“開元通寶”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銖兩貨幣的終結,通寶幣制的開端,并且該幣制成為以后歷朝的鑄幣標準?!伴_元”同時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即713~741年),所以“開元通寶”讓不少人誤以為是李隆基在位期間鑄造的錢幣,實際上李隆基繼位的時間比開元通寶的問世晚了近百年。一般來說,通寶錢不再鑄銘重量,而是鑄銘年號或者吉語。通寶錢的法定地位及其定價是依靠政府的法令規定,而不再是其實際價值,如唐朝的“開元通寶”、宋朝的“太平通寶”“宣和元寶”、元朝的“至元通寶”、明朝的“洪武通寶”“永樂通寶”等。紀重錢向通寶錢的過渡,不僅是紀重貨幣向計數貨幣的轉變,而且是金屬貨幣向名目貨幣轉化的過程。通寶制錢幣雖然采取與“秦半兩”“五銖錢”類似的形制,但是該制度規定,每枚鑄幣的單位為“文”,每十文為一錢,每千文為“一串”或“一吊”,也稱“一貫”或“一緡”。該制度結束了中國古代銅錢的二十四進位制,開始轉向十進位制。通寶錢的問世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這標志著貨幣單位從過去的重量單位轉為抽象意義的貨幣單位。
第四階段是明清兩朝的“制錢”制度。所謂“制錢”,就是政府壟斷鑄造和發行的以銅為主要材料的鑄幣。清代的鑄錢機構分為京內和京外兩部分。京內有戶部管理的寶泉局和工部管理的寶源局。兩者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京內所鑄制錢主要供京城使用,不準運往外省。京外有各省設立的鑄錢局,歸屬各省的布政使司管理,后者又統一由戶部統一管理。清朝鑄造的制錢通常以年號為正面錢文,以鑄錢局為背面錢文。制錢的形制、重量、配料比例,政府均有規定。每年春秋兩季先由戶部為每個鑄錢局打制一枚祖錢,呈皇帝批準之后,再用祖錢鑄造出數百枚母錢,分送各地鑄幣局。各地鑄錢局再按照母錢鑄造出規定數量的制錢(燕紅忠,2019)。從制錢的幣材來看,主要是銅,其占比為50%~60%,其余為鉛、鋅、錫三種原料,配比往往隨原材料的價格變動而有變化。當時的原料主要來自云南的滇銅,此外還從日本進口一部分銅。當時,因為制錢的原材料不足,所以各地制錢的銅含量實際上并不完全統一,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政府的管理制度、原材料不足、運輸困難、鑄造技術水平落后等因素造成的。制錢的分散鑄造和銷毀的權力都在中央政府。百姓私鑄(也稱“盜鑄”)和私毀制錢要以重罪論處。私鑄有民私和局私兩類:民私是指民間的非法鑄造;局私是指官方鑄錢機構中的官吏利用官方鑄造機構,不按照官方標準進行鑄造,造成鑄幣的成色或重量低于官方的正式標準。一般來說,根據清朝的資料記載,局私要多于民私。私毀是指將制錢私自融毀,其目的有二,一是利用熔化制錢獲得的銅制造銅器,二是利用熔化制錢獲得的銅鑄造輕錢。由于私鑄和私毀的利潤高昂,盡管官方采取嚴刑峻法,例如首犯判斬首,從犯判絞首,私鑄、私毀者仍然絡繹不絕。
中國封建社會基本上不存在類似西方國家的主輔幣制度。以明清兩朝為例,白銀不是本位幣(主幣),制錢不是輔幣。白銀與制錢的兌換比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銀貴錢賤的時候,白銀兌換制錢的比價走高;銀賤錢貴的時候,白銀兌換制錢的比價走低。在清朝,“銀貴錢賤”和“銀賤錢貴”的問題始終困擾統治當局。加之兩次大規模的白銀外流,上述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的貨幣流通秩序。清朝統治者采取了種種辦法:禁止私鑄和私毀制錢,禁止使用前朝的制錢;大力開采滇銅和向海外采購洋銅;通過增加制錢的鑄造規模(添爐加卯[3])或者減少制錢的鑄造量(停爐減卯)來調節銀錢之間的比價;改變制錢的重量(如鑄行大錢);通過戶部印制鈔票等價值符號代替制錢流通,或者按比例搭收搭放(鈔票與制錢在財政收與支過程中的比例),或者實行以貨易貨,禁止白銀和制錢的流入與流出。盡管如此,清朝貨幣制度混亂的局面仍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在明清兩朝,白銀與制錢的關系也不同于復本位制度。復本位制度是指由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貴金屬組成,一般來說就是金與銀,兩者完全相互替代。金與銀分別都有自己的輔幣,并且能夠獨立承擔經濟運行中的貨幣職能。政府選擇復本位制度主要是為了解決單一貨幣供給不足的問題。復本位分為雙本位和平行本位兩種。雙本位制度就是政府同時以金與銀作為本位幣,并且固定金與銀之間的比價,市場交易都要按照官方比價進行。這會導致“格雷欣法則”的出現,造成在某一時期金幣流通,銀幣絕跡,在另一時期,銀幣流通,金幣絕跡。在平行本位制度下,市場上每種商品都必然有兩種價格表現形式:一種是金幣價格,一種是銀幣價格。商品的價格受到金銀比價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不論是雙本位,還是平行本位,這兩種貨幣都實行無限鑄造,當某一種貨幣為政府壟斷鑄造后,這就屬于跛行本位制度。嚴格來說,跛行本位屬于復本位向金本位過渡的一種貨幣制度。在明清兩朝的銀錢本位體系下,白銀和制錢分別滿足不同市場的貨幣需求,其職能并不能相互替代。白銀并非壟斷鑄造,但制錢屬于壟斷鑄造。
