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一條 【立法目的】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刑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條文注釋 第一條、第二條闡明了我國刑法的立法目的和任務,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從中也可以看出,刑法的上位法是憲法。對刑法的制定和修訂,通常都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而不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根據憲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擁有法律解釋權和修改權,但這種修改一般僅限于小范圍的調整和修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頒布的十一個刑法修正案)。

配套規定 【主席令〔2020〕49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2020年6月30日第13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49號公布施行;可供刑法適用參考)

第四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應當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護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1]適用于香港的有關規定享有的包括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游行、示威的自由在內的權利和自由。

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條文注釋 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分別闡述了我國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在1979年刑法中,分則只有一百零三條,規定的犯罪較少,為了有利于同犯罪行為作斗爭,刑法保留了嚴格控制的類推制度;1997年修訂刑法時,各種新的犯罪已經充分暴露,分則擴充至三百五十條,補充規定了大量的犯罪行為,因此取消了類推制度,明確了罪刑法定的原則。它包括以下幾點含義:(1)不溯及既往;(2)取消類推;(3)罪罰有據;(4)司法準確(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權濫用);(5)司法解釋不能超越法律。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憲法確定的法制原則。它包括兩層含義:(1)刑事司法公正,即定罪公正、量刑公正、行刑公正;(2)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特別是反對以言代法、以權代法。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指對犯罪規定的刑罰和對犯罪分子量刑時,應根據其所犯罪行的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來決定,使責罪刑相適應,罰當其罪。

配套規定 【法研字〔55〕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刑事判決中不宜援引憲法作論罪科刑的依據的復函(1955年7月30日答復新疆高院“(55)刑二字第336號”報告)[2]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國家的根本法,也是一切法律的“母法”。劉少奇委員長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指出:“它在我國國家生活的最重要的問題上,規定了什么樣的事是合法的,或者是法定必須執行的,又規定了什么樣的事是非法的,必須禁止的?!睂π淌路矫?,它并不規定如何論罪科刑的問題,據此,我們同意你院的意見,在刑事判決中,憲法不宜引為論罪科刑的依據。

【高檢發〔2019〕13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2019年10月24日印發)

一、基本原則

2.堅持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既要考慮體現認罪認罰從寬,又要考慮其所犯罪行的輕重、應負刑事責任和人身危險性的大小,依照法律規定提出量刑建議,準確裁量刑罰,確保罰當其罪,避免罪刑失衡。特別是對于共同犯罪案件,主犯認罪認罰,從犯不認罪認罰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注意兩者之間的量刑平衡,防止因量刑失當嚴重偏離一般的司法認知。

【法發〔2019〕23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立法律適用分歧解決機制的實施辦法(2019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76次會議通過,2019年10月11日印發,2019年10月28日起施行)

第二條 最高人民法院各業務部門、各高級人民法院、各專門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與執行過程中,發現存在以下情形的,應當向審管辦提出法律適用分歧解決申請:

(一)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之間存在法律適用分歧的;

(二)在審案件作出的裁判結果可能與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確定的法律適用原則或者標準存在分歧的。

第三條 法研所在組織人民法院類案同判專項研究中,發現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之間存在法律適用分歧的,應當向審管辦提出法律適用分歧解決申請。

第十一條 審委會關于法律適用分歧作出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各業務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各專門人民法院在審判執行工作中應當參照執行。

第六條 【屬地管轄權】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第七條 【屬人管轄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條文注釋 關于刑法適用的空間效力,我國刑法規定有國土適用原則、國民適用原則、外國人適用條件和國際公約適用范圍,分別由第六條至第十一條所規定。第六條所規定的內容即“國土適用原則”,這是我國刑法空間效力的基礎;第七條至第十一條所規定的內容是對其的補充?!胺捎刑貏e規定”,是指以下的特別規定:(1)《刑法》第十一條關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在我國境內犯罪的規定;(2)《刑法》第九十條關于“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變通或補充規定。

第六條第二款是我國領土的自然延伸,船舶與航空器既包括民用的,也包括軍用的。但需注意的是:本款并未規定“國際列車”也在范圍之內,具體解決方法應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六條的規定:在國際列車上的犯罪,根據我國與相關國家簽訂的協定確定管轄;沒有協定的,由該列車始發或者前方??康闹袊囌舅诘刎撠煂徟需F路運輸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六條第三款所規定的“犯罪的行為”不僅包括犯罪的實施行為,還包括犯罪的預備行為。

