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全厚細(第六版)(2021年版)
- 馮江編著
- 9137字
- 2022-06-24 17:48:02
第五節 死刑
第四十八條 【死刑的判決與核準】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緩期執行的,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準。[22]
●條文注釋 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被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的,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核準(包括自判自核)。在實際執行中,被判處死緩的罪犯基本上都被依法減為無期徒刑或有期徒刑,沒有被實際執行死刑,體現了我國對死刑“適當保留、嚴格控制、慎重適用”的一貫方針。
死刑的執行程序參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一條至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在死刑交付執行時,應當對罪犯驗明正身,采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式執行。
“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并不是一種獨立的刑種,而是對“不是必須立即執行”死刑的一種執行方式。至于什么是“不是必須立即執行”,法律沒有作出具體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①雖然罪行極其嚴重,但民憤并不特別大。②行為人有投案自首或者立功情節。③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已經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其他主犯不具有立即執行必要的。④被害者在罪行發生之前或發生過程中有明顯過錯。
●配套規定 【法釋〔2006〕12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準權有關問題的決定(2006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09次會議通過,2006年12月28日公布,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將人民法院組織法原第十三條修改為第十二條:“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現就有關問題決定如下:
(一)自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決定和人民法院組織法原第十三條的規定發布的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見附件),一律予以廢止。
(二)自2007年1月1日起,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各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依法判決和裁定的,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三)2006年12月31日以前,各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已經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裁定,依法仍由各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
附件: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下列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予以廢止:
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幾類現行犯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的若干具體規定的通知》(發布日期:1980年3月18日)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死刑案件核準問題的決定〉的幾項通知》(發布日期:1981年6月11日)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83年9月7日)
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1年6月6日)
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3年8月18日)
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6年3月19日)
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7年6月23日)
八、《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7年9月26日)
【法發〔2010〕9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2010年2月8日印發)
四、準確把握和正確適用寬嚴“相濟”的政策要求
29.要準確理解和嚴格執行“保留死刑,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的政策。對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論罪應當判處死刑的,要堅決依法判處死刑。要依法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統一死刑案件的裁判標準,確保死刑只適用于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擬判處死刑的具體案件定罪或者量刑的證據必須確實、充分,得出唯一結論。對于罪行極其嚴重,但只要是依法可不立即執行的,就不應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法發〔2010〕20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2010年6月13日印發,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同時、同文號印發《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2010年7月1日起施行)[23]
第五條 辦理死刑案件,對被告人犯罪事實的認定,必須達到證據確實、充分。
證據確實、充分是指: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每一個定案的證據均已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證據與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
(四)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均已查清;
(五)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符合邏輯和經驗規則,由證據得出的結論為唯一結論。
辦理死刑案件,對于以下事實的證明必須達到證據確實、充分:
(一)被指控的犯罪事實的發生;
(二)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與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節;
(三)影響被告人定罪的身份情況;
(四)被告人有刑事責任能力;
(五)被告人的罪過;
(六)是否共同犯罪及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
(七)對被告人從重處罰的事實。
【公通字〔2014〕33號】 公安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錄音錄像工作規定(公安部2014年9月5日印發,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條 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應當對每一次訊問全程不間斷進行,保持完整性,不得選擇性地錄制,不得剪接、刪改。