在中國,銅錢的形制變化發端于20世紀初。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起,多位清政府大員奏請依照鑄造銀元之法,用機器鑄造銅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開始用機器鑄造銅元——“廣東一仙”。清政府的第一批機制銅元面世。中國流行了兩千多年的圓形方孔的銅錢開始向現代社會的圓餅形錢幣轉變。清初銀兩和制錢并行的貨幣體制逐漸轉變成銀元和銅元并行的貨幣體制。因為清朝中央政府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各省督撫的權力日漸擴大,到19世紀末,新式鑄幣誕生的時候,清朝中央政府并沒有壟斷新式鑄幣的鑄造權,各省督撫紛紛在本省鑄行各式銅元,造成了各地鑄造的銅元成色和形制并不統一。這導致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各地方政府有意鑄造不同形制的銅元,不斷降低銅元的銅含量,以期可以獲得鑄幣利差以補貼本地政府財力的不足;二是各地濫鑄銅元在客觀上造成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百姓怨聲載道,這進一步加速了清政府的覆滅。清政府認識到鑄幣權分散帶來的問題之后,于宣統二年(1910年)頒布了《幣制則例》。但是,即便是到清政府覆滅,銅元的鑄造也沒有在全國實現統一。
3.2.2 漢文帝的放鑄政策:一次成功的貨幣實踐
一般來說,在大部分時間內,鑄幣主要由政府壟斷鑄造,雖然在現實中存在民間私鑄現象,但并非合法行為。不過,中國歷史上也曾短時間出現過中央銀行認可的私人鑄幣制度。換言之,這種情況下的私人鑄幣是合法的。例如,漢文帝(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57年)就曾經采取放鑄政策,即允許民間自由鑄造貨幣。漢文帝在登基后的第5年(公元前175年)宣布兩項新政策:一是鑄造新幣,銘文“半兩”,法定重量為四銖(1銖=0.651克),后世稱為“文帝四銖”;二是頒布“除盜鑄錢令”,即開放鑄幣權(即放鑄),民間可以自由鑄造,私人鑄幣無罪。這是中國貨幣史上唯一的放鑄時代,其效果非常好,為“文景之治”(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需要強調的是,漢文帝的放鑄政策意味著政府將錢幣的生產活動(銅料的開采、冶煉,錢幣的鑄造等)交由民間處理,但并不意味著民間可以鑄造任意重量、任意成色的錢幣。相反,政府會在以下方面做出規定(汪錫鵬,2009;石俊志,2011)。
第一,政府提供“法錢”。所謂法錢,就是官府專門鑄造的標準形制、成色與重量的錢幣,它不僅是私人鑄幣時的樣本,而且是普通民眾在日常交易中區分良幣和劣幣的標準。私人部門按照法錢的形制、成色和重量標準來鑄幣,私人部門賺取鑄幣成本與鑄幣面額之間的利潤。
第二,政府提供“稱錢衡”。所謂稱錢衡就是專門用來稱量錢幣重量的衡器。天平以特制的竹木橫桿為梁,以環形砝碼或者四銖半兩錢為砝碼。民眾交易時用稱錢衡來稱錢幣的重量,以評斷出哪種錢幣成色更高。政府還規定:對于交易中使用輕錢支付的買方,需要依法補加;對于使用重錢支付的買方,賣方需要予以找退。對于違反使用稱錢衡的民眾,如私自選用輕衡或重衡,或者不按規定使用稱錢衡的,政府都要給予處罰。1975年,湖北省江陵市鳳凰山168號漢墓就出土了這種“法錢”和“稱錢衡”,類似現代社會的砝碼和天平。
上述規定使得民間的鑄幣出現良性競爭,良幣更易為民眾接受,劣幣逐漸失去市場。根據出土的漢代各種錢幣的含銅量分析,漢文帝時期四銖錢的做工質量最好,含銅量最高。賴建誠(2016)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有兩個條件:第一,政府不規定劣幣與良幣的交換比價;第二,通過使用“法錢”和“稱錢衡”,民間百姓對放鑄政策下鑄造的錢幣質量信息對稱透明,由此可以判斷錢幣的優劣。
漢文帝的放鑄政策導致了“鄧氏錢”(也稱“鄧通錢”)的出現。《史記·佞幸列傳第六十五》就記載了漢文帝時期“鄧氏錢”的故事。在周勃、灌嬰鏟除呂后及其同黨,恢復了漢室江山后,帝位的繼承人該是誰呢?大臣們經過多次商議,一致認為在劉邦的子嗣當中,代王劉恒寬厚仁慈,是繼承帝位的最佳人選,這就是后來著名的漢文帝。代王劉恒當時不知繼承皇位是福是禍,擔心不已,通過卜筮得到大吉的結果后才安心赴京繼位。這表明漢文帝是個迷信占卜和鬼神的皇帝。唐朝李商隱的《賈生》就寫道:“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辟Z生就是漢文帝時期非常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可惜英年早逝?!顿Z生》這首詩里描述的是漢文帝曾經向賈誼詢問鬼神的原本,賈誼詳細講述其中的道理,兩人一直談到深夜。賈誼曾經向漢文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但是并沒有得到漢文帝的重視。例如,在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賈誼在長沙向文帝上《諫鑄錢疏》,指出私人鑄錢導致幣制混亂,對國家和百姓都很不利,建議文帝下令禁止。但是,漢文帝非但沒有頒布禁令,反倒是采取了放鑄政策。鄧通是當時蜀郡南安(現在的四川樂山)人,是漢文帝的弄臣,所謂弄臣就是古代帝王寵幸狎玩的臣子。鄧通如何博得漢文帝的賞識呢?這還是與漢文帝迷信鬼神有關。鄧通年少時就入宮,是一名沒有俸祿的侍從。當時人們稱之為“郎”,因他被分配到船上做事,頭戴黃帽,所以被稱為黃頭郎。一天晚上,漢文帝夢見自己正要飛升上天,無奈身重乏力。正當此時,一個頭戴黃帽、衣帶反穿的船夫從后用力狠狠地推自己一下,于是文帝便飛到了九天之上。夢醒之后,文帝前往漸臺,根據對夢中情景的記憶,暗中尋找那位黃頭郎,結果一眼就發現鄧通與夢中的那位船夫特征相符,便問其姓名。