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
-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主編
- 2584字
- 2022-07-04 14:55:20
4.2 分區基本要求
4.2.1 東北黑土區總體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以保護黑土資源、保障糧食生產為核心,以防治侵蝕溝和緩坡耕地水土流失為重點。
2 治理措施應包括梯田、等高耕作、壟向區田、地埂植物帶、谷坊以及農業機械道路、灌溉渠系、坡面排水措施等。
東北黑土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其工程總體配置應緊緊圍繞黑土資源和耕地的保護;另外,該區坡耕地坡度小、坡長大,適宜農業機械化作業,措施配置及設計應充分考慮此因素。
4.2.2 西北黃土高原區總體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以提高綜合農業生產能力和改善生態為核心,以保護土壤、增加植被覆蓋、蓄水保水、攔沙減沙為重點。
2 治理措施應以梯田、淤地壩、治溝造地、林草工程、封育及配套措施為主,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區林草工程應以灌草措施為主。
3 溝道應布置壩系,坡面應布置梯田與林草工程,遠山邊山地區應布置封育及配套措施。梯田和淤地壩工程布置應與雨水集蓄利用、高效高產規模特色農業或經果林發展結合。
4 淤地壩工程壩系布置應妥善處理小流域內大、中、小型淤地壩與塘壩、小水庫之間的關系,合理配置,聯合運用;單壩規模確定應分析壩系中各單壩的相互作用。
黃土高原區特別是黃河中游地區是黃河主要泥沙策源地。水土保持工作不僅要考慮當地農業生產,還應與黃河減沙緊密聯系,重點做好淤地壩建設工作。該區域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生態建設與保護需求不斷增加,林草植被恢復情況良好,配置封育措施顯得十分重要。
4.2.3 北方風沙區總體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以建設生態屏障和防沙帶、修復和改良草場、保護綠洲為核心,重視水蝕風蝕交錯區的水蝕和風蝕防治。
2 治理措施應以防風固沙、草場修復建設與保護、綠洲防護、林草措施、封育及其配套措施為主。
3 多年平均降水量250mm及以上地區應充分利用小泉、小水,加強雨水集蓄利用,采取砂田與覆蓋措施,保持土壤水分,合理配置坡改梯及配套措施。
4 多年平均降水量250mm以下地區應以封禁措施為主,有灌溉條件的可建設人工草場,并以綠洲為核心設置防護措施。
北方風沙區水土保持工作重點是水蝕風蝕交錯區、草場以及綠洲農業區。該區降水量小,總體配置需充分考慮水分條件,配套必要的灌溉設施。250mm降水等值線是農業氣象中干旱半干旱區的分界線。降水量250mm以下地區除灌溉配套外,很難從事旱作農業。
4.2.4 北方土石山區總體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以改善生態、保護與涵養水源、發展農林特色產業為核心,根據所處地區生態功能,注重保護土壤和耕地資源,防治局部區域山洪和泥石流災害。
2 治理措施應以梯田、雨水集蓄利用、溝道治理工程、經濟林果種植以及林草措施為主。
3 梯田應以石坎梯田為主,并與特色經濟林果工程結合,注重山區溝道小泉、小水和雨水集蓄利用,配套節水型灌溉措施。
4 水源地應配置水源涵養林以及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北方土石山區特別是太行山燕山地區,是華北平原諸多城市的水源地。合理配置坡改梯、林草措施、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將小流域綜合治理與中小河流治理、農村清潔工程結合起來,建設清潔小流域顯得尤為重要。
4.2.5 西南巖溶區總體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以搶救和保護土壤資源、充分利用降水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核心,以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為重點,對植被覆蓋度低的巖溶山體配置林草及封育措施。
2 治理措施應以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田間道路、林草措施、巖溶地表水利用及巖溶落水洞治理工程為主。
3 梯田應以石坎梯田為主;對于田面出露裸巖,可通過爆破破碎挖除凸露巖石,回覆周邊土壤,增加可耕種面積,并應配置“以排為主、蓄排結合”的蓄排水設施。
4 應充分利用溪流及小泉、小水配置塘壩、滾水壩以及引水設施,并配套農田灌溉或補充灌溉設施。