第四條 對下列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一)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前款規定的“訊問”,既包括在執法辦案場所進行的訊問,也包括對不需要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在指定地點或者其住處進行的訊問,以及緊急情況下在現場進行的訊問。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和“可能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是指應當適用的法定刑或者量刑檔次包含無期徒刑、死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
【法釋〔2010〕10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對死刑判決提出上訴的被告人在上訴期滿后宣判前提出撤回上訴人民法院是否準許的批復(2010年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88次會議、2010年6月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11屆檢察委員會第37次會議通過,2010年8月6日公布,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審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被告人提出上訴,在上訴期滿后第二審開庭以前申請撤回上訴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死刑第二審案件開庭審理程序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4條的規定處理。在第二審開庭以后宣告裁判前申請撤回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不準許撤回上訴,繼續按照上訴程序審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與本批復不一致的,以本批復為準。
●指導案例 【高檢發研字〔2010〕12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印發第1批指導性案例的通知(2010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11屆檢察委員會第53次會議討論通過,2010年12月31日印發)
(檢例第2號)忻元龍綁架案
要旨:[24]對于死刑案件的抗訴,要正確把握適用死刑的條件,嚴格證明標準,依法履行刑事審判法律監督職責。
【高檢發研字〔2014〕4號】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印發第5批指導性案例的通知(2014年8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12屆檢察委員會第26次會議討論通過,2014年9月10日印發)
(檢例第18號)郭明先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案
要旨:死刑依法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綁架、爆炸等涉黑、涉恐、涉暴刑事案件中罪行極其嚴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嚴重危害公民生命權,或者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被告人,依法應當判處死刑,人民法院未判處死刑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出抗訴。
第四十九條 【死刑限制】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25]
●條文注釋 “老人死刑限制”(第四十九條第二款)以及“死緩減刑限制”(第五十條第二款)是2011年2月25日第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同時還取消了十三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使得現行刑法的死刑罪名總數由六十八個下降到五十五個。
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是以犯罪時為準的,而不是以審判時為準,因此,行為人被審判時即使已成年,但只要其犯罪行為是在十八周歲生日之前(包括生日當天)實施的,就不得適用死刑(包括死刑緩期執行),最高刑只能是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最高只是有期徒刑)。
而“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是以審判時為準。這里“審判的時候”具體是指從羈押到執行的整個刑事訴訟過程,而不僅僅是指法院審理階段。在審判期間,即使“懷孕的婦女”實施人工流產的,也不能適用死刑;在審判期間自然流產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懷孕的婦女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審判時是否適用死刑問題的批復》則以起訴、審判的犯罪事實,與被依法羈押的犯罪事實是否為“同一事實”為標準來判斷自然流產的婦女是否視為“審判時懷孕的婦女”。
《刑法修正案(八)》增加第四十九條第二款規定七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不適用死刑(只要在判決前已滿七十五周歲,就適用本款規定),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在近年來的司法實踐中基本上沒有對這部分老年人適用過死刑。(2)對于罪行極其嚴重的老年罪犯,雖然不適用死刑,但可以判處無期徒刑,這樣其實際執行期限最少在十五年以上,出獄后就最少也在九十歲以上了,懲罰的力度已經足夠達到刑罰的目的。(3)與我國已經簽署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相一致。(4)為了體現罪刑相稱的原則、維護社會公正、安撫被害人家屬、減少社會矛盾,第四十九條第二款同時規定了對老年人“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情形保留死刑的例外情況。
●配套規定 【法電復〔1991〕號】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如何理解“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問題的電話答復(1991年3月18日答復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1990〕粵法刑一文字第16號”請示)[26]
在羈押期間已是孕婦的被告人,無論其懷孕是否屬于違反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也不論其是否自然流產或者經人工流產以及流產后移送起訴或審判期間的長短,仍應執行我院〔83〕法研字第18號《關于人民法院審判嚴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答復》[27]中對第三個問題的答復:“對于這類案件,應當按照刑法第四十四條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28]的規定辦理,即:人民法院對‘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如果人民法院在審判時發現,在羈押受審時已是孕婦的,仍應依照上述法律規定,不適用死刑。”
【法釋〔1998〕18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懷孕婦女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審判時是否可以適用死刑問題的批復(1998年8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10次會議通過,1998年8月7日公布,答復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冀高法〔1998〕40號”,1998年8月13日起施行)