第七條規定是刑法效力適用的“國民適用原則”。凡屬于中國公民,不管其在國外何地,基于國家主權原則,其犯罪行為都應適用我國刑法。但是,普通公民在國外犯罪較輕時(按本法最高刑三年以下),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而對于國家工作人員與軍人的則是一律適用我國刑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這里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范圍,適用《刑法》第九十三條的規定?!败娙恕钡姆秶瑓⒁姟缎谭ā返谒陌傥迨畻l的規定。

配套規定 【政保〔2009〕1號】 辦理軍隊和地方互涉刑事案件規定(2009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印發,2009年8月1日起施行;同時廢止1982年1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總政治部《關于軍隊和地方互涉案件幾個問題的規定》“〔1982〕政聯字8號”和1987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總政治部《關于軍隊和地方互涉案件偵查工作的補充規定》“〔1987〕政聯字第14號”)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于下列案件:

(一)軍人與地方人員共同犯罪的;

(二)軍人在營區外犯罪的;

(三)軍人在營區侵害非軍事利益犯罪的;

(四)地方人員在營區犯罪的;

(五)地方人員在營區外侵害軍事利益犯罪的;

(六)其他需要軍隊和地方協作辦理的案件。

第四條 對軍人的偵查、起訴、審判,由軍隊保衛部門、軍事檢察院、軍事法院管轄。軍隊文職人員、非現役公勤人員、在編職工、由軍隊管理的離退休人員,以及執行軍事任務的預備役人員和其他人員,按照軍人確定管轄。

對地方人員的偵查、起訴、審判,由地方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管轄。列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序列的公安邊防、消防、警衛部隊人員,按照地方人員確定管轄。

第五條 發生在營區的案件,由軍隊保衛部門或者軍事檢察院立案偵查;其中犯罪嫌疑人不明確且侵害非軍事利益的,由軍隊保衛部門或者軍事檢察院與地方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按照管轄分工共同組織偵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屬于本規定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管轄的,移交地方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處理。

發生在營區外的案件,由地方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屬于本規定第四條第一款規定管轄的,移交軍隊保衛部門或者軍事檢察院處理。

第六條 軍隊和地方共同使用的營房、營院、機場、碼頭等區域發生的案件,發生在軍隊管理區域的,按照本規定第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辦理;發生在地方管理區域的,按照本規定第五條第二款的規定辦理。管理區域劃分不明確的,由軍隊和地方主管機關協商辦理。

軍隊在地方國家機關和單位設立的辦公場所、對外提供服務的場所、實行物業化管理的住宅小區,以及在地方執行警戒勤務任務的部位、住處發生的案件,按照本規定第五條第二款的規定辦理。

第七條 軍人入伍前涉嫌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由地方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提供證據材料,送交軍隊軍級以上單位保衛部門、軍事檢察院審查后,移交地方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處理。

軍人退出現役后,發現其在服役期內涉嫌犯罪的,由地方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處理;但涉嫌軍人違反職責罪的,由軍隊保衛部門、軍事檢察院處理。

第十條 軍人在營區外作案被當場抓獲或者有重大犯罪嫌疑的,地方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可以對其采取緊急措施,二十四小時內通知軍隊有關部門,及時移交軍隊保衛部門、軍事檢察院處理;地方人員在營區作案被當場抓獲或者有重大犯罪嫌疑的,軍隊保衛部門、軍事檢察院可以對其采取緊急措施,二十四小時內移交地方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處理。

第十一條 地方人員涉嫌非法生產、買賣軍隊制式服裝,偽造、盜竊、買賣或者非法提供、使用軍隊車輛號牌等專用標志,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軍隊公文、證件、印章,非法持有屬于軍隊絕密、機密的文件、資料或者其他物品,冒充軍隊單位和人員犯罪等被軍隊當場查獲的,軍隊保衛部門可以對其采取緊急措施,核實身份后二十四小時內移交地方公安機關處理。

