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41,崔奶奶老了
- 陪你一起憶鄉愁
- 沙棗樹林
- 3545字
- 2022-07-16 07:59:21
41,崔奶奶老了
這幾天在拴柱家呆的時間多,瞅見崔奶奶早晨拄著拐杖在門前曬太陽,中午在涼棚下打盹,晚上吃過飯早早就睡在床上。
我從外邊回來進了拴柱家院子,那棵老槐樹下架著一個竹躺椅,旁邊地上放一個粗瓷碗,幾只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圍著茶碗蹦蹦跳跳,像是口渴了,想喝水,那只老貓突然竄過來,麻雀驚飛了。我看得有趣,站在墻拐角悄悄看著,不一會兒,麻雀看老貓又蒙著頭打瞌睡,,有一只小家雀,又突然從村上跳下來,跳上茶缸歪頭去喝里面的水,老貓發現了異常,又懶洋洋的站起來,扭過頭盯著看,卻不再撲咬,崔奶奶好像很欣慰這一點,喜歡自己的貓有了善性,用枯燥瘦弱的手撫摸著老貓。幾只小家雀好像看懂了老人和老貓的脾氣,既不怕狗,也不怕老人,在院地里跳來跳去的覓食,我從拐角走了出來,幾只麻雀飛上樹喳喳叫起來,好像對我這個不速之客提出抗議。
這個崔奶奶早年孤寡,一個人過著孤苦伶仃的日子。看她無兒無女,日子過得太恓惶可憐,我媽把她接到我們家里,照顧她的生活。后來我父親去世了,我們兄弟幾個都在外工作,家里只剩下了老母親和這個崔奶奶,我們就想把母親接到城里,在我們身邊就近照顧。當時我媽媽怎么都不離開這個地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崔奶奶誰來看顧。拴柱的奶奶張劉氏知道這件事后,主動過來把崔奶奶接到了她們家。她和我媽—樣,都是吃齋念佛的居士,認為照顧和贍養老人是善行,尤其是贍養孤寡老人是功德。
拴柱的奶奶大多時間在念經。
拴柱的媽秋子總是在那里不停地忙乎,一天三頓飯要做,鍋碗瓢盆要洗,院子要收拾,其實地已經很干凈了,屋里的家具,桌面呀,窗臺呀,擦得起了光亮。再擠出一點時間就陪著她婆婆念經。
我們幾個和拴柱聊天,這是我單獨和拴柱聊天的時候。他媽媽秋子和他奶奶張劉氏,有時也和我磕叨幾句,說村上的人,聊村上的事,也還真有些異人怪事。
秋子對我說:在這個村上我和你媽走的近,你媽這輩子跟著你們進了城也算是享福了,你們家里樣樣都好,但是你媽有一個未了的心愿,生了你們的弟兄好幾個,就是沒有生個姑娘。她經常看著別人家兒女雙全,羨慕的對我說:你有兩個閨女,平常過日子閨女幫著你打掃衛生,做飯洗鍋,喂豬喂雞,家務活有幾個人干多輕松,即使閨女出嫁了也可以在這一天回家看看父母,看到別人家的閨女提著東西回娘家來,你媽特別羨慕,直到前幾年離開村莊到你們城里的時候還給我說,想領養一個閨女,老了也有人給她說說話兒,病了也有人伺候在炕前。她對我說完這事嘆了口氣,唉,人世間的事,自古難全啊!
張劉氏又給我講起了崔奶奶的事。
崔奶奶快90歲了,年輕的時候也長得漂亮,很要強,可再強也強不過命啊!他丈夫早早的死了,親朋好友勸她再嫁,一開始還有點扭扭捏捏的不同意,要為丈夫守寡,可是等她想通的時候,禍不單行,兒子也她前面走了,人世間的悲劇莫過于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時候有人就傳出她克男人的荒誕不經的說法,落后的農村,人們大多相信這些不好的東西,再也沒有男人敢娶她,日子久了,女人也就死心了,一個人孤苦伶仃的過了大半輩子。
她從一個姑娘熬成媳婦,媳婦還沒有熬成婆婆就老了,現在成了村里最高壽的老人。她頭發快掉光了,鶴首雞皮,嘴里也沒有牙,看她并沒有吃東西,但一直嚅嚅蠕動著,我想那是嘴里空了的緣故。她現在活愚了,見了人大多不認識,也記不起過去的事,基本上不和人說話交流,別人也沒有話要和她說。她身邊依偎著一個老花貓,她用手經常輕輕的撫摸著老花貓,偶爾張著嘴對著花貓的耳朵嘀嘀咕咕一陣子,可是誰也聽不清楚她說啥,更不懂得她表達什么,因為她干枯的臉上看不出情緒和表情。貓打盹了,她也開始打盹,她好像大部分時間不活在這個世上。
人上60歲半個身子埋到土里了,她這是脖子以下都已經埋到土里面了,或許在打盹里等待著死亡慢慢到來?
