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機構編制

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

(1997年8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7號發布 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國務院行政機構的設置,加強編制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根據憲法和國務院組織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應當適應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精簡、統一、高效的原則。

第三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規定,行使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職權。

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在國務院領導下,負責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的具體工作。

第二章 機構設置管理

第四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的設置以職能的科學配置為基礎,做到職能明確、分工合理、機構精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

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適時調整國務院行政機構;但是,在一屆政府任期內,國務院組成部門應當保持相對穩定。

第五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的設立、撤銷或者合并,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事先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評估和論證。

第六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根據職能分為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辦事機構、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國家行政機構和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

國務院辦公廳協助國務院領導處理國務院日常工作。

國務院組成部門依法分別履行國務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職能。國務院組成部門包括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和審計署。

國務院直屬機構主管國務院的某項專門業務,具有獨立的行政管理職能。

國務院辦事機構協助國務院總理辦理專門事項,不具有獨立的行政管理職能。

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國家行政機構由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主管特定業務,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承擔跨國務院行政機構的重要業務工作的組織協調任務。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議定的事項,經國務院同意,由有關的行政機構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辦理。在特殊或者緊急的情況下,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可以規定臨時性的行政管理措施。

第七條 依照國務院組織法的規定,國務院設立辦公廳。

國務院組成部門的設立、撤銷或者合并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提出方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后,由國務院總理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八條 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辦事機構和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國家行政機構的設立、撤銷或者合并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提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

第九條 設立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辦事機構和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國家行政機構的方案,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設立機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機構的類型、名稱和職能;

(三)司級內設機構的名稱和職能;

(四)與業務相近的國務院行政機構職能的劃分;

(五)機構的編制。

撤銷或者合并前款所列機構的方案,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撤銷或者合并的理由;

(二)撤銷或者合并機構后職能的消失、轉移情況;

(三)撤銷或者合并機構后編制的調整和人員的分流。

第十條 設立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應當嚴格控制;可以交由現有機構承擔職能的或者由現有機構進行協調可以解決問題的,不另設立議事協調機構。

設立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應當明確規定承擔辦事職能的具體工作部門;為處理一定時期內某項特定工作設立的議事協調機構,還應當明確規定其撤銷的條件或者撤銷的期限。

第十一條 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的設立、撤銷或者合并,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提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立后,需要對職能進行調整的,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提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

第十三條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辦事機構在職能分解的基礎上設立司、處兩級內設機構;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國家行政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設立司、處兩級內設機構,也可以只設立處級內設機構。

第十四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的司級內設機構的增設、撤銷或者合并,經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核方案,報國務院批準。

國務院行政機構的處級內設機構的設立、撤銷或者合并,由國務院行政機構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決定,按年度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備案。

第十五條 增設國務院行政機構的司級內設機構的方案,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增設機構的必要性;

(二)增設機構的名稱和職能;

(三)與業務相近的司級內設機構職能的劃分。

撤銷或者合并前款所列機構的方案,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撤銷或者合并機構的理由;

(二)撤銷或者合并機構后職能的消失、轉移情況;

(三)撤銷或者合并機構后編制的調整。

第十六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及其司級內設機構的名稱應當規范、明確,并與該機構的類型和職能相稱。

國務院行政機構及其司級內設機構不得擅自變更名稱。

第三章 編制管理

第十七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的編制依據職能配置和職位分類,按照精簡的原則確定。

前款所稱編制,包括人員的數量定額和領導職數。

第十八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的編制在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立時確定。

國務院行政機構的編制方案,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機構人員定額和人員結構比例;

(二)機構領導職數和司級內設機構領導職數。

第十九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增加或者減少編制,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核方案,報國務院批準。

第二十條 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不單獨確定編制,所需要的編制由承擔具體工作的國務院行政機構解決。

第二十一條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和國務院辦事機構的領導職數,按照國務院組織法的規定確定。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國家行政機構的領導職數,參照國務院組織法關于國務院直屬機構領導職數的規定確定。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辦事機構的司級內設機構的領導職數為一正二副;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國家行政機構的司級內設機構的領導職數根據工作需要為一正二副或者一正一副。

國務院行政機構的處級內設機構的領導職數,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

第四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二條 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對國務院行政機構的機構設置和編制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國務院行政機構應當每年向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提供其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情況的報告。

第二十三條 國務院行政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責令限期糾正;逾期不糾正的,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建議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擅自設立司級內設機構的;

(二)擅自擴大職能的;

(三)擅自變更機構名稱的;

(四)擅自超過核定的編制使用工作人員的;

(五)有違反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法律、行政法規的其他行為的。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置和編制管理辦法另行制定。