第十九條 本規定所稱軍人,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役軍官、文職干部、士兵及具有軍籍的學員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現役警官、文職干部、士兵及具有軍籍的學員;軍人身份自批準入伍之日獲取,批準退出現役之日終止。

第二十條 本規定所稱營區,是指由軍隊管理使用的區域,包括軍事禁區、軍事管理區,以及軍隊設立的臨時駐地等。

第二十一條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除公安邊防、消防、警衛部隊外)保衛部門、軍事檢察院、軍事法院辦理武警部隊與地方互涉刑事案件,適用本規定。

【公通字〔2017〕25號】 公安機關辦理經濟犯罪案件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7年11月24日印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八條 經濟犯罪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機關管轄。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機關管轄更為適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機關管轄。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和犯罪結果發生地。犯罪行為發生地,包括犯罪行為的實施地以及預備地、開始地、途經地、結束地等與犯罪行為有關的地點;犯罪行為有連續、持續或者繼續狀態的,犯罪行為連續、持續或者繼續實施的地方都屬于犯罪行為發生地。犯罪結果發生地,包括犯罪對象被侵害地、犯罪所得的實際取得地、藏匿地、轉移地、使用地、銷售地。

居住地包括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戶籍所在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的公安機關管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戶籍所在地最后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是住院就醫的除外。

單位涉嫌經濟犯罪的,由犯罪地或者所在地公安機關管轄。所在地是指單位登記的住所地。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與登記的住所地不一致的,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其所在地。

法律、司法解釋或者其他規范性文件對有關經濟犯罪案件的管轄作出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九條 非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實施經濟犯罪的,由犯罪嫌疑人工作單位所在地公安機關管轄。如果由犯罪行為實施地或者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機關管轄更為適宜的,也可以由犯罪行為實施地或者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機關管轄。

第十一條(第二款) 主要利用通訊工具、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施的經濟犯罪案件,由最初發現、受理的公安機關或者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機關管轄。

第七十六條 本規定所稱的“經濟犯罪案件”,主要是指公安機關經濟犯罪偵查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依法管轄的各種刑事案件,但以資助方式實施的幫助恐怖活動案件,不適用本規定。

公安機關其他辦案部門依法管轄刑法分則第三章規定的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有關案件的,適用本規定。

【主席令〔1990〕26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0年4月4日第7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3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26號公布,1997年7月1日起實施)

第十八條(第一款)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法律為本法以及本法第八條規定的香港原有法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

(第二款) 全國性法律除列于本法附件三者外,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凡列于本法附件三之法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在當地公布或立法實施。

【主席令〔1993〕3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3年3月31日第8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3號公布,1999年12月20日起實施)

第十八條(第一款)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法律為本法以及本法第八條規定的澳門原有法律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

(第二款) 全國性法律除列于本法附件三者外,不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凡列于本法附件三的法律,由澳門特別行政區在當地公布或立法實施。

【主席令〔2018〕10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年10月26日第13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修正,主席令第10號公布施行)

第十六條(第二款) 對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主席令〔2018〕13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2018年10月26日第13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13號公布施行)

第三十三條 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作證或者協助調查的證人、鑒定人在離境前,其入境前實施的犯罪不受追訴;除因入境后實施違法犯罪而被采取強制措施的以外,其人身自由不受限制。

證人、鑒定人在條約規定的期限內或者被通知無需繼續停留后十五日內沒有離境的,前款規定不再適用,但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原因未能離境的除外。

【公安部令〔2020〕159號】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2020年7月4日第3次部務會議修訂,2020年7月20日公布,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百五十九條 外國籍犯罪嫌疑人的國籍,以其在入境時持用的有效證件予以確認;國籍不明的,由出入境管理部門協助予以查明。國籍確實無法查明的,以無國籍人對待。

第三百六十條 確認外國籍犯罪嫌疑人身份,可以依照有關國際條約或者通過國際刑事警察組織、警務合作渠道辦理。確實無法查明的,可以按其自報的姓名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第八條 【保護管轄權】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九條 【普遍管轄權】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第十條 【對外國刑事判決處理】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一條 【刑事管轄豁免】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條文注釋 第八條所規定的內容即“外國人適用條件”,它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行為主體必須是外國人,包括無國籍的人;(2)行為地必須是我國領域外;(3)行為針對的對象必須是我國國家或者公民的合法利益; (4)行為性質比較嚴重(刑法最低法定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5)行為符合“雙重犯罪”,即行為地的法律與我國刑法都將該行為規定為犯罪。否則,不適用第八條規定。