得知其姓“鄧”名“通”后,文帝大喜道:“鄧尤登也”。文帝認定鄧通就是夢中幫自己飛上天的人,鄧通頓時成了漢文帝的紅人。鄧通不但得到漢文帝的大量賞賜,而且破格被提升為上大夫。有一次,漢文帝讓國師許負(以看相算命出名)給鄧通看相,許負端詳良久之后,說鄧通將來“當貧餓死”。文帝說道:“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也就是說,漢文帝認為自己一句話就可以讓鄧通飛黃騰達、富甲天下,豈能讓他在饑寒交迫中死去?于是,漢文帝下令把當時產銅最多的嚴道山(四川滎經縣)賜給鄧通,特許他自行鑄造錢幣。由于鄧通鑄造的“半兩錢”光澤亮、分量足、厚薄勻、質地純,號曰“鄧通半兩”,后世稱之為“鄧通錢”。上至三公九卿,下至販夫走卒,都喜歡使用鄧通錢。一時間“鄧氏錢,布天下”。鄧通也成了全國最富有的人之一。
晚年的文帝身上長了許多病癰。據《史記》記載,“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后世成語“吮癰舐痔”指的就是鄧通。文帝問鄧通說:“天下誰最愛我呢?”鄧通說:“天下哪里還有誰比太子更愛您呢?”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公元前157年至公元前141年在位)。有一次,太子前來看望病榻上的文帝,文帝讓他給自己吮吸膿血,太子雖然吮吸了膿血,卻面露難色。過后,太子聽說鄧通經常為文帝吮吸膿血,心里感到慚愧,同時也因此而怨恨鄧通。漢文帝去世后,漢景帝即位。鄧通先是被罷去官職,隨后又被指控違法到封地以外的地方開采銅礦鑄錢,被判巨額罰款,在全部家產都被充公之后,還欠了官府一大筆錢。漢景帝的姐姐(館陶長公主)派人送錢給鄧通,也悉數被朝廷的官員拿去抵債。最后,鄧通果然在貧病交加中死去。雖然如此,但是“鄧通錢”卻因為鑄造質量好而流通天下。
不僅僅鄧通錢,當時吳王劉濞鑄造的錢幣也因為質量好也通行天下?!妒酚洝分杏涊d“吳鄧錢布天下”,其中“吳”就是指吳王劉濞。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漢高祖晚年親征英布,劉濞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屢立戰功。平定叛亂后,劉邦將吳地(今江蘇一帶)封賞給劉濞。史載,“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有富饒”(《史記·吳王濞傳》)。吳王劉濞的封地豫章郡境內有座銅山,他招募亡命之徒開采銅礦非法鑄幣,同時通過煮海水的方法生產食鹽,因此不用向百姓征收賦稅但是郡國的國庫充裕。這里用“盜”字,說明吳王與鄧通不同,后者是經過皇帝批準的,而吳王鑄錢是非法的。由于吳國非法鑄造貨幣以及煮鹽,其經濟實力日益強大,并獨霸東南,以至于當時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劉姓諸侯王的勢力尾大不掉,漢景帝不得不采取削藩政策,并最終平定了“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先后解決了私鑄錢幣的兩大勢力——鄧通和吳王劉濞,政府收回鑄幣權只是時間問題。漢朝的放鑄政策雖然只維持了30年(公元前175年至公元前144年),時間短暫,但是該政策并沒有引起通貨膨脹,反倒是在這一政策的作用下,恢復了國力,實現了經濟繁榮。漢武帝在執政之初,延續了任由郡國放鑄的政策。不久,漢武帝改變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改為征伐匈奴,戰爭很快耗盡了漢初三朝積累的財富。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取消了放鑄政策,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政府,以減輕財政壓力。
3.2.3 王莽篡漢前后的幣制改革: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這里我們僅僅介紹王莽的幣制改革。公元7~14年,王莽連續四次實施幣制改革,平均兩年一次。與此同時,他五次下詔,實行貨幣改革,同時禁止民間私鑄貨幣。頻繁的幣制改革非但沒有促進社會的進步,反倒是加速了其政權的覆滅。王莽的貨幣改革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代漢之前和代漢之后。代漢之前也就是居攝時期,他進行了兩次改革;代漢之后,他全面掌握了政權,開始實行寶貨五品制度,但是很快又廢除了該制度。
第一次幣制改革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尚未稱帝,但開始鑄造大錢——“大泉五十”“契刀”和“錯刀”。“大泉五十”重12銖,每枚“大泉五十”值50枚五銖錢。中國的錢幣從這個時候開始稱為“泉”,這是王莽在位時鑄造量最多、流通范圍最廣的一種錢幣,在中國各地均有挖掘出土,甚至在邊陲地區的云南大理和曲靖、甘肅武威和敦煌等地也有出土?!捌醯丁焙汀板e刀”上端如圓形方孔錢,下面有柄,雖然稱為“刀”,但是更像鑰匙?!捌醯丁鄙厦娴奈淖譃椤捌醯段灏佟保匆幻丁捌醯丁敝?00枚五銖錢?!板e刀”上鑄有文字“一刀平五千”,其中“一刀”兩個字系黃金嵌入銅內,俗稱“金錯刀”,值5 000枚五銖錢。以“大泉五十”為例,一枚“大泉五十”重12銖,值50枚五銖錢。這50枚五銖錢重250銖,至少可以鑄造20枚“大泉五十”。這20枚“大泉五十”又可以兌換1 000枚五銖錢。如此循環往復,民間財富就被洗劫一空。同時,他宣布“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然卒不與直?!睋Q言之,王莽規定黃金收歸國有,百姓可以用黃金兌換大錢,但是百姓不可以用大錢兌換黃金。
