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低壓電器原理及其控制技術(第3版)
- 王仁祥編著
- 3668字
- 2022-06-17 16:09:50
1.2.3 電磁機構
電磁機構是電磁式繼電器、接觸器和斷路器等的主要組成部件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將電磁能轉換成機械能,從而帶動觸頭動作。如前所述,電磁機構的線圈整體可視為一個電路,“線圈”是“輸入電路”,“觸頭”是輸出電路。
1.2.3.1 電磁機構的結構形式
電磁機構由吸引線圈(勵磁線圈)和磁路兩個部分組成。磁路包括鐵心、鐵軛、銜鐵和空氣隙。吸引線圈通以一定的電壓或電流產生激勵磁場及吸力,并通過氣隙轉換為機械能,從而帶動銜鐵運動,使觸頭動作,以完成觸頭的斷開和閉合。圖1-9是幾種常用的電磁機構結構型式示意圖。

圖1-9 常用電磁機構的結構型式示意圖
1—銜鐵 2—鐵心 3—線圈 4—底座 5—觸頭 6—輸出接線端子
圖1-9a、b和c所示的銜鐵是做直線運動的直動式鐵心,銜鐵在磁力作用下直線運動,這種結構主要用于中小容量交流接觸器和繼電器中。
圖1-9d所示的銜鐵是沿棱角轉動的拍合式鐵心,其銜鐵繞鐵軛的棱角轉動,磨損較小,鐵心一般用電工軟鐵制成,適用于繼電器。在圖1-9f所示的產品實物中可清楚地看到拍合式鐵心的實際結構。
圖1-9e所示的銜鐵是沿軸轉動的拍合式鐵心,其銜鐵繞軸而轉動,鐵心一般用硅鋼片疊成,常用于較大容量的交流接觸器。
吸引線圈按其通電種類可分為交流電磁線圈和直流電磁線圈。對于交流電磁線圈,當通交流電時,為了減小因渦流造成的能量損失和溫升,鐵心和銜鐵用硅鋼片疊成。對于直流電磁線圈,鐵心和銜鐵用整塊電工軟鐵做成。當線圈做成并聯于電源工作的線圈時,稱為電壓線圈,它的特點是匝數多,線徑較細。當線圈做成串聯于電路工作的線圈時,稱為電流線圈,它的特點是匝數少,線徑較粗。
1.2.3.2 電磁機構的工作原理
電磁機構的工作特性常用吸力特性和反力特性來表達。電磁機構使銜鐵吸合的力與氣隙的關系曲線稱為吸力特性。電磁機構使銜鐵釋放(復位)的力與氣隙的關系曲線稱為反力特性。
1.反力特性
電磁機構使銜鐵釋放的力一般有兩種:一是利用彈簧的反力;二是利用銜鐵的自身重力。
2.吸力特性
電磁機構的吸力與很多因素有關,當鐵心與銜鐵端面互相平行,且氣隙δ比較小,吸力可近似地按下式求得:

式中,B為氣隙磁通密度(T);S為吸力處端面積(m2);Fm為電磁吸力的最大值(N)。
在計算F時,可只考慮吸力的平均值,即F=0.5Fm。當端面積S為常數時,吸力F與磁通密度B的二次方成正比,也可認為F與磁通Φ的二次方成正比,而反比于端面積S,即

電磁機構的吸力特性反映了電磁吸力與氣隙的關系,而勵磁電流的種類不同,其吸力特性也不一樣,即交、直流電磁機構的電磁吸力特性是不同的。交流電磁機構勵磁線圈的阻抗主要取決于線圈的電抗(電阻相對很小),則

