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豈有最苦?》
- 墨小典的隨筆日記
- 虛幻文明墨小典
- 3368字
- 2024-12-25 23:43:52
豈有最苦?苦海無涯。
得一葉扁舟本是萬幸。
·
一刻也沒有為考研落榜而哀悼。
即將趕到戰場的是年底前要搞定的三千字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和開題ppt!
·
常教授已經確定了我所選的那個研究方向確實有研究價值的可能。
但核心的心理學概念還需要從中提煉出來。
即,在那種具體的社會環境的情境中,到底蘊含著什么值得我們去探求的心理學原理?
·
看來得從頭梳理一下才行。
·
我叫墨小典,是一個大四的心理系本科生。
我的父親叫墨雄,我的母親叫瑪莉婭。
我的家鄉坐落在西廣集團的桂森小鎮中。(好奇怪的描述)
瑪莉婭在小區里經營著一家小賣部,墨雄經常下樓幫忙。
在一次訪談作業中,我從瑪莉婭和墨雄的口中得知了店里孩子們的情況。
或許是小區旁邊有一所小學和幼兒園的緣故,孩子總是店里最常見的小顧客。
一般而言,孩子們的消費行為是直接取決于父母給的零花錢多少的。
從常識上而言,孩子們在消費中表現的社交行為同樣和其消費行為存在相關甚至因果關系。
但現實往往比理論構想更加復雜,也更加魔幻。
從墨雄和瑪莉婭的口中,我得知了小區中的孩子們存在著非常多的,不同樣子的,消費與社交心理及現象。
【靈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在消費觀、經濟觀、金錢觀的理念、心理、教養行為·對孩子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產生的影響·以及基于此而延申的對孩子社交心理、社交行為的影響。——并直接以零花錢為核心介導】
一、目前所知:
(一)從消費行為上看:孩子們的消費行為可分為以下幾類
A:每天會在店里消費一到兩次,一次一道三塊,買的都是五毛到一塊的小零食或小玩具,以零食居多。
B:小學高年級到初中生的會有部分人,買飲料喝的同時買卡包玩。
C:手上拿個幾十上百,自己一個人買很多吃的或者玩的,大型玩具或著一盒盒的卡包買著玩。
D:手上拿個幾十上百,但同時招呼著一群同學朋友,大手花錢請客買吃的
E:有錢,但跟在那些大手花錢的孩子身邊求人家請客。
F:沒錢,跟在大款身邊求人家請客
G:沒錢,想要買不起,偷東西。
H:兩三個要好的朋友一起進店里,一邊商量一邊買東西。
I:賒賬型;父母在店里賒賬,讓孩子們拿東西后記在帳上,父母直接向店主打錢。
(二)從社交行為上看,孩子們的社交行為在消費過程中可分為以下幾類:
A:大手請客的孩子王;通過花很多錢買很多吃的給朋友們請客以此滿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B:親密的好朋友型;三三倆倆結伴的親密同學,有三個子型:
B1:自買自的,一邊吃一邊聊天玩耍。
B2:互相請客,今天我請你明天你請我。
B3:一方沒錢,另一方買吃的時候要一口嘗嘗。
C:無明顯社交型:自己一個人來店里消費再一個人離開。
D:祈求型;纏著別人求別人請客消費。
E:極度自卑型:極其特殊的一種情況(但并不罕見),甚至父母連飯錢都不給,也沒有孩子跟他玩。
F:偷竊型;分有三種子類型:
F1:團伙作案型;幾個孩子一起分工偷東西,一個吸引注意力另一個偷偷下手。
F2:個體作案型:一個人偷偷把東西藏在包里或別的地方里。
F3:娛樂作案型:并不以消費品為主要目標,而是以偷到東西這一本身作為行為目標。
G:自信社交型:自己買東西吃,但同時和店主以及別的小朋友正常聊天。
(三)從父母養育視角看,對孩子的零花錢與消費觀念的教育心理與行為現象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A:固定型:每天或每周固定給幾毛錢到幾塊錢,不太在意孩子的消費行為與資金去向。
B:監管型:給很少甚至不給零花錢,孩子想要買什么必須直接和父母提要求。(自卑引導可能)
C:代償型:給孩子很多錢,用以彌補自身對孩子缺失的培養時間,沒時間陪孩子內心愧疚的金錢代償。(放縱引導可能)
D:刻意型:刻意不給孩子錢或者給孩子很多錢,故意培養其獨立生存之道/艱苦作風之心/豪爽請客的王道人格
E:實物型:孩子需要買東西的時候,直接給孩子實物,而通過賒賬的方式刻意規避了讓孩子接觸金錢的過程。
F:極端型:給孩子三到五塊甚至不給錢,讓其自己去解決早飯和午飯問題,只有在晚上下班后才能回家吃完飯。(犯罪誘導)
G:成績型:考得好就給錢,學習好就給錢,考得不好學習不好就沒錢,不聽話就沒錢,頂撞老師也沒錢(自卑引導可能)
二:頭腦風暴
我們是能夠感覺得到上述描述的此些現象中,存在很大一部分是關聯的,相關的甚至是存在直接因果關系的。
但光憑感覺是感受不出來的,需要的是科學的研究邏輯與研究過程才行。
在【消費活動】中,【父母養育方式】通過對中心變量【零花錢模式】的影響,直接影響了子女的【消費心理與行為模式】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他們的【同輩社交心理與行為模式】,促成了【個體社會化】與【個體價值觀】上的【人格差異性】。
【為什么這些孩子會在消費過程的社交活動中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性,并且似乎這些差異性直接或間接地和他們的零花錢模式相關,或者說,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在對孩子價值觀上的養育觀念直接通過對零花錢模式的影響而體現,并體現在孩子們對金錢、消費的看法與行為上,且進一步影響著孩子們在消費過程中展現的的社交姿態與社會化方向?】
似乎是很詳細的困惑與問題,但你不覺得,這個問題太大了嗎?或者說,太籠統了嗎?