第二次幣制改革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正月,即王莽篡漢的前一個月。漢朝國姓是劉姓,劉的繁體字“劉”由“卯”“金”“刀”三個字組成,當時流通的貨幣“契刀”“錯刀”和“五銖”都與“劉”字的部首有關,他迷信地認為:繼續使用五銖錢等于在新政權的頭上懸著一把“金刀”,這是非常不吉利的。因此,王莽以“廢劉而興王”為理由,宣布廢除“契刀”“錯刀”和漢五銖錢,徹底消滅一切與劉氏漢朝相關的貨幣遺跡。他規定流通的貨幣改用“大泉五十”和新鑄的“小泉直一”?!靶∪币弧敝?銖,“大泉五十”重12銖,“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的比價應該為1∶12,但是官方的比價為1∶50,這大大高估了“大泉五十”的價值。兌換比價上的混亂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產生,“小泉直一”退出流通領域,“大泉五十”因為數量不夠,百姓只好在日常交易中暗地里使用五銖錢。為了防止老百姓私自鑄造貨幣,王莽下令禁止民間采銅燒炭,并禁止五銖錢的流通,違禁的百姓被發配到邊疆地區。
第三次幣制改革是在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此時王莽已經大權在握。王莽借口當時流通的貨幣只有“大泉”“小泉”兩品,品種單一,兌換不便,需要增加新的品種。這個方向本沒有問題,但是王莽這次增加品類的貨幣改革卻是歷史上最糟糕、最荒唐的一次。此次實施的貨幣制度稱為“寶貨制”。簡單地講,寶貨制的內容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是指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六名為金貨、銀貨、龜貨、貝貨、泉貨、布貨六大錢幣類型。二十八品指不同幣材、不同形制、不同兌換比率的二十八品錢幣,分別為黃金一品、銀貨二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布貨十品。當時各個品級之間的兌換價格不像現代社會的進位制這么簡單易算。以龜貨為例,龜貨分為四品,即“元龜”長尺二寸,直錢二千一百六十(價值為2 160枚五銖錢);“公龜”九寸,直錢五百(價值為500枚五銖錢);“侯龜”七寸以上,直錢三百(價值為300枚五銖錢);“子龜”五寸以上,直錢百(價值為100枚五銖錢)。以上規定表明,即使是同一幣材的錢幣,各品之間的兌換關系也很復雜。這造成了貨幣流通的極大混亂,致使“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于市道”(《食貨志·下》)。如此復雜的幣制,老百姓無法遵行,實際流通的仍是“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兩品。其后果是民間盜鑄成風,觸法犯禁者不可勝數。為了禁止盜鑄,王莽實施了連坐制度。一家盜鑄,五家連坐,沒為官奴婢。然而,嚴刑峻法事實上并沒有擋住盜鑄的風潮。這種混亂的貨幣制度前后持續了四年。
第四次幣制改革在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廢除寶貨制,改變金銀龜貝的作價,廢除大小泉,改行“貨泉”與“貨布”。“貨泉”圓形方孔,銘文從右至左,分別是“貨”和“泉”?!柏浫敝?銖,與“大泉五十”等值,與之并行流通,六年之后將“大泉五十”廢除?!柏洸肌辈皇菆A形錢幣,而是布型錢幣,其形狀與戰國時期的“平首方足布”很像。其銘文從右至左分別是“貨”和“布”,重25銖,1枚“貨布”兌換25枚“貨泉”?!柏浫迸c“貨布”二品并行,其實是對西漢五銖錢制度的恢復。王莽特意在“貨布”的頭中央鑄造一圓形小孔,名曰“圓好”。對迷信的王莽來說,能夠茍延國祚,便是圓好。
王莽當政之后,實施貨幣改制的首要原因在于西漢后期發生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貧富分化嚴重。豪強富商占有了社會上大部分的財富,兼并土地、買賣奴隸。許多農民失去土地,一部分淪為奴婢,一部分形成流民,這一方面使得朝廷的稅源下降,另一方面流民聚眾山林,或為盜賊,或起義造反,威脅到了朝廷政權。王莽掌權之后需要解決這一社會危機。他認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掠奪富人手中的財富。如何實現這一點呢?在他看來,貨幣改制是可行的辦法。一枚錯刀按法律規定可以兌換5 000枚五銖錢;一個烏龜殼最高可以兌換2 160枚五銖錢,這絕不是普通平民可以換得起的。他認為幣制改革可以使得富人手中的財富大幅縮水,這樣富人自然就沒錢來兼并土地、收買奴婢、放高利貸了。然而,幣制改革不僅剝奪了富人的財富,普通百姓也被劫掠一空,其受損的程度更大。因此,在這場幣制改革的社會財富重新分配過程中,王莽幾乎沒有得到支持者,其貨幣改革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石俊志,2012)。根據現代貨幣流通的規律,王莽幣制改革失敗的原因如下。