式中,U為線圈電壓(V);E為線圈感應電動勢(V);f為線圈外加電壓的頻率(Hz);Φ為氣隙磁通(Wb);N為線圈匝數。
(1)交流電磁機構的吸力特性
當頻率f、匝數N和外加電壓U都為常數時,由式(1-4)可知,磁通Φ也為常數。由式(1-3)可知,此時電磁吸力F為常數,這是因為交流勵磁時,電壓、磁通都隨時間做周期性變化,其電磁吸力也做周期性變化。因此,此處F為常數是指電磁吸力的幅值不變。由于線圈外加電壓U與氣隙δ的變化無關,所以其吸力F也與氣隙δ的大小無關。實際上,考慮到漏磁通的影響,吸力F隨氣隙δ的減小略有增加。其吸力特性如圖1-10所示。

圖1-10 交流電磁機構的吸力特性
雖然交流電磁機構的氣隙磁通Φ近似不變,但氣隙磁阻隨氣隙長度δ而變化。根據磁路定律,有

式中,N為線圈匝數;Rm為磁阻(Ω);μ0為真空磁導率;δ為氣隙(mm);S為吸力處端面積(m2)。
由式(1-5)可知,交流電磁機構勵磁線圈的電流I與氣隙δ成正比。在吸合過程中,線圈中電流(有效值)變化很大,因為其中電流不僅與線圈電阻有關,還與線圈感抗有關。在吸合過程中,隨著氣隙的減小,磁阻減小,線圈的電感增大,因而電流逐漸減小。因此,如果銜鐵或機械可動部分被卡住或者頻繁動作,通電后銜鐵吸合不上,線圈中就流過較大電流而使線圈嚴重發熱,甚至燒毀。一般U型交流電磁機構的勵磁線圈通電而銜鐵尚未動作時,其電流可達到吸合后額定電流的5~6倍;E型電磁機構則達到10~15倍額定電流,線圈很可能因過電流而燒毀。所以在可靠性要求高或操作頻繁的場合,一般不采用交流電磁機構。
(2)直流電磁機構的吸力特性
直流電磁機構由直流電流勵磁,勵磁電流不受氣隙變化的影響,即其磁動勢NI不受氣隙變化的影響,可用下式表達:

由式(1-6)可知,直流電磁機構的吸力F與氣隙δ的二次方成反比,吸力特性如圖1-11所示。
在直流電磁機構中,勵磁電流僅與線圈電阻有關,不因氣隙的大小而變,銜鐵閉合前后吸力變化很大,氣隙越小,吸力越大。由于銜鐵閉合前后勵磁線圈的電流不變,所以直流電磁機構適用于動作頻繁的場合,且吸合后電磁吸力大,工作可靠性好。但是,當直流電磁機構的勵磁線圈斷電時,磁動勢就由NI急速變為接近于零。電磁機構的磁通也發生相應的急速變化,因而就會在勵磁線圈中感生很大的反電動勢。此反電動勢可達線圈額定電壓的10~20倍,很容易使線圈因過電壓而損壞。為減小此反電動勢,通常在勵磁線圈上并聯一個放電回路,由電阻R和一個硅二極管組成,如圖1-12所示。

圖1-11 直流電磁機構的吸力特性
這樣,當線圈斷電時,放電電路使原先存儲于磁場中的能量消耗在電阻上,而不致產生過電壓。通常,放電電阻的電阻值可取線圈直流電阻的6~8倍。