懷孕婦女因涉嫌犯罪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后,又因同一事實被起訴、交付審判的,應當視為“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依法不適用死刑。
第五十條[29] 【死緩變更與減刑限制】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后,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后,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后執行死刑;對于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并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條文注釋 “死刑緩期執行”不是獨立的刑種,而是死刑的一種執行方式。死緩的考驗結果有三種:或不再執行死刑而獲減刑,或重新計算考驗期,或執行死刑。獲得減刑又分為兩種情況:死緩犯如果在死緩考驗期限內沒有再故意犯罪,考驗期滿后減為無期徒刑;如果不僅沒有再故意犯罪,而且還有重大立功表現,則要減為有期徒刑。這里的“重大立功表現”,是指《刑法》第七十八條第一款所列的六種情形。
如果死緩犯在考驗期限內有過失犯罪,仍然應減為無期徒刑。如果死緩犯在考驗期限內又故意犯罪,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監獄進行偵查,由服刑地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依法審判,認定行為人構成故意犯罪。對于其中情節惡劣的,在上述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不必等到死緩考驗二年期滿,就可以在報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準后,由中級人民法院對死緩犯執行死刑;對于情節不惡劣或者未被核準死刑的,則重新計算死刑考驗期。所謂“情節惡劣”,應當結合犯罪的背景、動機、手段、社會危害程度、造成的后果等犯罪情節,以及罪犯在死緩考驗期間的改造、悔罪表現等多方面因素綜合確定。
第五十條第二款是《刑法修正案(八)》增設的規定,它對死緩減刑作出了限制性的規定,同時也對死緩限制減刑適用對象作出了明確規定,即僅適用于累犯以及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因其他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一律不得限制減刑。需要注意的是:本條第二款列舉的7種具體犯罪中,沒有故意傷害罪。這意味著對于單獨或者共同犯故意傷害罪,即使“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而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也不得對其限制減刑,這應該說是立法上的一個疏忽。但如果行為人系累犯或者故意傷害行為屬于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的,則可以對該罪犯同時決定限制減刑。
“限制減刑”是指對犯罪分子雖然可以適用減刑,但其實際執行刑期要比其他死緩犯被減刑后的實際執行刑期更長。被限制減刑的罪犯,其實際執行的刑期見《刑法》第七十八條第二款規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條,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在死緩考驗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則在死刑緩期執行期滿時,由服刑地省級監獄管理機關書面報請服刑地高級人民法院裁定予以減刑;如果故意犯罪,則由服刑地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命令執行死刑。
需要注意的是,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之后、裁定減刑之前又犯罪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法釋〔2021〕1號)第五百三十三條的規定,應當先依法對其減刑,然后對其所犯新罪另行審判,并根據刑法第七十一條規定進行“判后新罪并罰”。這樣,如果新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則無論原死緩是依法減為無期徒刑、還是因為重大立功被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與新罪數罪并罰后的結果仍然是無期徒刑或者二十五年有期徒刑。這時,唯一的影響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法釋〔2016〕23號)[30]第21條,在一定時間內對其不予以減刑。
●配套規定 【法釋〔2011〕8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死刑緩期執行限制減刑案件審理程序若干問題的規定(2011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9次會議通過,2011年4月25日公布,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 根據刑法第五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人身危險性等情況,可以在作出裁判的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第二條 被告人對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的限制減刑判決不服的,可以提出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訴。
第三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復核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并限制減刑的案件,認為原判對被告人判處死刑緩期執行適當,但判決限制減刑不當的,應當改判,撤銷限制減刑。
第四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判處死刑緩期執行沒有限制減刑的上訴案件,認為原判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但應當限制減刑的,不得直接改判,也不得發回重新審判。確有必要限制減刑的,應當在第二審判決、裁定生效后,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
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判處死刑緩期執行沒有限制減刑的案件,認為應當限制減刑的,不得以提高審級等方式對被告人限制減刑。
第五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判處死刑的第二審案件,對被告人改判死刑緩期執行的,如果符合刑法第五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判處死刑后沒有上訴、抗訴的案件,認為應當改判死刑緩期執行并限制減刑的,可以提審或者發回重新審判。
第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認為對被告人可以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并限制減刑的,應當裁定不予核準,并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一案中兩名以上被告人被判處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復核后,對其中部分被告人改判死刑緩期執行的,如果符合刑法第五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第七條 人民法院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被告人所作的限制減刑決定,應當在判決書主文部分單獨作為一項予以宣告。
第八條 死刑緩期執行限制減刑案件審理程序的其他事項,依照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執行。