第九條是1997年刑法新增的內容,其立法背景是:我國于1980年加入了《海牙公約》《蒙特利爾公約》等一系列旨在加強國際合作、有效防止和懲處恐怖主義行為的國際條約。這些條約均規定,各締約國應將非法劫持航空器、危害國際民用航空安全、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等行為定為國內法上的罪行,予以懲處(后來增加了海盜罪、販毒罪等國際罪行);有關締約國應采取必要措施,對任何這類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安全、損害國際關系的罪行確立和行使普遍管轄權,而不論罪犯是否其本國人、罪行是否發生于其國內。因此,我國刑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其締結或者加入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犯罪行為,將視為國內法上的犯罪,并在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對上述犯罪行為行使刑事管轄權。根據第九條規定,對于在我國境外針對其他國家應受條約保護的對象,犯有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之后,進入我境內的外國人,司法機關有義務行使刑事管轄權,包括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等。

第十條的規定是國家主權原則和保護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體現,即我國對外國的刑事審判是持有限的承認態度,可以不受外國審判的約束。

第十一條規定的人員在我國領域內犯罪,我國不能按照司法程序對他們進行搜查、拘留、逮捕、起訴以及定罪、判刑和執行刑罰,而只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例如,要求派遣國召回、建議派遣國依法處理或者宣布其為不受歡迎人員或不能接受。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人員范圍有:

(1)根據《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人員有:①來訪的外國的國家元首(皇帝、國王、共和國主席、總統等)、政府首腦(總理、首相、部長會議主席等)、外交部部長以及其他具有同等身份的官員。②充任使館館長(大使、公使、代辦)和具有外交官銜的使館外交人員(秘書、隨員、專員、參贊、陸??瘴涔俚龋?,包括與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要求非中國公民);外交代表若是中國公民或獲得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則僅在執行公務時享有管轄豁免權。③使館行政技術人員和與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要求非中國公民并且不在中國永居)。④執行公務的外交使差和使館服務人員(要求非中國公民并且不在中國永居)。⑤依照我國與各國所訂條約、協定應享受若干特權和豁免權的商務代表。

(2)根據國際慣例,或者經我國外交部核定享受若干特權和豁免的以下人員:①途經或者臨時在我國境內逗留的各國駐第三國的外交官和與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②各國派來中國參加會議的代表,或者各國政府派來中國的高級官員。③持有中國外交簽證或者持有外交護照(僅限互免簽證的國家)來中國的外國官員。④依照國際公約應享受外交特權與豁免的其他人員,如按照聯合國憲章規定享有特權和豁免的有關人員。

(3)根據《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領事代表(總領事、領事、副領事、領事代理人以及名譽領事和其他領事館人員)也享有低于外交人員的司法豁免權。領事官員不受逮捕或者拘留,但有嚴重犯罪情形,依照法定程序予以逮捕或者拘留的不在此限。

配套規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轄權的決定(1987年6月23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1次會議通過)

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1次會議決定: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

附件:幾個公約的有關條款

一、《關于防止和懲處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約》

第三條第二款:“每一締約國應同樣采取必要措施,于嫌疑犯在本國領土內,而本國不依第八條規定將該犯引渡至本條第一款所指明的國家時,對這些罪行確定其管轄權?!?/span>

第七條:“締約國于嫌疑犯在其領土內時,如不予以引渡,則應毫無例外,并不得不當稽延,將案件交付主管當局,以便依照本國法律規定的程序提起刑事訴訟?!?/span>

二、《海牙公約》

第四條第二款:“當被指稱的罪犯在締約國領土內,而該國未按第八條的規定將此人引渡給本條第一款所指的任一國家時,該締約國應同樣采取必要措施,對這種罪行實施管轄權。”

第七條:“在其境內發現被指稱的罪犯的締約國,如不將此人引渡,則不論罪行是否在其境內發生,應無例外地將此案件提交其主管當局以便起訴。該當局按照本國法律以對待任何嚴重性質的普通罪行案件的同樣方式作出決定。”