第一,王莽屢改幣制,大規模發行大錢,實施通貨膨脹政策。所謂“鑄大錢”就是金屬本位貨幣條件下政府實施通貨膨脹政策的手段。大錢就是錢幣的名義價值高,但實際價值低的鑄幣。當政府出現財政收不抵支的情況,為了解決收支缺口,政府往往會采取兩種貨幣發行方式,一種是政府變相減少鑄幣的重量(“鑄大錢”),另一種是政府發行紙幣(后面章節介紹)。鑄大錢就是政府重新鑄造一種新的名義價值高的鑄幣,其結果是通貨膨脹。這是在紙幣誕生之前政府為應對財政收支缺口在貨幣領域采取的主要方法,在紙幣生產技術問世之后,發行紙幣成為可能,政府在應對財政收支缺口的方法上,就不僅僅是鑄大錢,而且超額發行紙幣,不履行兌現承諾就成為主要方法了。舊鑄幣假設含銅量為3克,新鑄幣的含銅量為30克。從含銅量的對比來看,新舊鑄幣的比率應該是1∶10。然而,政府卻規定新舊鑄幣的官定比價是1∶100。假設1斤大米是10個舊鑄幣(30克銅)。對于賣家而言,不論在哪種鑄幣制度下,他都希望賣出1斤大米就可以獲得30克銅。在新鑄幣制度下,1斤大米的賣價為1個新鑄幣,如果使用舊的鑄幣,百姓需要支付100個舊鑄幣。對于買家來說,在舊鑄幣制度下,1斤大米要支付10個舊鑄幣,在新鑄幣制度下,按官價要支付100個舊鑄幣。新鑄幣發行之后,在劣幣驅逐良幣的作用下,舊鑄幣會退出流通領域。這相當于在新鑄幣制度下,同樣的商品,其價格是原來的10倍。新鑄幣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當然,在中國封建社會,并非只有王莽執政時期采取這種政策,實際上遇到財政收不抵支的情況,歷朝歷代的政府都會采取類似的政策。
第二,王莽屢次鑄大錢直接引發民間私鑄泛濫。由于私鑄的利潤高昂,老百姓紛紛鋌而走險盜鑄大錢。為此,王莽政權采取嚴刑峻法。王莽把盜鑄的人判處死刑,把詆毀新貨幣制度的人發配到邊遠地區,官吏以及左鄰右舍若知情而不舉報,將處以連坐。據史料記載,地皇二年(公元21年),犯罪的男子用檻車送往京都,隨行的家屬則用鐵鎖鎖住頭頸,總數達10萬人,死傷者最終占十之六七。
第三,在寶貨制的推行中,王莽采用五種幣材,規定了六種錢幣類型和二十八個品類。這當中沒有主輔幣之分,并且實行了復雜的兌換比率(見表3-1),這非但沒有便利百姓的日常交易,反而使得交易的計算更為復雜。從理論上分析,這種貨幣制度與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相矛盾。
表3-1 王莽政權制度下寶貨制品名表

資料來源:葉世昌.中國金融通史(第一卷):先秦至清鴉片戰爭時期[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71.
3.2.4 清政府傳統的銀兩制度:混亂、復雜且落后
明朝萬歷九年(1581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這標志著白銀成為明朝政府正式認可流通的貨幣,開啟了中國的白銀時代。出現這一現象的背景是,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導致了白銀的大量內流,其主要來源是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后在美洲發現的白銀。此外,中國白銀的貨幣化還與中外金、銀比價不一致相關。當時,中國的金銀比價為1∶6,歐洲國家的金銀比價為1∶12,印度的金銀比價為1∶8。在格雷欣法則的作用下,白銀大規模流入中國,黃金則流出中國。因此,從明朝中晚期開始,白銀貨幣化是明清兩朝貨幣流通的重要特征。
清政府延續明朝的貨幣制度,基本形成了大額交易使用白銀,小額交易使用制錢;政府財政收支和國庫記賬均使用白銀,百姓日常交易使用制錢,向政府納稅則使用白銀。然而,清政府對制錢和銀兩的鑄造采取完全不同的政策。制錢由政府壟斷制造(嚴禁私鑄),并且對制錢的重量、大小、形制都有明確的規定。清政府對銀兩則采取自由鑄造的政策,也就是對于各地流通的白銀,清政府沒有在重量、成色和形制等方面予以統一的規定。一般來說,鑄造的銀兩形似馬蹄,又稱為馬蹄銀。重五十兩左右的稱為“元寶”(其鑄造大約始于元代,“元”本為元朝的簡稱,因此其庫銀稱為“元寶”),稱十兩為中錠,五兩三兩為小錠。清朝的銀兩制度,以白銀的重量、成色來計算其價值,是一種典型的紀重貨幣體系。
按照現代金融學的觀點來看,明清兩朝的銀兩制度非常落后,全國的貨幣制度沒有實現統一。具體來說,當時的貨幣制度有以下特征。
第一,白銀的重量和純度在全國的標準各異。按照當時的慣例,白銀的貨幣單位是兩,兩既是重量單位,又是貨幣單位。作為貨幣單位,采用十進位制,從大到小分別為“兩”“錢”“分”和“厘”。作為重量單位,按照現代社會的計量標準,全國各地的“兩”的實際重量并不相同。重量標準稱為“平”,當時清政府全國各地“平”有幾百種,最為常見的有庫平、漕平、廣平、關平和公砝平五種。庫平是清政府康熙朝規定財政收支使用的貨幣重量單位,一兩約為37.31克。漕平是清政府征收漕糧折色所用的銀兩單位,一兩約為36.66克。庫平和漕平在中央和地方的標準又不完全相同。廣平又稱司馬平,是清政府對外貿易所用的貨幣重量單位。關平始于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和《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專為征收進出口稅所用,是清政府海關征收進出口關稅的貨幣重量單位,一兩約為37.48克。公砝平是官定的貨幣重量單位,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民間收付銀兩時所通用,在票號與錢莊國內匯兌最為通行。
白銀作為貨幣金屬,還存在含銀量(純度)的問題,在文獻中經常出現足銀、紋銀、標準銀等術語,其成色有所差異,足銀的成色在990‰以上,紋銀的成色在930‰,標準銀的成色在900‰以上。因此,銀“兩”的重量和純度在全國范圍內并不相同。
