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理解與適用
- 佟麗華主編
- 9729字
- 2022-06-24 17:49:45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的十大變化
2020年10月17日下午,全國人大三審通過了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保法),這是一件讓我激動的事情。我從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已經21年,近年來參與了絕大多數與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立法政策改革,其中投入精力最多、最讓我刻骨銘心的當數未保法。記得2004年我接受團中央委托負責起草未保法修訂草案,兩年多時間付出了大量心血,但最后的結果讓人充滿太多遺憾。2018年3月初,接受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托起草未保法修訂專家建議稿,再次開啟這一歷時兩年多的偉大工程。有幸見證這部法律兩次大修的過程,看到新法條文向社會公布,感觸良多。
讓人振奮、激動的是這次修訂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大修。條款以及文字數是體現一部立法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以往大家對未保法最大的批評就是其太原則性,對很多問題缺乏具體規定,以致不具備可操作性。本次修訂在解決可操作性上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1991年未保法共56條、4000多字,2006年修訂后增加到72條、文字增加到6000多字,本次修訂后增加到132條、文字達到16000多字,增加了將近10000字。增加的文字對未成年人保護面臨的很多新問題、復雜問題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有助于社會各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落實。修訂后的未保法將初步擔負起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小憲法”的使命。本次修訂變化很多,我將其簡單歸納為十大變化,供大家參考。
一、初步構建起具有我國特色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體系
1991年未保法確立了“四大保護”的法律結構,也就是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政府相關職責寫在了“社會保護”一章。2006年未保法修訂時,在我們最初起草的建議稿中,提出將政府保護單設一章,本來初期全國人大起草組贊成這個意見,后來因為爭議太大而未被采納,仍舊沿襲了原來“四大保護”的結構。本次修訂將原來“四大保護”發展為“六大保護”,不僅將“政府保護”單設一章,而且單獨規定了“網絡保護”一章。新的結構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更加科學和完善。
盡管一直存在各種爭議,但新法在總則部分還是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具體工作以民政部門承擔為原則,以省級人民政府確定由其他部門承擔為例外;明確規定在居委會、村委會設置專人專崗負責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這為當前民政部在全國推動兒童主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承擔未成年人保護協調機制具體工作的職能部門應當明確相關內設機構或者專門人員,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或者指定專門人員負責承擔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明確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確定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門人員負責辦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將原來規定的“根據需要設立”修改為“應當確定”,盡管只是簡單的文字修改,但意義重大,為將來少年警務、少年檢察、少年法庭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
新修訂的未保法在總則部分還作出了很多新的重大規定,這些規定為未成年人保護事業未來的發展夯實了基礎。比如,為了更好地與《兒童權利公約》銜接,將原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修改為“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秲和瘷嗬s》規定的是締約國的責任,該公約規定的兒童各項權利可以概括為上述四大權利,未保法的簡單文字修改更加明確了國家在保障未成年人實現上述權利方面的責任。未保法單獨規定了要發展未成年人保護學科建設以及統計調查制度。這些規定都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還要特別提出的是,在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體系中,原來一直缺乏的是直接面向未成年人的服務體系,以致未成年人缺乏獲得感。本次修訂,在“政府保護”一章明確增加一條,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開通全國統一的未成年人保護熱線,及時受理、轉介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投訴、舉報。這看似是一項具體的工作,但其意義重大,尤其是從國家立法的高度對政府提出明確的要求,有助于政府落實這項工作,也有助于讓未成年人直接感受到國家的關心和愛護。
二、發展完善了家庭監護制度
父母及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長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父母要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承擔首要責任、共同責任。但什么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職責?父母應當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國法律對此一直缺乏明確的規定,原未保法對此也只是作了籠統的規定。這次大修后的未保法不僅明確規定了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必須履行的10項具體職責,還明確規定了不得實施的11項具體行為,這些規定為未來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更好履行監護職責提供了法律支撐。