三、《蒙特利爾公約》

第五條第二款:“當被指稱的罪犯在締約國領土內,而該國未按第八條的規定將此人引渡給本條第一款所指的任一國家時,該締約國應同樣采取必要措施,對第一條第一款(甲)、(乙)和(丙)項所指的罪行,以及對第一條第二款所列與這些款項有關的罪行實施管轄權?!?/span>

第七條與《海牙公約》第七條相同。

四、《核材料實體保護公約》

第八條第二款:“每一締約國應同樣采取必要措施,以便在被控犯人在該國領土內未按第十一條規定將其引渡給第一款所述任何國家時,對這些罪行確立其管轄權。”

五、《反對劫持人質國際公約》

第五條第二款:“每一締約國于嫌疑犯在本國領土內,而不將該嫌疑犯引渡至本條第一款所指國家時,也應采取必要措施,對第一條所稱的罪行確立其管轄權?!?/span>

第八條第一款:“領土內發現嫌疑犯的締約國,如不將該人引渡,應毫無例外地而且不論罪行是否在其領土內發生,通過該國法律規定的程序,將案件送交該國主管機關,以便提起公訴。此等機關應按該國法律處理任何普通嚴重罪行案件的方式作出判決。”

【主席令〔2015〕36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2015年12月27日第12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2011年10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反恐怖工作有關問題的決定》同時廢止;根據2018年4月27日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通過、主席令第6號公布、公布之日起施行的《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等六部法律的決定》修正)

第十一條 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民或者機構實施的恐怖活動犯罪,或者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恐怖活動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刑事管轄權,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公安部令〔2020〕159號】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2020年7月4日第3次部務會議修訂,2020年7月20日公布,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百六十一條 犯罪嫌疑人為享有外交或者領事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應當層報公安部,同時通報同級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由公安部商請外交部通過外交途徑辦理。

第十二條 【溯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條文注釋 本條規定的是刑法適用溯及力問題——“從舊兼從輕”原則:(1)一般情況下,新法不溯及既往,即首先要考慮適用舊法(行為時的法律規定);(2)刑法溯及力適用的對象只能是未決犯,對于已決犯則不適用(本條第二款);(3)新舊法規定不同時,如果按新法處刑較輕或不認為是犯罪則適用新法。

“處刑較輕”是指新法對某種犯罪行為規定的法定最高刑較輕;如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則指法定最低刑較輕。只有新法處刑較輕或不認為是犯罪時,才能溯及既往。

刑法修訂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頒布了1個“單行刑法”和多個刑法修正案。對于修改和補充的規定,根據其生效日期,同樣適用本條關于刑法溯及力的規定。

配套規定 【法釋〔1997〕5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刑法時間效力規定若干問題的解釋(1997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37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對于行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實施的犯罪行為,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行為人逃避偵查或者審判,超過追訴期限或者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超過追訴期限的,是否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適用修訂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條[3]的規定。

第二條 犯罪分子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不具有法定減輕處罰情節,但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需要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適用修訂前的刑法第五十九條第二款[4]的規定。

第三條 前罪判處的刑罰已經執行完畢或者赦免,在1997年9月30日以前又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訂前的刑法第六十一條[5]的規定;1997年10月1日以后又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刑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

第四條 1997年9月30日以前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適用刑法第六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五條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的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適用刑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

第六條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緩刑考驗期間又犯新罪、被發現漏罪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適用刑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撤銷緩刑。

第七條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犯罪分子,因特殊情況,需要不受執行刑期限制假釋的,適用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報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第八條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適用修訂前的刑法第七十三條[6]的規定,可以假釋。

第九條 1997年9月30日以前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假釋考驗期內,又犯新罪、被發現漏罪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適用刑法第八十六條的規定,撤銷假釋。

第十條 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適用行為時的法律。

【高檢發釋字〔1997〕4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工作中具體適用修訂刑法第十二條若干問題的通知(1997年10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8屆檢察委員會第74次會議通過)

根據修訂刑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現對發生在1997年9月30日以前,1997年10月1日后尚未處理或者正在處理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通知如下:

一、如果當時的法律(包括1979年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刑事法律的決定、補充規定,民事、經濟、行政法律中“依照”、“比照”刑法有關條款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律條文,下同)、司法解釋認為是犯罪的,修訂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依法不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立案、偵查的,撤銷案件;審查起訴的,作出不起訴決定;已經起訴的,建議人民法院退回案件,予以撤銷;已經抗訴的,撤回抗訴。

二、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修訂刑法也認為是犯罪的,按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沒有變化的,適用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

2.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已經變化的,根據從輕的原則,確定適用當時的法律或者修訂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修訂刑法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但行為連續或者繼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對10月1日以后構成犯罪的行為適用修訂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法釋〔1997〕12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刑法第十二條幾個問題的解釋(1997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52次會議通過,1998年1月13日公布施行)

第一條 刑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處刑較輕”,是指刑法對某種犯罪規定的刑罰即法定刑比修訂前刑法輕。法定刑較輕是指法定最高刑較輕;如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則指法定最低刑較輕。

第二條 如果刑法規定的某一犯罪只有一個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該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如果刑法規定的某一犯罪有兩個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具體犯罪行為應當適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

第三條 1997年10月1日以后審理1997年9月30日以前發生的刑事案件,如果刑法規定的定罪處刑標準、法定刑與修訂前刑法相同的,應當適用修訂前的刑法。

【高檢發釋字〔1998〕6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對跨越修訂刑法施行日期的繼續犯罪、連續犯罪以及其他同種數罪應如何具體適用刑法問題的批復(1998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第9屆檢察委員會第20次會議通過,1998年12月2日答復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川檢發研〔1998〕10號”請示)

一、對于開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繼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終了的繼續犯罪,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并進行追訴。

二、對于開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連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連續犯罪,或者在1997年10月1日前后分別實施同種類數罪,其中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均沒有變化的,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并進行追訴;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已經變化的,也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并進行追訴,但是修訂刑法比原刑法所規定的構成要件和情節較為嚴格,或者法定刑較重的,在提起公訴時應當提出酌情從輕處理意見。

【高檢發釋字〔2001〕5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適用刑事司法解釋時間效力問題的規定(2001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93次會議、2001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9屆檢察委員會第90次會議通過,2001年12月17日公布并施行)

一、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自發布或者規定之日起施行,效力適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間。

二、對于司法解釋實施前發生的行為,行為時沒有相關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施行后尚未處理或者正在處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釋的規定辦理。

三、對于新的司法解釋實施前發生的行為,行為時已有相關司法解釋,依照行為時的司法解釋辦理,但適用新的司法解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適用新的司法解釋。

四、對于在司法解釋施行前已辦結的案件,按照當時的法律和司法解釋,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沒有錯誤的,不再變動。

【法辦〔2007〕396號】 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于規范司法解釋施行日期有關問題的通知(2007年8月23日印發)

一、今后各部門起草的司法解釋對施行日期沒有特別要求的,司法解釋條文中不再規定“本解釋(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條款,施行時間一律以發布司法解釋的最高人民法院公告中明確的日期為準。

二、司法解釋對施行日期有特別要求的,應當在司法解釋條文中規定相應條款,明確具體施行時間,我院公告的施行日期應當與司法解釋的規定相一致。

【法釋〔2011〕9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9次會議通過,2011年4月25日公布,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現就人民法院2011年5月1日以后審理的刑事案件,具體適用刑法的有關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 對于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依法應當判處管制或者宣告緩刑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況,認為確有必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間或者緩刑考驗期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人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或者第七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8]

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間或者緩刑考驗期內,違反人民法院判決中的禁止令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八條第四款或者第七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二條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第五十條的規定。

被告人具有累犯情節,或者所犯之罪是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罪行極其嚴重,根據修正前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不能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而根據修正后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同時決定限制減刑可以罰當其罪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五十條第二款的規定。[9]

第三條 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4月30日以前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但是,前罪實施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

曾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4月30日以前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

曾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或者曾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在2011年5月1日以后再犯罪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的規定。

第四條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雖不具有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

第五條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六條 2011年4月30日以前一人犯數罪,應當數罪并罰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2011年4月30日前后一人犯數罪,其中一罪發生在2011年5月1日以后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

第七條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減刑以后或者假釋前實際執行的刑期,適用修正前刑法第七十八條第二款、第八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