第二,各地流通的實銀兩和虛銀兩具有區域性。在全國各地,白銀有實銀兩和虛銀兩之分。所謂實銀兩,也稱為“寶銀兩”,就是實有其物,百姓在日常交易中支付使用的實物貨幣。當時,各地流通的白銀貨幣的名稱、形式、大小、重量、成色各不相同,如北京地區百姓日常交易使用和接受的白銀貨幣是十足銀,在天津是白寶銀,在上海是二七寶銀,在漢口則是公估二四寶銀等。這類似于西方經濟理論中的貨幣金屬主義(Metallism)分析的貨幣。
除了實銀兩之外,各地還有虛銀兩。所謂虛銀兩,就是在實際流通中并不存在,是人們觀念中的貨幣。虛銀兩只規定其名稱、重量和成色,并沒有對應重量和成色的實物白銀。虛銀兩主要用于會計記賬,是某一地區通用的銀兩記賬單位。它是實銀兩的價值符號,不具有支付手段的職能,類似于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的貨幣名目主義(Nominalism)分析的貨幣。典型的虛銀兩如上海的規元(又稱九八規元[4])、天津的行化銀、漢口的洋例銀等,因上海作為近代中國的金融中心,故上海使用的規元影響最大。每兩上海規元的含銀量為33.598 9克,每兩天津行化銀的含銀量為約35.451 5克,每兩漢口洋例銀的含銀量為34.741 3克。由于中國各地習慣使用的白銀成色、重量標準并不統一,因此資金的異地匯兌計算復雜,手續費高,并且存在升貼水的問題。馬士(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下屬)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談過下面這樣一個有趣的例子。從江蘇稅收中撥一筆款匯往甘肅,作為協餉。江蘇稅款用的是庫平,實際納稅是地方銀兩;將稅款匯往上海,要用漕平,到了上海,要用規元;由上海匯往甘肅,要用漕平(假定采用匯票),到了甘肅,要用當地銀兩計算;甘肅對于江蘇協款,要用庫平計算,而回存到當地銀錢號,要用地方銀兩;北京戶部的賬項,還是要用庫平計算;實際支付仍然要用當地銀兩。統計全部兌換過程,不下九次之多。每一過程,除了兩地間應付匯水,以及“剝削”納稅人的問題以外,只將1%的利潤,就不算少(楊端六,2007,84)。
簡言之,銀兩是清政府貨幣制度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同時又是最為混亂和復雜的一環。所謂混亂,就是銀兩的重量、成色、形制在全國沒有實現統一;所謂復雜,就是各地銀兩標準、成色不統一帶來的復雜的換算關系。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3.2.5 明清外國銀元的流入:改變中國幣制的重要力量
清朝流通的白銀不僅有銀兩,還有銀元。銀元分為兩類,一類是從明朝開始就從海外流入的外國銀元,如西班牙、墨西哥、美國、日本和英國等國輸入的銀元,另一類是清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自行鑄造的各式銀元。銀兩和銀元的混合流通既是清政府貨幣流通的一大特點,也是當時貨幣流通混亂的表現。
當時的外國銀元主要是從美洲、日本等地流入的銀元。這些銀元種類繁多,主要有西班牙銀元(Carolus Dollar)、墨西哥銀元(Mexican Silver Dollar)、美國貿易銀元(America Dollar)、日本銀元(Japanese Silver Yen)。其中,西班牙銀元和墨西哥銀元先后在中國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當時國內對外通商口岸主要流通的貨幣。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后,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銀礦,尤其以1545年在秘魯發現的波多西銀礦產量巨大。經過近百年的開采,這個銀礦儲量逐漸耗竭。17世紀中葉,西班牙殖民者又在墨西哥發現了銀礦。西班牙殖民者在秘魯鑄造西班牙雙球雙柱銀元,在墨西哥鑄造西班牙人像雙柱銀元(在中國俗稱“佛頭”,因為當時西班牙貴族流行戴假發,非常類似中國百姓心目中的佛像),幣面圖案中的“雙柱”代表直布羅陀海峽兩岸山巖的兩根柱子,每枚銀元重約庫平7錢2分。這些銀元從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年)就開始流入中國,數量巨大。西班牙銀元盡管圖案各有不同,但是在中國被統稱為“西班牙本洋”或“本洋”,這是因為西班牙銀元有固定的成色、重量和圖案,逐漸成為中國對外大宗貿易的結算貨幣,也就是“結算本銀”或“本位銀洋”,因而稱為“本洋”。這種銀元是中國境內流通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外國銀元。美洲各國獨立后,西班牙政府失去了白銀來源,本洋不得不停鑄。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市場上廣泛流通的銀元主要是墨西哥鷹洋。這種銀元是墨西哥政府獨立之后1823年開始鑄造的銀元,中國民間俗稱“墨西哥鷹洋”(見圖3-2)。墨西哥銀元之所以稱為“鷹洋”是因為這種銀元上鑄有一只老鷹。傳說古代游牧民族印第安阿特茲加人相信神的告誡,他們定居的家園有一只老鷹叼著一條蛇站在仙人掌上。按照神的旨意,他們不斷遷徙,最終在墨西哥城找到了這個地方,于是就在此定居下來。為了紀念這件事,實現民族獨立后的墨西哥政府在銀幣的正面就鑄有這個圖案。這兩種銀元重27克,成色90%左右。由于中國各地銀兩的成色和重量有差異,因此銀兩和銀元的兌換比價并沒有固定,維持在1銀兩約等于1.43銀元(1銀元約等于庫平銀7錢2分)。重量、成色、形制和圖案統一的銀元流入中國之后,對中國后世的貨幣制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05年,墨西哥政府實行金本位,輸入中國的鷹洋數量才開始下降。截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在中國市場上流通的銀元有一半是鷹洋。