國務院行政機構不得干預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與其業務對口的行政機構。

第二十五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

(2007年2月14日國務院第169次常務會議通過 2007年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86號公布 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加強編制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據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的設置、職責配置、編制核定以及對機構編制工作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工作,應當按照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適應全面履行職能的需要,遵循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

第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機構編制工作,實行中央統一領導、地方分級管理的體制。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按照管理權限履行管理職責,并對下級機構編制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

第六條 依照國家規定的程序設置的機構和核定的編制,是錄用、聘用、調配工作人員、配備領導成員和核撥經費的依據。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機構編制、人員工資與財政預算相互制約的機制,在設置機構、核定編制時,應當充分考慮財政的供養能力。機構實有人員不得突破規定的編制。禁止擅自設置機構和增加編制。對擅自設置機構和增加編制的,不得核撥財政資金或者挪用其他資金安排其經費。

第七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不得干預下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置和編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級人民政府設立與其業務對口的行政機構。

第二章 機構設置管理

第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應當以職責的科學配置為基礎,綜合設置,做到職責明確、分工合理、機構精簡、權責一致,決策和執行相協調。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應當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適時調整。但是,在一屆政府任期內,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應當保持相對穩定。

第九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立、撤銷、合并或者變更規格、名稱,由本級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核后,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其中,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立、撤銷或者合并,還應當依法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十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職責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則上由一個行政機構承擔。

行政機構之間對職責劃分有異議的,應當主動協商解決。協商一致的,報本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備案;協商不一致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提出協調意見,由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第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議事協調機構,應當嚴格控制;可以交由現有機構承擔職能的或者由現有機構進行協調可以解決問題的,不另設立議事協調機構。

為辦理一定時期內某項特定工作設立的議事協調機構,應當明確規定其撤銷的條件和期限。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議事協調機構不單獨設立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有關的行政機構承擔。

第十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則,設立必要的內設機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內設機構的設立、撤銷、合并或者變更規格、名稱,由該行政機構報本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批。

第三章 編制管理

第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編制,應當根據其所承擔的職責,按照精簡的原則核定。

第十五條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按照編制的不同類別和使用范圍審批編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應當使用行政編制,事業單位應當使用事業編制,不得混用、擠占、挪用或者自行設定其他類別的編制。

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行政編制總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經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核后,報國務院批準。

第十七條 根據工作需要,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報經國務院批準,可以在地方行政編制總額內對特定的行政機構的行政編制實行專項管理。

第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調整職責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編制總額內調整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行政編制。但是,在同一個行政區域不同層級之間調配使用行政編制的,應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批。

第十九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議事協調機構不單獨確定編制,所需要的編制由承擔具體工作的行政機構解決。

第二十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領導職數,按照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確定。

第四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按照管理權限,對機構編制管理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必要時,可以會同監察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對機構編制管理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有關組織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實施監督檢查時,應當嚴格執行規定的程序,發現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

第二十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如實向上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提交機構編制年度統計資料,不得虛報、瞞報、偽造。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定期評估機構和編制的執行情況,并將評估結果作為調整機構編制的參考依據。評估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制定。

第二十五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行為,都有權向機構編制管理機關、監察機關等有關部門舉報。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接受社會監督。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六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機構編制管理機關給予通報批評,并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擅自設立、撤銷、合并行政機構或者變更規格、名稱的;

(二)擅自改變行政機構職責的;

(三)擅自增加編制或者改變編制使用范圍的;

(四)超出編制限額調配財政供養人員、為超編人員核撥財政資金或者挪用其他資金安排其經費、以虛報人員等方式占用編制并冒用財政資金的;

(五)擅自超職數、超規格配備領導成員的;

(六)違反規定干預下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置和編制管理工作的;

(七)違反規定審批機構、編制的;

(八)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七條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工作人員在機構編制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八條 本條例所稱編制,是指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核定的行政機構和事業單位的人員數額和領導職數。

第二十九條 地方的事業單位機構和編制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擬定,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核后,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事業編制的全國性標準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

第三十條 本條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國共產黨機構編制工作條例

(2019年8月5日 中共中央印發)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黨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規范黨和國家機構編制工作,鞏固黨治國理政的組織基礎,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機構編制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完善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提高效率效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和組織保障。

第三條 機構編制工作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黨管機構編制。堅持黨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民主集中制,把加強黨的領導貫徹到機構編制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完善保證黨的全面領導,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制度安排,有效實施黨中央方針政策。

(二)堅持優化協同高效。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力求科學合理、權責一致,科學審慎設置黨和國家機構,統籌謀劃好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建設;力求有統有分、有主有次,理順黨的領導體系和政府治理體系、武裝力量體系、群團工作體系之間的領導指揮關系,明確其他各個體系的職責定位,完善黨和國家機構布局;力求履職到位、流程通暢,統籌干部和機構編制資源,提高各類組織機構貫徹落實黨的決策部署的效率,構建運行順暢、充滿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體系。