第八條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因具有累犯情節或者系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并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011年5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能否假釋,適用修正前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因其他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011年5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能否假釋,適用修正后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

【法釋〔2015〕19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2015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64次會議通過,2015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二條規定,現就人民法院2015年11月1日以后審理的刑事案件,具體適用修正前后刑法的有關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 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的,不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七條之一第一款的規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條 對于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且在2015年10月31日以前故意犯罪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五十條第一款的規定。

第三條 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一人犯數罪,數罪中有判處有期徒刑和拘役,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予以數罪并罰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10]

第四條 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的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侮辱、誹謗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三款的規定。

第五條 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實施的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虐待行為,被害人沒有能力告訴,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三款的規定。

第六條 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組織考試作弊,為他人組織考試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以及非法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考試試題、答案,根據修正前刑法應當以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或者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等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的有關規定。但是,根據修正后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之一的規定處刑較輕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的有關規定。

第七條 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根據修正前刑法應當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或者妨害作證罪等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的有關規定。但是,根據修正后刑法第三百零七條之一的規定處刑較輕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的有關規定。

實施第一款行為,非法占有他人財產或者逃避合法債務,根據修正前刑法應當以詐騙罪、職務侵占罪或者貪污罪等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的有關規定。

第八條 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實施貪污、受賄行為,罪行極其嚴重,根據修正前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不能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而根據修正后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可以罰當其罪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第四款的規定。[11]根據修正前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足以罰當其罪的,不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第四款的規定。

第九條 本解釋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法研〔2019〕52號】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如何理解和適用1997年刑法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有關問題征求意見的復函(2019年6月4日答復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高檢辦字〔2018〕235號”函)[12]

一、1997年刑法施行以前實施的犯罪行為,1997年刑法施行以后仍在追訴時效期限內,具有“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偵查或者審判”或者“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情形的,適用1997年刑法第88條的規定,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二、1997年刑法施行以前實施的犯罪行為,1997年刑法施行時已超過期限的,是否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應當適用1979年刑法第77條的規定。


[1] 這是我國刑事立法首次將兩大國際公約明確列于條文內容中,可以作為刑法適用參考。

[2] 注:該《復函》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廢止1979年底以前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第8批)的決定》(法釋〔2012〕13號,2012年9月29日起施行)宣布廢止。廢止理由:定罪科刑以刑法為依據,復函不再適用。

[3] 注:修訂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條的相關內容對應現行《刑法》第八十八條。

[4] 注:修訂前的《刑法》第五十九條第二款的相關內容對應現行《刑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

[5] 注:修訂前的《刑法》第六十一條的相關內容對應現行《刑法》第六十五條。

[6] 注:修訂前的《刑法》第七十三條的相關內容對應現行《刑法》第八十一條。

[7] 現已失效,失效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修訂)。

[8] 注:本條規定了《刑法修正案(八)》之前犯罪適用《刑法修正案(八)》修正后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禁止令),與《刑法》第十二條規定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相沖突。

[9] 注:本條規定了《刑法修正案(八)》之前犯罪適用《刑法修正案(八)》修正后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限制減刑),與《刑法》第十二條規定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相沖突。

[10] 注:本條規定了《刑法修正案(九)》之前犯罪適用《刑法修正案(九)》修正后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數罪并罰),與《刑法》第十二條規定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相沖突。

[11] 注:本條規定了《刑法修正案(九)》之前犯罪適用《刑法修正案(九)》修正后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終身監禁),與《刑法》第十二條規定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相沖突。

[12] 注:本《復函》參考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對如何理解和適用1997年刑法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有關問題的意見》(2018年10月1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城市| 枣阳市| 奉新县| 怀化市| 伊宁市| 凤阳县| 专栏| 晋城| 长海县| 屏南县| 赫章县| 苍南县| 襄城县| 晋中市| 玉田县| 淅川县| 紫云| 吴忠市| 建昌县| 孙吴县| 崇明县| 四子王旗| 五常市| 嘉黎县| 凤山县| 黄浦区| 蚌埠市| 涞源县| 新疆| 从江县| 肃宁县| 茂名市| 和顺县| 顺平县| 栾川县| 伊通| 石首市| 收藏| 临桂县| 原阳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