圖3-2 墨西哥鷹洋
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線路有兩條:一條是西班牙人用大帆船橫渡太平洋,從美洲直接將白銀輸送到菲律賓,以菲律賓群島作為與中國商人貿易的基地,再由中國商人將白銀運回中國;另一條是西班牙人把美洲白銀經過大西洋運回本國,在與葡萄牙、荷蘭的貿易中,一部分白銀流入這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的商人繞過好望角,經印度洋,過馬六甲海峽,最后到達中國的澳門,用美洲白銀交換中國的茶葉、瓷器等商品。
除了上述外國銀元之外,英國、日本和美國也先后鑄造銀元,以期與鷹洋競爭,推動本國銀元在中國的流通。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上臺,為開展對外貿易,在日本明治三年(1870年)開始鑄造發行面值為“一圓”的貿易銀元,直至大正三年(1914年)為止。日本貿易銀元的幣面鑄有“飛龍戲珠”圖案,俗稱“日本龍洋”。到1914年,日本龍洋累計鑄造了約兩億枚。日本政府鑄造的這種銀元主要用于當時的對華貿易中的資金清算,目的是替代墨西哥銀元。英國和美國也都先后鑄造貿易銀元。從國外輸入的機制銀元由于鑄造工藝先進、重量和成色統一,流通數量和范圍不斷擴張,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商口岸流通的主要貨幣。
3.2.6 清末民初的幣制改革:貨幣制度開始與國際接軌
清政府自行鑄造的銀元始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當時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了廣東官銀錢局,奏請在廣東試造銀元。在得到朝廷許可之后,張之洞通過駐英大使向英國倫敦伯明翰造幣有限公司購買了中國第一套西式鑄幣機,招聘技師,在廣東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造幣廠。光緒十五年(1889年)四月,廣東第一批銀元鑄造成功,這是中國正式鑄造銀元的開端。該銀幣的背面鑄有蟠龍圖案,故稱為“龍洋”,其形制與傳統的圓形方孔錢完全不同。這反映出在中外經濟交往下中國的傳統幣制發生的變化。光緒十五年(1889年)十一月,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獲準在湖廣鑄行銀元。
清政府銀兩和銀元的混合流通也體現在當時清政府的對外條約中,如1842年的《南京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2 100萬元,《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在《南京條約》中,英方向清政府索賠的2 100萬元指的是銀元,具體為600萬元為鴉片價值,300萬元為行欠,1 200萬元為陸水軍費。《南京條約》的賠款共分七期償付,除第一期的600萬元在條約簽訂后立即支付外,其余款項從1843年起,每半年償付一次,至1845年12月前付清?!赌暇l約》的賠款雖然按銀元計價,但是清政府實際交付的賠款為銀兩。到后來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則直接改為以銀兩為單位。
1910年,清政府頒布了《幣制則例》。該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國幣,并確定了“元”“角”“分”的十進位制度。[5]一元銀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計六錢四分八厘。該條例同時規定了一元銀幣的公差范圍。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較為完整意義上的貨幣制度方案。傳統的銀兩制度是按照白銀的重量來計算貨幣價值,銀元制度則是按枚計算貨幣價值,一枚銀元稱為一元,人們不再關心一銀元背后的實際白銀含量,這標志著中國貨幣制度開始擺脫傳統的紀重貨幣制度?!稁胖苿t例》頒布后,清政府在宣統三年(1911年)向英、美、德、法四國銀團借款1 000萬英鎊,作為幣制改革的資金來源。當年5月,南京和武漢兩地的造幣廠開始鑄造國幣。當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至1912年2月宣統皇帝遜位,清政府垮臺,但是已經鑄造好的銀幣按照市價流入市場。中國近代第一個幣制改革方案還未完整實行就夭折了。到其政權覆滅,清政府也沒有完成貨幣的統一。
民國初年,中國幣制依舊十分混亂,社會上流通的貨幣五花八門,既有鑄幣,又有紙幣。鑄幣有傳統的銀兩、銅錢,又有新式的銀元、銅元。銀元中既有外國銀元,又有清政府各省鑄造的銀元。流通的紙幣當中,既有國內錢莊、票號發行的各種“莊票”“銀票”“錢票”,還有外國商業銀行發行的兌換券(即現代意義的銀行券)。也正因為貨幣品種繁多、流通混亂、換算復雜,統一全國幣制才迫在眉睫。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隨即籌備幣制改革。1913年1月,熊希齡內閣提出了以銀本位為基礎的統一幣制方案。1914年2月,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
