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小說”四字乃姑妄言之;從概念上說是模糊的——知青寫的小說?寫知青的小說?抑或曾是知情者寫的知青小說?
莫衷一是。
何況,“知青”這一概念也多種多樣。它曾是知青的當年青年僅有經歷的共同點、類似點;在人品、家教、學業程度、文化影響以及心靈的善惡方面千差萬別,不能同日而語。
古今中外沒有什么統一的稱謂能像相同的帽子一樣——任何人戴在頭上便都是同一種人了。
我曾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知青。我筆下的所謂“北大荒知青小說”,大抵寫的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當年又叫“兵團戰士”。
軍隊編制、半軍營化的集體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老戰士們(他們曾是真正的兵,有的兵團干部還是經歷過槍林彈雨考驗的人)對知青們的軍人作風的影響——諸種因素使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在當年與插隊知青、農場知青總體“氣質”上大為不同。
“氣質”一詞也是姑妄言之。
所以——當然的,我的“知青小說”中的知青們,也與別人筆下的“知青小說”之“氣質”不同;這是由筆下知青人物們的不同所決定的。
如果我不曾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知青,斷不會寫那么多“知青小說”。
起初我寫“知青小說”,當然很受所謂“知青情結”的促使。
怎么會不那樣呢?
但后來就不是了。
應該說,從《雪城》開始就不是了——那時我已十分明了,我筆下塑造的只不過是一批曾是知青、返城后人生幾乎要從零開始的青年人。知青返城了,知青經歷不論對他們的人生影響有多么深——他們,不,我們也不再是知青了。這是常識。
是的,自《雪城》后,我只不過在將筆下的知青人物視為具體的“人”來塑造,這后來一直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某作家筆下的一個或一些工人,不代表“中國工人”;
某作家筆下的一個或一些農民,不代表“中國農民”;
同樣,任何文學作品中的兵、學生、商人、干部,都不可能對“全體”具有公認之代表性。
反過來看就對了,就符合文學詞典的本意了,即——作家們只不過在寫是工人;是農民;是兵、學生、商人和干部的——“人”。
身份不是文學作品中“人”的主要特征;
文學作品中“人”的主要特征乃是由人性怎樣、人品怎樣、人對自己有無做人準則來決定的。
我筆下的許多知青人物寄托了我對人性、人品、人格的理想——若言理想主義,這才是我身為作家的理想主義,與其他什么“理想主義”風馬牛不相及的。
在極特殊的年代,在人性很容易被扭曲的情況下,是青年的一些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守住做人底線,并在做人的底線上盡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坐標和心靈標桿的層級——這才是我后來一再寫“知青小說”的原因。
我將我的作品中表現沒表現此點,一直當成我寫得有價值或沒價值的標準之一種。
絕不是唯一標準。但在我,也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標準。
這是理解我“知青小說”的一把鑰匙。
現在我將它交給讀者,相信許多讀者讀后會有如下感受——我愛書中的許多人物;原來做一個心靈中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丑惡的人是如此值得的事。
我相信許多人讀過后,會樂于將我的書推薦給自己的兒女。
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將來是受人尊敬的好人呢?
讓做人的壞法似乎反而令人著迷的可惡現象見鬼去吧!
中國需要補上好人文化這一課。
2015年10月2日 北京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