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品德·修養類(2)
- 寫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 靜濤 編著
- 5832字
- 2014-10-11 13:37:08
【侯爵大辦喪事】1766年9月,法國布爾諾的姜侯爵死去,他兒子為了悼念父親的逝世,命令在幾個月內,在廣大領地內所有的塑像、樹干、建筑、家畜等等,都要表示吊喪之意。于是所有動物都被涂上黑色的油漆,大片房屋住宅都蓋上黑色的絲綢,樹干和塑像等統統涂上黑色。就是流經鎮上的耶爾河,在一個月里,也被注入大量黑墨水,成為歷史上唯一服過喪的河流。■/摘自《驕橫奢侈的君王》,《讀者文摘》1990年第11期
§§§第四節 謙虛·禮讓
【孔子論物滿則覆】孔子在祭祀魯桓公的祖廟里看到一種器物,他問守廟人:“這是什么東西?”守廟的人說:“這叫欹(qi期)器,是人們置于坐側,用來警戒自己言行的。”孔子說:“我聽說過這種器物,它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他叫弟子往欹器中注入水。當水注入一半時,欹器是端正的;當水注滿了之后,欹器竟突然翻倒。孔子頗有感觸地嘆了一口氣說:“物滿則覆。為人處世也是如此,要謙虛,不可自滿。”■/事見《荀子》篇二八,《韓詩外傳》卷三,《孔子家語》卷二,漢·劉向《說苑》卷一O,漢·劉安《淮南子》卷一二■/《茍子》篇二八: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則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先生】盧嘉錫是我國著名化學家,他在20世紀30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學數學教師。當時,有個學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國雜志上懸賞解答的數學題目為難盧嘉錫,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說:“我留著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來。”經過一天多的精密計算,盧嘉錫把題答了出來。他向那位學生詳細地介紹了解題的方法和具體過程,那個學生從心底佩服盧嘉錫的博學多才。盧嘉錫誠懇地對那位學生說:“我們閩南有句老話,叫做‘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先生’。我現在雖然是你的先生,但還有許多東西自己也不懂,要進一步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知道一切,否則你就是無知。
【米開朗琪羅的自我鑒定】 1564年2月12日,88歲的米開朗琪羅站著工作了整整一天,完成了一幅宗教題材的油畫。第二天他騎馬外出,恰遇暴雨,回家后就病倒了。四天后,他與世長辭。臨死前,他神志十分清楚,好幾次對為他主持宗教儀式的紅衣主教塞爾維蒂表示,他對生命的結束并無憾意,但卻無法忍受與他心愛的藝術永訣。他最后的話是:“我剛剛學會了藝術的A、B、C,我正準備好從事真正的藝術,但恐怕我得離開人世了。”■/摘自陳汝山《告別人生》,《讀者文摘》1985年第8期
【牛頓臨終遺言】牛頓是科學上的巨人之一。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為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他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光學,在熱力學方面,他確定了冷卻定律;在天文學方面,他創制了反射望遠鏡,考察了行星運動規律,科學地解釋了潮汐現象,預言了地球不是正球體,在數學方面,他是微積分學的創始人。……恩格斯在《英國狀況》一文中對他的偉大成就贊嘆不已,然而他自己卻非常謙遜。當他臨終的時候,來探望的親朋好友在病榻邊說:“你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他聽了“偉人”二字便搖搖頭說:“不要那么說,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樣看我,我自己只覺得好像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孩子,偶爾拾到了幾只光亮的貝殼。但那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還未被認識,被發現哩。”停頓片刻,他又說:“如果說我比笛卡兒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的緣故。”說完這段話,他平靜地閉上了眼睛。■/參摘葉永烈《科學家故事100個》,江汀等《中外科學家軼事》
§§§第五節 盡忠職守
