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河南省科協“雙決”百名人物紀實
-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 2787字
- 2022-06-29 14:27:08
帶領村民致富 建設美麗家園
——記寧陵縣科協駐劉樓鄉陳莊村第一書記呂霞
2020年9月3日上午,在寧陵縣劉樓鄉陳莊村村委會,記者見到了寧陵縣科協副主席、駐劉樓鄉陳莊村第一書記呂霞。只見她穿著樸素,滿臉笑容,看起來不過30歲剛出頭的樣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帶領陳莊村用5年時間打造出“中原第一玩具村”“千畝菊花村”。村中現有7家玩具廠、2家加工廠,玩具出口占80%,遠銷至歐洲、美洲、非洲及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菊花種植面積1000多畝,種類包括杭白菊、金絲菊、黃菊等多個品種。通過她5年的努力,不少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生活也越來越幸福。
發展產業 找準支撐
呂霞畢業于安陽師范學院,2011年參加工作,2015年10月任劉樓鄉陳莊村第一書記,后任寧陵縣科協副主席。在剛上任到村,了解了村里情況后,呂霞有點擔心。陳莊村總共816戶3210人,貧困戶就有144戶,貧困人口將近400人,其中不乏傷殘人員和好吃懶做之人,如何帶領這么多貧困戶脫貧,成為呂霞的第一個難題。
呂霞在深入了解完村里情況后,立馬想到了做玩具。陳莊村當時加工的玩具種類有近十種,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玩具,尤其是木制品工藝。
20世紀90年代初,該村就有加工和制作木制工藝的傳統,如果能把家庭式加工改為工廠式加工,既可以避免本村的內部惡性競爭,又可以帶動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
想到就行動,于是呂霞每天和陳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傳軍一起挨家挨戶進行走訪和勸說。村民開始對呂霞都沒有信心,覺得一個年輕女子怎么可能讓他們脫貧,但是看了呂霞不懈的堅持和老書記陳傳軍的支持后,村民決定相信呂霞。
一腔熱血 躊躇滿志
有了村民的支持后,呂霞迅速整合資源,天天走訪,帶領村民上下齊心,全力脫貧。開始時呂霞只能憑借在外上學的經驗自己研究,后來有黨員義務參與一起研究討論。
2016年陳莊村玩具加工的國家專利申請成功,截至年底統計時,總投資已達到80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大城市并出口海外。2017年扶貧車間建成,以義烏的兩個銷售點為中心,成立“劉樓鄉陳莊村科技扶貧開發基地”,并獲得商丘市科協3萬元獎勵資金,輻射到周邊54個村,帶動周邊2500多人就業,19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并幫助解決農民在生產和銷售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在采訪時,玩具廠老板化文法告訴記者:“呂書記思想開放,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又有頭腦,是能辦實事的好干部。”從1996年開始,化文法自己在家里用工具制作木制陀螺,2000年開始制作塑料陀螺。2019年廠房建成后,呂霞找人對他們進行電商培訓,講解網銷思路,提供技術支持,把家庭式作坊統一工廠化;找銀行開放小額貸款、辦理營業執照;并聯系各地銷售途徑甚至國外銷售途徑,盡心盡力把當地的優勢產品宣傳出去,把市場信息介紹出去。現在銷量上來了,既帶動了周邊鄉、村的玩具產業,又使工廠年輕化,原來的工廠員工都是留守婦女和老人,現在終于有年輕人愿意留在村里。
如今在陳莊村有名的不僅有玩具,還有菊花。呂霞在去安陽師范學院讀書前,一直在開封上高中。整個開封可謂街巷有花,家家種花,店鋪擺花,簡直成了菊花的世界,菊花的海洋。所以,人們稱開封為“菊城”。耳濡目染的呂霞也對菊花有了一定的認知。所以當呂霞到陳莊村開始扶貧時,看到滿村閑置的空地時,腦中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但是自己對種植菊花一無所知,只能靠摸索。2016年她流轉了100余畝地,引進種植了杭白菊。在看到種植菊花的可行性后,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加入種植菊花的行列,于是呂霞立刻請專家進行培訓。2017年時一畝菊花可以賺3000元,陸續開始有承包商過來咨詢菊花的承包地。2018年底,投資60多萬元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第二扶貧車間,新上10余臺烘干設備和包裝設備,實現了菊花的深加工,從開始種植、采摘、烘干、包裝形成了一條流水線。該菊花基地獲得商丘市科協獎勵3萬元,并在商丘市科協的支持下,邀請8位專家進行電商培訓。2019年,該村菊花種植面積有1000多畝,種類包括杭白菊、金絲菊、黃菊等多個品種,老百姓每畝收益在4000元左右。2020年初,由于疫情影響,玩具出口比例嚴重下滑,玩具工人也進基地一起種植菊花。現在菊花基地已經做到自產自銷,通過土地流轉、人工采摘、田間管護等形式帶動300多人就業。