本次未保法修訂用3個條款創設了對未成年人的代為照護制度。在“家庭保護”一章主要規定了什么情況下可以代為照護、哪些人不能作被委托人、對委托人和被委托人有什么特殊要求。在“社會保護”一章規定了居委會、村委會有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對代為照護者的監督責任。因為原未保法規定的是委托監護,在這次修訂過程中,有專家建議還是應該規定為委托監護。我贊成以“代為照護”取代原來“委托監護”的規定,背后主要的考慮是:“委托監護”的提法淡化了原監護人的責任,以致有些委托人似乎忘記了自己的監護人身份,對孩子的成長不管不顧。“代為照護”強調的只是代為照顧、看護的職責,監護人的很多具體監護職責,比如承擔撫養費、教育、情感聯系等都是不可能對外委托的。“代為照護”是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履行職責的其中一種方式,但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仍然要承擔起很多具體監護職責。
本次修訂后的未保法在“家庭保護”部分強調了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對兒童安全的保障義務,不僅明確規定不得使未滿8周歲或者由于身體、心理原因需要特別照顧的未成年人處于無人看護狀態,更是專門用一條規定了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保障兒童安全方面的具體義務。根據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全世界每天有2000多個家庭因非故意傷害或“意外事故”而失去孩子。據中新網報道,記者從中國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獲悉,2018年全國共發生涉及學齡階段少年兒童的傷亡交通事故2萬余起,造成2200多名少年兒童死亡。修訂后的未保法明確規定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家庭生活環境,及時排除引發觸電、燙傷、跌落等傷害的安全隱患;采取配備兒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規則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傷害;提高戶外安全保護意識,避免未成年人遭受溺水、動物傷害等事故。這種規定具體明確,有助于更多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來落實。
三、創新發展了強制報告制度
強制報告制度有助于及早發現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案件,也有助于預防案件發生或者避免嚴重后果。西方很多國家立法明確規定了這種制度,我國早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牽頭制定的《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中規定了這一制度,明確規定負有特殊職責的人發現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有義務向司法機關報告。后來這一制度在《反家庭暴力法》、國務院關于關愛保護留守兒童的政策中都有體現。為了推進這一制度的落實,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九部門在2020年六一前夕發布了《關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見(試行)》,明確規定特定職業的從業人員在工作中發現性侵、虐待、欺凌、遺棄、拐賣等9類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情形,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舉報。本次未保法全面確立了這一制度。在總則部分就明確規定:“國家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臨其他危險情形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關部門報告?!毕啾热珖舜蟮亩徃澹敬挝幢7▽⒍徃逯械摹柏撚形闯赡耆吮Wo職責的國家機關”修改為“國家機關”,明顯擴大了范圍,增加規定了居(村)民委員會的強制報告義務。
要特別說明的是,除了總則中明確的負有報告義務的三類主體以外,修訂后的未保法還具體規定了其他主體的一些報告義務:1.在“家庭保護”一章,規定了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發現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情況嚴重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門報告。2.在“學校保護”一章,規定了對嚴重欺凌行為和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3.在“網絡保護”一章,規定了互聯網企業發現用戶發布、傳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內容信息的,應當向網信、公安等部門報告,發現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對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應當向公安機關報告。尤其是規定互聯網企業的強制報告義務,在當前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四、創新發展了侵害人身權益違法犯罪人員信息查詢制度
在學校以及教育培訓機構等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的單位發生的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案件更為隱蔽、更難發現,很多這類案件進入公眾視野往往都是因為偶發因素或者情節極其惡劣、后果特別嚴重。為了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這類“身邊大人”的傷害,未保法在“政府保護”一章明確規定:“國家建立性侵害、虐待、拐賣、暴力傷害等違法犯罪人員信息查詢系統,向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提供免費查詢服務。”
那么這種查詢系統有什么作用呢?與該條相對應,未保法在“社會保護”一章具體規定了“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錄用查詢以及每年定期查詢兩項具體制度。該條規定: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招聘工作人員時,應當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查詢應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賣、暴力傷害等違法犯罪記錄;發現其具有前述行為記錄的,不得錄用。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應當每年定期對工作人員是否具有上述違法犯罪記錄進行查詢。通過查詢或者其他方式發現其工作人員具有上述行為的,應當及時解聘。