【蘇武不辱使命】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他手持傳達王命象征的符節,擔負著重建漢匈和好的重大使命。匈奴單于收下厚禮,誤認為這是漢朝示弱的表現,對漢使節狂妄驕橫起來。又因副使張勝與匈奴王庭一謀殺案有牽連,匈奴單于決定要迫使他們投降以侮辱漢朝。面對迫降的人,蘇武對隨員說:“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便拔刀刺進胸膛,匈奴人慌忙搶救。他寧死不辱使命的高尚氣節,單于也不得不欽佩,于是千方百計進行誘降和迫降。最后,單于讓蘇武到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牧羊,給的全是公羊,對他說:“公羊生小羊,方能回漢”。蘇武到北海后,匈奴不給糧食,也不給帳篷,他們想以此相逼。但是,他“天當被,地當床,野草野果當食糧”。在這荒無人煙的草原上,他整整度過了19個年頭,始終沒有屈服。漢昭帝時,他才回國。■/漢·班固《漢書》卷五四: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子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徒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疆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霍去病國而忘家】西漢名將霍去病,抗擊匈奴屢戰皆捷,為解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戎馬倥傯,很少顧及家業。漢武帝加封霍去病為“冠軍侯”,并下令為他修造一幢富麗堂皇的府宅。府宅落成后,漢武帝叫他自己去看看,看他是否滿意,霍去病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事見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一,漢·班固《漢書》卷五五■/《史記》卷一一一: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文天祥絕命辭】宋代末年,文天祥曾任右丞相,受命與元軍談判,未成。他反對投降,堅持抗元。洋興元年,他第二次被俘。元軍大將張弘范要他寫信招降仍在抵抗的張世杰。他堅辭不從,以《過零丁洋》一詩作答,其中有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押送燕京(今北京)后,元丞相孛羅審訊時,他義正辭嚴地說:擁立趙昰、趙昺二王為君,保存宋國,是“盡臣子之責”。孛羅又說:“現在既知宋朝已無可挽救,你為何還要拼命呢?”文天祥回答說:“父母有病無救,但做兒女的能不設法搶救嗎!最后救不了,那是天意!天祥今日到此,一死而已,何必多言!”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文天祥在菜市口就義,年僅47歲。死后,在他衣帶里發現—張紙條。他早就寫好絕命辭,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一○九:孛羅怒曰:“爾立二王,竟成何功!”天祥曰:“立君以存宗社,存一日則盡臣子一日之責,何功有之!”曰:“既知其不可,何必為?”天祥曰:“父母有疾,雖不可為,無不下藥之理,盡吾心焉,不救則天命也。今日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遂詔殺之于都城之菜市。天祥臨刑,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哈爾威船長】 1870年3月17日夜晚,在英倫海峽上,霧愈來愈濃了。哈爾威船長駕駛著載貨大輪船“諾曼底”號,駛出南安普敦河后,來到茫茫大海上。大約凌晨四點鐘,周圍一片漆黑。突然,另一艘大輪船“瑪麗”號在黑暗中全速前進,向“諾曼底”號側舷沖撞過去,在它的船身上剖開一個大窟窿。海水嘩嘩往里灌,洶涌湍急,勢不可擋。船上有28名船員,一名女服務員,31名乘客,其中12名婦女。哈爾威船長命令放下救生艇,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他說:“必須把60人救出去。”實際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他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指揮著,主宰著,領導著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面對驚慌失措的眾人,他鎮定自若。當救出見習水手克萊芒后,輪船沉沒了。哈爾威船長,他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作,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在“瑪麗”號船上,在“諾曼底。號和“瑪麗”號的救生艇上,人們透過陰慘慘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進大海。■/參摘〔法〕雨果《“諾曼底”號遇難記》,《百花洲》1984年
【斷指戰士】 在200年前英國與西班牙交戰的歲月里,直布羅陀要塞掌握在英國軍隊手中。這個地方地勢險要,只駐守著少量的英國軍人。一天夜晚,要塞司令獨自一人到各個炮臺進行視察。一個在崗位上值勤的哨兵看到將軍來到,本應舉起毛瑟槍向他致禮,然而他紋絲不動。將軍覺得有點反常,就大聲地問:“哨兵,你難道不認識我嗎?為什么不敬個禮呢?”戰士答道:“將軍,我當然認識您。可是我騰不出手來,因為幾分鐘之前,敵人的子彈打斷了我右手的兩個指頭,我舉不起槍了。”將軍問他為什么不趕緊去包扎傷口,他說:“一個值勤的士兵在有人接替之前是不能擅離崗位的。”將軍立即跳下馬來,接替他值班。但他還是先奔回營地,請另一位哨兵跑去把將軍替換下來,然后才跑向戰地醫院。他由于失去手指不能靈活使用武器,被送回英國本土。英王喬治親自接見他,破格升任他為軍官。■/摘自嚴大偉編譯《紀律與職責》,《讀者文摘》1987年第1期
§§§第六節 孝敬老人
【孔子對子路說孝】有一天,子路感慨地對孔子說:“真是傷心啊,太貧困了!父母雙親在世時,沒有什么用來供養的;父母雙親去世時,又沒有什么用來辦葬禮的。”孔子勸誡他說:“不該有此想法。你用大豆做食品,將白水當飲料,侍奉父母雙親,雖說是清苦些,但能盡量讓他們高興快樂,就算盡到你的孝道了。”/《禮記·檀弓下》: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為孝。”
