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和機器人李一起探月球作者名: 李飛本章字數(shù): 1774字更新時間: 2022-06-29 16:53:14
推薦序
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登陸月球,人類第一次踏上地球以外的天體。與魚類第一次爬上陸地、古猿第一次從樹上下到地面生活一樣,人類第一次登月的一幕注定載入史冊。不一樣的是,當時全球有超過5億人通過電視見證了這一奇跡時刻。當時有人樂觀地幻想著21世紀到來時的畫面——星球間飛船往來穿梭,前往太陽系內任何一處“景區(qū)”的便捷程度和地球上乘坐火車去旅行無異。
50多年過去了,白云蒼狗,滄海桑田,科技呈現(xiàn)爆炸式的發(fā)展,但卻偏離了最初的劇本。如果一個“阿波羅”的擁躉在1969年沉睡,在21世紀初醒來,他一定會被嚇一跳,并對現(xiàn)在的人類發(fā)出靈魂拷問:這幾十年你們都干了些啥?說好的星際旅行呢?說好的火星移民呢?說好的征服太陽系呢?連月球都上不去了?實際上,自1976年蘇聯(lián)的月球24號探測器從月球表面帶回月球的土壤和巖石樣本后,登月就成為20世紀的絕唱。曾認為會喧囂無比的月球早已無人光顧。借用詩仙李白的一句唐詩來形容則更為貼切: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當然,我也可以勸慰這位航天事業(yè)的擁躉,事情的發(fā)展也沒有那么悲觀,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并未停歇,只是由大踏步變成了小碎步,穩(wěn)扎穩(wěn)打成為當今航天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和阿波羅時代最大的不同是,中國于21世紀初加入了世界“月球俱樂部”。
雖然比美蘇(俄羅斯)等航天強國足足晚了近50年,但中國航天科學規(guī)劃,啟動了嫦娥工程,制定了無人月球探測“繞、落、回”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
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實現(xiàn)了中國的首次月球環(huán)繞探測。
2010年,嫦娥二號對全月進行了高精度的成像。
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實現(xiàn)了月球正面的著陸和巡視探測。
2018年,嫦娥四號成功實現(xiàn)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的著陸和巡視探測。
2019年,嫦娥五號成功實現(xiàn)了月球采樣返回,取回了風暴洋的1731克月壤。至此,中國航天人“說到做到”,按期完成了“繞、落、回”三步走的目標。
不光是月球,我們行星探測的腳步也越來越快。2021年,中國向火星進發(fā),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成功實現(xiàn)火星表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近20年間,中國的深空探測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展望未來,中國一定可以和世界上的航天強國并駕齊驅。如果要給這段歷史做評論的話,借用一句戲言:縱觀世界風云,風景這邊獨好。
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國的深空探測發(fā)展如此之快有何秘訣。我作為一名全過程的親歷者、見證者,可以做出回答。這并沒有什么秘密,這是我國航天事業(yè)60多年來厚積薄發(fā)的結果,是我國科技實力的綜合體現(xiàn),是背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幾千家參研單位奮勇拼搏,踐行航天精神的智慧與勇氣的結晶。
中國航天在6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專業(yè)航天工程師隊伍和科學家團隊,他們不光奮戰(zhàn)在實驗室里,還以航天工作者的親身工作體驗和感悟向青少年普及航天知識。這既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的科技創(chuàng)新思想,也體現(xiàn)了我國航天人的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星球課堂系列是我國一線深空探測器的設計師歷經多年策劃,以大量原創(chuàng)的漫畫、詼諧有趣的故事、硬核的航天知識結集而成的。本書作者李飛同志,多年來深度參與了我國深空探測的各項任務,且成績顯著。目前,他作為總體主任設計師承擔著一項重大任務的研制工作。我作為工程總師,他作為我的助理,也在參與一項重大國際空間科學探測的合作項目。在完成各項任務的同時,他及團隊的一些同志,結合嫦娥任務、天問一號任務都制作、發(fā)布了不少科普作品,在媒體上廣為傳播,效果很好,反響熱烈。我也曾做過一個院士課題“如何結合硬科技講好航天科普”,李飛同志為這個研究項目出力頗多,并參與制作了示范性的科普短片。讀者可以在書中看到作者的影子,并隨著書中的機器人李、嫦小娥和豬小戒三位主人公從地球飛向月球、飛向火星、飛向小天體,共同穿越人類深空探測的發(fā)展歷史,學習火箭、衛(wèi)星和探測器等方面的航天知識,探尋太陽系的科學奧秘,了解深空探測任務,特別是中國的“嫦娥”“天問”等背后的有趣故事。本書定會讓你手不釋卷、獲益匪淺。
世界航天發(fā)展的大勢如潮水般有漲有落,我們是選擇在岸上觀望,看著別人在弄潮,還是成為一名水手,踏上船板,升起屬于我們自己的旗幟,駛向未知的海域?我想答案一定是后者。希望再過50年、100年,阿波羅時代的暢想能夠真正地成為現(xiàn)實的景象。
中國科學院院士
嫦娥一號衛(wèi)星系統(tǒng)總指揮、總設計師
“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