未保法在“法律責任”部分明確規定了違反上述義務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新法規定: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違反本法第六十二條規定,未履行查詢義務,或者招用、繼續聘用具有相關違法犯罪記錄人員的,由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并處5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吊銷相關許可證,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五、明確預防和處置校園欺凌的基本制度
從2016年開始,校園欺凌問題在我國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這是在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中第一次鮮明提出防治校園欺凌問題。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委發布《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對防治校園欺凌問題提出了系統性的解決措施。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發布《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繼續推動防治校園欺凌工作。盡管國家就此發布了多項政策,天津為此制定了地方法規,但在國家立法中還沒有關于防治校園欺凌問題的專門規定。
本次未保法在附則部分明確規定了什么是學生欺凌,在“學校保護”一章對學校如何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具體規定了8項內容:1.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2.學校要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3.學校發現學生欺凌行為后應當立即制止;4.學校應當通知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雙方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參與學生欺凌行為的認定和處理;5.學校應當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甚至嚴重案件的旁觀者及時給予心理輔導、教育和引導;6.學校應當對相關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給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7.對實施欺凌的未成年學生,學校應當根據欺凌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依法加強管教;8.對嚴重的欺凌行為,學校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盡管上述規定還顯得簡單籠統,但教育行政部門以及中小學校如果能夠認真落實上述相關規定,必將對更好預防和處置校園欺凌問題產生積極影響。
六、建立和完善預防、處置性侵案件相關制度
性侵是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領域面臨的最復雜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數據,每5名女性和13名男性中就有1人被報告在童年時期遭受性虐待。性侵不僅給兒童身體造成直接傷害,更關鍵是影響其心理、性格、智力發育、認知和后來教育,傷害陰影往往影響其一生。本次未保法修訂,就預防和處置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增加規定了一些新的具體制度。
為了預防和減少發生在學校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全國人大二審后在“學校保護”一章增加了一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發現類似案件后要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要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兒園應當及時采取相關的保護措施。在“社會保護”一章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性侵害內容后專門增加規定禁止“性騷擾”,在禁止制作、復制、發布、傳播有關未成年人的淫穢色情物品和網絡信息基礎上,特別增加禁止“持有”。盡管只增加兩個字,但這是一個重大變化。在一些國家,持有、瀏覽以未成年人為對象的色情制品,將構成犯罪,我國原來對此缺乏明確法律規定。本次未保法修訂,明確禁止“持有”以未成年人為對象的色情制品,應當引起社會的關注。
在“司法保護”一章專門為處理此類案件增加了兩條。一是為了避免“二次傷害”,增加規定了同步錄音錄像制度,明確規定司法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傷害案件,在詢問未成年被害人、證人時,應當采取同步錄音錄像等措施,盡量一次完成;未成年被害人、證人是女性的,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進行。二是強化了對被害人的特別關愛和幫助。孩子受到性侵或者其他暴力傷害后,往往要忍受來自家人、鄰居、同學等身邊人的歧視,還要承受各種壓力;基本難以獲得有效民事賠償;缺乏專業法律、社工、心理背景的人員對其提供幫助,以致有些孩子感到絕望。為此法律特別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與其他有關政府部門、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互相配合,對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傷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實施必要的心理干預、經濟救助、法律援助、轉學安置等保護措施。
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國家監護制度
原未保法對國家監護制度的規定并不多,第五十三條有關撤銷監護人資格制度因無法落地而被稱為“沉睡的條款”。2014年底發布、2015年初正式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系統規定了有關國家監護的內容。此后,《民法總則》從國家法律層面明確了國家監護制度。本次未保法與《民法典》進行有效銜接,結合多年司法實踐,發展和完善了具有我國特色的以家庭監護為基礎、國家監護為兜底的監護制度。其中,“家庭保護”一章具體規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履行的監護職責;“社會保護”部分規定了居委會、村委會的監護監督職責;“司法保護”和“法律責任”部分規定,司法機關有權要求家長接受家庭教育并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撤銷監護人資格等內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接受訓誡以及家庭教育指導。