陳傳軍(右一)向記者介紹呂霞的扶貧故事。

化文法(中)談起呂霞的工作贊不絕口。

呂霞(左)走進田間給村民介紹花卉管理技術。
碩果累累 滿載而歸
現如今在呂霞的帶領下,陳莊村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原第一玩具村”“千畝菊花村”。在呂霞驕人成績的背后,卻是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辛苦付出。
在采訪中村委書記陳傳軍告訴記者:“在工作中呂霞總是第一個帶頭,村里的群眾不論大小事都找呂霞,她對群眾幫助很大。”讓陳傳軍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蔡小玉突發心臟疾病,周圍沒有群眾,她掏出手機第一個電話就打給了呂霞。看到呂霞在醫院忙前忙后的模樣,他越發覺得呂霞一定能在陳莊村把扶貧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在扶貧期間,呂霞基本很少回家,周末也基本都在加班工作。
在下鄉的過程中,當呂霞看見一些留守婦女生活遇到困難時,她就會主動去幫忙;當她看到一些貧困戶貧病交加時,更是會伸出援助之手。
劉樓鄉陳莊村貧困戶王俊霞,今年50多歲了,一家6口人,家里有5個孩子,最小的孩子剛上高中,最大的孩子剛結婚,家里欠了十幾萬元的外債,生活可以說是食不果腹、捉襟見肘。呂霞知道后,趕緊幫忙申請低保,并介紹小額貸款給她,再加上教育補助,王俊霞家不僅脫貧成功,還蓋上了2層小樓,孩子上學也有了保障。
劉樓鄉陳莊村的沈欽梅也是個標準的貧困戶,今年42歲,家里有3個孩子,最小的孩子4歲,丈夫于2017年去世。呂霞知道后立即到沈欽梅家了解情況。沈欽梅是高中畢業,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陳莊村,能有一個高中畢業生肯留在村里是難能可貴的,于是呂霞就給她在當地找了一個小學老師的職位,按照國家相關標準為沈欽梅申請了低保。在收入和低保的支撐下,現在沈欽梅也成功擺脫了貧困。
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而呂霞自己卻也有著旁人不知道的辛酸。在扶貧事業起初階段,呂霞一個月只能回家兩天;在寫貧困戶檔案時,她寫了近300本檔案,7天沒沾過床。明明家離陳莊村只有20公里,但卻想回不能回。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和扶貧的困難,呂霞說:“雖然現在我的壓力很大,但是看到村民一個個脫貧成功,忙碌但充實的樣子,就覺得付出是值得的。”

呂霞(中)向記者介紹駐村工作情況。
臨近采訪結束,呂霞說:“我的駐村工作雖然談不上轟轟烈烈,但卻是我永遠的財富,值得我一生珍惜。”從一開始的忐忑不安、無從下手,到現在的一腔熱血與躊躇滿志。一路走來呂霞雖然經歷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但也收獲了很多,成熟了很多。這5年的脫貧攻堅戰,陳莊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沒有路變成了現在的條條大路縱橫,進村就能看到人人做手工,處處有菊花。下一步,呂霞計劃打造“玫瑰之家”,將陳莊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游宜玩的美麗鄉村。
(原文刊登于2020年10月16日《河南科技報》B8版 作者:張傳勝、馬君珂、華沙沙、周仕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