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序
青年中醫名家張勝兵先生專著《攻癌救命錄》即將付梓,囑余作序,余甚惶恐。何也?其一,中醫乃三大國粹之一,歷經千年,法于陰陽,和于術數,五行生克,奧妙無窮,故不敢妄言。其二,余本畫家,雖同受中國傳統哲學之影響,然于五行思想、陰陽平衡之關系,僅知之皮毛,亦恐誤人。故而,久耽于筆,今書成之日趨近,打鴨子上架,淺寫一二而已。
中醫者,古稱岐黃之術,源自岐伯與黃帝之對話論道。出于對岐伯、黃帝之尊崇,后世遂將岐黃之術,奉為中醫之始,實乃上蒼以岐黃之術重恩華夏黎民,以濟蒼生也。中醫經數千代,越幾千年,得以療貴胄之疾患,解百姓之痛苦,其博大精深,無能與之比肩者。
余寫丹青,常感中醫與國畫有諸多近似之處,二者同屬國粹,同受中國傳統文化之影響,特別受中國傳統哲學影響更深,其醫哲互融之現象,任何學科均不具備。中醫強調的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以五行相貫、陰陽互根為原則,余亦深感其與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是兩者均強調抽象的精、氣、神。國畫強調以形寫神,以寫神為目的,中醫講究由表及里,辨證施治。兩者都通過表相與形象,以探其真。二是理念相通,學習相似,均入門較淺,然非長期學、悟、行,難得始終,勤學、善悟、踐行,缺一不可。中醫學院、美術學院每年畢業者數以萬計,試問可成為名醫、名畫家者幾何?蓋二者均為成才率較低之學科。因其對中文、典籍、畫理、悟性要求甚高,又因其具有抽象、模糊、思辯、哲理、復雜之特性,故畫師與醫家若非刻苦學習,深究妙悟,知行合一,細研踐行,是很難以名行世的。
張勝兵先生為國醫大師李今庸先生之高徒,年輕好學,少壯努力,發掘中醫寶藏,志濟蒼生而救死扶傷,探究岐黃之術,欲窮其理以對癥除恙。昔未曾相識,即耳聞張勝兵先生以中醫治療癌癥得以顯效。及至機緣巧合與張先生相識,又親見其為患者診療,并得口碑錦旗之譽,殊難得矣!況余又曾親歷其診脈辨證,施以針法,使椎突之痛得以緩解,生命運動狀態得以恢復至相對穩定的動平衡狀態,亞健康狀態得以去除,受益匪淺。故而于親歷之后,得出結論:張勝兵先生搭指把脈,由表及里,善解雜癥、除頑疾,其灸針刺膚,穴位準確,可舒三焦、通經絡,既彰顯了中醫療效之神奇,又施以妙手靈方得濟蒼生。經其手治愈患者無數,故敬之。其已著有《醫門推敲》之書五部,今又著《攻癌救命錄》一書,其著皆是于診療之余,整理醫案,匯編行世,使中醫學子深受其益。基于此,張勝兵先生無愧于名醫之名,其志可謂懸壺濟世,其法可謂妙手回春,其行可謂譽滿杏林。醫乃仁術,于患者而言,三分藥治,七分心醫,唯細心辨證,妙手施藥,寬慰患者,積極配合,達到患醫同心,方可藥到病除。張勝兵先生深得其理,故屢獲患者褒獎。張勝兵先生于中醫悟性甚高,遣方時常辟蹊徑,以探其效。其亦喜書畫,問診之余,常與余請教探研,余感其誠,曾于閑暇示以筆墨,其觀察學習甚細,感悟頗深,近常以筆戲墨,頗得畫法之妙,殊可教也!故爾,余今為之序,雖不達意,聊表敬佩之心。
中醫之理,天人合一,順應四時,未病先治,有頑疾之患,在行辨證施治。蓋因中醫根于陰陽五行,通于天地周易,極富辨證邏輯之思維。古人云:“聞一言以生萬物,謂之知道。”余此序乃一家之言,只言一二,已膽戰心驚。諸君欲窮中醫之理和治病之需,于勝兵先生書中,或可探得妙諦。愿《攻癌救命錄》一書,使民眾獲益,得健康強壯之軀,行利國為民之事。
余此序,闡釋限于水平,妄言疏誤自知不免,祈望方家不吝笑正。
齊白石第三代傳人、著名畫家孟廣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