【法釋〔2011〕9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9次會議通過,2011年4月25日公布,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 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第五十條的規定。
被告人具有累犯情節,或者所犯之罪是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罪行極其嚴重,根據修正前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不能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而根據修正后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同時決定限制減刑可以罰當其罪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五十條第二款的規定。
【法釋〔2015〕19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2015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64次會議通過,2015年10月29日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 對于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且在2015年10月31日以前故意犯罪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五十條第一款的規定。
●指導案例 【法發〔2009〕47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指導意見及相關典型案例的通知(2009年9月11日印發)
(指導案例1號)被告人黎景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
裁判理由:最高人民法院復核認為,黎景全是在嚴重醉酒狀態下犯罪,屬間接故意犯罪,與蓄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故意犯罪有所不同;且其歸案后認罪、悔罪態度較好,依法可不判處死刑。
(指導案例2號)被告人孫偉銘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
裁判理由: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孫偉銘無視交通法規和公共安全,在未取得駕駛證的情況下,長期駕駛機動車輛,多次違反交通法規,且在醉酒駕車發生交通事故后,繼續駕車超限速行駛,沖撞多輛車輛,造成數人傷亡的嚴重后果,說明其主觀上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放任態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間接故意,其行為已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且犯罪情節惡劣,后果嚴重。但鑒于孫偉銘是間接故意犯罪,不希望、也不積極追求危害后果發生,與直接故意駕車撞擊車輛、行人的犯罪相比,主觀惡性不是很深,人身危險性不是很大;犯罪時處于嚴重醉酒狀態,其對自己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有所減弱;案發后,真誠悔罪,并通過親屬積極籌款賠償被害方的經濟損失,依法可從輕處罰。
【法〔2011〕354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發布第1批指導性案例的通知(2011年12月20日印發)
(指導案例4號)王志才故意殺人案
裁判要點:因戀愛、婚姻矛盾激化引發的故意殺人案件,被告人犯罪手段殘忍,論罪應當判處死刑,但被告人具有坦白悔罪、積極賠償等從輕處罰情節,同時被害人親屬要求嚴懲的,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性質、犯罪情節、危害后果和被告人的主觀惡性及人身危險性,可以依法判處被告人死刑,緩期2年執行,同時決定限制減刑,以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法〔2012〕227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發布第3批指導性案例的通知(2012年9月18日印發)
(指導案例12號)李飛故意殺人案
裁判要點:對于因民間矛盾引發的故意殺人案件,被告人犯罪手段殘忍,且系累犯,論罪應當判處死刑,但被告人親屬主動協助公安機關將其抓捕歸案,并積極賠償的,人民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節,從盡量化解社會矛盾角度考慮,可以依法判處被告人死刑,緩期2年執行,同時決定限制減刑。
第五十一條 【死緩及變更后的刑期計算】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從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之日起計算。
●條文注釋 這里的“判決確定之日”是指判決生效之日。根據2004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刑事案件終審判決和裁定何時發生法律效力問題的批復》(法釋〔2004〕7號)[31],終審的判決和裁定自宣告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判決生效之后,即使尚未送監執行,也計入二年考驗期內;但在判決生效之前先行羈押的時間不能折抵死緩考驗期限。
死緩依法減為有期徒刑的,有期徒刑的刑期也包括判決生效之前、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之后的時間;但不包括死緩判決生效之前先行羈押的時間和死緩的二年考驗期。
需要注意的是:2002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如何確定問題的批復》(法釋〔2002〕34號)因與法釋〔2004〕7號《批復》相沖突,已在2013年2月26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廢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第十批)的決定》(法釋〔2013〕7號,2013年4月8日起施行)中被宣布廢止。
●配套規定 【法釋〔2016〕23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2016年9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93次會議通過,2016年11月15日公布,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替代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32]“法釋〔2012〕2號”)
第三十五條 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內被發現漏罪,依據刑法第70條規定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死刑緩期執行的,死刑緩期執行期間自新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已經執行的死刑緩期執行期間計入新判決的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內,但漏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除外。
第三十六條(第一款) 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滿后被發現漏罪,依據刑法第70條規定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死刑緩期執行的,交付執行時對罪犯實際執行無期徒刑,死緩考驗期不再執行,但漏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除外。
第四十二條 本規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