【魯迅娛親】魯迅的母親是一個偉大的女性。魯迅幼年喪父,家境敗落,母親撫育魯迅兄弟,操持這個家,吃了很多苦。魯迅常深情地對人說:“阿娘,是苦過的!”他對母親及其恭順、孝敬。魯迅工作以后,親自將母親接到北京,為了讓母親住自己的房子,他借錢另外了買了住房。他雖然工作忙,時間緊,但每天晚上飯后總要到母親房間里,陪她聊聊天。早上出門,總要對母親說一聲“阿娘,我出去哉。”晚上回家,總要對母親說一聲“阿娘,我回來哉。”母親一旦生病,魯迅都親自陪她去醫院,親自給她取藥、服藥。后來魯迅南下,每月數百元的生活費,即使自己再拮據,也從不短缺。老人喜歡看閑書,魯迅總是根據老人的需要,買來給他消遣,像《西廂記》、《鏡花緣》等繡像小說、通俗讀物,就都是母親經常愛看的書籍。/事見許廣平《魯迅回憶錄》
【孝子公丕漢】 1994午7月至1995年2月間,山東泰安市檢察長公丕漢,連同一群稱職的檢察官,跟以泰安市委書記胡建學為首的一批貪官(24名縣級以上干部)進行了一場斗智斗法的生死較量。公丕漢因此而聞名全國。他出生在山東汶南鎮曹家莊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9歲那年,父親去世,勤勞而又無比剛強的母親,獨自一人拉扯著9個兒女。母親的形象,在公丕漢的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
共產黨的官,是老百姓的官。當共產黨的官,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怎樣鑒別一個人是否肯為人民服務?公丕漢有一條奇特的“標準”。他當(縣級市)新泰市委書記時,曾在一次黨員干部大會上說:“今后選拔干部,除了黨章里規定的八項標準外,我認為還應再加上一條:看其是否孝順父母?其道理很簡單,天下之恩,莫大于父母養育之恩。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若是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想報的話,誰會相信他會報答黨和人民的培育之恩?”
公丕漢本人就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孝子。多少年來,無論是他當了市委書記 (縣級),還是(地級市)泰安市檢察院的檢察長,在母親面前,他永遠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兒子。他的老母親今年已是86歲高齡。他家每頓飯,無論做什么菜,都要燉得爛熟。飯桌上,公丕漢把饅頭皮扒下來,把饅頭瓤遞給母親;吃肉要把肉撕成細細的肉條,吃魚要把魚刺剔凈,放在母親的碗里;稀飯太熱時,公丕漢會慢慢地把它吹涼,然后遞給母親;老太太從來不允許浪費一粒糧食,公丕漢知道母親的脾氣,每次都要當著母親的面,把扒下來的饅頭皮,或是母親吃剩的飯菜,吃進自己的嘴里。■/參摘李雅民《錚錚鐵骨公丕漢》,《周末》1996年9月14日;李雅民《泰山腳下的較量》,《讀者》1996年第11期
【替母親洗腳的故事】日本一名牌大學畢業生為了應聘而去一家大公司。面試時,社長審視著他的臉,出乎意外地問:“你替父母洗過澡擦過身嗎?”“從來沒有過。”青年很老實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過背嗎?”青年想了想:“有過,那是我在讀小學的時候,那次母親還給了我10塊錢。”在諸如此類的交談中,社長只是安慰他別灰心,會有希望的。青年臨走時,社長突然對他說:“明天這個時候,請你再來一次。不過有一個條件,剛才你說從來沒有啟父母擦過身,明天來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嗎?”這是社長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應。
青年雖大學畢業,但家境貧寒。他剛出生不久父親便去世,從此,母親為人做傭拼命掙錢。孩子漸漸長大,讀書成績優異,考進東京名牌大學。學費雖令人生畏,但母親毫無怨言,繼續幫傭供他上學。直至今日,母親還去做傭,青年到家時母親還沒有回來。母親出門在外,腳一定很臟,他決定替母親洗腳。母親回來后,見兒子要替她洗腳,感到很奇怪:“腳,我還洗得動。我自己來洗吧。”于是青年將自己必須替母親洗腳的原委一說。母親很理解,便按兒子的要求坐下,等兒子端來水盆,把腳沖進水盆里。青年右手拿著毛巾,左手去握母親的腳,他這才發現母親的那雙腳已經像木棒一汗僵硬,他不由得摟著母親的腳潸然淚下。在讀書時,他心安理得地花著母親如期送來的學費和零花錢,現在他才知道,那些錢是母親的血汗錢。第二天,青年如約去那家公司,對社長說:“現在我才知道母親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學校里沒有學過的道理,謝謝社長。如果不是你,我還從來沒有握過母親的腳,我只有母親一個親人,我要照顧好母親,再不能讓她受苦了。”社長點了點頭,說:“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參摘石韜《悠悠寸草心》,《中國稅務報》1996年6月19日
【為學生設“孝敬日”】 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今年都有一些中小學為學生設立“孝敬日”或實施“孝心工程”的活動。而濟南一中三年前就已開創這一活動了。這是一個深受學生、家長及社會歡迎的活動。濟南一中規定將父母生日、三八婦女節及每周周末定為學生的“孝敬日”。在這一天,學生們要以各種方式來表達對生養自己的父母的一分濃濃愛意。這一天,每名同學都要盡己所能,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用零用錢購買或自制禮物送給父母,向父母表示感激之惰,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一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