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中國軍事工業發展已經進入“加速期”

軍事工業的發展是未來十年中國能否保持國防安全與中美軍事關系總體穩定平衡的最重要領域。中國要在當今世界建設信息化軍隊的歷史進程中,要從整體上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涉及的要素越來越復雜,歷史上空說“戰略的轉變”的教訓不在少數。近20年來,世界各國在實現軍隊信息化轉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這些經驗與教訓帶給人們最深刻的啟示,就是必須高屋建瓴、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而軍工系統的這種設計被認為是最困難也是最緊迫的。但中國軍工卻利用國家社會穩定發展中的經濟與科技實力作為有力支撐,在開始向信息時代的武器裝備發展的時代中首先需求進行了新的“頂層設計”。

首先要擺脫蘇聯機械時代援助模式的基礎模式。中國軍事工業是從戰爭年代起家,從艱苦的戰場上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但中國近代工業化嚴重落后的局面,直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時,殘存的工業企業、畸形的工業布局等現象表明,中國的軍事工業尚未形成規模當然也不能自成體系。這樣新中國的軍工系統就必然歷史性地選擇了蘇聯的援助模式。這些項目被主要部署在中國的西部省區,其中不少項目就在四川與陜西兩省。這些省區不但礦產豐富,更重要的是地處戰略后方,不容易受到敵機的空襲。當時審查項目的地址時,一般都把廠址先標在地圖上,然后用直線標出它與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等地的美軍基地實際距離,并注明什么型號的飛機飛多長時間可以達到這個距離等。這也就是后來的“國防軍工三線建設”的基本模式。因此如何向二線、一線相對開放的地區轉移,尋求更多的國際合作,就成為中國軍工能否適應發展的戰略問題。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后,中國軍工在自力更生的旗幟下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調整,其布局原則是“靠山、分散、進洞”,布點更加多而更加廣,但仍然還是以西部戰略縱深為主要特征。“文革”剛剛結束后的幾年,其基本發展還是“修修補補、填補空白”式的機械年代的軍工布局,改革開放30多年雖然也有一定的調整,但卻沒有從結構上進行適應時代的轉身。

改革開放的國家戰略調整,同時為落后的中國武器裝備發展水平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性突破。這種突破主要就是“引進消化、特色創新、開放出口、軍民兼容”這四個步驟。

“引進消化”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但當時的冷戰并沒有結束,國際戰略格局之下的中國只能從中美合作中尋求時機。但許多項目一開始便遭到了重創。比如與美國已經開始的殲-8戰斗機的現代化改裝項目,在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談判與協調之后已經悄悄地進行了。飛機雖然已經運到了美國,但后來的一場政治風波又讓這種合作終止,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冷戰結束美國人已經不需要“中國牌”來牽制蘇聯了。隨后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俄羅斯與中國戰略合作給中國的武器裝備引進帶來了歷史機遇。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進的一系列新式武器裝備,讓中國的軍事工業看到了差距與明確了發展方向。隨后的中國軍工的“消化”能力便成為一種主要考驗。當然,任何出口武器的國家也不會將自己最先進的東西全部賣給他人,“留一手”也是通常的國際慣例。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國工便開始了長達20年之久的在“引進消化”基礎上的自主創新之路。

歷史就是這樣與中國人開著玩笑。30年前蘇聯援建中止,讓中國人被迫“自力更生”出自己的“兩彈一星”,30年后俄羅斯人又在“賺中國人大錢”的意識下客觀地幫助了中國的軍事工業跟上時代。真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一點不假。從中國的武器上都可以發現中國軍工在引進消化進口武器后自主創新的影子。但這種創新是“特色創新”,是中國自己戰場需要的以防衛作戰需求為特征的創新。

實際上,中國的預警機走的也是這條“引進消化”“特色創新”的路子。實際證明這是一條中國軍工成功的道路。當然軍工的長期發展需要強大的經費支持,只靠有限的政府投入是難以維持這種花大錢領域長期穩定發展的。因此學會造武器的同時,還必須學會“賣武器賺錢”,然后讓進一步的發展得到充足的經費。這樣中國就在廣泛國際合作中開辟了自己軍工良性循環的道路,在亞洲與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武器市場上,中國的武器裝備由于價格與性能之比是最有競爭力的產品,這樣中國的武器裝備出口就有了照實的基礎,比如向巴基斯坦出口的飛機與坦克等,與一些國家合作的防空武器項目等,都深受歡迎。

