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銀行的邏輯(第2版)
- 汪洋
- 4810字
- 2022-06-28 16:11:05
2.1 金融機構分類以及部門分類
中央銀行屬于典型的金融機構,只不過地位比較特殊。從機構的性質來看,中央銀行屬于何種金融機構呢?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都存在以下特征:第一,持有的資產可能面臨違約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或匯率風險;第二,其資產和負債都面臨流動性風險;第三,資產負債存在期限錯配的問題;第四,都采取了負債經營模式,資本金占比很低。從負債方來看,金融機構分為兩類:一類是存款機構,如商業銀行、儲蓄機構和信用社;另一類是非存款機構,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銀行與共同基金。各類金融機構的劃分,主要依據其資產和負債特征。根據IMF《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Manual)(以下簡稱“《手冊》”)的定義,中央銀行在狹義上屬于存款性公司(Depository Corporations),在廣義上屬于金融性公司(Financial Corporations)。如表2-1所示,金融性公司分為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Other Financial Corporations),存款性公司又分為貨幣當局和其他存款性公司(Other Depository Corporations)。換言之,除中央銀行(貨幣當局)之外的金融機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另一類是其他金融性公司。根據《手冊》的定義,其他金融性公司又分為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Insurance Corporations and Pension Funds)、其他金融中介機構(Other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金融輔助機構(Financial Auxiliaries)。其中,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大致對應了國內銀保監會監管的各類保險機構。其他金融中介機構包括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證券承銷商和交易商以及特殊目的載體(SPV)等。金融輔助機構主要從事與金融資產和負債交易相關聯的活動,或者與對這些交易進行監管相關聯的活動,但是在交易過程中并不獲得所交易的金融資產或負債的所有權,這些機構包括各類交易所以及證券登記結算公司、金融擔保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為金融市場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等。
表2-1 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關系

資料來源:IMF《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
2.1.1 金融機構的分類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負債主要是存款貨幣,并納入廣義貨幣供應量的統計范圍。其他存款性公司包括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s)、商人銀行(Merchant Banks)、儲蓄銀行(Savings Banks)[1]、儲貸協會(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s)、房屋互助協會(Building Societies,起源于英國的一種金融機構,主要提供住房抵押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抵押貸款銀行(Mortgage Banks)、信用社(Credit Unions)、信用合作社(Credit Cooperatives)、農村和農業銀行(Rural and Agricultural Banks)、主要從事金融性公司業務的旅行支票公司(Travelers' Check Companies that Mainly Engage in Financial Corporation Activities)。有的教材也將其他存款性公司稱為存款貨幣銀行(Deposit Money Banks)或商業銀行。在美國,一些最大的銀行通常稱為貨幣中心銀行(Money Center Banks)。要想成為貨幣中心銀行,一方面看其地理位置,另一方面看其是否嚴重依賴非存款或者借入資金作為其資金來源。其他金融性公司主要包括保險公司(Insurance Corporations)和養老基金(Pension Funds)、共同基金(Mutual Funds)、證券交易所等。其他金融性公司主要通過在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或股份,或者發行保單等方式來獲得資金,這類負債通常不計入貨幣供應量。
根據其資產與負債的不同,美國將金融機構分為三類:存款機構與銀行(Depository Institutions,Banks)、契約型儲蓄機構(Contractual Savings Institutions)和投資中介機構(Investment Intermediaries)。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存款機構,負債主要是各類存款,資產主要是工商業貸款、消費者貸款、抵押貸款、美國政府債券和市政債券等。契約型儲蓄機構包括壽險公司(Life Insurance Companies)、財險公司(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ies)、養老基金、政府退休基金(Government Retirement Funds),其負債主要是投保人繳納的保費(Premiums from Policies)、雇主和雇員的社保及醫保等基金繳款(Contributions),資產主要是企業股票、各類抵押貸款、各類債券等。契約型儲蓄機構的主要特征是,按照合同約定,定期收到確定的付款,同時在合同規定的事件發生時向合同另一方支付規定的款項。投資中介機構包括財務公司[也稱金融公司(Finance Companies)]、共同基金和貨幣市場共同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主要通過發行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或者份額來籌集資金,資產主要是發放的各類貸款,投資的各種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等。