圖1-12 在直流線圈上并聯放電電路
3.吸力特性與反力特性的配合
電磁機構欲使銜鐵吸合,在整個吸合過程中,吸力都必須大于反力;但也不能過大,否則會影響電器的機械壽命。反映在特性圖上,就是要保證吸力特性在反力特性的上方。由于鐵磁物質有剩磁,它使電磁機構的勵磁線圈失電后仍有一定的磁性吸力存在,剩磁的吸力隨氣隙δ的增大而減小。所以,當切斷電磁機構的勵磁電流以釋放銜鐵時,其反力特性必須大于剩磁吸力,才能保證銜鐵可靠釋放。所以在特性圖上,電磁機構的反力特性必須介于電磁吸力特性和剩磁特性之間,如圖1-13所示。
在實際使用中,無論是直流還是交流操作,只要線圈兩端電壓大于釋放電壓,閉合狀態的電磁機構都會產生大于反力彈簧反力的吸力,直流電磁機構尤為突出,但對于交流電磁鐵來說,鐵心中的磁通量及吸力是一個周期函數,吸力在零與最大值Fm之間脈動,并包括兩個分量,即直流分量和頻率為2倍電網頻率(2ω)的正弦分量,而吸力總是正的,在磁通每次過零時,即t=0、π/2、T(T為磁通的周期)時,吸力為零,見圖1-14中的波形圖,此時彈簧反力大于電磁吸力,電磁機構釋放,而在π/2~T之間,吸力又大于反力,動鐵心使電磁機構重新吸合。這樣,在f=50Hz時,每周期內銜鐵吸力要兩次過零,電磁機構就出現了頻率為100Hz的持續抖動與撞擊,產生相當大的噪聲,嚴重時將使鐵心損壞,顯然這是不允許存在的。為了避免銜鐵振動,通常在鐵心端面上裝一個用銅制成的分磁環或稱短路環,如圖1-14所示。

圖1-13 吸力特性和反力特性
1—直流吸力特性 2—交流吸力吸性
3—反力特性 4—剩磁特性
短路環就像是一匝兩端接在一起的線圈。短路環把端面S分成環內部分S1與環外部分S2(S=S1+S2)兩部分。短路環僅包圍了主磁通Φ的一部分。這樣,鐵心中有兩個不同相位的磁通Φ1和Φ2,電磁機構的總吸力將是F1和F2之和,只要合力始終大于反力,銜鐵的振動現象就會消除。

圖1-14 裝短路環后的磁通及電磁力分布示意圖
1—靜鐵心 2—線圈 3—短路環 4—動鐵心
4.繼電邏輯特性
繼電器(接觸器)等的電磁機構的輸入-輸出關系,以及其觸頭狀態的轉換稱為繼電特性,如圖1-15所示。
設電磁機構線圈的電壓(或電流)為輸入量x,銜鐵位置為輸出量y,則銜鐵吸合位置為y1,釋放位置為y0。銜鐵吸合的最小輸入量為x1,稱為電磁機構的最小動作值;銜鐵釋放的最大輸入量為x0,稱為電磁機構的最大返回值。當輸入量x<x1時銜鐵不動作,其輸出量y=0;當x=x1時,銜鐵吸合,輸出量y從“0”躍變為“1”;再進一步增大輸入量使x>x1,則輸出量仍為y=l。當輸入量x從x1減小時,在x>x0的過程中,雖然吸力特性向下降低,但因銜鐵吸合狀態下的吸力仍比反力大,所以銜鐵不會釋放,輸出量y=1。當x=x0時,因吸力小于反力,銜鐵才釋放,輸出量(觸頭狀態轉換)由“l”突變為“0”;再減小輸入量,輸出量仍為“0”。可見,電磁機構的輸入-輸出特性或繼電特性為一矩形階躍曲線。電磁機構的繼電邏輯特性決定了電器控制電路的繼電邏輯功能,繼電邏輯特性也稱為邏輯變量,從控制角度說,也就實現了“0”或“1”的轉換,即“開”或“關”的轉換。因此,繼電邏輯控制電路的狀態邏輯函數總是等于“1”,否則就是錯誤的,或在未帶電狀態。

圖1-15 繼電邏輯特性
繼電器(接觸器)的釋放值與吸合值之比稱為繼電器的返回系數Kf,它是繼電器(接觸器)的重要參數之一。欲使繼電器(接觸器)吸合,輸入量必須等于或大于吸合值;欲使繼電器(接觸器)釋放,輸入量必須等于或小于釋放值。繼電器(接觸器)的另一個重要參數是吸合時間和釋放時間。吸合時間是指從線圈接收電信號到銜鐵完全吸合所需的時間;釋放時間是指從線圈失電到銜鐵完全釋放所需的時間。一般繼電器(接觸器)的吸合時間與釋放時間為0.05~0.15s,快速繼電器為0.005~0.05s,它的大小影響繼電器(接觸器)的操作頻率。