但這種出口的數量畢竟有限,最大也是最根本的還是要走一條“軍民兼容”的武器裝備發展的道路。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選擇,也是蘇聯軍工失敗的最大教訓。因此,從進入21世紀的初年開始,中國政府就逐步開始了武器裝備研制與采購的新政策,只要具備相應的技術水平與“保密資質”,一般的軍工產品將不再全部由原來的軍工部門企業研制與生產,民營企業也同樣可以進入這個市場。這樣的政策就大大擴展了中國軍工的發展基礎,實現了技術與市場上的“軍工兼容”,為中國的軍工發展擴大了基礎。光這一項政策,據有關部門概略估計,就可以節約軍費數十億元人民幣,而且一些先進的軍工技術也可以更好地通過轉化向民營企業滲透,大大提高了中國工業技術的整體水平。

走自己的路首先需要獨立創新技術。這是中國未來軍工的重要關卡。未來十年面臨的情況是如果就機械時代引進式提高還可以“模仿秀”一下的話,那么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再走這種武器裝備發展之路肯定是失敗的。因為今天的信息化武器裝備是“看不出形狀、量不出尺寸、稱不出重量”的,與機械時代的武器裝備具有質的不同。這樣的時代,就必須重新考慮中國軍工的戰略選擇。這樣的重大改革重組,基本上是以信息時代的武器裝備大系統布局為思路,以求徹底解決原來那種“散而不強,多而不精”的落后局面。

首先是加大軍工的生產采購體制,更多地實施軍民兼容,特別是信息裝備中的諸多電子網絡產品,可以直接從民用生產企業中采購。如計算機、通信、雷達部件等,都可以從沿海地區許多新型的信息產業鏈中直接采購,不再單純依賴“絕對保密的國家隊”了。

其次是對原來的機械時代形成的產業結構布局,采取相應的嵌入式信息化辦法,進行相應的產業升級,以適應未來戰爭的需求。這樣也就不需要“重起爐灶”,直接在原來基礎與原來廠址上升級就行了。但其改造升級的質與量方面都有不小的挑戰。“老三線”的許多軍事工廠,可以有計劃地向內地或者沿海搬遷,這樣更加有利于軍工的產業綜合布局。

最后是重新設計新型的武器系統生產布局。比如信息化程度高的軍隊對網絡的依賴性很強。對付這樣的軍隊,最好的入刀之處就是信息網絡的節、點、路、橋。這里有三個現象非常值得重視。一是從技術上說,建網難,破網易;二是從投入上說建網費用高,破網費用低;三是從作戰行動角度說,用網門檻高,毀網門檻低。從總體上看,在因特網上掀起海嘯般的比特洪流,其巨大的破壞性絕不亞于工業時代的核武器。而且不管弱國強國,在網絡戰上只有技術差,沒有時代差。這當然就成為加大投入、超常發展的重點領域。但這些領域的軍工部門重要是信息產業部門,或者是民營企業。

從長遠看信息化戰爭,其基本的對抗的方式是“體系的對抗”。因此,“體系集成”是信息化武器系統形成戰斗力的基本模式。信息裝備的“系統值”取代了機械化戰爭中各種作戰平臺的“單一值”。如果在對抗中,裝備體系有重大空白,將遺患無窮。這樣的多點多面體式的軍工產業鏈中,將會把郵電、網絡、通信、交通更多領域兼容到這個宏大的國防工業系統當中。許多產品也再難以區分是軍品還是民品的東西了。

一些重大領域必須加重加快發展。比如現代的戰場已經向深海洋與太空戰場拓展,如果在這個戰場上是空白,奪取戰爭的勝利是困難的。幾十年戰爭史已經表明,有衛星的國家雖然不能保證每次戰爭的勝利,但沒有衛星的國家,卻從來沒有打贏過有衛星的敵人。系統集成既不能留有重大空白,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為我們的經濟實力與技術水平目前仍然不可能去和強敵“比寶”。但空天系統卻是個重大領域。用系統集成思路去構建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布局,應按照“四個標準”來衡量:一是基本形成以天基為核心的偵察預警和戰場感知系統,能夠實時近實時地提供戰場態勢信息;二是一體化指揮平臺建設取得明顯突破,特別是數據鏈形成系統,達到實戰要求,能夠實現各指揮機構、各軍兵種作戰力量之間互聯互通;三是武器裝備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且相對完整、配套;四是依托戰場信息系統,諸軍兵種作戰力量初步達到整體聯動。實現這個目標,至少需要三個發展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信息嵌入階段、系統集成階段、體系融合階段。這三個階段相對獨立又交叉滲透,這是我國這次實現裝備信息化戰略轉身的必由之路。頂層設計時已經將這種系統列為重點。