(三)堅持機構編制剛性約束。貫徹編制就是法制的要求,機構編制一經確定必須嚴格執行,錄(聘)用人員、配備干部、核撥人員經費等應當以機構編制為基本依據。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機構編制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切實把機構編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加快完善機構編制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并有效實施,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有關規定履行法定程序。

(四)堅持機構編制瘦身與健身相結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財政保障能力,管住管好用活機構編制,嚴控總量、統籌使用,科學增減,不斷提升機構編制資源使用效益。妥善處理嚴控機構編制與滿足發展需要之間的關系,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保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條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各類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機構、編制、領導職數的配備和調整,適用本條例。

前款所稱各類機關是指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各民主黨派機關、群團機關。

第二章 領導體制

第五條 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全國機構編制工作。黨中央設立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領導下開展工作,負責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落實黨中央對黨和國家機構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二)研究提出機構編制工作的方針政策。

(三)研究提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并組織實施;審定省級機構改革方案,指導地方各級機構改革工作。

(四)審定中央一級副部級以上各類機構的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以下簡稱“三定”規定)。

(五)統一管理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的職能配置以及調整工作,統籌協調部門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的職責分工。

(六)統一管理中央一級黨政機關,中央一級各民主黨派機關、群團機關的機構編制工作。審批上述單位廳局級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垂直管理機構、雙重領導并以部門領導為主的機構、派駐地方機構、我國駐外機構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

(七)審定地方行政編制總額、機構限額和職能配置的重要調整,審批省、自治區、直轄市廳局級行政機構的設置。

(八)研究提出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方案,統一管理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以及部門所屬事業單位的機構編制工作,審批地方廳局級事業單位的設置,指導協調地方事業單位機構編制工作。

(九)推進機構編制法治建設,研究完善黨和國家機構編制法規制度。

(十)督促檢查各地區各部門貫徹黨中央關于機構編制工作的方針政策和重要決定,嚴肅機構編制紀律。

第六條 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必須服從黨中央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機構編制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嚴格執行黨和國家關于機構改革、體制機制、機構、職能、編制和領導職數等規定,確保中央令行禁止、政令暢通。

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根據規定的職責權限,負責本地區本部門的機構編制工作。

地方各級黨委設立機構編制委員會,管理本地區機構編制工作。各部門各單位應當明確負責機構編制工作的機構和人員。

鄉鎮、街道的機構編制事項由上一級機構編制委員會管理。

第七條 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承擔日常工作,歸口本級黨委組織部門管理,根據授權和規定程序處理機構編制具體事宜。

第三章 動議

第八條 機構編制工作動議應當根據黨中央有關要求和工作需要,按照機構編制管理權限提出。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重大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由黨中央啟動。

地方各級黨委可以提出本地區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動議,并組織力量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研判。重大事項和超出本級機構編制管理權限的事項應當按照規定向上級黨委請示報告,上級黨委同意后方可研究推進。地方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可以根據規定權限,對本地區相關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提出動議。

各部門黨組(黨委)可以動議機關及其所屬事業單位機構、職能、編制、領導職數等事項調整,報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根據機構編制管理權限可以由部門決定的事項,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第九條 機構編制工作的動議應當由黨委(黨組)領導班子集體討論決定。

各地區各部門提出機構編制工作動議必須符合黨中央有關改革精神和機構編制有關規定,應當充分論證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

第四章 論證

第十條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重大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應當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組織論證。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重大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應當有利于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有利于推動各類組織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

第十一條 機構設置應當科學合理,具有比較完整且相對穩定的獨立職能,能夠與現有機構的職能協調銜接。

統籌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應當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加強歸口協調職能,統籌本系統本領域工作。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黨的有關機構可以同職能相近、聯系緊密的其他部門統籌設置,實行合并設立或者合署辦公。

地方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應當保證有效實施黨中央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涉及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國家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的機構職能應當同中央基本對應。除中央有明確規定外,地方可以在規定限額內因地制宜設置機構和配置職能,嚴格規范設置各類派出機構。地方可以在規定權限范圍內設置和調整事業單位。

第十二條 編制和領導職數配備應當符合黨中央有關規定和機構編制黨內法規、國家法律法規,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經濟社會發展、機構履職需要。

編制配備應當符合編制種類、結構和總額等規定。領導職數配備應當符合領導職務名稱、層級、數量等規定,領導職務名稱應當與機構層級相符合。

第十三條 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研究論證機構編制事項時,應當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和合法合規性審查,重大問題應當進行專家論證和風險評估。研究論證時應當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

第五章 審議決定

第十四條 審批機構編制事項應當按程序報批,嚴格遵守管理權限。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重大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方案必須報黨中央審議批準。

