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和學生時代,我們總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敗是成功之母”、“苦難能造就偉人、苦難是人生財富”、“不經風雨怎么能見彩虹”之類勵志雞湯,要讓我們接受挫折教育、吃苦教育,我曾經也是深信不疑的,但現在我已經不信了。
因為長大后工作多年后,我才發(fā)現:
那些從小沒怎么經歷身心折磨和人生苦難的人,后來來大多數都有了較為不錯的成就和較為幸福的人生,還有部分變得非常杰出;
而那些從小經歷了非常多身心折磨和人生苦難的人,能擁有較為不錯成就和較為幸福人生的寥寥無幾,有杰出表現的更是鳳毛麟角。
當然,雖然家庭背景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只是說用窮富、有背景和草根來劃分那么簡單的問題。
比如,還包括家庭和諧有愛、生活較為富足(不一定是大富大貴)、家庭背景比較好(不一定是位高權重)、父母文化層次較高且很懂教育、家庭及周邊成長環(huán)境穩(wěn)定安全友好健康等因素,除去家道中落和游手好閑不思進取的那部分人之外,能滿足多條因素,即使不是很富有、很有權勢背景,發(fā)展也都還是不錯的。
前者,最典型的案例比如現在大火的谷愛凌這樣的人,從小并沒有那種“深陷苦難深淵,最后經過自己努力爬出,走上人生巔峰”的低開高走勵志敘事、人生爽文,相反是高開高走,一路勢如破竹,突破了一個又一個地巔峰。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人過于特殊,你也可以找找自己身邊更接地氣一點的案例觀察一下,看看是不是如此。
當然,我并沒有說他們的成就,是靠父母、靠家庭得來而非靠自己努力得來的,也沒說有說他們一直順分順水從未遭遇失敗和挫折。
刨去一些社會上層的二代們不談,就說一些更接地氣人,為了取得現在的成就,為了獲得他們想要的人生,他們確實很努力很拼、也吃了挺多苦的、也遭遇了非常多的挫折和失敗。
但他們的努力往往是主動去做的,也是主動選擇去吃苦的,努力往往都是有有效的,吃過的苦也往往都是有回報的,經歷的挫折和困難往往也是在自己能承受范圍之內的,成功的經歷也比失敗的經歷多,取得的成功也比遭遇的失敗大。
從小到大,他們沒有生活“被千錘百煉”,沒有接受“挫折教育”,沒見過太多社會上丑惡的一面,相反還被家人和周圍的人保護得很好,一直受到家人和周邊人的支持和鼓勵,內心一直相信社會的真善美,有較為堅定的三觀和信仰,大多都有完整健全地人格。
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有開闊的閱歷和視野,內心善良溫暖還懂禮節(jié),為人處世讓人覺得非常舒服,在交友、婚戀、親密關系中安全感都很足,也很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搭建起來的人際關系網絡會又寬又牢固,能取得精神上和實際上的支持也越來越多。
他們因為從小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不用再去基本的生存需求擔憂,從小有比較明確的人生規(guī)劃,早早地發(fā)現了人生的興趣愛好、天賦所在,并一直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前進,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成長路上都比較順利,基本上做什么成什么,有失敗的經歷,但做成功的經歷比做失敗的經歷多,即使有一些失敗、挫折經歷,基本上也都在他們自己和家庭的適配承受范圍之內。
生活和學業(yè)上一次又一次地大大小小的成功積累,生活中親人朋友的關系融洽,在自己熱愛的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形成了良好地正向循環(huán),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獨立自信、積極樂觀,內心變得越來越堅韌強大,向前走的動力和能力也越來越足,人生路上也越來越順利,取得得成績也越來越大。
而后者,那些從小就多磨多難、吃了很多很重苦頭的人,大多數人非常努力,非常能吃苦耐勞,也經歷了很多困難,然而更多是被迫而非主動接受的,遭遇的挫折和苦難也早已超過了自身能承受的范圍。
他們在疲于這些磨難、挫折的過程中就已經身心俱疲,為了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就已經耗盡了大多數的力氣,吃了很多苦沒有回報,受了很多苦難沒有成長,被一次又一次地失敗挫敗了自信和勇氣,在行走的過程中就已經倒在為通往夢想的路上,更別說有取得什么成就了。
少數人逆襲成功了,就被拿出來大肆宣傳,其實只是給大家一個榜樣來給大家打打雞血,讓處于苦難的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不去躺平。
當然,我寫這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制造焦慮,更不是說讓大家對未來絕望,也不是號召一般人躺平,而是為了反對挫折教育、反對歌頌苦難。
因為看到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總是宣揚要“吃苦”才能成才,要能吃苦、能抗挫、能接受打擊,將來才會有出息。
拿著“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之類的理論來當教育經典。
于是有些家長,有些老師,想方設法給孩子制造挫折,去給孩子制造苦頭,去打擊嘲諷孩子,去給孩子施加很大的壓力,人為地給孩子去施加痛苦,而缺少正向地鼓勵、夸贊,也很少引導學生去體驗一次又一次獲得“成功”的體驗。
殊不知,這樣做真的是有害的,會一點一點大消磨掉孩子的自信和勇氣,限制其將來的成長和發(fā)展。
人一輩子確實需要努力,確實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才會得到成長,但主動而非被迫去做的努力、能有效達到結果的努力,主動而非被迫選擇去吃的苦、能有回報的苦,挫折和困難往往也是在自己能承受范圍之內的,才是有意義的。
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的路上,并不是一定需要苦大仇深的,也可以是快樂而自然的。
成功的經歷也比失敗的經歷多,取得的成功也比遭遇的失敗大,才是正向健康的人生常態(tài)。
切忌用毫無意義地努力、毫無意義地苦難和折磨來自我感動。
別給自己灌“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強大”、“失敗是成功之母”、“感謝苦難”之類的雞湯,傷害就是傷害,失敗就是失敗,苦難就是苦難,它們們并不是幫助你變強、收獲成長、變得優(yōu)秀的原因。
失敗是成功的反義詞,而不是成功之母,失敗也不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而是我們的敵人,因為它本身是不會帶來成長和改變的,只會帶來挫折感和痛苦感,只會浪費你的時間和生命。
沒有這些失敗、傷害和挫折,你也許會變得更強,變得更成功,變得更優(yōu)秀,變得更開心,節(jié)省更多時間。
也不是失敗次數多了、吃的苦頭多了就會成功,失敗是成功的不充分不必要條件。
獲得成功是靠努力、靠天賦、靠實力,也靠運氣和機遇,而且如果這次失敗了不吸取教訓、不總結復盤、不提升自己,那很可能下一次也會失敗,而且一直失敗下去。
使你變強、給你,是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勇敢、堅強、不斷試錯、復盤總結經驗、不斷去尋求新進步的自己,以及那些在你生命中一直支持你、幫助你、為你排憂解難的家人老師和朋友。
你應該感謝你自己,感謝支持和幫助過的你的人,而非感謝失敗和挫折。
在生活和工作中,失敗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用正向、正確的心態(tài)去面對他們,勝而不驕傲敗而不氣餒,當遭遇了困難、失敗的時候,不要害怕,不要退縮,要勇敢地迎難而上,不斷去嘗試、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去打敗它們,在與失敗和困難的斗爭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吃了很多苦、受很多累,最后依然失敗,依然沒有任何回報和價值,那吃過的苦、受過的累將毫無意義。
失敗和挫折是成功者成功后可以拿出來標榜自己的功勛和光環(huán),卻是失敗者的無顏道出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