說到崔奶奶高壽,也說村里的劉老德高望重,說蛇狼精明,佘如心太怪,還有其它秩事,張劉氏和秋子信佛,她們有自己的世界觀,對人對事的評價都離不開善惡,因緣,德性,來世,回報,聽著倒也有趣。
拴柱的奶奶張劉氏和他媽秋子,總是勸人要善良,多行好事。她跟我這樣說,給村里的人也是這樣講。你看你媽過去收留了崔奶奶,周劑孤寡老人,你們一家幾個娃娃都有出息,上學的工作的都進了城,你媽呀現在跟著你們進了城享福,這都是積德的緣故。后來我們贍養崔奶奶,也是有福報的,過去拴柱遭了多少磨難?這你們都是清楚的,后來災也消了,福報也來了,日子越來越好過了。還有你看你劉姑姥姥,像個笑面佛一樣,見了誰都客客氣氣的,誰家有個三長兩短他都會過去幫忙,誰家鬧矛盾了,他總是過去調解,但行好事,不為別的。你看人家4個孩子,全都進了城不說,一個個出息都大的很,當初村里最早的萬元戶是他開飯館的大兒子,縣城最有名的富人,聽說還是他的幾個子女。這都是因為諸善奉行,諸惡莫作積的德。
唉,你別懷疑,她講的這些現象還真是存在的,但這個現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她講的是因果善行。
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更愿意用“善”來替代“愛”。著名小說家王朔說過,人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本質就是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你做了一件壞事,你打著各種冠冕堂皇的幌子把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到你那里去了,你仗勢欺人,別人或許敢怒不敢言,但“敢怒”二字就說明“報”的能量已經產生,再也不會消失。它如何積累,如何醞釀,如何釋放,都只是一個時機和管道的問題。反之,你做了一件好事,付出了愛心,幫助了別人,別人即便不能即刻報答你,但至少不會討厭你,周圍的人也會認可你。認可你的人多了,善報自然會絡繹不絕地隨之而來。所以,不要再唱什么“有多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善是良好道德的發揚,又是道德積累的開端。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一個社會的良好的道德風尚,一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宣傳教育,要輿論引導,更要實踐、參與。慈善是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層次,無私奉獻,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圖個好名聲,或者避稅,或者領導號召不得不響應;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神,層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么條件下,出于什么動機,只要他參與了,他就開始了他的道德積累。所以我主張慈善不要問動機。——季羨林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家偈語,據說還是觀音菩薩發的大愿。其中,“無緣大慈”指沒有污染的愛。佛家講究緣分,講究“佛門廣大,只度有緣人”,但觀世音一顆菩薩心,悲憫一切有情眾生,于是便發愿說,沒有緣分也是一種緣分,沒有緣分的人,無緣無故的人,我也要愛他、度他,盼他活得快樂。而“同體大悲”,就是說我和他雖然非親非故,但見到他苦我自己也苦,見到他痛我自己也痛。苦在他身,猶在我心;傷在他身,痛在我心。不管有緣無緣,我都要超度他們脫離苦海。
唐代的無際大師有一個著名的“心藥方”,又稱“十味妙藥”,分別是:慈悲心一片、好肚腸一條、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其中,與慈悲有關的妙藥就占了至少四味:“慈悲心一片”,是要我們心中存一片慈悲。不論對這個世界,還是對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要以一種慈悲的關切心去體諒。這也是我們做佛做人修身養性的總基底。
而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理解是家風。我們家的家風是勤儉,我父親是獸醫,他沒有上過專門的醫學,是自己勤奮刻苦學習和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成了當地出名的土獸醫。有一次我和他在家門前的荒地栽蔥,別人種了兩行夠自家吃就收工回家了,他卻領著我多種一行,還教育我說:不管干啥事都要比別人多付出一點,多努力一點,多干一點,就會有額外的收獲,別人往地里送肥跑5趟,咱家就跑6趟,別人栽蔥栽兩行,咱家就栽三行,他總是這樣諄諄教導我,他也是這樣做的,他長年累月的奔波,除了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和別人一樣付出外,抽出空閑時間,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走遍四鄉八村,干土獸醫,常年累月的奔波和勞累,使他佝僂、瘦弱,但他的精神永不氣餒,臉龐滄桑而又堅毅,永不停息,他忙完地里莊稼活后,又忙著打理自留地,父親一刻都閑不下來,當他從外地回來時,總是拖著沉重的腳步,抽煙來解除疲勞。但是過度的疲勞也讓他61歲就去世了。
我母親勤于持家,白天到生產隊勞動,晚上縫縫補補,把家里的一切都收拾的干干凈凈妥妥的當當的,每天吃晚飯的時候,我們小孩們端著碗湊在一塊,我總是發現我們家的孩子比別人家孩子碗里邊要么多個土豆條,要么多一點酸菜,要么多一滴油,身上穿的衣服也比別人家干凈整潔。這也許就是家風吧,受這個影響,我們弟兄幾個都愛學習,勤苦耐勞,不斷的追求進步。我是我們當地村和大隊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也是我們鄉上鳳毛麟角跳出農門的大學生,但這并沒有讓我知足和止步,后來又上研究生,上博士。工作上也是一樣,不斷的努力和追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