《國幣條例》以清政府的《幣制則例》為基礎。《國幣條例》共十三條,確定了銀本位制度,規定了鑄幣權的歸屬、本位幣和輔幣的兌換關系、法償性質、公差和鑄幣費用等各項基本要素。第一,國幣鑄造和發行權專屬于中央政府。第二,《國幣條例》規定了本位幣的重量、成色和進位制度。國幣以一元銀幣為主幣,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以銀九銅一(后改為銀89銅11)鑄造后總重量為七錢二分,定名為元。國幣包括銀幣、鎳幣和銅幣共三種。國幣計算采用十進位制,分別為元、角、分、厘。第三,《國幣條例》規定了本位幣和輔幣的法償性質。一元銀幣為無限法償,輔幣為有限法償。輔幣五角銀幣,每次交易以二十元為上限;二角、一角銀幣,每次交易以五元為上限。鎳幣、銅幣,每次交易以一元為上限。不過,民眾繳納租稅,國家銀行的銀行券兌換不受數額限制。第四,《國幣條例》規定了國幣鑄造的公差范圍和重鑄的標準。流通的每枚銀幣重量與法定重量相比,公差不得超過千分之三。每一千枚各種銀幣合計的重量與法定重量的公差,不得超過萬分之三。因日常使用導致國幣磨損超過一定范圍,需要向政府兌換新幣。第五,《國幣條例》規定了鑄造費用。以生銀委托政府代鑄一元銀幣,每枚政府收鑄幣費用庫平六厘。
《國幣條例》公布后,袁世凱下令在天津、南京、廣州、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1914年12月,由意大利設計師專門設計、正面鐫有袁世凱戎裝光頭左側面像、背面鑄有兩株交叉的嘉禾花紋(下系結帶)的國幣銀元問世,俗稱“袁大頭”。一圓面額的袁大頭銀幣重量為26.6克,實際含銀量為23.947 5克,含銀量達到90.4%,是當時的主幣,也是本位幣;中圓銀幣重13.3克,成色為84.5%,并且背面鑄有“每二枚當一元”;兩角銀幣重5.3克,背面鑄有“每五枚當一元”;壹角銀幣重2.6克,背面鑄有“每十枚當一元”。因為一圓銀幣形制統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很快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龍洋、鷹洋等各式銀元,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也是近代史上中國鑄造數量最多的銀元。1917年,北洋政府財政部還規定所有財政收支,如稅項、軍餉一律使用國幣,這些舉措進一步鞏固了國幣的本位幣地位?!拔逅摹狈吹圻\動高潮中,上海錢業公會公開宣布使用國幣銀元,這進一步擴大了國幣的流通范圍。歷史學家們通常認為“袁大頭”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發行成功的銀鑄幣,其鑄造規模巨大,后來成為市場上唯一流通的主幣,其他銀幣或者被收回改鑄,或者僅以紀念幣的意義存在(如孫中山側像幣)。當時,北洋政府希望在短時間內將國幣頒行全國,但是造幣廠的生產能力有限,過去各省官局鑄造的各式銀元不得不按名義價繼續流通。這在北洋政府同時出臺的《國幣條例實施細則》里有規定:舊有各官局鑄發之一元銀幣,政府以國幣兌換改鑄之;但于一定期限內,認為與國幣一圓有同一之價格。北洋政府認為其理由如下。
第一,當時國內各省鑄造的舊銀元約合2億枚以上(不包括外國銀元)。各家造幣廠的生產能力有限,每天生產規模為50萬枚左右,如果完成1億枚新國幣的鑄造,預計要兩年才能完成。假設不允許各省官局所鑄舊幣流通,必然造成流通中的現金不足。
第二,幣制改革必須推動國家銀行兌換券的發行。所謂國家銀行兌換券,當時就是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6]發行的鈔票。政府要提高銀行券的信用,擴大銀行券的流通范圍,必須保證持券者隨時兌現新國幣。在當時情況下,政府暫時認定舊幣為國幣,則銀行券隨時用以回籠流通中的各式舊幣?;鼗\的舊幣一方面可以陸續進行改鑄,一方面仍然可以暫時充當銀行的準備金。
第三,北洋政府認為當時采用銀本位是權宜之計,將來需要改為金本位。如果幣改階段不用舊幣,必然導致流通中的貨幣不足,此時外國白銀必然大量流入中國。這既給過渡到金本位留下障礙,又使得世界銀價可能發生暴漲暴跌,擾亂世界金融秩序,因此政府也必須暫時認定舊幣。
第四,新國幣與舊幣如果因為重量、成色不同,就不認定舊幣為國幣,那么新國幣的流通規模就太小,不足以覆蓋全國。在這種情況下,舊幣就必然流通,并且與新幣形成新的兌換比價,這會使得幣制更加紊亂。如果希望新國幣在短時間覆蓋全國,就必須有數量足夠的新國幣,因為鑄造能力限制,政府必須將鑄造的新國幣貯藏起來,數年之后有足夠的數量再投放市場。若采用這個辦法,一方面政府需要購入足夠的白銀,成本浩大,另一方面又將影響金融秩序。因此,暫時認定舊官局所鑄銀元為國幣是當時無奈之舉。
當時有觀點認為舊銀元為重七錢二分,與新鑄國幣價格一致,政府收回改鑄的時候會遭受巨大損失。北洋政府則認為,這是貨幣改革必須付出的成本。各省銀元預計按照新幣純銀重六錢四分八厘改鑄,每元成色上必有一分左右的損耗。以2億元計算,損失250萬兩左右。雖然存在這一成本,但是幣制得以統一,國家銀行券得以通行,其所得足以補償該成本且綽綽有余。
綜上所述,北洋政府1914年的幣制改革,雖然存在改革成本,但是從總體上看,實現了幣制統一,國家銀行的銀行券擴大了流通范圍,結束了明清以來混亂的貨幣流通秩序。袁大頭的正式發行,很快將當時劣質的“龍洋”逐出市場,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外國銀元的地位。到1924年,市場上流通中的銀元75%的銀幣都是“袁大頭”(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