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看了麥地,我們4個同學又上路了,因為是自駕,因為是回鄉,因為是尋根,說是有目的,其實也沒有目的,一切都隨心所欲。哪兒有路,便跟著路走,回憶到哪里,眼往到里,便去哪。
如果走正常的路線,圖方便,圖省事,圖塊當,路線應當是固原→ 福銀高速→ 京藏高速→ G2012/中衛/武威→ 中營高速→ 中衛/沙坡頭→ 202省道→ 201省道→ 中衛。
我們想去看山河橋和勝金關,繞開上面的大道,走上了鄉村道路,開車進了鄉村田野。這樣能更多的看到家鄉的風景,聞到了家鄉的味道。
大家輪流開車,開車的同學也理解大家的心情,盡量把車開得慢些,讓大家隨意觀光。
進入中寧,快到黃河邊,也就是寧夏平原,一路上看著路邊熟悉的村莊,大家說小時候的事情,回憶兒時在塞上玩水玩沙的樂趣,車里吵吵鬧鬧,我們一直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路外,草叢里被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聲突然驚起野兔子,路邊的牛羊抬頭看著我們,都有熟悉的感覺,我們兒時的農村,生產隊有牛羊豬馬,家里有雞鴨鵝,野外的地里有狐貍野兔子,水里有魚,是個很豐饒的地方。
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占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寧夏平原西南起自ZW市沙坡頭,北止于石嘴山,宛如一條玉帶,斜貫NXZZ區北部。南北長約320公里,東西寬約10-50公里,總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它是由黃河沖擊而成的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
中衛和中寧是寧夏平原的南部部分。說天下黃河富寧夏,其實是首富中衛。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們就鑿渠引水,灌溉農田,秦渠、漢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積的自流灌溉區。黃河中衛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地勢平坦,沃野一片,全是網狀渠道和田埂分布的農田,種植者水稻、小麥、玉米、高梁、油葵、胡麻、麻子等農作物,還有茂密繁盛的果木園林,園林有梨樹、棗樹、杏樹、桃樹、柳樹、白楊樹……路兩邊是村落,可謂是魚米之鄉,塞上江南。
我們雖然悠哉的慢慢走著一路觀光,但車的速度還是快的,在不易察覺中來到了河邊,開到了山河橋。
我們下了車來到橋邊,我們4個人都是學文科的,有點文人墨客的雅興,想憑吊歷史,這個橋在中衛的歷史上可有名了,有很多的傳說,也承載了厚重的歷史。
仔細觀察,這是一座用現代建橋技術建筑的鋼筋混凝土單孔橋,跨度84 米,橋面寬9 米,凈高12 米,造型選用古色古香的雙曲拱。
這座橋的歷史也可以說是30年河東,40年河西,隨著歷史的發展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可以說是中國從古到今橋梁建筑變遷的一個縮影,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
這座橋的名字最早“山河橋”。
山河即清水河,系黃河一大支流。通志云:“發源六盤山,繞固原城東北,流入鳴沙州,即古所謂葫蘆河,一名高平水,其下復有山河?!鄙胶由洗罱ǖ臉蚓徒小吧胶訕颉?。
據有關記載,歷史上山河橋曾經歷過三次較大的修建。隨著修建也就產生了蹺越橋、天坐橋、天生橋、鉆洞子等多個名稱。
這里水流太急,在建材工業落后的古代,既沒有鋼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也沒有鉆孔機等施工設備,河中無法建橋墩。古代勞動人民用他們的智慧,用一種奇特的橋梁結構,突破了這個難關。這就是《道光續修中衛縣志·關梁》記載的我國古代建筑中斗拱式的“層層遞出”的結構。先用石頭在兩岸壘砌階梯狀的基礎,每層壓一排方木向河心挑出,待到相距10 多米時,再搭上一排巨木作為梁,然后鋪面板,做上欄桿,一座木橋便建成了。這是個奇跡!因此這個橋又叫跨越橋。
這橋后來因暴發特大山洪,被上游沖下來的木料阻塞摧毀。
抗日戰爭時期,中衛成了貨物運輸的一個樞紐中心,河運發達催生了莫家樓商業的繁榮,也需要在黃河上搭橋。民國27 年(1938 年),當時有名的水利工程設計師蘇芳設計,他實地勘察,發現泉眼山清水河峽谷河床有階梯狀斷層落差,他在第二道瀑布上動起了腦子。原來,這道瀑布的最前沿有一道隆起的河床巖石,長30 多米,寬5 米,形似“橫墻”。如果在”橫墻”底部的中央鑿一個大圓洞,成為泄水的橋孔,“橫墻”的頂部鑿平,使之成為路面,上可行車輛,下可導流河水,便是一座天然石橋。經反復研究,他提出了鑿石洞為橋的設計方案。歷時8個月,開鑿了一個巨大的石洞。橋長43.4 米,橋寬4.2 米,橋面渾然一體,無裂縫,橋上過人、畜、車輛,橋下泄流河水,形似天然石拱橋。又創造了橋梁建筑的一個奇跡。有詩贊曰:“人行夢魂繞,車過聞怒濤。世路再維艱,奪得天工巧?!?
解放后,隨著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需要建立一個能通行汽車的橋梁,山河橋的第三代是“水泥橋“。令人驚奇的是這座現代化的公路大橋,橋基竟然坐落在原山河橋橋面上,橋上建橋,兩橋合一橋,成為建橋史上的獨創奇跡。
這座橋不僅創造了建筑上的奇跡,也是中衛和中寧分立和合并的一個歷史,也是一個縣變成兩個縣的30年河東,40年河西。
在1933年以前,中寧屬于中衛縣,后來民國政府任命馬鴻逵為中寧夏省主席,馬鴻逵是個有野心的人,認為寧夏地盤小,只有9個縣也太少。遂將中衛分為二個縣,提出了以山河橋、勝金關為界東西分縣的方案,于是把寧安堡從中衛縣拆分出來單獨成縣,因為治所設在寧安堡,所以,取中衛縣的“中”字,寧安堡的“寧”字為縣名,就這樣,“中寧”這個名字產生了。
山河橋是原中衛縣與中寧縣的縣界橋,西距中衛城區44公里,東距中寧縣城15.5 公里。位于黃河南岸,隔河與勝金關相望。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將中寧縣、海原縣劃歸新設立的地級ZW市。
2004年,設立ZW市,中寧縣劃歸ZW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