此外,美國的貨幣金融統計將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劃分為存款性機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全球范圍內的金融統計領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如部分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沒有被納入金融統計、部分創新型金融產品的信息統計不完整、缺乏統計信息共享機制等。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對金融統計制度進行了改進。例如,將中國人民銀行和外管局分類為貨幣當局,將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分類為監管當局,把具有部分監管職能的交易所、登記結算公司單列,統一分類為交易與結算類金融機構,具體包括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和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根據是否吸收公眾存款、是否繳納法定準備金以及在貨幣創造中的地位,將原銀監會監管的機構劃分為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和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兩類。前者包括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財務公司。后者包括信托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貸款公司和貨幣經紀公司。證券業金融機構包括證券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資咨詢公司。保險業金融機構分為財產保險公司、人身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信用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公司、保險公估公司、企業年金等機構。另外,中國人民銀行新設立特定目的載體類機構,包括證券投資基金、信托投資計劃、代課理財項目和資產證券化項目。因此,讀者在其他專業書籍中還可以看到,《手冊》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在中國對應的是“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除此之外,由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負責監管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區域性股權市場、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七類機構,截至2020年年末尚未納入現有金融機構分類。
不少人將“Financial Intermediaries”和“Financial Intermediation”都譯為“金融中介”或“金融媒介”。不論采用何種譯法,在中文語境下我們都難以對這兩個術語的含義予以區分。不過,在英文語境下,這兩者的差異還是非常顯著的。“Financial Intermediaries”一詞的英文定義是“Institutions (such as banks, insurance companies, mutual funds, pension funds, and finance companies) that borrow funds from people who have saved and then make loans to others”,譯成中文就是“從儲蓄方借入資金,然后發放貸款給其他方的金融機構,比如銀行、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和金融公司”,因此“Financial Intermediaries”應該譯為“金融中介組織”或“金融中介機構”。“Financial Intermediation”的英文定義是“The process of indirect finance whereby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link lender-savers and borrower-spenders”,譯成中文就是“各類金融中介機構連接貸款方(儲蓄者)和借款方(消費者)的間接融資過程”,因此“Financial Intermediation”應該譯為“金融中介過程”或“金融中介活動”。根據國際社會的統計慣例,公司被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是提供金融服務,另一類主要提供貨物與其他服務。前面提到的金融中介活動就是金融服務(Financial Services),屬于生產性活動(Productive Activities),具體包括金融中介活動(Financial Intermediation)、金融風險管理(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流動性轉換(Liquidity Transformation)或輔助性金融活動(Auxiliary Financial Activities)的成果。金融中介活動會受到嚴格的監管,但是不提供其他的貨物與服務。簡言之,金融中介過程具有生產的屬性。
專欄2-1
金融機構部門及其分類
從整體上來看,金融機構部門包括所有主要從事向其他機構單位提供金融服務(含保險、養老金等)活動的公司。金融機構通常包括三類,即金融中介機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金融輔助機構(Financial Auxiliaries)和其他金融機構(Other Financial Corporations[2])。金融中介機構是以在市場上從事金融交易獲得金融資產為目的,以自己的名義發生負債的機構單位,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等。金融輔助機構主要為金融市場提供服務,從事與金融資產或負債交易相關聯的活動,但是在交易過程中不獲得所經手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的所有權,如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同樣提供金融服務,但是其大多數資產或負債并非在公開市場上交易而得。本書提到的存款性公司屬于金融中介機構。
2.1.2 部門機構的分類