各部門提出的機構編制事項申請,由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審核后報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審批,重大事項由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審核后報本級黨委審批。需報上一級黨委及其機構編制委員會審批的,按程序報批。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根據授權審批機構編制事項。

地方黨政機構設置實行限額管理,各級機構限額由黨中央統一規定。地方黨委提出機構編制事項申請,報上一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審批,重大事項由上一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審核后報本級黨委審批。

地區或者部門專項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方案,由有相應機構編制管理權限的黨委(黨組)審議批準。超出本級機構編制管理權限的重大問題,黨委(黨組)在審議后應當向上一級黨委請示報告,上一級黨委同意后方可實施。

第十五條 凡屬機構編制重大問題,應當由黨委(黨組)或者機構編制委員會集體討論作出決定。黨委(黨組)和機構編制委員會審議機構編制議題的程序,應當符合黨內法規和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有關規定。

第十六條 黨委(黨組)、機構編制委員會應當主要就以下內容對機構編制議題進行審議:

(一)是否有利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二)是否符合黨中央有關規定和機構編制黨內法規、國家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規定;

(三)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財政保障能力,能否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四)是否科學合理,充分考慮了除調整機構編制外的其他解決辦法;

(五)是否對可能帶來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進行客觀分析,并做好應對準備。

提請審議機構編制議題時,有關部門應當對照前款規定逐項作出說明。

第六章 組織實施

第十七條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重大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的實施工作由黨中央統一部署,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按照黨中央要求組織實施。

地方各級黨委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區實施方案,按程序報批后方可實施,并對實施工作負領導責任。

第十八條 經批準發布的各部門各單位“三定”規定、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等,是機構編制法定化的重要形式,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是各部門各單位機構職責權限、人員配備和工作運行的基本依據,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嚴格執行。“三定”規定的重大調整,應當報上級黨委批準后實施。

第十九條 建立機構編制報告制度。下級黨委應當向上級黨委報告機構編制管理情況。各地區各部門落實機構改革、重大體制機制和職責調整等任務的情況,應當及時按程序報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在權限范圍內能夠解決的應當主動協調解決,超出權限的應當按程序請示,重大事項報黨中央決定。

各部門應當定期向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報告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情況。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應當定期向本級黨委報告機構編制管理情況,重要事項向上一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報告。

第二十條 各部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對職責劃分規定在理解上有分歧的,應當主動協商解決。協商一致的意見,報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備案審查。協商不一致的,應當提請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協調。

第二十一條 建立編制統籌調配和動態調整機制。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按照機構編制管理權限,加強編制的統籌調配和動態調整,建立部門間、地區間編制動態調整機制。

第二十二條 充分發揮機構編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對編制使用實行實名管理,建立機構編制管理同組織人事、財政預算管理共享的信息平臺。

第七章 監督問責

第二十三條 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對本地區本部門機構編制管理和監督負責。

第二十四條 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應當按照相應權限,對機構編制工作規定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糾正違紀違法行為,并按照有關規定向本級黨委提出問責建議。

建立機構編制核查制度,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在本級黨委一屆任期內至少組織1次管理范圍內的機構編制核查。

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應當采用科學方法,對機構編制執行情況和使用效益進行客觀評估,或者委托第三方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改進機構編制管理、優化編制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五條 機構編制工作情況和紀律要求執行情況應當納入巡視巡察、黨委督促檢查、選人用人專項檢查、黨政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監督范圍,發揮監督合力。

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應當加強與紀檢監察機關、巡視巡察機構和組織人事、財政、審計等部門的協作配合,建立健全情況通報、信息共享、線索移送、整改反饋等工作機制,必要時組成工作組,開展聯合督查。

第二十六條 機構編制工作必須嚴格執行本條例的各項規定,嚴禁以下行為:

(一)在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和機構編制重大決策部署過程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搞變通、拖延改革或者逾期不執行、不報告;

(二)擅自設立、撤銷、合并機構或者變更機構名稱、規格、性質、職責權限,在限額外設置機構,變相增設機構或者提高機構規格;

(三)擅自增加編制種類、突破行政編制總額增加編制、改變編制使用范圍、擠占挪用基層編制,擅自超編錄(聘)用、調任、轉任人員,擠占挪用財政資金、其他資金為超編人員安排經費,以虛報人員等方式占用編制并冒用財政資金;

(四)違規審批機構編制、核定領導職數,或者超職數、超規格配備領導干部;

(五)偽造、虛報、瞞報、拒報機構編制統計、實名信息和核查數據;

(六)實施其他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行為。

第二十七條 未經黨中央授權,任何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預地方機構設置。堅決制止和整治通過項目資金分配、督查考核、評比表彰、達標驗收等方式干預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和編制配備的行為。