西南巖溶地區因地勢陡峻,基巖以石灰巖為主,地表水沿節理下滲形成地下巖溶水,耕地常缺水干旱,深切溝道多地下水出露,難以利用,通過塘壩、滾水壩及配套小型抽水泵站引水上山,或采取小型蓄水池收集利用地表徑流進行補灌。巖溶地區成土速率很小,地表土層薄,不斷沖刷、隨地表徑流下滲淋移,導致耕地灰巖呈分散狀出露,可耕種面積減少。因此通過坡改梯及配套措施增加可耕種面積,將坡改梯與地表水利用結合起來是提高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效率的十分重要的途徑。
4.2.6 西南紫色土區總體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以保護土壤資源、充分利用降水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發展為核心,以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為重點。
2 治理措施應包括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田間道路、塘壩、經濟林果種植、林草措施、高效復合農林業建設、封育及配套措施為主。
3 梯田工程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土坎與石坎梯田,配置“以排為主、蓄排結合”的蓄排水工程,特色經濟林果宜配置灌溉設施。
西南紫色土區雖然在措施配置上與巖溶地區有相似之處,但因地勢相對較緩,基巖多為砂頁巖、花崗巖,表層土相對較厚,且該區域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因此通過坡改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提高土地生產力,建設經濟林果和高效復合農林業,加速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十分重要。
4.2.7 南方紅壤區總體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以保護土壤資源、防治崩崗災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高產高效農業發展核心,重點開展坡改梯、崩崗治理、侵蝕劣地治理和園地及林下水土流失治理。
2 治理措施應以攔沙壩、截流溝、林草措施、梯田與坡面水系工程、田間道路、特色亞熱帶和熱帶經濟林果建設、封育及配套措施為主。
3 崩崗治理應采取“上截、中林草、下堵”的綜合措施體系,保障下游村莊和農業生產的安全。
南方紅壤區區域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不足,區域治理中坡改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仍然是重點。由于降水量大,坡面水系工程應以排水型為主,局部地區干旱缺水的應視實際情況適當配置小型蓄水工程。崩崗治理、風化侵蝕劣地和園地林地水土流失是該區域治理的難點和重點。前者應工程植物相結合,后者則以植物措施為主,并采取有效的水蝕和溝蝕治理措施。
4.2.8 青藏高原區總體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以保護生態、修復和改良草場、改善河谷農業生產條件為核心,重點開展輪封輪牧、冬貯的人工草場建設,影響河谷農業生產的山洪災害溝道治理,以及坡耕地治理。
2 林草工程應根據高原氣候、地理位置、土壤、生態系統等地域特點和立地條件進行配置。
青藏高原區人口密度小,耕地集中在河谷地帶,草場為高山草地,戈壁和裸巖面積大,山洪災害頻發。草場及河谷農業區水土保持是工作重點,對于影響河谷農業生產和村莊安全的山洪災害溝道應重點治理,保障安全。
- CECS 267:2009 橡膠膜密封儲氣柜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程
- GB 50049-2011 小型火力發電廠設計規范
- GB/T 50103-2010 總圖制圖標準
- 建筑裝飾工程推薦單價(TJ-1-2002)
- GB 50314-2015 智能建筑設計標準
- GB/T 50138-2010 水位觀測標準
- GB/T 50353-2013 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
- GB/T 50104-2010 建筑制圖標準
- GB 50376-2015 橡膠工廠節能設計規范
- GB 50030-2013 氧氣站設計規范
- GB 50598-2010 水泥原料礦山工程設計規范
- GB 50575-2010 1kV及以下配線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
- GB 50278-2010 起重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 GB 50872-2014 水電工程設計防火規范
- GB/T 50062-2008 電力裝置的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設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