實際上,我們并沒有很明確地研究表明,質性研究分析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假設檢驗的過程。
質性研究的本質,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環境下與研究對象互動并進行意義建構,最終為特定的社會現象做出解釋性理解和理論概括。
靈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在消費觀、經濟觀、金錢觀的理念、心理、教養行為·對孩子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產生的影響·以及基于此而延申的對孩子社交心理、社交行為的影響。——并直接以零花錢為核心介導】
靈感:【學齡兒童的同伴地位與家庭教養的質性探索:以金錢觀教育為核心】
靈感:【基于零花錢消費表現探索青少年同伴地位影響因素的質性研究】
墨雄:人是習性的結果。
人格塑造力。——形成因素的成癮性與固化
在缺乏教導的環境下,放低姿態求別人的長期習性會影響孩子們的自尊心。
家長們擔心孩子們用錢,擔心孩子們亂花錢——不給他用,限死他——求人給吃的(但家長不知道)——過代度償
現象:孩子偷到一百塊錢后自己用不完后分給別人花——長久壓抑的花錢游戲沒得滿足后的過度代償。
·不能非常正式地對孩子們進行訪談:家長不同意與孩子不配合(尤其是孩子,以及家長的警惕心)。
·現象學分析——隨機臨時訪談和問卷調查
和人溝通的方式:如何讓目標樂意回答你的問題,如何讓人家配合你
站在共情的角度上開個小口子
把自己的兒子打的死的父母該怎么采訪:站在立場,有共情,
質疑:做不下去的,操作方法論的不可行,從一開始就是錯的,無法完成目標。
·
特殊人群在特殊環境下沒法不配合的環境。
成人容易配合,但這些普通孩子們的少年兒童與人格發展分析,不該死板硬套地套在我這個方法上。
我該怎么做我才能取得這些材料。
特征對象孩子(不同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背景中的不同表現的
特定心理現象只會出現在特定孩子身上的偶然發生中,只能對特定現象的特定言行的心理映像的現象操作。
·
只有非常特殊的環境中的群體影響——才能對群體心理才能研究。
·
對行為詢問的共性經驗。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該如何進行心理糾偏。
·
有沒有價值做?
我該怎么實現它?我的論證方法和數據采集的方法是可行的?做成的方法是怎么的?
我們要做的東西應該是前人所沒有去做的。
·
反倒是之前以為一直非常難做的問卷調查是最容易做的?
反倒是這種質性研究要和孩子們實際交流的是最困難的?
正常的對心理沒有傷害的心理學問卷是最容易收集的?
·
一個明著搞,一個暗著搞。
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是明面上的,目的是搞出一份能支持畢業論文的統計分析研究報告。
暗著搞的則是觀察訪談,真正地在開店收銀的過程中去觀察各種消費現象,統計分析各種行為背后的心理實質。
在沒有錄音的年代,心理學家去做這種信息的分析與采錄只能靠著自己的記憶、記性和筆記。
用最原始的工具去完成對人類行為背后潛藏著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要點。
我自然也可以——且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可以,而是從一個扮演者、旁觀者和參與者的角度上、自發性去探索和思考一個心理現象出現的成因和實質。——這同時也是真正一個做學問搞研究的社會學者的思考和行為態度。
那么下一步,就是先看看導師的反饋和分析報告,然后再對下一步的操作進行指導分析。
·
豈有最苦?苦海無涯。
總會有路的——雖說我也不曾認真與用心罷。
總會有路的——雖說現在為自己的畢業而去努力與投入也還來得及罷。
總會有路的,會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