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不得就機構編制事項作出具體規定,不得作為審批機構編制的依據。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的,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有權采取通報批評、責令限期糾正、予以糾正等處理措施。對有關責任人,可以采取約談、責令說明情況、下達告誡書等處理措施。

對違規超職數、超規格配備領導干部,違規超編錄(聘)用、調任、轉任人員,擠占挪用財政資金、其他資金為超編人員安排經費,以虛報人員等方式占用編制并冒用財政資金等行為,有關機關應當依規依紀依法查處和糾正。

第二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以及對機構編制違紀違法行為查處和追責不力、問題整改不到位造成嚴重后果的,依照《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規定追究責任。

第三十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行為,有權向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等有關部門舉報,受理機關、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第八章 附則

第三十一條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編制工作,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由中央組織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解釋。

第三十三條 本條例自2019年8月5日起施行。

全國機構編制核查暫行辦法

(2017年5月3日 中編發〔2017〕1號)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科學有效地組織實施全國機構編制核查,根據黨中央關于機構編制管理的有關規定和《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等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全國機構編制核查是指按照統一的規范對全國機構編制資源的實際配置情況進行定期核實、檢查、分析和規范的活動。

第三條 全國機構編制核查的目的是全面及時查清全國機構編制資源的審批和執行情況,準確掌握機構編制基礎數據,集中規范機構編制管理秩序,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機構編制管理提供依據和保障。

第四條 全國機構編制核查按照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分級負責、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

第五條 全國機構編制核查一般每5年開展一次,核查信息采集的標準時點為核查年份的12月31日。

第六條 機構編制管理范圍內的黨的機關、國家機關和各民主黨派機關、群眾團體機關及事業單位都應納入核查范圍。

第七條 機構編制核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機構設置情況、編制核定和實有人員情況、職數核定和配備情況以及其他需要核查的情況。

第八條 屬于國家秘密事項范圍的機構編制的核查,應嚴格按照有關保密要求執行。

第二章 組織實施

第九條 全國機構編制核查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部署。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會同中央組織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具體負責組織實施。

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對本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垂管派出機構核查工作負責。

地方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對本地區核查工作負責。地方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同級組織、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具體負責組織實施。

各機關事業單位應當配合核查工作,依法依規提供核查所需資料信息,對發現問題予以說明。

第十條 全國機構編制核查通知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會同中央組織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起草,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后印發。

第十一條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會同中央組織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根據全國機構編制核查通知精神,制訂印發全國核查方案、核查指標和驗收標準。

地方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同級相關部門,按照全國機構編制核查通知和上一級核查方案精神,結合實際制訂本地區實施方案,經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后組織實施。

第十二條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應根據核查需求,區分地區、部門和行業特點,加強技術指導,提供功能完備、便捷實用的數據采集和分析軟件,承擔全國機構編制核查數據的匯總、校驗等事宜。各地區各部門應按照核查技術要求,加強技術銜接,規范數據報送。

第十三條 中央和地方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應會同相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通過單位自查、公示監督、部門聯審、檢查驗收等方式,核實機構編制信息,查找存在問題,規范日常管理。

核查數據的采集更新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工作基礎,減少重復和無效勞動。

第十四條 地方各級核查匯總數據經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同意后,由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逐級上報。同時,根據需要將部門聯審、檢查驗收情況,以及匯總數據報表抄報上一級組織、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

中央和國家機關核查匯總數據直接報送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匯總全國機構編制核查數據,形成全國機構編制核查數據庫。同時,將匯總數據報表抄送中央組織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

第三章 成果運用

第十五條 機構編制核查成果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機構編制管理的重要依據。

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地方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應當充分發揮核查成果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強和規范機構編制管理。

第十六條 機構編制核查成果形式主要有:

(一)數據及數據庫;

(二)核查情況報告;

(三)數據分析報告;

(四)問題整改臺賬;

(五)核查檔案。

第十七條 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機構編制委員會應將核查情況報告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匯總形成全國核查情況報告,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

第十八條 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應深度挖掘、分析和應用核查數據,有效支持科學決策和精準管理。核查數據分析報告應及時報本級機構編制委員會。

第十九條 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應以問題為導向督促指導機關事業單位規范管理。對于核查發現的問題,視情況分別移送組織、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處理。機關事業單位沒有采取整改措施或整改沒有取得成效的,機構編制、組織、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可結合實際暫停辦理相關問題責任單位的機構編制審批、經費撥付、人員錄(聘)用等事宜。

第二十條 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和各機關事業單位應按有關規定建立健全核查工作資料檔案,形成沿革清晰、臺賬齊全、信息準確、管理規范的電子和紙質檔案。