特別強調的是,在“政府保護”一章關于國家監護制度的7條內容都是新增加的,其中具體規定了兩項監護服務的內容:第八十二條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這為當前全國人大正在制定的《家庭教育法》打下了良好的法治基礎。第九十一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困境未成年人實施分類保障,采取措施滿足其生活、教育、安全、醫療康復、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要,這條規定與國務院關于困境兒童保障的政策相銜接,對政府為各類困境兒童提供特殊關愛保護提供了明確要求。新法在第九十二條至第九十六條明確了國家要承擔臨時監護職責以及進行長期監護的情形以及具體承擔方式,具體規定需要國家承擔臨時監護的7種情形以及需要進行長期監護的5種情形,有助于民政部門在實際工作中落實。這些新增加的條款第一次細化、發展了我國的國家監護制度,為民政部門、司法機關以及社會各界處理相關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據。
八、特別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
安全無小事,每年發生的安全事故以及各種傷害都令人觸目驚心。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未成年人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此次未保法修訂對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努力織密、織細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網。在“家庭保護”一章特別強調了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對兒童安全的保障義務,在“學校保護”一章修改了原有的相關條款,明確提出了在學校要“配備安保人員”等多項具體要求,在“政府保護”一章用兩條規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校園安全、維護校園周邊的治安和交通秩序。在此基礎上,還在“社會保護”一章專門增加兩條,創造性地發展了新的制度。
新增第五十六條明確規定了公共場所對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在明確“公共場所發生突發事件時,應當優先救護未成年人”這一基本原則基礎上,對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公共場所明確提出了7項具體要求:1.應當符合國家或者行業安全標準;2.應當采取相應安全保護措施;3.應當對可能存在安全風險的設施,定期進行維護;4.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并標明適齡范圍和注意事項;5.必要時應當安排專門人員看管;6.大型的商場、超市、醫院、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游樂場、車站、碼頭、機場、旅游景區景點等場所運營單位應當設置搜尋走失未成年人的安全警報系統;7.場所運營單位接到求助后,應當立即啟動安全警報系統,組織人員進行搜尋并向公安機關報告。未保法規定的上述內容將為處理未成年人在公共場所受到傷害的各類案件提供法律依據,相關場所沒有盡到上述義務的,將為發生的相關傷害事故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七條是本次修訂新增加的內容,在全國人大二審后又進行了修改。該條規定:“旅館、賓館、酒店等住宿經營者接待未成年人入住,或者接待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入住時,應當詢問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聯系方式、入住人員的身份關系等有關情況;發現有違法犯罪嫌疑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并及時聯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北緱l新增加的賓館、酒店等住宿經營者接待未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入住時應當詢問相關內容的制度,對住宿經營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及早發現成年人帶未成年人到酒店開房性侵以及拐賣等案件,對預防性侵、拐賣等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權益的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九、創新發展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制度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單設一章,應該說初步構建起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法律基礎。未保法規定了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培養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規定了網信、公安、教育等政府部門的具體職責;規定了網絡保護軟件等技術措施的應用;規定了互聯網企業要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訴和舉報渠道等,這些規定都具有現實意義。
網絡沉迷是當前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一個焦點問題,社會高度關注。雖然國家新聞出版署2019年專門發布了《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但在法律制度層面缺乏具體規定。本次未保法修訂從八個角度對此作出了具體規定:1.明確了教育、衛生健康、新聞出版、文化旅游、網信等政府部門的具體責任;2.對容易導致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內容作出了規定;3.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所有網絡服務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時要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4.明確了網絡游戲要經過特殊批準的制度;5.為了綜合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及保護其隱私權,明確規定了國家建立統一的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電子身份認證系統,這是本次法律創設的一項新的重大制度,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沉迷以及這個領域的未來發展有重大意義;6.明確規定了對游戲產品的分類管理制度;7.對網絡游戲服務的時間作出了特別規定;8.明確規定了學校的教育和引導功能。