頂層設計原來是建筑工程力學的一個概念,是指在一個建筑工程項目的設計中,首先將工程的總體框架、應力結構與材料工藝等一系列具體項目按總體目標進行的綜合性設計。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這個概念被越來越多地引入到各種大系統的設計當中。軍隊的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頂層設計的概念很快便被引入其中。當然,用機械化時代的思路來進行信息化的軍隊頂層設計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當前防止和克服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的問題最是重要的。軍隊轉型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過程。如果說頂層設計出了問題,許多情況下是參與頂層設計人員的私心作怪。比如在最近幾次精簡整編當中,在減少人數、精簡機構、縮小規模方面,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但為什么卻讓人感到總是不到位?總部機關越來越龐大;將軍越來越多,官多兵少,其比例位居世界前列;幾十個團級單位,才有一個作戰的團級單位;院校精簡后,軍、師職的位置不是少了,而是增加了。該減少的增加了,那么該增加的就可能減少了。50多年前,為適應抗美援朝戰爭后我軍第一次現代化建設轉型的需要,軍事測繪部門得到重點發展。今天,面對大空間作戰和軍隊信息化建設對地理空間數據的急需,軍事測繪部門不但沒有強化,反而相對弱化,這一類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像目前我國需要的海洋數字化地圖仍然還在進行當中,就是近海海域目前也沒有最后完成配套的數據庫建設,這對于在南海、釣魚島等戰區未來的作戰對抗中,是一個致命的弱項。

與這種情況相同的道理也反映在武器裝備的發展布局上。機械化時期,在作戰中幾乎相同的作戰單位與幾乎相同的作戰兵器,可以在戰場上迅速得到補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信息化戰爭中的作戰單位與兵器,往往是一方有難,八方癱瘓。這是因為信息化武器裝備系統越來越復雜,無論是情報系統、指揮系統,還是火力控制系統等,它們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武器裝備的頂層布局設計本身就沒有搞好,失敗便無法避免。

信息化軍隊的頂層設計,橫向多方面,縱向多層次,但最主要的是三個領域。一是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二是作戰方法的創新,三是編制體制的改革。這三個領域必須同步進行,相互協調。但相對來說編制體制的改革往往滯后。而這種滯后所帶來的危害卻是極大的。

100多年前晚清政府只注重投巨資購買龐大的鋼鐵巨艦,但不進行軍事指揮體制的變革,從而導致艦船噸位與艦炮口徑都超過日本海軍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信息時代已經到來,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也不管我們能夠不能夠,武器裝備與作戰方法的變革,必然強迫性地帶來編制體制的變革。目前軍隊編制體制的改革也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當然,在機械化戰爭向信息戰爭轉型的進程中,武器裝備是最活躍、最敏感的推動要素。在這個進程中,發展設計觀念的陳舊是最可怕的因素。200多年前,只知道大炮的拿破侖由于不接受一位發明科學家富蘭克林設計的鐵甲艦,失去了稱霸英吉利海峽戰場的大好時機。70年前,英、法軍事當局拒絕了富勒的“裝甲突擊理論”,十年后,德軍的裝甲突擊部隊,就橫掃歐洲大陸。今天,歷史又到了一個新的轉折時期,誰的觀念新,誰就能搶占先機,從而鑄造出無往而不勝的信息利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漳平市| 新龙县| 琼结县| 禹城市| 恩施市| 洪雅县| 洛扎县| 潢川县| 普格县| 曲水县| 达日县| 铁岭市| 唐山市| 乌拉特后旗| 海安县| 河间市| 南通市| 新丰县| 江北区| 濮阳县| 绥芬河市| 启东市| 三穗县| 双牌县| 锡林浩特市| 大厂| 鹤山市| 安国市| 临湘市| 大丰市| 垫江县| 富蕴县| 佛学| 宣威市| 谢通门县| 兴文县| 库尔勒市| 双城市| 罗田县| 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