第四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一條 各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應加強對本級機關事業單位以及下級核查工作的指導和督查。未按要求完成核查進度或核查數據質量問題較多的,上級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應約談該地方核查工作負責人,或給予通報批評;情節嚴重,造成不良影響的,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第二十二條 被核查部門、單位妨礙核查或弄虛作假的,按有關規定由有管理權限的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給予通報批評,責令限期改正,并視情建議相關部門、單位對負有領導責任和直接責任的人員給予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三條 各省級機構編制委員會可參照本辦法,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相關辦法,開展本地區機構編制核查工作。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暫行規定

(2007年2月13日 中編發〔2007〕5號)

第一條 為規范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嚴肅機構編制紀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必須遵循實事求是、依法辦事、注重實效的原則。堅持監督檢查與加強管理相結合,預防、教育與懲處相結合。

第三條 各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按照法定管理權限,履行機構編制監督檢查職責。

各級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履行行政監察職責,檢查執行機構編制管理規定中存在的問題,查處機構編制違法違紀行為。

第四條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與監察機關在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中應當互相支持,協作配合。

第五條 機構編制監督檢查的對象是:

(一)國務院所屬的行政機構;

(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的行政機構;

(三)事業單位。

第六條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監察機關對下列事項實施監督檢查:

(一)機構編制管理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情況;

(二)地方各項機構編制管理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

(三)上級黨委、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批準的改革方案中涉及機構編制事項的執行情況;

(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限額、行政和事業編制總量控制情況;

(五)行政機構、事業單位職能配置、機構設置、編制配備、領導職數配備等機構編制事項的執行情況;

(六)機構編制管理權限和審核、審批程序的執行情況;

(七)受理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問題的舉報和查處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問題的情況;

(八)機構編制統計的情況;

(九)其他需要監督檢查的事項。

第七條 各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公開其政策規定、業務范圍、審批程序等。

各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督促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對不涉及國家秘密的編制和實有人員等情況,向本單位工作人員或者社會公開。

第八條 各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每年組織行政機構、事業單位開展機構編制管理自查自糾,并將有關情況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遇有重要情況,隨時報告。

各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對有關單位的機構編制管理情況進行評估。

第九條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可以采取例行檢查、專項檢查等方式開展檢查工作。

檢查工作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擬訂方案;

(二)根據管理權限報批立項;

(三)發出通知;

(四)組織實施;

(五)報告檢查情況;

(六)向被檢查單位反饋檢查情況,提出意見或者建議。

特殊情況下,機構編制檢查可以不事先通知。

重大檢查活動,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可以會同監察機關聯合進行。

第十條 實施機構編制檢查,可以采取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個別談話、走訪等方式進行。

第十一條 對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問題,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按照職責和權限進行調查核實。調查核實應當兩人以上共同進行。

第十二條 在調查核實過程中,被調查的單位和人員有權向機構編制管理機關申辯。

第十三條 上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可以責成下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調查核實有關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問題,并應當進行督辦;必要時,可派出督促檢查組進行督查。

下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對上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批轉的查核件,應當在60日內報告辦理結果;逾期不能報告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第十四條 監察機關檢查執行機構編制管理規定中存在的問題,查處機構編制違法違紀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規定的程序辦理。

第十五條 機構編制監督檢查的對象應當配合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及時、全面、客觀地提供相關材料,并對調查事項涉及的有關問題做出解釋和說明。凡弄虛作假、妨礙監督檢查以及對監督檢查人員打擊報復的,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第十六條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對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行為,可以采取下列處理措施:

(一)通報批評;

(二)建議改正或者責令限期糾正;

(三)予以糾正;

(四)建議財政部門對超編人員不予核撥經費;

(五)建議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第十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機構編制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依照本規定第十六條第(二)項的規定處理:

(一)超越權限或者違反規定程序設立、撤并各類機構,提高機構規格或者變更機構性質的;

(二)超職數、超規格配備領導干部的;

(三)超編制限額配備人員的;

(四)其他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行為。

第十八條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所屬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在機構編制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同級或者上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依照本規定第十六條第(一)、(二)、(三)、(五)項的規定處理:

(一)違反規定干預下級職能配置、機構設置或者編制、職數配備的;

(二)違反規定擅自擴大或者縮小職責范圍和權限的;

(三)擅自設立、撤并機構以及提高機構規格或者變更機構名稱、隸屬關系和經費渠道的;

(四)超職數配備內設機構或者下屬機構領導干部的;

(五)擅自超過核定的編制使用工作人員或者改變編制使用范圍的;

(六)為超編人員核撥經費或者辦理錄用、調任、社會保障等手續的;

(七)統計信息失實或者不按規定報送統計數據的;

(八)其他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行為。

有本條第(三)、(五)、(六)項行為之一的,可以同時適用本規定第十六條第(四)項的規定。

第十九條 各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在機構編制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依照本規定第十六條第(一)、(二)、(三)、(五)項的規定處理:

