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107,認識你自己
- 陪你一起憶鄉愁
- 沙棗樹林
- 2254字
- 2022-09-21 09:54:18
認識你自己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生在世,和自己相處最多、打交道最多,內心的幾個自我時常對撞,各種想法阡陌交錯,但是人最不了解的也恰恰是自己。
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每當游人來到這里,都要駐足凝思,品味這句話的深刻含意。“認識你自己”有何難哉!難道人自己不認識自己嗎?其實不然。相傳很久以前,古希臘維奧蒂亞境內的底比斯城,來了一只獅身人面的怪獸,名為斯芬克斯。它站在山頂上,用繆斯傳授的謎語來難人。誰猜不中這則謎語,就要被它吃掉;誰猜中了,它就自殺。這則謎語是:今有一物,同時只發一種聲音;但早晨是四條腿,中午只有兩條腿,而到了晚上卻有三條腿,這是何物?許多人因猜不中謎語,被怪獸吃掉了。后來,城外來了一個名叫奧狄浦斯的青年,猜中了謎底是“人”。因為人在嬰兒時期,咿呀學語,匍匐爬行,似用四只腳走路;慢慢長大,少年英俊,青年瀟灑,中年如日中天,只用兩腳走路;而到年邁體衰,老態龍鐘,需拄杖而行,似有“三腳”。奧狄浦斯猜中了此謎,斯芬克斯隨即自殺。這個謎語其實并不復雜,許多人都猜不中還是因為不能徹悟自己。
人類文明歷史五千年,發展到今天可以“上天入地”,但對自我、本源的認識,還是雜亂紛呈。滾滾紅塵,花花世界,我們面臨的干擾和誘惑太多,一點小小的干擾就很容易影響我們的情緒,一點小小的誘惑就會勾起人們各種各樣的欲望。就像往平靜的湖水里扔進一顆石子,偌大的湖面就會漣漪不斷。瞧,像這樣一件小事,就會打亂一個人內心的平靜。如果遇到點人生的大事,又會是怎么樣呢?升學、就業、結婚、生子、升遷、經商……恐怕到了這些關口,沒有哪個人不著急得(的)來回奔波。遇到好事,有些人把持不住,輕的志得意滿,重的得意忘形,樂極生悲;遇到壞事,自然是滿臉憂愁,還有想不開的,就更糟糕了。晚唐詩人羅隱寫過一首題為《自遣》的詩,就是對這種世俗畫面的真實寫照:“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物權法講人對物的所有權分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四個方面,但人對自己卻沒有所有權和選擇權,只有使用權,細想無不令人悲切、感嘆: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生不由己,死而后已;人的行為能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繼而湮滅;人的著作權、名譽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的政治權利,依法賦予,依法剝奪;人的婚姻與感情,姻緣生滅,依對方成立和結束。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分子,穿插在他人生活中成為一個片段,人的學歷、工作、事業、成就、失利、疼痛、疾病、失意、失戀、好的、不好的,不是你隨意選擇或者可以放棄的。人們愛自己的父母,希望爸媽健康長壽,你成就之日孝順長輩,但也許他們會不期而走,造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和悲痛;父母溺愛兒女子孫,時刻想為他們遮風擋雨,但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自會遠走高飛,使老人空巢期盼,凄涼孤獨;生活中的瑣碎,事業上的煩憂,愛戀上的痛楚,莫不如此,我們注定生命有限,關愛有限,權利、名望、財富有限,生命只是過程。《道德經》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行,終日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人生在世,諸事都任自然,本無所謂榮辱;只因一時動于感情,把真理埋沒了,方認那種浮華虛榮為可愛。待得一人安心靜坐的時候,才能把心恢復本相,覺得人生只有自然,沒有榮辱,思想便超出于榮辱以外,這便是靜為躁君的意思。
感悟人生,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時期,交錯著命運的十多個特征。童年時代,稚嫩,童真、可愛,在父母的關愛和哺育中成長,盡管沒有創造,沒有成績,歲月無聲,但卻是人生最快樂,最關鍵,最值得回憶的甜蜜階段;青年時期,理想、青春、豪邁,在學校和社會的教育下汲取知識,步入社會,談情說愛,組建家庭,是人生最熱烈、忙碌、迷茫、快活,是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基礎階段;中年況味,上有老下有小,負擔最重,事業有成,滿腹經綸,中流砥柱,社會精英,是社會的主流和奉獻者,是人生最輝煌的時期;進入老年,身疲力衰,歷盡坎坷,心系兒孫,卸職在家,能安度晚年的是睿智的人。現實的人們,一定要不斷地磨礪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努力使自己心神安定,達到不為外物所動、灑脫超然的境界,這樣才能步入自由的精神世界,擺脫生活的困苦和煩悶。古人云:“讀經傳則根底厚,看史鑒則事理通。”流傳了幾千年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禪人禪事,還是禪思禪語,哪怕是一句偈語也能在生活中運用,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益處。若是我們能夠在生活中活出禪的意境,能夠“放德而行,循道而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我們的精神生活則會更充實,物質生活將更加高雅,人際關系會更加和諧,道德生活會更加圓滿,情感生活會更加純潔。悠悠的時光里,當年輪刻上容顏的鉛華時,讓雨洗凈污垢,讓風吹凈塵埃,將一抹情懷,一份恍惚,捋袖拂去,隨風飄散,驀然回首,收獲的是一份透明的感悟與生命的厚重,豁然的開朗與寬闊的感動。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日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此乃老子教人信道,凡事都要順天地自然之理去做,不要自作主張,用主觀的態度去反抗自然,這便是無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天人合一,天地人感應。但也不是教你委心任運,不求自強,不振作,不向上,不奮斗;而是要在合于天道的自然范圍中,求自強振作奮斗,用客觀的態度,考察真理,做一個適合環境的人。所以說:無不為。無不為,便是有為。下面,分年齡段的特征與自然的共性,分篇說做人要順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