要完整地認識中央銀行的機構屬性,必須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有深入的了解。表2-2給出了一個簡化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
表2-2 簡化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

與工商企業和經營性金融機構一樣,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也是由資產、負債和資本金三大項構成,其中每一項又由若干子項組成。在資產方,中央銀行的資產分為國外凈資產和國內資產兩大類。其中,國內資產分為四個構成項:對政府的要求權、對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要求權、對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要求權和對住戶部門的要求權。在負債方,主要是儲備貨幣、政府存款、中央銀行發行的證券和對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負債。儲備貨幣是中央銀行負債的主體,分為貨幣發行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負債兩類。前者分為流通中現金和庫存現金,后者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資產負債表的右側最后一項是“資本金”。
整個資產負債表基本上是按各個部門來分類的。何謂部門(Sectors)呢?根據機構單位(Institutional Units)的基本功能、行為和目標,SNA將其分為五個獨立的部門:非金融公司(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金融公司(Financial Corporations)、一般政府機構(General Government)、住戶(Households)、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Non-profit Institutions Serving Households,NPISHs)。
例如,非金融公司是指主要從事貨物生產、提供非金融服務的企業,包括農業企業、工業企業、建筑業企業、批發零售業企業、交通運輸業企業等,所有非金融公司組成了非金融公司部門。金融公司是指主要從事金融中介活動以及與金融中介相關的輔助金融活動的公司,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所有金融公司組成了金融公司部門。一般政府機構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擁有立法、司法或行政權的機構單位,包括各級黨政機關、群眾性團體組織、事業單位等,其主要職能包括:通過稅收和其他方式獲得資金后向社會公眾提供貨物和服務;通過轉移支付,對居民收入和財產進行再分配;從事非市場性生產。所有一般政府機構組成了政府部門。住戶是指共享同一生活設施,共同使用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財產,共同消費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費品與服務的個人或個人群體。所有住戶組成了住戶部門。住戶部門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和投資者。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是指從事非市場性生產,為住戶提供服務,其資金主要來源于會員會費和社會捐贈,且不受政府控制的非營利性質的機構,如宗教組織,各種社交、文化、娛樂和體育俱樂部,以及各類慈善、救濟和援助組織等,它們組成了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部門。以上五個部門組成了一國的經濟總體。與一國上述五個部門發生交易的所有非常住單位,視為同一個機構部門處理,簡稱國外部門(Foreign Sector)。
既然本書的目的是分析中央銀行的金融調控活動,為了更好地揭示貨幣政策發生變化后各部門的資金變化情況,本書將機構部門的分類加以調整,細化了金融公司部門的分類,合并了非金融公司部門、住戶部門和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部門,具體分為以下六類:中央銀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政府部門、住戶部門和國外部門(見表2-3)。前三類就是IMF對金融機構的分類,政府部門是指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住戶部門就是除各類金融機構之外的國內企業和個人。國內部門(也稱“居民部門”)包括以上五類機構,國外部門包括國外的所有部門,也稱“非居民部門”。
表2-3 機構部門的分類

在不同的國家,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科目設置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科目甚至沒有設置,如有的中央銀行并未采取發行中央銀行票據這種方式來調控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也就沒有“中央銀行發行的證券”科目;有的中央銀行不實行法定準備金制度,負債方也就沒有“法定準備金”科目;有的中央銀行不對本國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不履行“最后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LOLR)職能,在資產方也就沒有“對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要求權”科目。
從歷史發展變化來看,在中央銀行誕生之初,以上各個科目也并非同時存在,隨著中央銀行職能的不斷擴大,才陸續設置相應科目。例如,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民銀行不僅發行貨幣,還向國有企業提供融資,表現為“對住戶部門的要求權”科目余額較大,這體現了中國人民銀行集中央銀行職能和商業銀行職能于一身。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專司宏觀金融調控職能,對普通企業的貸款余額逐年下降,并將對企業的貸款全部劃轉給商業銀行,2016年年底這類貸款只有約81億元,與當年中國人民銀行資產方余額343 711億元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中央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差異,就體現在其資產負債表的各個科目當中。下面,我們逐一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