(一)超機構限額審批機構,超越權限提高機構規格、加掛機構牌子、變更機構性質或者名稱的;

(二)超編制限額審批編制,或者違反規定擠占、挪用編制的;

(三)違反規定核定領導職數的;

(四)其他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行為。

第二十條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經過調查核實,認為需要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紀律責任的,屬于監察對象的,移送監察機關處理;不屬于監察對象的,移送任免機關處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監察機關發現有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問題時,應當及時向機構編制管理機關通報有關情況。

第二十一條 各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建立舉報制度。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行為。受理機關對舉報人的情況應當予以保密。

第二十二條 各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加強內部監督,建立健全機構編制審批和監督檢查的協調配合機制。

第二十三條 各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加強機構編制監督檢查的信息工作,拓寬監督渠道,擴大信息來源,逐步建立覆蓋面廣、反應靈敏的機構編制監督檢查信息網絡。

第二十四條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對使用行政編制和事業編制的其他機關、團體的監督檢查工作依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 本規定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監察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機構編制管理嚴格控制機構編制的通知

(2007年3月15日 廳字〔2007〕2號)

加強和完善機構編制管理,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國家政權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和完善機構編制管理,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存在擅自增設機構、在機關使用事業編制、超編制配備人員、超職數配備領導干部等問題,上級業務部門干預下級機構編制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政機關自身建設,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不利于加快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嚴格執行中央有關機構編制工作的方針政策,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機構編制管理,嚴格控制機構編制,經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嚴格行政機構編制管理

行政編制的審批權限在中央,中央機構編制部門審核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有關群眾團體機關的行政編制和地方各級行政編制總額,各地區各部門不得在中央批準的行政編制總額外越權審批行政編制或自行確定用于黨政機關的編制。各地區各部門可根據工作需要調整行政編制,但必須在批準的總額內進行;地方不同層級之間行政編制的調整由省級機構編制部門報中央機構編制部門審批。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按照規定使用行政編制,不得擅自改變行政編制的使用范圍。

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有關群眾團體機關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機關副廳(局)級以上機構設置的審批權限在中央。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按照規定設置機構,不得擅自設立行政機構。

嚴格控制行政機構設置和行政編制。工作任務增加的部門,所需機構編制主要通過內部整合和調劑解決。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推進體制改革,改進管理方式,整合資源,挖掘潛力,從源頭上控制機構編制增長。確需增加機構編制的,嚴格按程序辦理。各地在推行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工作中,要按照中央要求,確保鄉鎮機構編制(包括行政編制、事業編制)和財政供養人員在“十一五”期間只減不增。

二、加強和規范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

強化省級機構編制部門對本地區各級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的管理職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機構編制部門統一制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辦法,上級機構編制部門要對下級事業編制總量和結構進行管理,根據各地實際適當上收事業單位機構編制審批權限。鄉鎮事業編制總量的調整,由縣級機構編制部門報上一級機構編制部門審核,省級機構編制部門審批。根據實際情況,可探索試行將縣(市、區)黨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由上一級機構編制部門審批,具體實施辦法由省級機構編制部門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制定。中央機構編制部門要加強對地方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的宏觀指導,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事業編制的總量和結構進行調控。

除法律法規和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外,各地區各部門不得將行政職能轉由事業單位承擔,不再批準設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公益服務事業發展需要增加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的,應在現有總量中進行調整;確需增加的,要嚴格按程序審批。

嚴格控制事業編制的使用范圍。事業編制只能用于事業單位,不得把事業編制用于黨政機關,不得把事業編制與行政編制混合使用。

三、堅持機構編制的集中統一管理

嚴格執行機構編制審批程序和制度。凡涉及職能調整,機構、編制和領導職數增減的,統一由機構編制部門審核,按程序報同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或黨委、政府審批。其他任何部門和單位無權決定機構編制事項。

除專項機構編制法律法規外,各地區各部門擬訂法規或法律草案不得就機構編制事項作出具體規定;在制定規范性文件和起草領導同志講話時,涉及機構編制事項的,必須征求機構編制部門意見。確需增加和調整機構編制的,必須按規定權限和程序由機構編制部門專項辦理。

上級業務部門不得干預下級部門的機構編制事項,不得要求下級部門設立與其業務對口的機構或提高機構規格,不得要求為其業務對口的機構配備或增加編制。各業務部門制定的行業標準,不得作為審批機構編制的依據。

四、加快機構編制管理法制化規范化建設

進一步加強機構編制管理的法制建設,完善國務院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認真貫徹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制定部門職責分工協調辦法,加大職責分工協調力度;完善各級黨政部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在明確各部門職能的同時必須逐項明確其應承擔的責任,并增強其規范性、可操作性和嚴肅性。