未保法還就當前網絡保護中的一些熱點問題作出回應,主要內容是:1.明確規定未經學校允許,未成年學生不得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應當統一保管。這種規定與全國人大二審稿有所區別,主要是將具體管理權限賦予學校。2.強化了對未成年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在網絡上未成年人信息泄露的問題越來越成為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重大問題,這不僅涉及未成年人隱私權保護的問題,個人信息泄漏還導致孩子容易成為網絡欺詐、網絡欺凌、線上性引誘等侵害的目標。所以法律明確規定,處理不滿14周歲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應當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同意;未成年人或者其父母、監護人任何一方都有權提出更正、刪除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3.未成年人能否參與網絡直播是個爭議很大的問題。法律對此明確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發布者賬號注冊服務,為年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發布者賬號注冊服務時,應當對其身份信息進行認證,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也就是說,企業在為年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服務直播時,要符合真實身份認證和父母同意這兩個條件。4.網絡欺凌給未成年人身心帶來嚴重的傷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9年2月發布警告稱,全球70.6%的15歲至24歲年輕網民正面臨網絡暴力、欺凌和騷擾的威脅。對此,法律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通過網絡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對未成年人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或者惡意損害形象等網絡欺凌行為;遭受網絡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等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應當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網絡欺凌行為,并消除影響。
十、強化法律責任,讓未保法長出“牙齒”
在2004年給團中央寫的未保法修訂調研報告中,我寫道,“《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以來,雖然社會各界在廣泛宣傳,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很難根據該法的某一條來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各項權利。這部法律更像是一種道德宣言,在表明一種態度,缺乏有效的執行標準和處罰手段??梢哉f該法沒有單獨制定任何一項處罰措施。在‘法律責任’一章共有9條,全部是對其他法律法規的重復。法律最根本的特征也是法律與道德的本質區別是法律有強制執行力,違反法律要受到處罰,而違反道德至多受到輿論的譴責。法律一旦沒有了處罰措施,執行與否要依賴人們的自覺,那么法律的作用就等同于道德”。其實不僅是未保法,我國保護婦女、老年人權益等社會領域的立法,都存在上述問題。2006年修訂的未保法未能解決這個問題。但這次未保法修訂,顛覆了社會法領域的這一傳統,在“法律責任”一章明確規定了很多罰則,使這部法律有了力量,“長出了牙齒”。
以我一直關注的煙草對未成年人傷害問題為例,考慮到世界各國都日益關注電子煙對未成年人的傷害,本次未保法明確所指“煙”包含了電子煙,這是保障孩子遠離電子煙傷害的重大立法發展,增加規定學校周邊不得設置煙、酒、彩票銷售網點,增加規定任何人不得在學校、幼兒園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場所吸煙、飲酒。這些規定都非常好,但違反了上述規定怎么辦呢?2006年未保法修訂增加了有關控煙的兩個條款,但由于法律責任規定得籠統模糊,所以實踐中根本無法落實。本次未保法在“法律責任”部分具體規定了執法主體以及法律責任:售煙給未成年人不僅可以處5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還可以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吊銷相關許可證;在學校、幼兒園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公共場所吸煙的,可以處500元以下罰款,場所管理者未及時制止的,可以對其處1萬元以下罰款。
針對違反法律的互聯網企業,未保法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了明確具體的法律責任。不僅可以沒收違法所得或者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對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還可以責令其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營業執照或者吊銷相關許可證??梢哉f,本次法律修訂在“法律責任”部分所增加的相關規定,必將有效督促社會各界學習、貫徹這部法律,將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然,這部法律還有很多其他的亮點,也還有很多不足。有人說缺憾是一種美,我并不贊同。我認為缺憾就是缺憾,歷史總是存在缺憾的,缺憾是我們未來工作的動力。
佟麗華
2020年10月18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新舊對照與重點解讀
-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2018年版)
- 合并控制法:以美國和歐盟為視角(國際法論叢)
- 智能時代的法律變革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2016年版)
- 行政合同研究:以公私合作為背景
- 行政協議法律制度的理論與實踐
- 公共管理碩士MPA系列教材行政法
- 房地產法(第4版)
- 澳門發展中的法治利益
- 最高人民法院國家賠償最新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2012—2014卷)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法律法規全書(含典型案例及文書范本)(2017年版)
- 發現醫病糾紛:民國醫訟凸顯的社會文化史研究
- 文化法學導論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含新舊對照)(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