不斷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機構編制管理辦法。試行機構編制實名制管理制度,凡按規定批準成立的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都要實行定編定員,確保具體機構設置與按規定審批的機構相一致、實有人員與批準的編制和領導職數相對應。加強機構編制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根據工作需要對現行標準進行修改完善,制定更加符合實際的有關機構編制標準。逐步建立機構編制公開制度,對不涉及國家秘密的機構編制及其執行情況,要通過有效形式向本單位工作人員或社會公開,接受監督。建立健全機構編制管理工作考核和評估制度。完善機構編制統計和報告制度,確保統計數據準確、及時、全面。

五、建立健全機構編制部門與相關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和制約機制

機構編制部門與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各負其責,形成合力。強化機構編制管理與組織(人事)管理、財政管理等的綜合約束機制。只有在機構編制部門審核同意設置的機構和核批的編制范圍內,組織(人事)部門才能配備人員和核定工資,財政部門才能列入政府預算并核撥經費,銀行才能開設賬戶并發放工資。

對超編進入的人員,組織(人事)部門不得辦理錄用、聘用(任)、調任手續、核定工資,財政部門不得納入統發工資范圍,公安等部門不得辦理戶口遷移等手續。對擅自增設的機構,財政部門不得納入政府預算范圍、核撥經費,銀行不得開設賬戶。

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執行機構編制規定,不準超編進人,不準擅自設立機構和提高機構規格,不準超職數、超機構規格配備領導干部,不準以虛報人員等方式占用行政和事業編制、冒領財政資金。

六、加大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力度

機構編制部門要加強對機構編制有關規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認真貫徹實施機構編制監督檢查有關規定,進一步建立健全對違反機構編制紀律問題的舉報受理制度,加強“12310”機構編制監督舉報電話和群眾來信來訪的受理工作。紀檢監察機關應當依紀依法履行職責,檢查執行機構編制管理規定中存在的問題,查處機構編制違紀違法行為。各級機構編制部門、紀檢監察機關等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協調機制,共同維護機構編制紀律的嚴肅性。

加大對違反機構編制紀律問題的查處力度,嚴格責任追究。對違反機構編制紀律的單位,要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糾正并進行通報批評。對于需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的,由紀檢監察機關或主管部門按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對上級業務部門以下發文件、召開會議、批資金、上項目、搞評比、打招呼等方式干預下級部門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和人員編制配備的,要嚴肅查處。

七、加強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領導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適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新形勢,加強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領導,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及時掌握工作情況,研究解決重要問題,切實抓好中央有關機構編制工作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要加強機構編制部門領導班子建設和隊伍建設,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體系,大力支持機構編制部門的工作,不斷提高機構編制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各級機構編制部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努力研究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創新和完善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基層群眾服務的意識,堅持原則,嚴格管理,秉公辦事,充分發揮把關、協調、監督等職能作用,促進機構編制管理工作健康發展。

機構編制違紀行為適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9年6月17日 中紀發〔2009〕15號)

為嚴肅黨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的機構編制紀律,處理機構編制違紀行為,保障機構編制法律法規和中央有關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現對機構編制違紀行為中負有責任的人員中的共產黨員(以下簡稱有關責任人員),適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追究責任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一、超機構限額設置機構或者變相增設機構,擅自設立機構或者變更機構名稱、規格、性質、職責、權限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理。

二、違反規定增加編制或者超出編制限額錄用、調任、轉任人員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理。

三、擅自超職數配備領導干部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六十四條的規定處理。

四、違反規定干預下級部門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配備,造成嚴重不良后果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三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五、具有機構編制審批權的機關在履行機構編制管理職責時,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理:

(一)超越權限審批機構的;

(二)超越權限審批編制種類、編制的;

(三)違反規定核定領導職數和非領導職數的。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有前款所列行為的,對有關責任人員,從重處理。

六、偽造、篡改、虛報、瞞報或者拒報機構編制統計資料,造成不良后果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理。

七、以虛報人員等方式占用編制并冒用財政資金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處理。

八、妨礙、干預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或者機構編制違紀責任追究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處理。

九、在機構編制工作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除《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有明確規定的外,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八十二條的規定處理。

十、經集體研究決定,導致機構編制違紀行為發生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處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望城县| 吉木萨尔县| 云梦县| 罗源县| 白朗县| 凌海市| 康马县| 怀仁县| 巩义市| 新营市| 同江市| 永福县| 万全县| 抚松县| 宾阳县| 腾冲县| 大港区| 方正县| 云安县| 红原县| 高陵县| 大足县| 日照市| 无为县| 宜丰县| 项城市| 雷州市| 祁门县| 鄂托克旗| 石柱| 靖远县| 同心县| 通江县| 黄浦区| 蚌埠市| 兰州市| 乐陵市| 德化县| 武定县|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